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小说通过阿杜耶夫的人生道路及小阿杜耶夫和老阿杜耶夫的对照,批判
了停滞落后的俄国农奴制,宣告了贵族浪漫主义的失败,对生气勃勃、充满
活力的新兴资产阶级予以肯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庸
俗、唯利是图。《奥勃洛摩夫》是他的代表作。作品详尽地剖析了青年地主
奥勃洛摩夫懒惰、寄生的一生,对腐朽的俄国农奴制进行抨击。《悬崖》则
是他晚年思想日趋保守、表现出落后倾向的作品。
(王祖荣)
《奥勃洛摩夫》长篇小说。俄国冈察洛夫著。发表于1859 年。作品详
尽地剖析了主人公奥勃洛摩夫懒惰、寄生的一生。奥勃洛摩夫出生的奥勃洛
摩夫卡是个与世隔绝、封建落后的乡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重复地演
着出生、结婚、死亡的人生三幕剧。奥勃洛摩夫从童年时代起就深受这一单
调、闲散、愚昧的生活方式熏染,贵族少爷的地位更使他从小养成了不劳而
食的恶习。他善良、温和,受过一定的教育,也曾有过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但农奴制的经济基础和落后的封建意识束缚着他,终于使他渐渐形成了懒
惰、停滞、保守、寄生的性格,成为一个醉生梦死的寄生虫。他整天躺在床
上,萎靡不振,生活中任何微小的变动都会使他害怕。无论友谊还是爱情都
无法挽救这个死魂灵。作品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一个典
型的“多余人”的形象,深刻揭示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
结局。
(王祖荣)
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19 世纪上半叶的重要诗人,他的创作是
十二月革命党人情绪最后的也是极其深厚真挚的回声,渗透着对封建农奴制
俄国的不满与抗议。他生于莫斯科一位退伍军官家庭,三岁丧母,由外祖母
抚养,少年聪明,酷爱文学,会法、德、英几国外语。莱蒙托夫不仅是伟大
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散文家,作品混合着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气息,不过,
他是鲜明地从浪漫主义推移到写实主义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长叙
事诗《关于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童僧》、《恶魔》;历史小说《瓦
季姆》和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菜蒙托夫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虽短,但
意义重大。他和果戈里一起继承普希金的传统,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
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曾评价他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
(李英堂)
《抒情诗集》诗歌集。是莱蒙托夫的第一册诗集,这册诗集的出版,大
大地提高了他的声誉。他的作品的主角是些孤独的、心情晦暗的、高傲的、
对周围一切抱蔑视态度的人物。他本人的情绪也是这样,在当时的沉默与死
寂中非常苦恼,非常不幸。不过他常常将此转变为愤怒的对社会自由遭压抑
的抗议。从《诗人之死》这一篇开始,他的抗议随着每一篇新作品而更为明
确与强烈。诗人愈来愈清楚地看出了自己的敌人——同时也是人民的敌人。
莱蒙托夫在他一生的最后几年,以同情的态度注视着劳动人民,注视着农民
大众的生活与感受。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形象鲜明,或热情奔放,或悲
哀困惑。艺术形象生动鲜明,语言铿锵有力而优美,具有将俄国民歌和西欧
浪漫主义诗歌揉合在一起的特色。
(李英堂)
《童僧》长篇叙事诗。莱蒙托夫作于1839 年。其内容是写一个因战争
而落入寺院的少年山民,在不自由中受过长期折磨,挣扎出来奔向自由,但
在回家乡的途中,他误人密林,历经险阻,与野兽搏斗,最后因精疲力尽而
倒下,被带回寺院后死去。童僧的形象,隐藏着对上流社会的蔑视、被迫无
奈的忧郁和对自由不可遏制的渴望。诗人歌颂他充满勇气、充满力量、不畏
强暴的英雄气概和坚定顽强的叛逆精神。该诗的形式特点是构思上的象征性
和剪材上的集中性。童僧的激情就是作者和优秀同代人的激情。长诗以第一
人称的叙述方式,表现争取自由的美好主题,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积极浪漫主
义诗篇。
(李英堂)
《当代英雄》长篇小说。莱蒙托夫著。作于1840 年。全书由各个独立
的中篇小说构成,主角毕巧林的个性把这五个中篇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作者
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主角毕巧林的形象上,因为这“决不是某一个人的肖像,
这是一幅由我们整整一代人的充分发展的缺点构成的肖像”。《当代英雄》
可说是莱蒙托夫的自画像。主角毕巧林是一个贵族青年军官,聪明、勇敢,
能批判地看待上流社会,渴望不平凡的事业,可又不了解到底是为什么,因
而心灵空虚,厌烦生活,为摆托苦闷,便在无谓地猎奇和冒险中寻求刺激和
快慰。他抢劫少女贝拉,毁掉了这位王爷女儿的爱情和生命;他无情地对待
下级军官马克西姆;他毫无目的地扰乱私贩子宁静的家庭生活。。总之他是
“别人不幸的原因”,而他自己“也仍旧不幸福”。最后在决斗中,被自己
所鄙视的人打死。作者通过对毕巧林这位“多余的人”内心世界的展示,不
仅嘲讽、挖昔了他的精神空虚和极端个人主义,而且还批判了造成“多余的
人”的黑暗社会。《当代英雄》的主要艺术特点是深刻的心理分析,作者通
过各种艺术手段,多方展示了毕巧林的内心矛盾。是俄国现实主义心理小说
的开端。
(李英堂)
《恶魔》长诗。莱蒙托夫作。他开始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个15 岁的
少年,历时十余年才结束。别林斯基说,莱蒙托夫的一切诗歌所特有的那种
“广阔的想象、恶魔的力量、高傲地对上天的敌视”在这篇叙事诗中都得到
了完美的艺术表现。该诗的基础是古代一个傲漫天使反抗上帝的神话。《恶
魔》的主角是一个骄傲的“天国的仇敌”、“知识与自由的沙皇”。他反对
一切束缚人们自由、理性和意志的东西,他否定世界上的和谐,他轻视地望
着不幸的人类和美丽无比的自然景色。。“他鄙视和憎恨他看到的一切”。
由此,注定了他“孤独地生活着和孤独地痛苦着。”虽然他追求新生与和谐,
但由于他无限度地高傲,始终把自己放在宇宙中心的天性难改,他的追求是
无法实现的。诗人通过这个孤僻的个人主义形象,表现了对无限专制权力的
抗议和争取自由、解放的号召。该诗的故事是跃进展开的,没有中间环节,
作者只写最重要、最鲜明的事件。叙事和抒情相交织,语言含有浓重的感情,
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因而在进步社会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李英堂)
屠格涅夫(1818~1883)生于世袭贵族家庭。俄国作家。曾在莫斯科大
学语文系就读,并开始诗的创作。后到德国学习,长期侨居国外。1847~1852
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和农奴的悲惨生活,被放逐。在监
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旱期诗作有《帕拉莎》、
《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
《烟》、《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还有凤本
《村中一月》和散文诗等。他善于写景,擅长塑造少女形象,风格清新、细
腻,富于抒情,微含哀愁,被列宁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是俄国杰出的批判
现实主义作家。
(张新莉)
《猎人笔记》散文特写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作于1847 至1852 年。作
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由25 篇特写组成。
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
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
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
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
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别林斯
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是作者成名之
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新莉)
《罗亭》长篇小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作于1856 年。19 世纪40 年代,
黑格尔的学说在俄国流行,青年们竟尚空谈,不善实际,作品描写的主人公
罗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出身破落贵族家庭,念过大学,又曾到国外
游历,热爱自由,能言善辩,向往理想的生活、事业、爱情。但他是“语言
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虽诸多追求,却一事无成。他赢得了美丽勇敢的娜
达雅的芳心,却为遵从娜达雅母亲的意志而放弃幸福。后来他曾创办农业、
水利、教育等20 多种事业,都以失败告终。之后,他一直过着痛苦的飘泊生
活,小说结尾处写道:“愿上帝帮助所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1860 年作者
又给《罗亭》作了补充:后来他在1848 年的巴黎巷战中阵亡,临死时手里还
握着一面红旗。作品以罗亭与娜达雅的爱情为线索,情节单纯,以各种人物
的对话、观点、评价为依据,深刻展示主人公的人物特性,有其独到之处。
(张新莉)
《前夜》长篇小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作于1860 年。作品反映了俄国
19 世纪50 年代未社会运动的高涨及对新人物、新生活的社会需要的背景。
主人公叶琳娜是个正直、热情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俄国姑娘。她出身豪门
贵族,身边有好几位热心的追求者,都不称心。后来她遇到保加利亚人英沙
罗夫,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积极战斗并准备奋斗终生,十分钦佩和爱慕,并
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他。与他同赴保加利亚参加反对土尔其奴役的民族解放
运动。途中丈夫病逝,叶琳娜忠于信仰,依然前行。作品描写景物清奇迷人,
色、声、香兼而有之;刻画人物善于烘托;风格细腻淡雅,独具一格。
(张新莉)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作于1862 年。作品以农奴制
改革时期为背景,反映了革命民主主义者同贵族自由主义者之间的冲突。主
人公巴扎罗夫是位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他应邀到贵族子弟、同学阿尔卡
狄家作客。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对他不拘贵族礼节而产生恶感,两人从话
不投机导致唇枪舌剑。后来巴扎罗夫在舞会上爱上了美丽动人的富孀奥律左
娃,但遭贪图贵族生活的奥津左娃的拒绝。失恋后他埋头生物学研究。当他
第二次去阿尔卡狄家作客时,巴威尔便挑起了一场决斗。之后,他返回家乡,
在一次尸体解剖中划破手指,伤口感染而死。作品以巴扎罗夫为代表刻画了
俄国19 世纪60 年代初出现的一批新型人格特征,层层深入,结构紧凑,叙
述客观、冷静,也反映了作者对主人公欣赏与忧虑的矛盾心理。它的发表引
起当时文学界的剧烈争论。
(张新莉)
漫克拉索夫(1821~1877)俄国19 世纪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生
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庭,童年曾目睹伏尔加河纤夫的苦难生活和他父亲对
待农奴的专横暴虐。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中学时就酷爱诗歌,
一心要在创作上有所成就。17 岁时,由于违背了父亲要他进军校的旨意,而
被断绝一切物质供应,不得不为生计到处奔走。深刻体验到贫民生活的痛苦,
使他成为第一个以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为创作主题,从而使诗歌接近
人民的俄罗斯诗人。1841 年他与别林斯基相识,在后者的指导下,他的诗歌
天才得以充分发挥。1847 年,他开始主编当时最进步的刊物《现代人》,该
刊被封后,又主编《祖国纪事》。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组发了不少进步作
品,对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作品有《涅克拉索夫诗选》
(李英堂)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俄国作家涅克拉索夫的长诗,也是他的代表
作。它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的传统和习俗,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对幸
福和真理的渴望,是农奴制改革前后广大俄国农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俄罗
斯文学和世界文学中最优秀的宏篇巨著之一。长诗以类似民问传说中寻求人
类幸福和真理的童话形式,叙述七个农民漫游全国去寻求真理的故事,揭露
了神甫、地主、官僚、显贵和沙皇反人民的本质。指出当时的俄罗斯仍然是
没有幸福的俄罗斯,暴露和批判了黑暗的现实,给下层人民指出了出路和希
望。这部长诗在艺术形式上作了大胆革新,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
诗歌形式,吸收大量民谣、俗语、俚语、谚语和迷语,色彩鲜艳明快,乡土
风味浓郁,节奏变换活泼,是文学中的瑰宝。
(李英堂)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
学中创作思想极为复杂的作家。1846 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之作《穷人》。在四
十年代还写了《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等作品。由于社会的大
变动及政治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认识发生转变,认为不可能以革命方式改
变社会,而想从宗教中寻找出路,在后二十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写了大量的
作品:《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恶
魔》、《未成年者》和《卡拉马卓夫兄弟》。这些作品,一方面描绘了社会
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另
一方面却宣扬善恶并存和以“容忍、顺从、宽恕”的宗教道德理想来消除社
会矛盾和拯救人类。作者善于运用复杂紧张的情节,擅长心理描写和心理剖
析,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矛盾,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