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们既有稳固的专业范围,又格外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都曾以自己
的方式参预过政治活动,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胡适的情况已有很多研
究者给以评说,傅斯年当年敢于冒死向蒋介石弹劾孔祥熙、宋子文,也完全
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具体的政治行为中最起码的良知和责任。作为一个刊
物,《观察》时期,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抓住了在中国最后的一次发
展时机。  '5'《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卷第168 页,中华书局香港分
局1983 年版。

二、《观察》的诞生经过

《观察》1946 年9 月1 日在上海创刊。《观察》为周刊,16 开本,每
期6 万字。由于《观察》的主编储安平是迄今为止极少的几个末获平反的右
派之一,所以中国目前关于储安平和《观察》的研究极少,除了1957 年在
批判储安平时,常涉及到《观察》之外,对于《观察》的研究是很不完备的。

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除了戴晴在1988 年写过一篇《储安平和党天


下》的报告文学,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对《观察》的评价外,再就是从《观察》
到《新观察》的元老林元在1987 年初写下了《从〈观察〉到〈新观察〉》一
文,较为全面地回顾了《观察》的历程。1945 年,储安平和他曾在上海光
华大学的同学著名报人张稚琴在四川重庆办了一个名为《客观》的杂志。这
是一个八开的周刊,16 页,除广告占去一部分篇幅,每期约可以发6 万余
字的文章。曾与储安平一齐共过事的报人冯英子说:“《客观》实际是《观察》
前身,因为它的重点在于评论”'6'。林元则认为:“1945 年11 月,储安平
先在重庆办过一个《客观》周刊,受到重庆知识分子读者的欢迎,《客观》
其实是《观察》的前身。后来,储安平先生感到《客观》虽由他主编,但不
是主办,很多事情有诸多牵制,便考虑另办一个刊物”'7'。这种认为《客
观》是《观察》前身的说法实际上来源于储安平。储安平在谈到《观察》的
诞生经过时曾说过:“在精神上,我们未尝不可说,《客观》就是《观察》的
前身”'8'。因为《客观》从刊名上过渡到《观察》,即可看出一点二者的渊
源关系。况且两个刊物又都是由储安平主编的。  '6'冯英子《储安
平的〈客观〉和〈观察〉》,见《编辑记者100 人》第41 页,上海学林出版
社1985 年3 月第1 版。

'7'林元《碎布集》第395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2 月第1 版。
'8'储安平《辛勤·忍耐·向前》,《观察》第1 卷第24 期第3 页。
《观察》的诞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刊物
来参预国家政治生活的强烈愿望。《观察》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种参预的
价值和作用。由于《观察》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超然态度创办的,所以它
能够在具体政治具体态势的评价中,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以知识分子的
良知和责任感,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地进行畅所欲言的自由评说,
体现了知识分子在事业之外对社会的关心。对于《观察》的诞生储安平说'9':

但在《客观》出版的时候,我们获得各方面的鼓励。特别是许多前辈,

他们都是自由思想而保持超然地位的学人,他们鼓励我们继续在这一
方面

努力。许多朋友和读者也一致惋惜《客观》的夭折,希望我们继续努
力。

在这种鼓励下,我们渐渐计划自己来办一个刊物——不仅刊物的立场、

态度、水准等,能符合我们的理想,并且这个刊物机构在办事上也能
多少

贯彻我们的精神。'9'   '9'储安平《辛勤·忍耐·向前》,《观
察》第1 卷第24 期第3 页。

从储安平的叙述中我们能够大致想象到未来《观察》的基本风格,这
是一个什么样的刊物。

1946 年1 月6 日,《观察》的第一次发起人会议在重庆召开。会上决定
了刊物的名称,缘起及征股简约。对于这个刊物生命能。否维持,当时储安
平他们笼统地建立在两个基本假定之上。一、国内拥有极广大的一群自由思
想学人,他们可以说话,需要说话,应当说话,而当时国内却还没有这样一
个带有全国性的中心刊物,假如自己能够确是不偏不倚,秉公论政,取稿严
格,做事认真,则能获得各方面的支持。二、中国的知识阶级,绝大多数都
是自由思想分子,超然于党争之外的,只要刊物确是无党无派,说话公平,
水准优高,内容充实,刊物可以获得众多的读者。储安平在筹备《观察》之


前所做的这个基本分析是符合当时实际的,特别是他认为中国的知识阶级大
部分都是自由思想分子这一判断,可以说为《观察》日后成为自由主义知识
分子的论坛作了力量上的估计。另外,储安平一直认为今日中国极需要有这
样一个刊物,这个刊物可以使一般有话要说而又无适当说话地方的自由思想
学人,得到一个说话的地方,有了这样一个刊物,就可鼓励一般自由知识分
子出面说话,而他们所以要提供这样一个说话的场所,正是因为他们深信,
真正的自由思想分子的意见,对于中国的言论界有一种稳定的力量,而这种
稳定的力量正是当时中国所迫切需要的。

《观察》是纯粹的同人刊物,资金集股汇成。有些作者和工作人员也
是股东。股东每年分红,还赠送股份给一些对刊物有较大贡献的作者和职工。
在中国现代史上,《观察》差不多可以说是最后的同人刊物,在《观察》之
后,似乎再没有这样允许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自由创办刊物,自由议论国家生
活的事了。同人刊物的消失,是近50 年来中国文化界缺少活力的根本原因,
言论的阻塞,舆论的一律,使整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丧失了说话的权力,虽
然相当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57 年以自己的良知和勇气试图夺回这种
天然的神圣权力,但他们都以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自己抗争的生涯,对言论自
由权利的根本剥夺,使真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无法向大众传播自己的思
想,无法向腐败政治制度提出抗议和建设性的意见,同人刊物在中国的消失,
使一切腐败的行为失去了一种有效的制约,社会正义良知我不到传播的媒
介。对新闻和舆论的绝对控制在长时间内消磨着多数人的意志,甚至有可能
使多数勇敢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变得沉默起来。

由于《观察》是同人刊物,是一群怀有强烈理想主义精神的人在支撑,
所以,它一创刊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观察》的最高发行量达到了105000
份。每份刊物平均总有几个读者,据估计它的实际读者约在百万人以上。费
孝通曾说:“《观察》及时提供了论坛,一时风行全国。现在五六十岁的知识
分子很少不曾是《观察》的读者。”冯英子说:“《观察》已经在上海出版了,
而且很快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中有较大的影响。应当说,
从《观察》的出版到后来的被迫停刊,这个刊物一直是办得比较成功的”'10'。  
'10'1985 年《新观察》35 周年纪念册,转引自林元《碎布集》第397 页。

作为受过西方文明洗礼的储安平,深深懂得一份刊物在国家生活中起
的重要作用。

在1946 年的环境中,储安平能够把《观察》设计为一个周刊,这在今
天的读者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不仅是周刊,而且储安平要让这份刊物成为全
国的一个有影响的论坛。当时广州、武汉、昆明、重庆、西安、北平、台湾
等地均有航空版。发行深入到广大的内地城市,乡镇直至边疆省份的辽远部
落。《观察》每周六出版,一到发行的时候,上海的报摊前就有读者排长队
购买。它的读者阶层,主要是大中学校的教师、学生、公务人员,文艺工作
者、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军队里的将领士兵及蒋政权里的高级官员,当
时立法院长孙科便是长期订户。

《观察》的成功与储安平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储安平在办《观察》的
时候有这样几个特点很值得今天办刊物的人深思。第一,储安平把《观察》
的宗旨定的非常明确,把读者对象也想的非常具体。《观察》是代表自由思
想分子的刊物,它的读者就是知识分子,储安平还明确说过,中学生不在《观
察》的读者考虑之内。第二,储安平有强烈的在中国传播自由思想的理想主


义倾向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他能多次设法求得像胡适、傅斯年、任鸿隽、
陈衡哲这样一些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健将的支持,而且能够团结和他年龄相
仿的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观察》的78 位撰稿人中,有相当一批
是和储安平年龄相仿的同时代人,这是需要一点胸怀的。第三,储安平作为
刊物主编,目标远大,视野开阔,在《观察》的撰稿人中,除了从事社会科
学研究的专家外,还有一批像任鸿隽、戴文赛、陈维稷这样一些从事自然科
学和工程技术的专家。第四,储安平同时也能注意求得当时政府内一些文职
官员的帮助,让他们来撰写介绍国家有关方面情况的文章。

在研读《观察》的时候,今天的每一个读者除了为《观察》所倡守的
客观、理性、公平、自由等基本精神所倾倒外,对于储安平对刊物的认真态
度也肃然起敬。在《观察》前5 卷中,每到出满24 期,储安平都要亲自执
笔详细撰写一篇一年来《观察》的总结报告,这种总结报告从刊物宗旨、水
平、作者、读者直到经营发行情况,都非常详细,读后令人感动。对于为什
么要办《观察》及在办刊过程中的种种情况,1947 年储安平曾给胡适写过
三封信,其中第一封信是了解储安平的重要资料,现照录如下'11':  

'11'《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卷第168 页,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3 年版。
适之先生:
我们创办《观察》的目的,希望在国内能有一种真正无所偏倚的言论,
能替国家培养一点自由思想的种子,并使杨墨以外的超然份子有一个
共同

说话的地方。我们在筹备时候,曾请陈之迈先生转求 先生,赐予支
持;

之迈先生事忙,或者未获代致我们的诚意。去夏,先生返国,许多朋
友鼓

励我晋谒先生,我始终未欲冒昧从事。因为先生离国多年,这几年中,


正是中国社会上诡诈最多的一个时候,我们自己虽然抚心自问,是真
正无

党无派的,但先生何能相信?先生对于一个不为先生所熟知的刊物,
决不

会给予任何关切与支助。所以我认为假如那时冒昧晋谒,徒然偾事。《观

察》创刊迄今,忽忽半载,目下第一卷二十四期即将出完。我们曾按

期寄
给先生,请求指正,从过去二十几期中,先生能得到一个大概印象:
这确
是一个真正超然的刊物。居中而稍偏左者,我们吸收;居中而稍偏右
者,
我们也吸收,而这个刊物的本身,确是居中的。过去各期内容,尚有
许多
缺点弱点,总因我们能力有限,人力不够,力与愿违。从筹备时候算
起,
我已花了整一年的心血,全力灌注在这个刊物上。在筹备时候,要集
款,
要找房子,要接洽撰稿人。刊物出后,买纸,核账,校阅大样,签发


稿费,
调度款项,都是我的事情。在最近的五个月中,我没有一天不是工作
至十
二小时之多。一方面稿子不够,一方面要顾到刊物的水准,一个人独
立孤
苦撑持,以迄于今。所幸我自己有此决心,能以长时期来经营这个刊
物,
以最严肃认真的态度从事,长线放远筝,三五年后或者可有一点成就。

先生的朋友中,比较了解我亦最鼓励我的,大概要算陈衡哲先生了。
我和
孟真先生往还甚浅,但傅先生也给我许多指示。我希望这个刊物能得
到许
多前辈的支持和指教,慢慢的发展和稳固,我现在正着手计划第二卷
的方
针。我写这封信给先生,是想以最大敬意请先生俯允担任《观察》的

撰稿
人。
先生对于这个请求,自须加以考虑,不致轻诺。但是先生或能想到,
在滔滔天下,今日到底有几个人能不顾一己的利益,志私从公,献身

于一
种理想,尽心尽智,为国家造福。到底有几个人,能这样认认真真,
实实
在在,做人做事。当我在筹备本刊最艰苦的时候(去年春天,股款迄
难筹
足),南京方面约我几次,我都未加考虑,因为今日之士,太慕功名,

希望从政,但是我觉得一个有为之士,他应当看得远,拿得定,做他
最好
的,以尽忠于他的国家。刊物出版以后,我除了我寓处、社里、学校
三处
之外,任何集会不参加,任何人不周旋,这就表示,我不以这个刊物
为私
人进身之阶,不以这个刊物为活动的根据。今日中国需要者,就是有
浩然
之气的人,我们请求先生俯允担任《观察》的撰稿人,是为对于我们
的鼓
励,并非要先生鼓励我个人,而是鼓励并赞助我们这种理想,这种风
度,
这种精神。后辈需要得到前辈的道义责任,因为我们共同努力者,乃
是一
种有关国家福利的事业。兹掬最大诚意,并坦率陈述一切,如承,进
进先
生俯允,刊物幸甚。我们并想求先生为第二卷第一期写一篇文章(二


月十

五日前掷下),希望是个大题目,以便排在第一篇,用光篇幅,并为号
召。

如何之处,伫候赐教。专肃,即请大安

后学储安平敬上

一月二十一日,农历大除夕

三、《观察》的停刊

《观察》1946 年9 月1 日在上海创刊后,至1947 年2 月8 日出满第24
期,是为第一卷。

1947 年3 月1 日出版第二卷,至1947 年8 月9 日出满第24 期,是为
第二卷。1947 年8 月30 日出版第3 卷,至1948 年2 月7 日出满24 期,是
为第3 卷。1948 年2 月28 日至1948 年8 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