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联单的一联留存上海海运总局,一联交商船船主自执,另一联交商船船主
携带,到天津时,呈交天津的收兑单位。这时一切手续均已办妥,即选定开
航“吉日”,举行告祭“风神”的迷信仪式后,即开船北去。

商船船队开抵天津海口后,再候潮由海口沿海河西上直驶天津,停泊在
天津的东门外,等候收兑单位来人验收。同时,船商将自运的货物,寻找买
主进行贸易。这便是商船承运漕粮的大致过程。

前面讲过,漕粮运输既是封建帝王、皇室贵族、政府官僚的生活必需品
的运输,又是驻扎在每个封建王朝京城内外几十万卫戍部队口粮供应的运
输,所以它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这个制度是历史上长期存在过的。漕运
的整个过程浸透了历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在上面几节里,我们很少让漕运制
度下的劳动人民——漕丁、漕夫在叙述里占有一定的位置,现在让我们来谈
谈他们的贡献和生活吧。

八、漕丁、漕夫生活的侧面

漕丁、漕夫们在漕粮运输中,成年累月生活在惊涛骇浪中;特别是在海
上,当时对气候的变化,事先既不能预测,遭遇风暴后,又限于木船的条件,
不能有效地进行防护,所以,随时随地都有葬身鱼腹的危险。但是,勤劳勇
敢的漕丁、漕夫们,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也积累起一些战胜风浪的经验,
尤其是在预测气象、潮汐①的变化方面,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便于记忆
和传播,他们把这些经验编成了歌诀。虽然今天看起来,这些歌诀的内容,
有一些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歌诀却发挥了一定的作
用。直到现在,许多沿海地区的船民、渔民,还应用着这些经验。这些歌诀


潮汐〔xì〕:海潮,早上叫潮,晚上叫汐。


从内容上看,大体有潮汛、风信、观象三个方面。
潮汛方面的歌诀大意是说明潮汐的涨落有一定的规律:前月起水(指涨

潮)二十五,二十八日大汛至;
次月初五是下岸(指落潮),潮汛不曾差今古。
次月初十是起水,十三大汛必然理;
三十还逢下岸潮,只隔七日循环尔。
风信方面的如:
春后雪花落不止,四个月日有风水。
二月十八潘婆飓〔jù〕,三月十八一般起。
四月十八打麻风,六月十九彭祖忌。
秋前十日风水生,秋后十日亦须至。
八月十八潮诞生,次日须宜预防避。
白露前头风水生,白露后头亦未已;
露降时候需作信,此是阴阳一定理。
九月二十七无风,十月初五决有矣。
每月初三阳若无,初四行船难指依;
如过庚日不变更,来到壬癸亦须避。
观象方面的如:
日落生耳于南北,必起风雨莫疑惑;
落日犹如糖饼红,无雨必须忌风伯。
日没观色如胭脂,三日之中风作厄;
若还接日有乌云,隔日必然风雨逼。
乌云接日却露白,晴明天象便分得。
对日有垢〔gòu〕雨可期,不到己申要盈尺;
雨余晚垢横在空,来日晴明须可克。
北辰之下闪电光,三日之间事难测;
大雨若无风水生,阴阳可以为定则。
东南海门闪电光,五日之内云泼黑;
纵然无雨不为奇,必作风水大便息。
东北海门闪电光,三日须防云如织;
否则风水必为忧,屡尝屡验无差池。
上述这些歌诀,是漕丁、漕夫们向自然作斗争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

结晶。这些经验,对于防范风暴的袭击,曾收到过良好的效果。这是他们在

一定的条件下所摸索到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规律,从而方便了艰险的海上航

行,推动了海上漕运

的发展。“认识根源于实践。”——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生动的说明。
但是,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劳动人民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境地呢?拿漕

丁、漕夫的生活说,除了自然界的风暴、雾、潮汐等是漕丁、漕夫们的死敌

外,压在漕丁、漕夫(尤其是漕夫)头上的,还有人为的风暴,那就是贪官

污吏、封建帮会、恶霸、流氓等对他们的压迫和剥削。

漕夫拚着性命,换取菲薄的水脚钱养家糊口,但是,主办漕运的官员和


沿河封建帮会的把头、流氓们,却通过各种手段,从漕夫们的血汗钱中,榨
取去不小一部分。他们受的压迫剥削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沿河各码头的流氓
头子所抽取的这样那样的钱,大多都从漕夫身上榨取。至于主办漕运的官员,
他们的豪华生活与漕夫的悲惨生活,适成鲜明的对比。如元朝的海道运粮万
户朱清、张瑄等,他们的财富多得惊人。据历史记载,他们“田园馆舍徧天
下”,拥有大量“巨艘大舶”,在国内外进行投机商业。

总之,漕夫们一方面受着风暴、潮汐、雾、浪涛、险礁的威胁,随时随
地都有丧失性命的危险;一方面又受着贪官污吏、地棍河棍的剥削和压迫;
处境是十分悲惨的。所以,过去运河的船家,曾经流传着这样的小调,来发
抒漕夫们的苦衷。

“运河水,万里长,

千船万船运皇粮;

漕米堆满舱,漕夫饿断肠;

有姑娘谁也不嫁摇船郎。。”


古代桥梁史话

潘洪萱

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因地
制宜,就地取材,用土、木、石、砖、藤、铁等建筑材料,建造了数以百万
计、类型众多、构造新颖的桥梁,点缀着祖国的江山,增添了壮丽色彩。

黄河两岸古都首府众多,物资运输多赖骡马大车、手推板车,故以平坦
宏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居多;东南水乡,河流纵横,湖沼棋布,运输以舟船
为主,所以遍布着驼峰隆起的石拱桥;西北、西南,峰峦层叠,谷深崖陡,
难以砌筑桥墩,因而多用藤、竹、木等材料建造索吊桥和伸臂木梁桥;闽中
南、粤东等地,质地坚硬的花岗石满山遍野,历代所建石梁桥比比皆是;云
南傣族等地区,竹林丰富,独具一格的竹芭桥、竹梁桥、竹吊桥,至今尚存。

我国古桥不仅艺术造型上有高度的成就,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
在建桥理论、构造处理、平面布局以及施工方法上都有不少独特创造。在十
二世纪前一直处在世界桥梁的领先地位,为世界工程界所重视。如元朝时在
我国做过二十多年官吏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中,对北京的卢沟桥以及杭州市的桥梁作了详细的记述,认为世界上可能没
有任何其它桥梁可以与卢沟桥相比拟,使欧洲开始瞩目中国桥梁。1577 年某
个葡萄牙人自中国回国后也讲过,福建闽中大石桥数量多,石梁大,雕琢精
美,并对江西赣县浮桥倍加赞赏,说“全世界建筑工人应数中国第一”。沙
皇彼得一世曾委托斯巴萨列使团于1675 年五月来华时,请求中国派桥梁专家
到俄罗斯去传授建桥技术。最近,世界著名的科学技术史专家、英国剑桥大
学李约瑟教授,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古代桥梁“在
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造了一系列巨大板梁桥,特别是福建省,在中国其
他地方或国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他们相比的”。这些桥梁“几乎每座都是
非常美观的”,“是合理与浪漫的巧妙结合”。他还认为欧洲十四世纪开始
采用的较半圆形拱先进的弓形石拱桥,是从中国传到欧洲去的。

下面我们按照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四种基本桥型扼要地加以介绍。

一、梁桥

梁桥外形平直,古时称为平桥。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的两岸,就成
了梁桥。梁桥的构造最简单,出现也最早。早在原始社会时,我国就有了独
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
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1972 年对春秋战国时齐国的国都山东临淄
的挖探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 米左


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在山西汾水上有座有三十柱,柱径5 尺的
木柱木梁桥,桥始建于春秋晋平公,是见于古书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梁桥。据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战国时的苏秦对燕王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
尾生的鲁国人,与一位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有来,尾生为了表示不
失信约,水涨上来也不走,抱着梁柱而死。相传尾生抱着桥下木柱墩而死的
桥梁,就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五十里的蓝峪水上,是座多跨木梁木柱桥,称
为蓝桥。

闻名中外的渭水三桥——中渭、东渭和西渭桥,座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
渭河上,是三座多跨木梁木柱桥。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中渭桥全
长约合525 米,宽约13。8 米,接近南京长江大桥汽车道宽度;它由750 根木
柱桩组成了67 个桥墩,68 个桥孔,平均每孔跨径7。72 米,中间桥孔跨径达
9 米;在木柱桩群上加盖顶横梁组成排架墩,再在排架上搁置大木梁,然后
铺上木桥面,桥两侧设雕花木栏杆。中间桥孔高而大,两边桥孔低而小,呈
八字形,既能使高大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腐朽。
两端桥堍〔tù兔〕上竖立着华表、镇水妖石件、石灯柱等,作示标、照明之
用。这座桥始建于战国时的秦昭王,秦始皇时又作了改建和加固。修桥是为
了把渭河南面的兴(长)乐宫和北面的咸阳宫联系在一起,用渭河象征天上
银河,架桥南渡以效法牵牛星座,以显赫天子的超凡。到了汉朝,又重修了
中渭桥,增建了东渭桥和西渭桥。刘邦死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诛除诸吕,
并率领群臣在中渭桥迎候代王刘恒(汉文帝)入长安即位。汉将李广利出兵
匈奴时,丞相刘屈氂为他祖道送行,至渭桥而别。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
朝汉时,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在渭桥下列队相迎,汉宣帝登上渭桥时,人
们高呼万岁。东汉末年董卓入关时焚毁了中渭桥,魏文帝曹丕修复了它。唐
武德末年(626 年)突厥颉利可汗寇泾州进至西渭桥的北面,唐太宗李世民
出玄武门到了桥的南面,隔着渭水与颉利交谈,并结盟于西渭桥上。由此可
知,在汉唐时代,渭水三桥是送往迎来的重要交际场所。咸阳地区文管会在
七十年代初发掘了唐朝东渭桥的遗址。该桥座落在今天渭河耿镇公社周家大
桥,桥宽约20 米,桥梁基础由青石砌成。青石一般长1 米,宽0。5 米,厚

0。2 米。青石之间有用铁水浇铸的铁栓板相连,石缝中灌以铁水,石头之间
打有松木桩,规模之大,施工之精细,在古桥梁史上是罕见的。
《唐六典》说:天下石柱桥有四座,河南洛阳的天津桥、永济桥和中桥,
西安的灞桥。灞桥位于西安东北二十里的灞水上,是一座石柱墩木梁桥。自
汉朝建桥后,两千年间一直是长安与潼关以东的交通咽喉,又是古人折柳送
别的所在,所以李白《忆秦娥》词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千百年
来屡毁屡建,直到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 年)化了九个月才建成了今天的多
跨梁桥。桥长近400 米,67 孔,每孔净跨6 米左右,桥宽约7 米。桥墩由六
根石柱组成;每根石柱用四层石磙叠砌,底部用石盘承托,石盘下打了十一
根柏木梅花形桩;六根石柱顶端盖上一根石梁,把六根石柱合成一体,形成
了今天所说的石排架墩,是桥梁史上最早的一种轻型墩。又在桥墩之间和桥
墩上下游各4 米宽的河床内筑有厚约1 米的白灰三合土护底铺砌,以防止冲
刷桥基。1957 年将它改建为公路桥时,曾对桥墩、桥基进行了科学鉴定,发
现桩木未朽,石墩牢固,河床护底完整无损,可以承受60 吨坦克或载重卡车
的荷载,高超的造桥技艺令人惊叹。因此当时仅将老桥的木梁石板桥面改换
成钢筋混凝土板梁,古桥就成了现代的公路桥。旧灞桥古为今用,独具一格。


到了北宋时,战胜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当时福建泉州地区对外贸易
迅速发展,泉州湾等港区,帆樯林立,百舸争流;市集上中外商民熙熙攘攘、
川流不息。处于泉州湾洛阳江口上的渡口(万安渡),因水阔五里,上接大
溪,每当风潮交作,便无法渡过,急需把它改建成不受潮汐影响的石桥。但
又苦于海潮汹涌,无法施工。相传当时的泉州太守蔡襄给海神写了一封求助
信,派了一名叫下得海的公差前去投递。下得海随着涨潮入海送信,潮落而
归,得了仅有一个“醋”字的复信。蔡襄看信后领悟其意,说海神令我在八
月二十一日酉时动工造桥。到了那一天,果然海潮退落,经过八昼夜的紧张
创建,终于使万安桥屹立在洛阳江入海的喇叭口上。万安桥又名洛阳桥,是
我国第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桥。它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 年),实际上化
了六年另八个月。桥长360 丈,宽1。5 丈,有47 个桥孔的长石梁桥,共化费
了一千四百万文。造桥时,首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满抛大石块,形成一条
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估计这条石堤长500 余米,宽25 米左
右,高3 米以上。这种桥基的开创,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称它为“筏
形基础”。然后再在矮石堤上,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砌筑桥墩。为了使
桥基或桥墩的石块连成一体,不能沿用以前用腰铁或铸铁水来连结的办法,
因为铸铁件很快会被海水腐蚀。而在石堤附近的海面上散置贝壳类软体动物
——牡蛎,利用它附生在岩礁或别的牡蛎壳上的特点,把松动、散置的石块、
条石胶聚成一体。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别开生面、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
不准在万安桥附近捕捉牡蛎就成了历代沿用的一条法律。最后,又利用潮水
的涨落,把重达7~8 吨的石梁一根接一根地架设到桥墩上,把桥建成。因此,
万安桥也开创了浮运架梁的记录,直到今天,浮运架梁仍是建造现代桥梁的
好方法,不同的是机县设备现代化了,浮运重量提高了成百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