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浮桥。破坏浮桥也有用潜水凿船方法的,如南宋初年,金兵南犯,筑浮桥
于淮河上,运兵渡河;宋兵挑选了一批善于潜水的战土,潜游到浮桥船底,
将船凿沉,破坏了金兵的浮桥和原定的渡河作战计划。此外用陆军强攻破坏
对方浮桥的战例,也比较常见。

军用浮桥的军事作用不言而喻,就是地处交通要冲的浮桥也多具有军事
作用。如明朝洪武初年(1368 年)在今兰州皋兰县西北建成的镇远黄河浮桥,
一直是去西北的要冲。明马文升曾上言道:“陕西之路可通西凉者,惟兰州
浮桥一道,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矣。”即镇远浮桥一旦失守,
甘肃河西走廊等大片领土就会丧失。因此,历代王朝对重要浮桥,除雇工维
修管理外,还派兵守护。如清王朝对东北的辽河、浑河、太子河、苏子河、
大小凌河等河流上的浮桥,都派有几十名水手守护,隶属于水师营管辖。对
黄河、长江上的浮桥,州府官员还要经常向朝廷及时呈报情况。宋朝皇帝还
主张奖励维护浮桥有功者,惩罚防护浮桥不力而被水冲毁者。宋大观三年
(1109 年)徽宗赵佶曾下诏规定,使桥毁坏的将官等要判徒刑二年发配一千
里,对官渡桥不修整者要打一百板子;他还在宣和三年(1121 年)对黄河上
伾'pī批'的天成、圣功两座浮桥卫护失职的官员作降职处分,并对失职的人
员各打一百大板。以上种种,可见浮桥是何等重要。

三、索桥

索桥主要是用藤、竹制成的绳索以及铁链等架设而成。又称吊桥、悬索
桥,古书上称为絙桥、笮桥、绳桥。在我国云贵川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
上游、雅砻江、大渡河、乌江、北盘江上以及秦岭山区、台湾山区,常常可
以看到各类索桥。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北的雅鲁藏布江,峡谷深邃,急流飞瀑,
千百年来,两岸往来就是靠各种索桥。1977 年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也是通过墨脱县横跨在雅鲁藏布江上的藤网筒桥到对岸去作科学考察的。西
藏人民还把铁索桥称为扎桑巴。古代的索桥绝大多数是单孔的,仅有云南省
跨越怒江的惠人桥(又名潞江桥)等少数几座是双孔的。贵州盘江桥、四川
沪定桥、云南霁虹桥等在国际桥梁史上负有盛名。

国外不少桥梁专家认为索桥首创于我国,指出“中国大约在3000 年以前
已开始建造吊桥”。《汉书·西域传》已有“以绳索相引而度”、“悬绳而
渡笮”的记载,宋《太平寰宇记》说自《汉书》以下至州郡图籍中所谓的“笮”,
即系“土夷人于天水之上置藤为桥”。可见藏、彝等少数民族,对我国首创
索桥作出了重要贡献。十四、五世纪藏族的汤东杰布(1385~1464 年,或名
甲桑珠古,意即“铁桥活佛”)就是当时在雅鲁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
修建铁索桥的工程技术专家。据说他曾画了一座跨度为138 米的雅鲁藏布江
铁索桥简图,并于1420 年左右建成,是我国古代跨度最大的铁吊桥。桥两端
有塔,宽度仅容走人。目前已查证的最早索桥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桥,


它建于秦李冰任蜀守时(公元前251 年),距今二千二百余年,跨城南面的
检江,又名夷星桥,是当时按北斗七星形状建成的七座桥中的一座。西汉王
褒在《益州记》中记载,笮桥在司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时用三个大铁
椎来系桥柱紧竹索(现今铁椎仅有二个)。《晋书·桓温传》记载,永和三
年(347 年)桓温伐蜀进攻成都时,曾与李势战于笮桥,可见,时隔近六百
年后,笮桥仍在。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为出师东吴的费祎饯行。解放初期在
考察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时,曾在今天南门大桥西面的锦江河上,发掘出古代
桥基下的大铁椎,证实该处是笮桥的故址。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记录了西南龙川东江上的一座藤桥,
“桥长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络于两崖,以树杈中悬而反下,编竹
子藤上,略可置足,两旁亦横竹为栏,以夹之。盖凡桥巩而中高,此桥反挂
而中垂,一举足辄摇荡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后可移,止可渡人,不可渡马
也”。台湾省高山中还有藤网吊桥。索桥刚度很差,随风摇晃,初过索桥者
不免有胆战心惊之感。唐僧智猛《笮桥赞》中说:“冰崖皓然,百千余仞;
飞絙为桥,乘虚而过;窥不见底,仰不见天;寒气惨酷,影战魂栗。”较逼
真地描写一个人借笮桥渡河谷的情景。宋代诗人陆游曾用“度索临千仞,梯
山蹑'niè 涅,踏上'半空”的诗句来构画索桥的雄姿。还用一首《度笮》七
绝:“翩翩翻翻笮受风,行人疾走缘虚空。四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龙
中”。生动地描绘出过桥时的惊险画面。

四川灌县都江堰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杰出代表。宋代重修以后改名“平
事桥”,明末毁于战争。清嘉庆八年(1803 年)仿旧制建立,取名安澜桥。
桥长340 米,八个桥孔,最大一孔达61 米。桥宽3 米多,高近13 米。全桥
用细竹篾编成粗五寸的竹索24 根。其中10 根作底索承重,上面横铺木板当
桥面,压板索2 根,余下12 根分列桥的两侧,作为扶栏。绞索设备安放在桥
两头石室内的木笼中,用木绞车绞紧桥的底索,用大木柱绞紧扶栏索。由于
竹索太长,从两头绞紧非常困难,所以在桥梁中间的石墩上增添一套绞索设
备,也置于石室木笼中。在木笼上面,修建桥亭,亭分二层;上层用木梁密
排,装砌大石,以作压重;下层中空,以便行人。布置巧妙,颇具匠心。该
桥为八跨连续,稳定性较好,行走其上,摇晃不大。

从宋范成大所著《吴船录》对珠浦桥的记载看,宋时,桥长120 丈,5
孔,用并排的12 根绳索,竹笆桥面,木架墩。“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
举幡幡然。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丝帛之状”。与清代桥式不尽相同。1965
年修建新都江堰时,交通局按清时桥的式样改建成珠浦桥,用25 毫米直径的
钢丝绳代替竹索,栏杆索锚定部分改用钢筋混凝土柱,用绳夹固定,底锚情
况不变。

关于珠浦桥,还有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相传清初珠浦桥毁坏后,平
时凭舟渡江。夏季江水暴涨,渡客往往覆溺;幸运安渡者,又受到渡船勒索。
有个私塾教师何先德,关心民众疾苦,倡议修复竹索桥。他观察地势,测量
距离,制作模型,确定方案,上报官府。得到允许后,又亲自参预修桥。索
桥即将建成时,突然在一个风雨之夜断毁,官吏们怕何先德揭发弊端,借口
他的过失,把他杀害了。何氏无子,民众拥戴其妻何娘子,继承丈夫遗志,
出面建桥。何娘子日夜苦思,按照丈夫的桥式,加设栏杆,终于将桥建成。
人们为了纪念何先德夫妇,改桥名为夫妻桥。

我国至迟在隋唐时就有了铁索桥,西方在十六世纪才开始建造铁链吊


桥,要晚近十个世纪。

云南丽江地区的塔城附近有座横跨金沙江的铁索桥,是古今云南与西
藏,四川来往的要道。因战略地位重要,唐朝曾在此设置铁桥节度。桥或为
吐蕃所建,或为隋朝史万岁和苏荣(594~597 年)所建,或在唐天宝中(750
年左右)时所建。唐德宗贞元十年(794 年),南诏筹划袭击吐蕃,派牟寻
联合唐将韦皋,以五千兵佯示寡弱,引诱数万吐蕃兵尾随。昼行夜走,寻得
机会,用毁断丽江铁桥的计谋,溺死数以万计的蕃兵,俘获五个蕃王,取铁
桥等十六城,虏得降众十余万人,从此吐蕃一蹶不振。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在追堵北上抗日的工农红军时,曾控制
了四川沪定县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妄图一举消灭红军。而英勇的红军战士在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正确军事路线指引下,用生命和鲜血强夺了泸定
桥,取得了长征中一个决定性胜利,在寒光迫人的铁索上创造了震惊世界的
奇迹。

沪定桥净跨100 米(铁链跨长101 米),净宽2。8 米,桥面距枯水位14。5
米。采用13 根铁链作为承重索,其中底索9 根,上面覆盖木桥面,桥面横纵
木板之间留有很大空隙,符合现代吊桥抗风的布置。余下4 根分列两边,作
为扶手。铁链悬挂空中,两头锚系于两岸桥台后面。每根铁链长39 丈多(合

127。45 米),重1。6 吨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第二年四
月建成。康熙玄烨对它甚为重视,亲笔题名,并在桥东头立了康熙《御制泸
定桥碑记》,在桥东和桥西分别铸造了长约1 米的铁犀牛一头和浮雕蜈蚣一
条。
《打箭炉(今康定)厅志》记了泸定桥从前的管理方法:每年三月初一
开桥,十月初一封桥,改用船渡。每日开桥时间从上午九时至下午四时,桥
上设税官一个,税丁二人,过桥收实物税或过桥费。

泸定桥于1961 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 年国家文物事业
管理局又拨款重修,加固了桥梁、改建了桥头建筑物,并增建了展览馆。现
在泸定桥已焕然一新。

象泸定桥每根重1。6 吨多、粗如碗口的铁索,在缺乏设备的情况下,是
怎样拉过礁石密布,水流湍急的江河的呢?《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云南略考》
记载:先以小船载铁链由东岸运向西岸,由于链重水急,船还没有到达对岸
就掀翻了,总是不能成功。后来,有一个少数民族的僧人指教人们先把巨绳
系于两岸桥亭横梁上,将带有长绳的短竹筒套在巨绳上,把铁索穿挂在竹筒
内,牵拽长绳,带动竹筒把铁索沿着巨绳滑向对岸。那么巨绳又是如何过河
的呢!特别是对于V 型河床又不能船渡的地方。据我们的考证和实地调查,
第一道引索是用射箭、放风筝等方法送到对岸去的。十三世纪台湾省南部的
土人曾将长100 英尺以上的绳索系在标枪上投掷过河谷,然后再建造桥梁。
美国纳卡得桥(1851—1855 年)是利用风筝把第一根引索送过大瀑的,而我
国早就会这样做了。

云南永平县的霁虹铁索桥,在永平县杉杨公社与保山县老营公社之间,
跨越澜沧江,净跨57。3 米,总长113。4 米,由18 根铁索组成,底索16 根,
承重部分是四根一组共三组,扶栏索每边各1 根。两山夹峙,索桥飞悬,异
常险要。它建于明朝成化中(1465—1487 年),比泸定桥早二百几十年,是
中外现存最古的铁索桥。由于过去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国来的大象要
经过霁虹桥到我国四川等地,因此它是我国最宽、铁索最多的古索桥之一。


自古以来,自博南(令永平)至永昌(今保山)必须经由霁虹桥处渡过
澜沧江。永昌自西汉甚至更早一直是我国内地通往西方和东南亚各国的商业
重镇,是几条国际交通线的枢纽。这条交通线是我国第二条丝绸之路,它很
可能早于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永昌地区土地沃美物产丰富,有金、银、铜、
铁等重要矿产,有琥珀、翡翠等珍贵玉石,还有孔雀、犀、象等珍禽异兽。
因此汉武帝时,就对永昌地区进行了积极的开发,派遣大批汉族移民进入永
昌,并开凿了经博南山(在今永平县境内),渡澜沧江,至永昌的一条道路。
东汉明帝时,正式设立了永昌郡,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该郡共有二
十三万户,一百八十九万多人,户口数之多,为东汉105 个郡国中的第二位。
博南至永昌的交通更加繁忙。当时有首兰津歌:“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
越兰津,波兰沧,为他人。”最近还在博南山下找到一块刻有兰津歌的古石
碑。据记载,西汉甚至更早,霁虹桥所在地就是兰津古渡,后因江狭流急,
把舟渡改为用篾绳作缆索的吊桥。诸葛亮时,又改为木桥。到元朝才称为霁
虹。明朝时又改为铁索桥,徐霞客曾经过此桥,并在游记中作了详细描述。
后来屡毁屡建,至今仅剩下16 根铁索和破旧的亭子,但仍是民间交通要道。
在桥西岸的峭壁上还保留着历代的石刻,如明朝吴鹏所题的“西南第一桥”
以及“悬崖奇渡”、“人力所通”、“霁虹桥”等等。

除了泸定桥、霁虹桥等铁链桥以外,还有一种铁眼杆桥,如建于清光绪
八年(1882 年)的云南元江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的四川天全
伏龙桥等。锻冶铁链费工大、接口多,质量不易保证,造成索子变形大,增
加桥梁跨中的垂度,因此常常要调整索链。采用两端有眼扣的长铁条来代替
铁链,制作简单,架设容易,又可以避免或减少以上的缺点,使铁索桥又前
进了一步。

四、拱桥

我国的拱桥始建于东汉中后期,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它是由伸臂
木石梁桥、撑架桥等逐步发展而成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
城门等建筑的影响。因为拱桥的主要承重构件的外形都是曲的,所以古时常
称为曲桥。在古文献中,还用“囷”'qūn 逡'、“窌”'jiào 叫'、“窦”'dòu 
豆'、“瓮”'wèng'等字来表示拱。我国建造拱桥的历史要比以造拱桥著称的
古罗马晚好几百年,但我国的拱桥却独具一格。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世界
少有。有驼峰突起的陡拱,有宛如皎月的坦拱,有玉带浮水的平坦的纤道多
孔拱桥,也有长虹卧波、形成自然纵坡的长拱桥。拱肩上有敞开的(如大拱
上加小拱,现称空腹拱)和不敞开的(现称实腹拱)。拱形有半圆、多边形、
圆弧、椭圆、抛物线、蛋形、马蹄形和尖拱形,可说应有尽有。孔数上有单
孔与多孔,多孔以奇数为多,偶数较少;江浙水乡的三、五、七、九孔石拱
桥,一般是中孔最大,两边孔径依次按比例递减,桥墩狭薄轻巧,具有划一
格局,令人钦佩。由于桥孔搭配适宜,全桥协调匀称,自然落坡既便于行人
上下,又利于各类船只的航运。杭州市城北的拱辰桥是三孔的一例,建于明
崇祯四年(1631 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