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本世纪五十年代在一次大水灾中,眼镜桥附近的钢筋混凝土现代桥梁
全遭冲毁,唯有眼镜桥安然无恙,使当地桥务官员大为吃惊,认为“不可思
议”。自此,眼镜桥被日本国定为国定重点文物,成了两国人民邦交敦睦、
人民友好的象征。
除了以上四种古桥型外,还有浮桥和梁桥结合的广济桥。它位于广东潮
安县东,跨韩江,桥由东段12 孔石梁、西段7 孔石梁和中间由8 只木船浮桥
组合而成,全长517。95 米,宽约5 米。于宋宝庆二年(1226 年)建成,建
桥时间化了五十六年。今天我们见到的立体交叉桥形式在古代也有,如河北
满城县南关外的通济桥,清康熙十三年(1674 年)重修,桥上下都可通“车
舆”。秦汉时建造的阁道、复道堪称为古代的天桥。
我国古桥不仅种类齐全,而且稠密度大。以苏州为例,在清末,苏州府
所属吴、元和、长洲三县的城外桥数为七百座左右;苏州城内有桥三百十余
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桥十五座。桥梁之多,大大超过了世界著名的意大利
威尼斯。而且苏州在唐朝就有桥梁三百九十座,宋有“画桥四百”,都多于
清末。正如明人莫旦在《苏州赋》中说:“坊市棋列,桥梁栉比”。
综览上述,我国古桥先有梁桥,后有浮桥和索桥,拱桥最晚出现。根据
现有资料,自独木桥、堤梁式桥出现,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铁路、公路等
近现代桥梁开始设计建造的几千年中,我国古桥在由低级演进到比较高级,
由简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以西周春秋时代为
主,包括西周以前为创始时期。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及三国为创建发展时
期,四种基本桥型都已出现并初具规模。以隋唐宋为主,包括两晋、南北朝、
五代为全盛时期,在建造各种桥型桥梁的技术上都有突破和创新,把古桥建
筑推到了高峰。由元朝至清末为继承发展时期。十分明显,桥梁建筑的发展
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桥梁的发展使交通运输畅通,又促进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古代建筑史话
张彬
我们伟大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
的文化,在建筑方面,也具有优秀的传统。历代的能工巧匠和劳动人民,曾
经建成了很多闻名世界的杰出建筑物。直到今天,还遗留有相当数量的唐宋
古塔以至明清的宫殿园林,在点缀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
突出象征之一。下面我们就简略地介绍我国建筑发展的概况。
一、原始人的巢居和穴居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位被称作“有巢氏”的人物。据说,
他的主要功绩就是教人民“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见《韩非子·五蠹篇》)。
根据近代民族学和考古学的发现,这种用枝条搭成的鸟巢式树上房屋,确实
是人类最早住所的形式之一。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把天然的洞穴略加改造后
成为住所。远古人民在冬天都住在洞穴里,到了夏天就迁往树上的巢屋(见
《礼记·礼运篇》)。这些记载也符合于人类住宅需要冬暖夏凉的一般规律。
简陋的巢居很容易损坏,也常常随着树林的毁灭而消失。所以,在今天
已经不太可能发现原始人巢居的遗迹。但是,从居住在现代热带地区的某些
少数民族中,还可以看到巢居生活的若干踪迹。
关于原始人穴居的遗迹,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如北京郊区周口店“中国
猿人之家”,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处。这是一个很大的石灰岩洞穴(石灰岩
山岭经过水的溶蚀,逐渐形成各式各样的山洞)。洞的面积约五百平方米,
高达四十米。洞口朝东,洞前有广阔的平原。洞的东边有一条清澈的溪水,
终年不息地从洞口潺潺流过。河滩上的鹅卵石,正是制作石器的好原料。前
来河边饮水的水牛、野鹿和羚羊,也是猿人们经常猎取的对象。树上的野果,
地下的根茎,以及老鼠和蝙蝠等小动物,也都是他们用来充饥的食物。这说
明猿人们在这种便于生活的地点居住,是运用了人类的智慧,几经选择而决
定的。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在这处“中国猿人之家”的底部有一层粘土,里面
夹有大小不等的砾石。这大概是猿人最早的居住面。由于当时的水面较高,
涨水时洞穴常被淹没,猿人们只得迁往别处。水退以后,洞穴曾经被凶猛的
昼伏夜出的“鬣〔liè猎〕狗”占领过。后来,鬣狗又被猿人们赶走。为了防
止鬣狗和其它野兽再来抢占,他们就在洞口垒筑石块,并燃起一堆日夜不熄
的篝火来吓退野兽。火,不仅可以用来保护人类及其住所的安全,还可以用
来御寒、照明和烤炙食物。因此,它是远古人类所掌握的最重要的物质力量。
像中国猿人所居住的这类略加改造的天然洞穴,在从二、三百万年前开
始的旧石器时代(以粗糙的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过着采集和渔猎经济生活
的时代)相当流行。我国境内发现的已有湖北郧西县的白龙洞和长阳县的钟
家湾岩洞,广西柳江的通天岩洞,河南安阳的小南海洞穴,以及辽宁喀左县
的鸽子洞等多处。在多山的丘陵地区,这种洞穴住所还沿用到了距今一万年
以前开始的新石器时代(以精巧的磨制石器为主要工具,过着原始农业和畜
牧业经济生活的时代)。如广西柳州的白莲洞,就先后居住过旧、新石器两
个时代的原始人,现已在那里建立了我国的第一座洞穴博物馆。
二、新石器时代的村落
远古人类的巢居和穴居生活,大致经历了二、三百万年之久。自一万年
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原始人们从长期的劳动锻炼中,掌握了制造精巧的磨
光石器和骨器的技术,有些工具还装上木柄来使用。这时,已经有了原始的
农业生产,也能够制造弓箭和鱼网,开始饲养起少量的家畜,还发明了陶器。
这样,人们生活资料的来源比旧石器时代丰富而又可靠多了。特别是农业的
出现正是人类定居生活的前提。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利用较为锋利的石器砍伐
树木和挖掘房屋的地基,再把木材进一步加工为柱子和椽〔chán 船〕子,然
后建成原始的木构建筑物。墙壁则是先树立一排小木柱或芦苇,再涂上泥土
作成的。
当时,人们建造住所是以氏族(原始氏族社会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单位,
常由同一血统的几十人以至上百人的近亲组成)为单位。住地通常选择在河
流的转弯处或是两河交叉的高地上。这类地方一般都有肥沃的冲积土可供农
耕,还有较多的水生动物可以捕捉,交通和取水也比较方便。这种原始村落
遗址,考古工作者已经发现了好几百处,现在我们就来漫步其中较有代表性
的三处。
在祖国南方杭州湾的南岸,有一块山明水秀的小平原,人们称之为“宁
绍平原”(今浙江宁波和绍兴一带)。在六、七千年前,那里是四明山麓的
一片广阔的湖沼区域,地面潮湿,气候温润,除人类外,还生活着犀牛和大
象等热带动物。河姆渡的原始人在这个背山面水的地方,创造了一种建筑学
上所说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物。就是先在地面上用木柱做桩,构成一个底
架,然后在底架上铺设木板,建成类似现代阁楼的形式。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住所全高有三米多,其中底层高一米左右,大概作为
饲养猪、狗、羊和水牛之用;上层住人,高二米多,铺有厚木板作为楼板。
屋顶是用芦苇和茅草盖成的。这种房子一排连着一排,每排相距约三米左右。
在房子的四周,树立有密集的木桩连成的围墙,以防御野兽的侵犯。在遗址
里还发现了用木材作框架的水井,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水井,比传说中发明凿
井的伯益(夏禹时人)要早三千年左右。
在河姆渡发现的木构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首次使用了榫卯结合的方
法。当时已有圆形榫、凸形方榫和带圆眼榫的区分,卯眼也有圆有方。这是
我国建筑史上最早使用榫卯的实物,反映了我国木工技术早在七千年前就已
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这种“干栏式”的建筑物在我国的南方分布很广,延续时间也很长。在
长江中下游一带至少流行到秦汉六朝时期,而在西南和华南地区,这种建筑
延续的时间就更长。特别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着这
种建筑形式。
在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带,由于那里的地势高爽,原始人们
又因地制宜地创造了比较能保暖的半地穴式房子。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六千年
前村落遗址,就是这类建筑物的代表。
半坡村原始居民的居住区作不规则的圆形。在中心位置上有一座方形的
大房子,面积约一百多平方米,这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大房子的周围密
集地排列着一座座小房子。它们的面积都在二十平方米左右,门全部朝向这
座大房子,大约是氏族成员的住房。居住区的外围环绕着一条很深的壕沟,
用来防御敌人或猛兽的侵袭。
半坡村原始居民房子的式样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它们的结构和建造方法
相似,都是从地面向下挖成深约数十厘米的浅穴,并以坑壁作墙。在房子的
中央树立有四根支撑屋顶的柱子,柱子下还垫了石头,以防柱脚下沉,这可
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石柱础。坑壁的周围树立有成排的柱子,作为墙壁或支撑
屋檐的骨架,木柱上架有横梁和椽子,屋顶有的从四角向中间收拢作尖锥状,
有的作两面坡的“人字形顶”,上面再铺茅草或涂以厚厚的草泥土,近门处
常有台阶或斜坡状的窄道延伸到屋外。
在半坡村还发现了一种建造在地面上的方形或圆形的房子。它的建造方
法是直接在地面树立柱子,柱上架横梁和木椽,再盖上“人字形”的屋顶,
并且前后都有出檐。这种房子的式样已经具有后代平房建筑的雏形了。
在黄河之滨的郑州大河村遗址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五千年以前建筑在
地面上的方形和长方形的多间房子。这种房子的建造工序是:先挖好基槽,
用沙和草拌泥铺地;再在基槽内树立木柱,柱间用横木捆扎或芦苇束加固,
并在内外涂以草拌泥成为墙壁。屋内的地面都用沙掺和石灰石的粉末铺垫,
这可能是我国最早使用石灰的实例。这种墙壁既能防水,又能隔潮,也是原
始人们的智慧在建筑学上的一种反映。
三、夏商周王都巡礼
在距今四千年前到两千七百多年前,是我国的奴隶制时代,也就是历史
上的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夏商周的王都均位于黄河中游的陕西和河南一
带,并在都城内外兴造城池和宫殿等高大建筑物。当时,人们已经堂握了铸
造青铜器(铜加锡的合金)的技术。青铜可以制造精美的用具、兵器和锐利
的工具,对于木、石原料也可以加工为更合用的建筑构件,从而促进了建筑
的发展。
据古文献记载,夏禹的父亲“鲧”〔gǔn,滚〕曾担任过工官(管理土木
工程的官员),他是首先建造城郭的人。但他在负责治理洪水时,只采取了
堤防法,堵塞了许多支流的出口,以致洪水得不到宣泄,水患更加严重。鲧
终于被虞舜下令杀掉,并由他的儿子禹接替工官的职务,继续防治洪水。禹
广开沟渠,加以疏导,洪水不久就治平了。后来禹就被拥戴为部落联盟的首
领。
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工官叫“垂”,他发明了古代建筑施工中
最基本的工具——“规”(圆规)、“矩”(直角尺)和“准绳”(水平尺),
对于古代建筑的逐渐规范化贡献很大。传说舜时已开始用漆汁涂在木料上作
为保护剂,这也是建筑上使用油漆的开始。
夏朝的都城由于水患的缘故,经常迁徙于黄河中游的两岸,相传夏禹建
都在今河南中岳嵩山之下的“阳城”。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那里的登封县
告成镇的王城岗,果真发现了早于商代的两座东西并列的小型城堡,其中西
城作方形,每边的夯土城墙长约100 米,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东城已大部被
河流冲毁。这两座城堡是否就是禹都阳城的附属建筑物,尚待今后进一步的
考古发掘和研究。
相传夏代的最后一个国王桀,曾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建造非常
奢侈的“琼宫”和“瑶台”。这类宫殿究竟是什么模样呢?考古工作者也在
离洛阳不远的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年代很相近的宫殿遗址。这座宫
殿遗址的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占地达十五亩之多。它的台基高出地面,台
基中部建有一个坐北朝南的长方形殿堂,面积有三百四十六平方米。殿堂的
四周由檐柱和挑檐柱支撑,构成了四坡出檐式的大屋顶。殿堂基座的底部铺
垫有鹅卵石和夯土层。柱子洞的底部也用大小不等的自然石块作为柱础。
殿堂的前面是一个广阔而平整的庭院,周围用彼此相连的廊庑作为宫
墙。宫殿的大门开在正南面,是一座面阔八间的牌坊式建筑。在这组殿堂的
东北角,还开有一个后门。这种由殿堂、廊庑、庭院和前、后门组成的宫殿,
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形式,但以这一组宫殿的年代为最早。
据文献记载,商朝的王都如同夏朝一样,曾经多次迁徙。目前已经找到
的商都遗址,只有河南的郑州和安阳两处。郑州的商都遗址,就是今天郑州
市区的所在地。当时的城周长七公里,城内面积达四千三百多市亩,比明清
时期的郑州城还要大一些。城墙是分段用土夯筑而成,横断面呈梯形,高约
十米,底宽二十米,顶宽五米,中间是“主城墙”,两侧还有“护城坡”。
据估计,这座商城的土方量约达八十七万立方米,总共需要一千三百万个劳
动日。即使每天驱使上万名奴隶筑城,也需要四、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商朝晚期的都城叫“殷”,遗址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