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睁开眼睛看世界-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姿,宝钗之态。
啊,我还从未看见过这样美的女孩!宝玉被眼前蔷薇花下这美丽的女孩惊呆了。这美丽的女孩,使他忘记身外的一切。宝玉两眼只管看这个美丽的女孩,两只眼珠只随她而动。这时晴朗的天空,突然起了变化,刚才的赤日当空,眨眼满天乌云,从乌云缝里唰唰得落下了一阵大雨,把宝玉全身上下都淋湿了,而宝玉却全然不知。
看,多么痴心的宝玉,多么专心的宝玉,为了蔷薇花下那个美丽的女孩,他竟然忘了身外的风雨。
是呀,为了自己心中的美,经风历雨算什么?风雨只能淋湿我们的外表,但它却淋湿不了我们的心。只要我们精神专注于一,只要我们像宝玉那样:眼盯着“那蔷薇花下的美”,心想着“那蔷薇花下的美丽”,风雨何足惧哉!
歌徳说,谁要成就大事,就必须集中注意力,在限制中显示大师的本领。
朋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美的追求,在追求中,难免会有风和日丽而转眼乌云满天,大雨倾盆,但只要你两眼盯着那“蔷薇花下那个美丽的女孩”,就一定能看到那雨后的彩虹。
第三篇、创造另一种美丽的女人
刘国宗
上帝对她很宠爱,赐给她聪明绝顶的头脑,也赐给她美丽绝伦的外表。
她白净端庄的脸庞上,有对闪耀智慧光彩的明眸。无论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人头攒动的闹市,她走到那里,都带来一阵唏嘘的赞美声:“呵,好漂亮的姑娘!”
难怪莫泊桑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份和门庭的标志。”莫泊桑话的意思很清楚,作为女子只要漂亮,有姿色、风度和妩媚,在加上年轻,那她什么都有了。
这世界上吃青春饭的女子不乏其人,因此,年轻、漂亮成了女人幸福的资本,对外交流的品牌,甚至,被当作人生的最高荣誉。然而我说的女人,她并没有把年轻、漂亮、有姿色、风度和妩媚拿当什么回事;她却有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和追求。
她是一个人生有大求,有大志的女人。她从不把上帝赐给她那美丽漂亮的外表,当作向别人讨价还价的本钱,人生的品牌;她把身边那些追星族视若昆虫草芥、粪土尘埃,她要把上帝赐给她的美,定格成永恒,让美丽的青春之花永开不败。
因此,她把上帝赐给她的另一种宝贵的东西——智慧,用它来创造另一种美丽。
她把生命里所有的精力、时间,都用来对知识的渴求,用来思考和创造。她要把她的美丽留芳后世。她,就是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
她美在学生的教科书里,美在世人的赞美声中,美在人类的文化史上。
她没有辜负上帝对她美丽的期望。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她,玛丽。居里用自身的奋斗、汗水、智慧,创造了另一种美,这种美,是属于全人类的美,永恒的美。她成了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永远开在历史长河中,全世界都能闻到她的芳香。
有人提醒女人说:“女人的青春最是无法长久凭恃的,当它转瞬即逝,到后来,支撑一个女人的无疑是她的追求,她在追求中所获得的智慧。
智慧将使一个女人焕发出更深沉的光彩,还有四匝神秘气息的笼罩的引人入胜。这光彩与神秘正是丢弃了浮躁奢华,它其中深蕴的可咀嚼的意味,使人经得起时间的淘汰而愈加华丽。”
在眼花缭乱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外表的美所迷惑,把转瞬间即逝的东西,当追求的目标,而忽略内在的、精神的、智慧的东西作为我们最终的扶持。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这样赞美她:“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和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的话,使我想起作家艾云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个生动而又智慧的女人时,是由于她以那永恒之力量唤醒了一片昏睡的荒漠,于是,世界复苏了。”
当然艾作家的愿望是好的,她希望“世界复苏”,但,这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如果把世界的“不复苏归咎于女人,显然是不公平的。
第四篇、永远飘香的野玫瑰
刘国宗
贫穷的音乐家舒伯特走在寂静而凄清的街。感到维也纳冬天的夜晚出奇的冷。
这难怪,为了明天的早餐,舒伯特从中午到现在还没有吃饭,肚中早已没有一粒米,再加上衣衫单薄,能不冷吗?
当舒伯特路过一家旧杂贺店,他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个小男孩一定很贫穷。”舒伯特想。
夜这么深了,小男孩为什么还不回家?
音乐家走近小男孩,发现小男孩手里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和一本旧书。舒伯特弄明是小男孩从中午到现在都想卖掉手中这件破衣和那本旧书,结果一天连人问一下价都没有。
小男孩不敢回家。
小男孩艰难的处境让音乐家流下同情的泪水。
音乐家的童年有过小男孩同样的经历,知道饥寒交迫的滋味。
音乐家捏了捏口袋里准备明天早餐的那枚硬币,然后掏出来交给小男孩说:“孩子请把你手中这本书卖给我,你赶快回家吧。”
小男孩接下舒伯特给他的那枚硬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因为他手中这本书根本值不了这么多钱,这钱分明是舒伯特老师送给他的。
“谢谢您,老师!”小男孩向舒伯特挥了挥手,然后就消失在冰冷的夜色里。
舒伯特望着渐渐模糊的小男孩的身影,走到路灯下,翻开刚从小男孩手中买下的那本就书。舒伯特被书中歌德写的一首诗深深得吸引住了。在寒风中,他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
少年看见红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赞美,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少年说我摘你回去,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使你永不忘记。
我绝不答应你,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刺痛他的手,悲伤叹息没有用。
只得任他摧残去,玫瑰,玫瑰,原野上红玫瑰。
……
音乐家朗诵着,不知不觉被诗的意境感染了,陶醉在玫瑰的芳香里。他忘了饥饿、寒冷、贫穷以及周围世界上的一切,情不自禁地哼唱出来。随着音家的哼唱,一首清新自然、美妙动听的五线普旋律就这样诞生了。
这就是唱遍全球,经久不衰的《红玫瑰》。
我们说,伟大的作品,总诞生于高尚而善良的心灵。
第五篇、懒人没饭吃
刘国宗
传说武当山有一位年轻的道士,他风华正茂,身强力壮,人高马大,浑身是力。可他有一个大家都厌恶的毛病:“懒”。他每天除了闲逛就是睡觉,鞋子破了不知补,衣服脏了不知洗,成天蓬头垢面、衣衫烂褛的样子。
就这样,他还不识好,吃东西时爱挑剔。不是嫌别人为他炒的菜没味道,就是怪厨师弄得饭不可口,甚至还时常向别人耍点脾气,使点颜色,发点牢骚;使别人难堪,心里不愉快。
有一天中午,他到斋房进餐。饭还没有弄好,正忙着的厨师请他把垃圾倒掉,他听了很不高兴。说:“我来修道的,不是来帮你们干活的。倒垃圾的活是你们这些下等人干的,怎能轮到我?”
厨师听了懒道士这番“高论”,很是生气:这个懒东西,不但不干活,还油嘴滑舌地编了这许多歪理斜说,就对懒道士说:“你不干活,就不要吃饭了。”厨师把懒道士干出了斋房,并大骂他是“魔障”。
这个懒道士终因实在太懒,又有许多令人生厌的毛病,大家对他反感得很,最后实在混不下去,只好离开武当山,丢了饭碗,下岗了。
《鲁滨逊飘流记》作者笛福在“英国商业计划”写到:“因循守旧的生活不是快乐与舒适;有工作就是生命,因循懒惰就是死亡;忙碌就是愉快、高兴,没事做就是颓丧、失神。”
《圣经。箴言》里说:“懒惰的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蚂蚁没有元帅,没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懒惰的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你何时睡醒呢?再睡片时,打盹片时,抱着手躺卧片时,你的贫穷就必如强盗速来,你的缺乏仿佛拿兵器的人来到。”
是的,连蚂蚁都知道勤奋,知道在“夏天预备粮食”。何况我们人呢?我们说那五台山上的懒道士连蚂蚁都不如。人只要活着,就要穿衣吃饭,这穿衣吃饭从那里来?就要靠我们的双手和大脑。
“双手能劳动,大脑能思考。”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但,我们有些成年人,往往像五台山上那个懒道士,有了自己的岗位,却不忠于职守,不勤快,不珍惜,成天悠然自得,吊儿郎当,以致最后下岗,丢了饭碗。
《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开头就告诉读者:“这是一个张扬个性和私人权利的时代,不要服从、谋求自我实现天经地义。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与主动性、敬业、忠诚决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他们以玩世不恭的姿势对待职责,对公司报以嘲讽,频繁跳槽,久之,可能就会惰落为老板稍加疏忽就偷懒懈怠的人。他们推诿塞责、固步自封、吊儿郎当,有这样员工的企业简直是灾难!而他们自己则空耗了年华,我想,无论是跳槽到那家公司,结果不会两样——一事无成。”
看,外国人都知道:不忠于职守、懒惰,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他的意,最后的结果是,下岗没饭吃。
第六篇、有个外国女人“四不怕”
刘国宗
居里夫人不仅是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当她发现她的俩个女儿虽然很有才华,可是很懦弱胆小时。于是向她们向提出了“四个不怕”:不怕黑夜,不怕雷电,不怕坏人,不怕疾病。
孩子是人生的开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把“怕黑夜”放在人生的开始?
“黑夜”是什么?
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里告诉人们:那些在海里、火里、地下有罪的鬼魂,会在黑夜里一个个从巢穴里钻出来到处游逛,寻找可吞噬的人,特别是那些软弱的人和小孩子。
因为,那些“鬼们”知道,世界上只有软弱的人和小孩最好欺凌、欺骗。居里夫人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人,这一点她是非常清楚的,她更知道“鬼火见不得灯亮”,“鬼怕恶人”。
那些“害人虫”,你越是怕它,它就越会害你。“黑夜”并不可怕,那些像莎士比亚所说的“海里、火里、地下”的黑夜里邪恶的“鬼魂”才是弱者可怕的。居里夫人教育孩子“不怕黑夜”,就是要孩子自小养成不邪恶,敢于坚持正义的美好品德。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他那著名的散文诗《海燕》描些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四种海鸟在暴风雨中,面对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表现。其中,最怕雷电是企鹅。企鹅它成天饱日终身,悠然自得,身体养得胖胖的,无所作为,只为肉体活着,像猪那样,活着是为长肉。这种鸟最怕死,死了,肉就不长了。因此,暴风雨一来,它怕雷把它打死,就“胆怯地把自己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所以,居里夫人教育孩子:“不要学那种只为自己长肉而活着的鸟”。“海鸭和海鸥”呢,多少对人类社会有点贡献,它们没有什么大出息,也没有什么大胆量。
想对世界有所作为,但,限于自己的本事,也干不了什么大事业,干不了大事业,当然也就受不了大的风暴雷电的打击和恐吓。
所以,当暴风雨来临,面对雷电的恐吓时,它们有的被轰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有的“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的深处”。唯一不怕雷声的只有海燕。
你看那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它为什么有如此的胆略?因为它要挑战暴风雨,挑战雷电。
对生活,对险恶的环境,特别是对自己充满胜利的信心。它不但不怕雷电,还“充满对暴风雨的渴望”。它要挑战自己的极限。所以,居里夫人教育孩子“不怕雷电”。
中国道家的祖师爷老子曾说过,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也就相应产生了;都知道什么是善,那恶也就产生了;都知道什么样是好,那坏也就产生了。
我们就是生存在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这些矛盾之中。对坏人,你怕什么?对恶人、坏人的处置方法,《圣经》老早就告诉我们:“我儿,恶人若要引诱你,你不可随从。”
“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居里夫人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怕坏人”是非常明智的,分清好坏,也是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好坏都不分了,有怎能立足社会呢?
有人说,健康就是福。是的“人若赚得全世界,陪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拿什么换生命呢?”
居里夫人肯定深知这其中的道理,所以她教育孩子“不怕疾病”,要有健康的身体。
第七篇、这是必经的磨难
刘国宗
班亭是加拿大的一个穷医生,他长期工作生活在偏僻的农村。1898年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把狗的胰岛切除,狗就会得糖尿病。
“莫非胰岛里一种物质与人的血液中含糖量有关?”班亭思考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为弄清思考的问题,班亭回到他的母校多伦多大学,想借用学校的实验室,试验他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