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雪龙闯北极-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科技人员没有什么两样。其实很多科技人员也承认,记者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
辛苦。从工作强度上说,科技人员都是分组的,全程60多天,有自己任务的时候可
能还不到20天。可记者天天有任务,时时提心吊胆,生怕漏了什么线索。大部分记
者每天都要发几千字的稿件,不少记者同时担负为多家单位供稿的任务。一天十几
个小时的工作量,睁开眼就是采访、写稿,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周未,没有
假日,60天连轴转。

    科技人员只要按计划,在指定的地点干完指定的采样任务,应该说非常辛苦。
可从工作压力上说,他们没压力,干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实在采不到样就算了。可
每一名记者都面临其他20个同行的压力,他们写的东西都是面向公众的,谁好谁差,
一目了然。几乎可以不夸张地说,雪龙号上的这60多天,是中国新闻史竞争最残酷
的时刻之一。因为他们面临的人非常少,差不多每6个人中就有1名记者,他们的任
务非常重,大部分记者得天天发稿,他们面对的资源非常贫乏,没有成果、没有发
现,天天面对同样的冰、同样的瓶瓶罐罐。

    我以前做体育记者时,总感觉采访同一场比赛的记者竞争太直接,但这一次的
感觉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次的新闻队伍却非常团结。大家有竞争、
有合作,小艇争着上,但不管谁最后上了,回来后没有因此产生矛盾。听说以前去
南极采访,有的记者间互不理睬。

    我还听说,这次参加采访的记者是最幸福的。以往去南极采访时,记者首先要
完成考察队员的任务,比如搬东西、刷房子,业余时间才能采访。有时候别的队员
睡觉了,记者才能开始写稿。最典型的莫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大家都在紧张地
干活,一名电视台记者忽然感到这场面太感人了,应该记录下来,就放下手中的活,
跑回去扛来摄像机。没想到一名队员勃然大怒,对着记者一阵臭骂。

    据说这记者后来认为自己挨骂是应该的,我却有着不同看法。如果说干活是他
作为队员应做的工作,摄像也是他作为队员应做的工作。两者之间相比较,后者其
实更重要。因为考察队如果需要一名干活的队员而不是一名摄像记者,完全可以找
一个膀大腰圆的民工来即可。

    仔细琢磨记者与极地考察事业的关系,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妙。考察队可
以说:是我们为记者提供了参加科考的机会,否则他哪有机会写文章、出书?尽管
新闻单位也交了钱,我们不让你来,你交钱也没地方交去。新闻单位可以说:如果
不是我们为考察队刊登了这么多文章,哪会有那么多人关注极地考察?哪一个赞助
商不是先观察有哪些媒体关注,然后再决定掏不掏腰包?再说,你在南极再辛苦,
不是记者给你宣传出去,你自己去说,有几个人能听到?我们不给你报道,你登广
告得多少钱?不过这新闻记者就像不按一个方向长的胡子一样,有喝粥不方便的时
候。记者又被称为自由职业者,腿自由,嘴自由,到处乱跑乱说。这其实是记者的
职业病,一个喜欢沉默寡言的人不会选择记者这个职业的。但正如胡子不是故意给
我造成不方便一样,记者也不会故意与你作对。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加梳理,使他
们按你的意愿长。如果你没有功大或耐心,当然可以像我对待自己的胡子一样,一
刮了之。

    反正我刮完后觉得凉嗖嗖的,没法装点门面了,更谈不上御寒或防紫外线。

 
第五章 船泊图克港



    0811(BJ0812)高空中,一只看不见的手为雪龙号指引航向


    8月11日(北京时间8月12日),雪龙号驶出冰区,向加拿大图克港方向前进。

    至此,考察队已完成了白令海大洋调查和资源考察、楚科奇海综合考察和浮冰
边缘考察,只剩下在北冰洋固定冰上的联合冰站考察。从工作量上来说,完成的工
作己大大超过2/3。 大家的心情都很放松。昨天夜里,出冰区的路非常艰难,但除
了船长和驾驶台外,大家都在利用这难得的空隙休息。船先是直接向加拿大方向行
驶,但半途中冰层太厚,不得不调过头来,绕过厚冰区。

    今天下午,我们己到了波福特海。海面平整得像一面镜子,天高云淡,全船一
派休闲气氛。有人在驾驶台顶层居然拍到了自己身影套着一圈光环的照片。我赶上
去为时已晚,看来光和大气的作用,奇妙但也难得。我拍过一幅极地日出,阳光构
成一个完整的光环,引得不少人争相向我打听怎么拍到的。我说是一种巧合,结果
白山杉端着相机,整天对着太阳比划,到底也没有找到角度。

    闲来无事,到秦为稼那儿坐坐,他在看一种海冰图。仔细一打听,原来其中有
文章。来自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等多家机构的共同努力,保障了雪龙号在坚冰重
重的北冰洋中安全航行和中国北极科考队的顺利作业,也体现了北极科学考察的国
际大合作这一突出特点。


    ㈠ 多雾多云的北极夏季,人、直升机和光学卫星都变得无能为力

    如果把雪龙号前一阶段在冰区的航行路线标出来,人们会发现这是一条非常曲
折的线路,从冰区驶向加拿大的这一段航线,很长一部分甚至在背道而驰。原因是
北冰洋的冰受风和海流的双重作用,分布非常不规则,而且破坏力惊人。雪龙号虽
然是一条破冰船, 但能力毕竟有限,遇见1。1米以上的连续冰就只能绕道而行了。
对于现代化的厚甲破冰船来说,冰也是非常危险的。前苏联一艘破冰船就曾被大风
中的厚冰挤扁。

    在能见度良好的晴天里,伏拉基米尔的眼睛放着奕奕的神采,这位敬业的俄罗
斯导航员有时整宿不睡觉,用他的观察和经验为雪龙号指引前进的方向。

    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片冰区,船上的直升机就会出动。导航员、船长、队长一
起去侦察冰情,寻找“突围路线”或者确定作业地点。直升机扩大了人目力所及的
范围。

    在更大范围,雪龙号可以依靠卫星。船上有一套卫星云图的接收系统,可以接
受美国一颗N0AA卫星的信号,可以看出冰水的分界线。在以往的南极考察中,这些
云图为雪龙号选择正确的航行路线,发挥过巨大作用。

    但北极的夏季晴天极少,多雾多云也是它的本色。在这种情况下,能见度有时
不到100米, 直升机无法起飞,N0AA卫星也失去了作用。因为N0AA属于光学卫星,
如同人的眼睛一样,只是“站得高、望得远”,但对于云雾遮挡却无能为力。这种
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导航,破冰船在冰区乱撞,其危险程度不亚于闭着眼睛开
车。


    ㈡ 雷达卫星如一只看不见的巨手,触摸着雪龙号周围的海冰

    别担心,雪龙号还有一着“杀手铜”——雷达卫星导航。由于加拿大在北极地
区有漫长的海岸线,对北冰洋的冰情观测变得非常重要。进入90年代,加拿大发射
了一颗先进的孔径雷达卫星,它如同用手触摸海冰一样,不仅可以判断海冰的面积
和分布特征,还可以得到粗糙度、湿润度,从而判断海冰的厚度、密集度、冰龄、
是否正在融化等信息。更重要的是,雷达卫星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工作,不受云雾
等情况的限制。

    从雷达卫星信号得出雪龙号能利用的冰区信息,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卫星数据由美国阿拉斯加的国际北极研究中心实时接受,通过电子手段传送到位于
渥太华的加拿大海冰监测中心,中心对图像进行分析,再得出海冰区布图,通过国
际互联网发送到雪龙号上。

    7月17日,雪龙号遇到了无法逾越的大冰坝,当时大雾弥漫,能见度不到100米。
格林威治时间18:27分,雷达卫星观测了雪龙船所在区域,21:29分地面站收到数据,
22:30分海冰中心开始分析数据, 次日凌晨1:00将完成的海冰图送至网上,几分钟
之后,北京的国家海洋局通过密码以FTP方式即获取海冰图。

    不过,由于雪龙号通过卫星线路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一直不畅通,无法取得数
据。海冰图以传真方式被送到考察队。我看到经分析得出的海冰图有点像等高线图,
图中一个个圆圈详细标明了不同厚度和冰龄的海冰分布比例和面积。当时,雪龙号
所处位置的浮冰面积在九成以上,不得不调头返回。


    ㈢“怀揣”冰图,寻找作业点变成有的放矢

    我想起两天前和队长陈立奇及秦为稼等人一起坐直升机侦察冰情时,秦为稼说
船附近应该有一大块多年冰,飞机转了一圈果然找到了。伏拉基米尔兴奋地说,这
块冰漂到大西洋都不会化。当时我以为这是秦为嫁信口猜测的结果,现在才明白,
他当时“怀揣”着海冰图。

    接受考察队的请求,加拿大的雷达卫星还将提供下一步的联合冰站所在区域的
高分辨率图像。 雷达卫星的最高分辨率达8米,汪洋中的一条渔船都能情楚显现。
如果用这种分辨率, 考察队提出的区域需要20张图像才能覆盖,国际市场价格为8
万美元。由于考察队是免费得到图像的,加拿大方面答应提供30米分辨率的图像。

    这不仅能为考察队找到理想作业点提供重要参考,还是研究北冰洋海冰气相互
作用的卫星同步资料,意义重要。

    雪龙号正行驶在北极探险史上大名鼎鼎的西北航线上。当年,多少“仁人志士”,
为打通这条航线而“前仆后继”,而今天,冰块在雪龙船下翻滚时,己没有任何风
险而言。这正如开着一辆装备齐全的越野车行走在丝绸之路上,古今对比已没有什
么意义,最多只能发一句感慨:现代科技!


    0812(BJ0813)停靠图克港,两名队员挥泪告别


    8月12日,雪龙号到达加拿大,停靠在离图克港20海里以外的地方。

    从寒冷的北冰洋出来,我们又感受到了陆地温暖的气息。

    雪龙号明天早上将派直升机按加拿大移民局的官员为队员办理上岸手续。在这
儿停靠的3天里,队员们只能分批上岸,每人只能在岸上呆1天时间。

    据吴金友说,船上共有3条小艇,只有2条能开,为了安全,一只使用,一只备
航。 小艇到岸边单程需要2。5个小时。只能分两批送队员上岸,明大一批,后天一
批,上岸队员只能呆十几个小时,晚上必须返回。

    两个月的海上生活,能上岸十几个小时就己令大家觉得非常珍贵。从昨天起就
开始盘算上岸计划,有人要打电话,有人想上网传稿件,有人想寄图片,还有人想
在岸上买点纪念品。我本人最大的愿望,是到超市买一堆黄瓜和西红柿,大嚼一顿。

    队长晚餐时宣布两名考察队员离队的消息,令大家依依不舍。

    要离开的两名队员分别是日本极地所的副研究员东久美子和国家海洋局第二研
究所(在杭州)副所长赵进平研究员。晚餐加了酒和饮料,厨房特别为他们做了松
花蛋等几个凉菜。大家为他们举杯道别,表示希望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合作。

    在过去的1个多月中,东久美于是船上4名外国队员中最活跃的一个。她与中国
队员们一起工作、一起欢笑,赢得了大家的认同,特别是与海冰组的孙俊英、康建
成、孙波等人合作非常愉快。由于事先中国考察队临时更改计划,她预订了14日从
加拿大飞回日本的机票。在前几天的考察中,队里尽最大努力,为她和海冰组创造
了尽可能多的采样机会。

    赵进平研究员以他的学识与为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不少队员感觉,他提前离
开非常遗憾。由于一个海洋方面的重大课题需要论证,赵进平研究员作为主要起草
人之一,必须在17日之前赶回去。

    他们将于明天离开雪龙号。来自香港公开大学的队员何建宗将在图克港上船,
参加下一阶段的考察。


    0813-1(BJO814)抛锚进不了港,停船靠不了岸


    8月13日(北京时间14日) ,雪龙号飘泊在加拿大的图克港外,由于海面大雾
紧锁,所有队员都没法上岸。

    图克港位于北纬69度133分,     西经133度02分。     全称为图克托亚图克
(Tuktoyaktuk),是加拿大北部临近北冰洋的小村子,也是爱斯基摩人的聚居点。
据当地海关官员说,全镇只有几百名居民。说是港,其实长期没船进出,一年有八
九个月的冰冻区。雪龙号一直密切关注这里的冰情,半个月前这里的冰还没解冻。
船长曾担心船进来后被冰住,回不去了。

    现在冰化开了,但由于没有航道,雪龙号只能停在离岸约25海里的地方。

    雪龙号的本意是要在这儿进港靠岸,但由于这是个特别平缓的海滩,停船的地
方水深只有11米,而两万多吨的雪龙号吃水近8术,再往前开,就有触礁的危险。

    雪龙号上的长城艇最高时速只有8海里,上岸单程就要3个多小时,担心坐小艇
队员太辛苦,队里决定用直九飞机分批送队员上岸。按照宣布的计划,今明两天直
升机共飞21个架次。每个架次往返大约需要40分钟。

    闲来无事,我拎起相机研究起周围的海面来。

    我们的船停泊在图克港附近后,大家经常可以看见远远水面上露一个黑黑的小
脑袋, 在望远镜里看起来像一只小狗似的。 这些小东西好象怕人,始终与船保持
100米左右的距离。 东海水产所的陈冠镇说,这就是北极的海豹。据书中记载,海
豹肉味鲜美,是当地居民最喜爱的食品之一。海豹皮是较好的衣服、鞋帽原料,油
也有较高经济价值。肠是制作琴弦的上等材料,牙齿可制作精美工艺品。如此天生
尤物,肯定经常遭人暗算,怕人就不奇怪了。

    吃完早饭, 我看见后甲板附近有一只小黑点,就拎着相机跑过去。但用350mm
的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