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4190-我们是诱鸟,宝贝-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说赫尔穆特会拒绝他的宠儿某些事情的话,那他也不一定非成为可爱的淡黄头发的男孩不可的。就连他最终也作为最后一个,被拖了下去。然后是绝对寂静。
警察和志愿协勤人员把旗帜和横幅标语从电线杆上扯下来,在他们自己就寝之前,用这些旗帜和横幅盖住这许许多多四肢残缺不全的死者。我们不能不和我们的陪同,和这么长时间踏实地陪伴我们的陪同告别。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雪了。冰雹狠狠地砸到他们头上。裤子上有一道黄得无以复加的黄光。
好啦,我们现在住在家里,用不着到黑黢黢的街上去了。
《我们是诱鸟,宝贝》 第四部分第七十三章 (1)
第七十三章
布赖恩·琼斯对别人讲:
从窗户里跳出来,这幢房里穿堂风很厉害!
附录:耶利内克走进中国①
蔡鸿君②
① 本文中所有中文书名均使用国内版本的译名。
② 蔡鸿君,1957年生于南京,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和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获德国文学硕士学位。曾任北京《世界文学》编辑。自1995年以来,从事德中书刊版权代理工作。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选编和翻译出版了多种德语文学作品。1990年获中国作家协会“彩虹翻译奖”。一
2004年10月7日中午,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我和很多人一样,也对耶利内克获奖感到非常意外,一是因为德国作家格拉斯在五年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按常规来说,不会这么快又颁奖给德语作家;二是即使颁发给奥地利作家,我首先想到的也是彼得·汉特克(Peter Handke)和被称为“奥地利文学贵妇人”(die Grande Dame dersterreichischen Literatur)的埃尔弗里德·迈吕克(Elfriede Mayrcker)。当然,耶利内克也是一位文学成就很高的德语作家,无论从作品内容和创作形式上都很有独创。她的作品数量也很多,有诗歌、剧本、小说、广播剧、电影剧本,还有大量散文和小品文。她虽然是奥地利人,但是德国、奥地利、瑞士(德语区)这三个国家的大作家都在德国出版他们的著作,而且读者都是共同的,因此,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在读者中,大家都称他们为“德语作家”,而很少划分成“德国作家”、“奥地利作家”、“瑞士作家”。耶利内克是奥地利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同时也是历史上第十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语作家。耶利内克是一个“获奖专业户”,获得过包括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奖——毕希纳奖(GeorgBüchnerPreis,1998年)——在内的几十个文学奖,而且获奖种类也齐全,有诗歌奖、戏剧奖、广播剧奖和电影剧本奖,仅2004年就获得过四个文学奖。她的作品发行量也很可观,在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德语原版《钢琴教师》(Die Klavierspielerin)印了29版,《逐爱的女人》(Die Liebhaberinnen)印了25版,《美好的美好的时光》(Die Ausgesperrten)印了11版,《情欲》(Lust)印了10版,她的德文版的图书总发行量有几百万册。她的剧本在德国和奥地利多家剧院上演,而且常常引起轰动。在国外,从1987年法国翻译出版她的《啊,荒野》(Oh Wildnis; ob Schutz vor ihr)第一个外语版本,到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的书已经被翻译成法文、西班牙文、英文、葡萄牙文、斯洛文尼亚文、丹麦文、捷克文、希腊文、匈牙利文、以色列文、意大利文、日文、韩文、立陶宛文、荷兰文、波兰文、罗马尼亚文、俄文、瑞典文、土耳其文、塞尔维亚文、克罗地亚文、中文(繁体字)等23种外文,有90多个不同版本。所以,耶利内克是德语当代文学的一流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
获悉耶利内克获奖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德国参加一年一度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每年都有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6000多个出版社参加这个为期五天的全世界最大的书展,作为版权代理人,这也是我每年最忙碌的几天。当天晚上,我就收到中国大陆的两家出版社的传真和电邮,希望购买耶利内克的几本小说的中文简体字版权,以后几天里,又陆续收到国内数家出版社的传真、信件、电话,先后有十多家大陆的出版社希望购买耶利内克的中文简体字版权。有的出版社报价很高,摆出志在必得的姿态。如此的热情和急切是我在过去十年版权代理生涯中,包括在1999年和2002年代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和凯尔特斯的时候都没有遇到过的。
《我们是诱鸟,宝贝》 第四部分第七十三章 (2)
为了更好地安排耶利内克的中文简体字版权,我在10月8日早上与拥有耶利内克全部版权的德国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 Verlag)和柏林出版社(Berlin Verlag)的版权负责人取得共识:耶利内克的作品很多,种类也很广,要想把她的主要作品交给中国大陆的一两家出版社来出版,在一年之内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由一两家出版社来做,承担的风险也会比较大;另外,每年都要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中国读者似乎总是对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外钟情。因此,有必要打破以往都是由一两家出版社出版一位诺奖作家主要作品的惯例,根据各个出版社有所不同的战略侧重点和资源优势,尽可能将耶利内克的大部分作品安排在中国大陆的几家出版社来出,而且争取在今后的一年之内全部出齐。虽然是几家出版社来出版同一个作家的书,但是由于各家出版的都是不同的作品,每个出版社都会有所选择和取舍,分别而且同期出版,在宣传推广方面可以互相借力,从而能够扩大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力,也可以更加充分地提高读者的阅读热情,让耶利内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就能够被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让其作品得到更多的关注。
8日晚上,我给十余家可能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的中国出版社去信:“目前,除《钢琴教师》之外,耶利内克的所有作品的中文简体字版都可以向中国出版社授权……”有意出版耶利内克作品的出版社很快就发来了有关资料,但是他们当时都对耶利内克的创作情况了解很少,提出的选目全是媒体报道里提到的那几本小说,尤其是集中在她的代表作《钢琴教师》和成名作《逐爱的女人》这两本长篇小说上。
耶利内克之所以在中国还不为读者所知,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国内搞德语文学专业的学者,应该说,大部分人都知道耶利内克,上海学者余匡复教授也在几年前所著的《德语文学史》一书里专门介绍过耶利内克,但是,她的主要作品都涉及到性,许多作品在德国也曾因此而引起轰动,搞德语文学的人大都会因国情和出版政策的不同而有所顾虑。第二,国内出版社往往把可读性放在首位,而不够注意文学价值和独创性。我本人从事德语当代文学翻译、介绍、研究工作二十余年,从事德语图书版权代理十余年,但是过去也仅仅读过耶利内克的几本小说。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宁瑛教授请我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二十世纪曾经轰动的女性小说”丛书推荐书目时,我就推荐了耶利内克最有名的小说《钢琴教师》和《逐爱的女人》。宁瑛教授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郑华汉教授合作将《钢琴教师》翻译成中文,交给了北京十月出版社,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出版,书稿“压箱底”达数年之久,中国读者也错过了一次在耶利内克获奖之前就能够对她有所了解的机会。耶利内克的其他作品,我过去也没有读过。10月11日,我花了几个小时,把她的十几本书翻阅了一遍,算是“恶补”了一场耶利内克,并把“恶补心得”以及耶利内克主要作品内容提要匆匆输入电脑,发给了来信约稿的《南方周末》和这十几家有意出版耶利内克作品的大陆出版社。《南方周末》(2004年10月14日)作为“资讯”摘要发表了我的“恶补心得”(可惜将我的名字写错,成了蔡鸣君),文中除了提及耶利内克在德语文学界的影响和获奖情况、介绍了媒体还没有提到的其他几部小说的主要内容之外,重点介绍了她的戏剧创作:
《我们是诱鸟,宝贝》 第四部分第七十三章 (3)
耶利内克的小说基本上都是激烈地抨击男性社会和等级社会,经常表现性、暴力、犯罪、权力等主题,文字比较难懂,有的不分段落,有时通篇都是小写字母,也没有标点符号。除了《钢琴教师》和《逐爱的女人》,她还写了长篇散文《啊,荒野》(Oh Wildnis; ob Schutz vor ihr,1985),长篇小说《情欲》(Lust, 1989)、《死者的孩子们》(Die Kinder der Toten, 1995),《贪婪》(Gier, 2000)。《情欲》写的是在阿尔卑斯山谷,流行艾滋病,工厂厂长不得不放弃寻花问柳,把妻子格尔蒂作为泄欲的对象。格尔蒂为了逃避丈夫的施暴,经常外逃,后来爱上了一个大学生米夏埃尔,然而最后却没有逃脱被侮辱和欺负的命运。该书出版时曾经因为涉及“色情”而颇有争议,被称为是“色情讽刺作品”(Porno…Parodie)。《死者的孩子们》有667页,是耶利内克迄今篇幅最长的作品,据说她写这本书花了几十年,集耶利内克的创作主题于一身,堪称是扛鼎之作。小说写的是一个有点荒诞的故事:在外出度假的一些奥地利人中,有三个死人企图返回人间。死人醒来,作为非死人返回现实,作者把奥地利表现为死人王国,遭到了多方指责。《贪婪》继续了男性对女性施暴的主题,乡村警察库尔特利用职权,寻找女人泄欲,企图霸占她们的财产,败露之后又杀人灭口,弃尸于湖中。此书的副标题是“一部娱乐小说”,集破案、情色小说、消遣为一体。
耶利内克的剧本,从文体上很难下定义,“恶补”过程中也来不及仔细思考,总体印象是,作家在文体之间游刃,许多剧本完全可以作为散文来读,人物极少,大段的对白,每个人物似乎都在“自说自话”,有的全剧就是一个人的独白。如果说一部分剧本,如《克拉拉·S》(Clara S。;1982)、《城堡戏剧》(Burgtheater,1985)、《疾病,又名现代妇女》
《我们是诱鸟,宝贝》 第四部分第七十三章 (4)
(Krankheit oder Moderne Frauen,1987)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有场景、场次、人物、对白,等等,那么其他一些剧本则完全可以被视为“为舞台写的散文”。《云团·家乡》(Wolken。 Heim,1988); 是将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费希特、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的语录和恐怖组织红色旅囚犯的书信揉为一体。《托特瑙山》(Totenauberg, 1991)中的主人公——老年男人和中年女人,无疑就是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他们之间的对话正是作家本人对奥地利乃至欧洲的政治现实给予的回答。《死亡与少女》(Der Tod und das Mⅲ黡chen IV)是作家在不同时期写的五个单独的作品,分别以几个女性形象为主人公(白雪公主,睡美人,罗莎蒙德,杰基·肯尼迪,美国女诗人普拉斯和德国女诗人巴赫曼),展示了这些由男性的视角创造出来的悲剧女性及其她们并不可能由“王子”解救的命运。剧中人物很少,几乎全是大段的独白或对白,因此似乎更适合阅读而不是上演。其实,作家本人对自己的剧本也曾经说过:“台词是为剧场考虑的,但并不是为了一场舞台演出。人物们其实自己已经在充分表现。” 她还说:“我并不追求有缺陷和弱点的被弄掉了棱角的人物,我追求的是论战和强烈的反差,这是一种木刻技术。我用斧子劈进去,为的是让那些我的人物进去的地方不再长出草来。” 研究耶利内克戏剧的专家Ute Nyssen认为:耶利内克的戏剧具有很大的试验成份,在另外的时间和地点,以经历近似的背景,对特定的人物或者形象的行为进行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这些人物或者形象是否能够解决他们曾经面对的问题。
在“恶补”了一场之后,我认识到,如果只介绍耶利内克的那几部主要的长篇小说,将不能反映这位创作手法独特、创作题材多样的作家的全貌,而在作家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戏剧部分,当时几乎没有被国内媒体和德语界的同行们所提及。我在稍后给国内出版社的信中提到:“我们希望有几个出版社同时出版耶利内克的作品,包括剧本。我的第一印象,她的剧本很有特色,应该会有读者,我认为,国内的剧院肯定会对上演她的作品有兴趣。”
为了尽快并且合理地安排耶利内克的中文简体字版权,我从10月11日起,与国内几家出版社的负责人多次通电话,说明我们安排几家出版社同时出版耶利内克作品的理由:“我们希望争取和三到四家出版社达成最后的协作意向。不是某一家社独家出版耶利内克的作品,也不是谁报价高就给谁,好几个社根据各自特点出版耶利内克不同作品,并不是竞争,相反倒会互相推动,也可以对作家的整个创作给予更全面的展现。”鉴于耶利内克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和独创性,我竭力说服这些出版社不要一味地去争抢那几部轰动的小说,希望他们也考虑耶利内克的戏剧作品、广播剧、散文作品等等,使得中国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她的文学创作。“耶利内克的戏剧具有很大的试验成份,对于德国的戏剧导演们来说,把耶利内克的戏剧作品搬上舞台都是很有挑战性的。我希望国内也能够有导演注意到耶利内克的剧作,希望能有人早点把它们搬到中国的舞台上。”
为了便于出版社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作品,我按照“诗歌”、“小说”、“剧本”分类,对耶利内克的主要作品都写了中文的内容提要,对“剧本”更是情有独钟。我根据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