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智慧书-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人为了一时的安乐,便让一个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失之交臂。他们贪一时被窝中的安乐,便不愿起早。外面天气冷了一些,或是刮风下雨,就不肯出门。那些难逢的机会就从这些地方悄悄地溜了过去,不再回来。而他们自己呢?再也不会被灿烂的前途所吸引;他们惟一的目标就是怎样安宁,怎样省点气力。享乐的念头,真是成功的最大敌人。当然,世人个个都是“聪明”的,他们都爱拣那些省力而又舒服的事情去做,谁都不喜欢吃苦受累,谁都不喜欢往困难的方向走去。
世上无数庸庸碌碌、地位卑微、薪额菲薄的人,大半是那些畏难怕苦、不肯前进的人。他们宁愿留在最低的一级,自得其乐,也不肯花些气力,攀高几级往上去。
大自然公平地创造了人类,从不对谁歧视。成功是任何肯于努力、肯于上进的人都应享有的权利。英国从前有一个瞎子,后来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音乐家、大慈善家和大数学家。有许多人慕他的名,跑去访问,他的妻子代他回答说:“他并不比任何人聪明,但是因为他能发展他的才干,随时抓住机会,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我们从这几句话中,可以体味到成功是怎么一回事了。
“发展你的才干”,这是人生修养最重要的课程。你必须完全操纵你的意志,你的能力。你所操纵的自己,必须不怕任何环境的扰乱,而能处之若定,奋勇前进。你所操纵的自己在遇到任何艰难困苦、任何障碍危险时,都应处之泰然,安然渡过,毫不畏缩。当你受到重大挫折时,你也得把它当做走向成功的新起点,作为努力的新方向。
《智慧书》第三部分自信产生奇迹
王静译
刘备在蜀称帝的时候,南蛮孟获部尚未归王化,诸葛亮便去征讨。蜀汉的这次南征,在诸葛亮看来并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收拾人心,怀化远族。
但蛮族首领孟获颇有些政治军事才能,想倚山川之险、瘴疠之毒,与诸葛亮生死决战。蜀军大多是汉人,经受不住蛮部险恶的地理环境的侵扰,死伤不计其数。诸葛亮也因此次南征损伤太甚而感叹连连,并且以牺牲祭天,超度亡灵。
民间更有传说,诸葛亮命祚不寿便是拜孟获所赐。为了小小孟获,诸葛亮七擒七纵,以惨重的伤亡为代价,终于使远族归服,巩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国的国内形势。
当然这是稗官野史、民间戏文所记载流传的。
诸葛亮七擒七纵,固然是为了收服蛮族,但也彰显了强烈的个性色彩。对付蛮族有两种手段,一是暴力(纯暴力),二是玩两手(胡萝卜加大棒),没有第三条路(和平解决)可行。在这两条路之间作选择,体现了决策者的胸襟、抱负和战略高度。
对于人性也是如此。有的人用宽,有的人用猛,二者都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胸襟的问题。如果不是胸襟广阔,便不会有更高的战略眼光,诸葛亮南征也不会以收服人心为目的,而是会以征服为目的,掳人妻女,略其田地。但二者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攻心为上,略地攻城则沦为下策。
胸襟之度,谈起来轻松,实际上却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难怪有句古话:成大事的人,肚里能开船,额头能跑马。
自信产生奇迹
人的各部分的精神能力,也应像军队一样,要对主帅充满信赖——它是一种不可阻遏的“意志”。
据说,只要拿破仑一亲临战场,士兵的战斗力量就会增加一倍。军队的战斗力,原来大半靠军士对于将帅的信仰。如果统领军队的将帅显露出疑惧慌张,则全军必陷于混乱与动摇之中;如果将帅充满自信,则可增强部下英勇杀敌的勇气。
对于一个人,如果具有坚强的自信,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甚至成就那些虽则天分高、能力强,但是疑虑与胆小的人所不敢染指的事业。
你的成就大小,永远不会超越你自信心的大小。拿破仑的军队决不会越过阿尔卑斯山,假使拿破仑自己以为此事太难。同样,在你的一生中,你也决不可能成就伟业,假使对于自己的能力,心存重大怀疑或不自信。
如果不热烈而坚强地渴求成功,不对成功充满期待,我还不曾耳闻天下会有人取得成功的。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充满自信。
支流不会高于它的源头之水,而人生事业的成功,也必有其源头。这个源头,就是自期与自信。不管你的天赋有多高、能力有多大、教育程度多么精深,你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总不会高过你的自信:“如果你认为你能,你就能;如果你认为你不能,你就不能。”
有一次,一个士兵从前线返回,将战讯呈递给拿破仑。因为路程赶得太急促,他的坐骑还没有到达拿破仑的总部就倒地累死了。拿破仑立刻下了一道手谕,交给这位士兵,叫他骑上自己的坐骑火速赶回前线。
这位士兵瞧着那匹魁伟的坐骑,还有上面所配的华贵的马鞍,不觉战战兢兢地脱口而出:“不,将军,我只是一个平常的士兵,我受用不起!”
拿破仑回答他:“对于一个法国的兵士,没有一件东西是不能受用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他们以为别人所有的种种幸福是不属于他们的,以为他们是不配有的,以为他们是不能与那些命运殊佳的人相提并论的。然而他们不明白,这样的自卑自抑,自我抹杀,会大大缩减自己生命的。
有许多人往往想,世界上许多被称为最好的东西,是与自己沾不上边的,人世间种种真善美的东西,只配那些幸运的宠儿们独享,对于他们来讲只能算是一种奢望。他们将自己沉迷于卑微的信念之中,那他们的一生自然也只会卑微到底,除非他们有朝一日醒悟过来,敢于抬起头来要求“卓越”。世间有不少原本可以成就大业的人,他们最终只得平平淡淡地老死,度过自己平庸的一生,他们之所以落得如此命运,就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期待太小、要求太低的缘故。
自信心是比金钱、势力、家世、亲友更有用的要素,它是人生最可靠的资本,它能使人克服困难,排除障碍,不怕冒险。对于事业的成功,它比什么东西都有效。
在一个人从事事业的过程中,表现出“自信”就已经取得一半的胜利了。那一切阻止人类进步的自卑自抑障碍,在这种自信坚强的人面前就完全分崩离析了。
当我们去研究、分析那些“自己创造机会”的人们的伟大成就时就会发现,他们在出发去奋斗时,一定都先具备了充分信任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心思、志趣,坚定到了足以排除一切阻碍,吓倒那些低估轻视自己的怀疑与恐惧,而使他们所向无敌。
“假使我们自比为泥块,”科内里说,“那我们将真的会成为被人践踏的泥块。”
假使你在容貌举止之间都表现出你自认为自己卑微渺小,而处处显得你不信任自己,不尊重自己,你自然不应抱怨别人;别人也自然不会信任你、尊重你,也会低估你、轻视你。
假使我们能觉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觉悟到造物育我,必有伟大目的或意志寄于我生命中,而万一我不能将我的生命充分表现于至善的境地、至高的程度,这对于世界将会是一大损失;怀揣这种意识,就一定可以使我们产生出一种伟大的力量和勇气来!
《智慧书》第四部分笑对人生
陈菲译 笑对人生
当人们过于严肃地对待某事的时候,他们就好像戴上了障眼物,因而看不到他们周围事物的重要性。他们变得视野狭窄,这样就限制并歪曲了他们对现实的感知。教育太重要了,我们不能让那些戴上眼罩或坐井观天的人对其加以限制。
我认为成绩责任制致使很多教育工作者把教育搞得过于严肃、呆板。这样做,就把标准化考试分数看得比孩子都重,把课程计划看得比老师都重,我们仅仅看到孩子们很小的一部分——即容易测试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全面、整体地去看孩子。只有全面观察一个孩子,我们才能了解到他是否对学习感兴趣,是否跟得上其他孩子,他的自我感觉是否良好。
那么,怎样才能排除井蛙之见,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呢?怎样才能不过分严肃的对待每一件事情呢?我的建议十分简单:老师们,笑吧!
心理学家长期以来就认为消极情绪能在人体内产生消极的化学反应。反过来也一样正确。我们知道,一个很幽默的人,恢复健康的能力就强。实际上笑能放松肌肉,减缓心脏跳动,并能降低血压。笑能促进身体内部发生变化,使内分泌系统活跃起来,这对减轻疾病大有好处。笑还能消除烦闷、紧张、疚歉、沮丧、头痛和背痛。
笑能使人轻松舒畅。每当你咯咯地笑或捧腹大笑时,大脑就会释放出体内自然的镇痛荷尔蒙,那些荷尔蒙会引起内分泌,这是一种能减轻疼痛的天然麻醉剂。也正是这些同样的荷尔蒙能使眼睛发亮,使大脑工作效率更高。
愉快与自尊紧密相连。笑任何时刻都能帮助你树立自信心,因为你知道,对于日常的种种受挫,你可以付之一笑,而不用悲伤哭泣。
在视野狭窄的压力下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十分紧张。笑就可以避免像焦耳·古德曼博士所说的那种“态度的硬化”。他还说,如果你呆板地面对压力,就很容易张皇失措。如果你精神上灵活一些,那么遇上生活带来的一些打击,就会善于应付得多。每个人的弓都需要定期放松一下,不然弓就会损坏而毫无用处。笑就能放松我们绷得太紧的弓。
因笑而减轻压力,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创造,教师和学生就会感到自由,从而激励他们各种各样的思维和创造力。
《智慧书》第四部分顺境与逆境
陈菲译 顺境与逆境
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压力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提升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经受压力者的心态和素质如何。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捉到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散步、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随着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厮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他把它带到山崖上,一把把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一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不一会儿,它居然飞了起来!这时,它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变成为一只真正的鹰。
一个人所受到的压力和他的能力是成正比的,一个人所承受的压力越大,他所释放出的能量也就越大。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据说,即使最伟大的天才,其潜能的发挥也还不到10%。
穷困之境,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压力。不过,青年时代的穷苦,有这样一种可贵之处,就是它能把人的整个意志,转向发奋的道路,把人的整个灵魂,引向高尚的愿望。穷苦的人,会为了一块面包而努力。他没有金钱,剩下的便只是梦幻。他会欣赏上帝准备的免费演出:天空、群星、花木、孩子、和他一样受苦的人群,使他心花怒放的天地万物。他善于梦想,他会变得仁慈,变得体恤,会产生一种可喜的感情;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会在他胸中开花。随后,每个早晨到来的时候,他的脊梁里会赢得豪气,他的头脑也积累了善意,处于不可名状的喜悦与欢乐之中。他坚定,宁静,温良,严谨,知足,仁慈;他颂扬上帝给了他这些富人所没有的财富。他会咬紧牙关,逐步走向通往自由的劳动,更加接近使他变得高尚的思想。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人,为了报复一个曾深深伤害过她的男人,劫走了他年幼的孩子。她把孩子交给一个巫师,要求巫师在这个孩子身上,用最凶残的方法施行报复。不久,巫师通知这个女人说,他已经用了最残酷的方法,要她到指定地方看一看。女人不看则罢,一看大怒,那个“可恶”的孩子,居然被当地一位富翁收养了!她立即跑去责问巫师,巫师叫她不用急,等着瞧就是了。
后来,孩子在骄奢的环境中成长,没有养成强健的体魄,没有坚韧的意志,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家庭突然破产和贫困的沉重打击下,软弱无能的他每况愈下,生不如死。在徒然挣扎了一段时间后选择了自杀。
我们撇开这个故事的逻辑和道德伦理不说,单就巫师所使用的报复方法,就能获得极大的启示:过于优越的环境,反而能使人的肉体和意志均受到摧毁,从而无所作为。
《智慧书》第四部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陈菲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利用这些天赋。人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