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智慧书-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我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的景物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界里,视力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生活更多的意义。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看世界。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们知道,看清他们面前存在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哪里?
《智慧书》第四部分成功的代价
陈菲译 成功的代价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会选择利润率很高的风险投资,而不要相对较低的安全投资。结果造成金钱不断地丧失,人们为之担忧烦恼不已。就我来说,我希望从金钱中得到安逸快活的闲暇时光。但是典型的现代人,他们希望得到的则是更多的用来炫耀自己的金钱,以便胜过同自己地位一样的人们。现代社会的等级是不确定的,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且尽管金钱本身很难使人声名显赫,但要达到声名显赫,没有金钱也不行。再者,一个人挣钱多少已成了公认的衡量智商水平的尺度。大款一定是聪明人,反之,穷光蛋就肯定不怎么聪明。没有人愿意被看成傻瓜,于是,当市场处于不景气局面时,人就会像年轻时代在考场上一样惶惶不安。
阿诺德·贝奈特笔下的克莱汉格,无论他变得多么富有,却总在担心自己会死在工场里。我毫不怀疑地相信,那些童年时饱受贫穷折磨的人,常常被一种担心自己的孩子遭受同样命运的恐惧所困扰,他们还常常产生这种想法,一定要积聚百万钱财来抵挡这一灾难。在创业者一代中,这种思想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从来不知一贫如洗为何物的人来说,却很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不管怎样,他们只是问题中一个较小的例外而已。
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过分地强调竞争的成功,以至于将它当成幸福的主要源泉。我不否认,成功意识更容易使人热爱生活。比方说,一个在青年时期一直默默无闻的画家,一旦他的才华得到公认,他多半会变得快乐幸福起来。我也不否认,在一定意义上,金钱能大大地有助于增进幸福。而一旦超出这种意义,事情就不一样了。总之,我坚信,成功只能是幸福的构成因素之一,如果不惜牺牲所有其他一切因素以得到它,那么这个代价实在是太昂贵了。
《智慧书》第四部分正义至上
陈菲译 正义至上
自由主义者与平均主义者之所以走向极端,是由某些错误造成的。要纠正这些错误,就必须认识到自由与平等都不是第一位的,认识到两者都是好事,但不是无限制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只有在正义的支配下,两者才能和谐地扩展到最大限度。
一个人是否应具有无限制的行动自由或干事业的自由?或者说,是否应在不伤害他人、不剥夺他人自由、不使他人因不平等而产生严重的被剥夺感的情况下,拥有他所能使用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呢?总之,一个人应不应该拥有比他所能够公正行使的更多的自由?
对这些问题的否定回答,使人认为一个人只应拥有正义所允许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不应超过。
一个社会是否应该尽力达到一种人人都有,但程度上又有不同的条件平等?这个社会应否无限制地扩大这种条件平等,即使那样会造成对个人自由的严重剥夺?一个社会应不应该忽略,人不论在天赋上还是在才能上都是既平等又不平等的?
对这些问题的否定回答会使人感到,一个社会应在正义所要求的限度内达到最大的平等。这个限度不能超越,超越了就是不正当的。正如不能超越正义所允许的自由那样,超越了,就是不正当地行使被允许的自由。
正义与自由和平等的关系是不同的。
关于自由,如果自由的行使是正当的而不是不正当的,那么,正义对它所允许的个人自由就是有限量的。
当正义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起支配作用时,自由与平等就能在限定的范围内和谐地扩展到最大限度。自由主义者和平均主义者中那些错误的、极端主义的、无法解决的冲突就会消失,因为正义至上纠正了这些错误,解决了它们之间的矛盾。
《智慧书》第四部分报复
陈菲译 报复
报复是一种私人的执法。就如野生的蔓草,人的天性越是自然地趋向于它,法律和文明就越是应当斩除它。如果说罪行触犯了法律,那么,私下报复就是完全否定了法律。
其实,报复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同冒犯你的人扯平。然而如果有度量宽容别人的冒犯,就会使你高于冒犯者。这种大度容人是君王的气概。据说,所罗门曾说:“不报夙怨是人的光荣。”过去的事情毕竟过去了,是不能挽回的。智者总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念念不忘旧怨只能使人枉费心力。何况为作恶而作恶的人是没有的,作恶无非是为了利己罢了。既然如此,又何必为别人爱自身超过爱我们而发怒呢?即使有人作恶是因为他生性险恶,这种人也不过像荆棘而已。荆棘刺人是因为它的本性如此啊!
假如由于法律无法追究一件罪行而自行报复,那或许还可宽恕。但这也要注意,你的报复要不违法并能免除惩罚才好。否则你将使你的仇人占两次便宜:第一次是他冒犯你时,第二次是你因报复他而被惩处时。
有的人只采用光明正大的方式报复敌人,这是可佩的。因为报复的动机不仅是为了让对方受苦,更是为了让他悔罪。但有些卑怯恶劣的懦夫却专搞阴谋诡计来报复,他们以暗箭伤人,不让人弄清箭从何处来。
对那种忘恩负义的朋友的报复,似乎是最有理由的。佛罗伦萨大公说:“《圣经》曾经教导我宽恕仇敌,但却从来没有教导我宽恕背义的朋友。”但是约伯的格调就高一些,他说过:“难道我们只向上帝索取好的而不要坏的吗?”关于朋友,不也可以这样问吗?
一个念念不忘旧仇的人,他的伤口将永远难以愈合,尽管那本来是可以痊愈的。
《智慧书》第四部分责任感
董云译 责任感
爱包含了关心,最明显的表现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果我们看到母亲对婴儿漠不关心,如果她忘记给婴儿喂奶、擦洗,如果她不给婴儿以身体上的温暖,那么她的爱绝不会使我们相信是忠实的。如果她关心孩子,那么她给我们的印象是她爱孩子。对飞禽走兽、花卉草木的爱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一个女人告诉我们她爱花,同时我们又发现她忘记给花浇水,那么我们不会相信她是“爱”花的。爱就是对我们所爱的对象的生命和成长主动的关心。哪里缺少主动的关心,哪里就没有爱。
在《圣经》关于约拿的神话故事中就生动地描述了这种爱的因素。上帝告诉约拿到尼尼微都城去告诫那里的居民,如果他们不修善补过,就会受到惩罚。约拿逃避他的使命,因为他害怕那里的人忏悔罪过,也害怕上帝赦免他们。约拿这个人有着很强烈的治安感,但是没有半点爱。因为逃避使命,他使自己处于鱼腹中,这象征着缺乏爱和同情心给他带来的孤独和囚禁的状态。上帝救了约拿,于是约拿到尼尼微去了。他按照上帝的意旨告诫那里的居民修善补过。这正是约拿所害怕的事情,可是它们恰恰发生了:尼尼微人忏悔自己的罪孽,修善补过,上帝赦免了他们,并决定不毁灭尼尼微这座城市。
约拿十分气愤,极度失望。他所希望的是对那里的居民公正地绳之以法,而不是对他们给予同情。后来,他来到树阴下歇脚,感到相当舒服,这是一棵上帝为约拿遮挡太阳而设的树。可是当上帝将这棵树弄得快枯死的时候,约拿感到灰心丧气,非常扫兴,向上帝抱怨不休。上帝回答说:“你怜悯了它,而你对它没有付出劳动,也没有使它茁壮成长。它在一个晚上萌芽,又在另一个晚上毁灭。”上帝对约拿解释,爱的本质是要为某种东西付出“劳动”以及“使某种东西成长”。爱和劳动是分不开的,人往往爱那种他乐于为之付出劳动的东西,同时他乐于为他所爱的东西付出劳动。
关心和关怀暗示了爱的另一方面的因素,那就是责任感方面的因素。今天的责任感常常指的是职责,即外界强加于人的某种东西。然而,责任感,在它的本质意义上,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它是我们对另一个人直接或间接的需要作出的反应。
《智慧书》第四部分青春
董云译 青春
眼前的景物简直看也看不完,随着我们前进的步伐,新的事物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种种爱好并不加以限制,而且一有机会还要加以满足。这时我们还没有碰到障碍,也没有厌倦的情绪,仿佛一切可以永远照此下去。我们环顾四周,看见一个生机勃勃、不停运动、前进不已的新世界。我们觉得浑身都是干劲和精神,要和这个世界并驾齐驱,而根据眼前的征兆还根本无法预见这样的情况,即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将被抛在后面,逐渐进入暮年,最后掉进坟墓。正因为青春时期的单纯,仿佛感觉是处于茫然状态中,所以我们就把自己跟自然等同起来,并且还自我欺骗,以为自己跟自然一样是永恒不朽的。
我们天真地自夸:我们跟生存的短暂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永恒的结合是一种既没有冷淡、冲突,也没有分离的蜜月。像婴儿的微笑和安睡一样,我们躺在荒诞幻想的摇篮里被摇来摇去,听着周围世界的喧嚣,睡得安安稳稳,各种事物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围绕着我们,它们的重要性占据了我们的心,促使我们产生一连串期待中的欲望,所以没时间想到死。那样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尘土灰烬,我们无法想像“这有知觉、温暖的、活跃的生命化为泥土”,周围白日梦的光辉照花了我们的眼睛,因而瞧不见那黑森森的坟墓。我们看不见终点,正如看不见起点一样,起点完全消失在遗忘和空虚里,而终点则被匆匆来临的大量事件遮掩着。或者我们能看见无情的阴影在地平线上徘徊,而要追赶它,注定是办不到的;或者它那最后的、若隐若现的轮廓接近了天国,就带着我们升天!
生命一旦掌握了我们,就决不允许我们的思想离开眼前的事物和追求,即使要那样做也办不到。还有什么东西比疾病更能侵扰健康,比衰退和腐朽更能对比力量和优美,比默默无闻更能抵制积极求知呢?更没有任何占优势的东西能挡住死的降临,嘲笑死的威胁无用。什么地方出现威胁,什么地方就产生希望,希望就用面纱把所有突然终止的宝贵计划都掩盖起来。在青春的精神遭受损害,而“生命的美酒已经喝完”以前,我们就像醉酒汉或发烧病人那样,被强烈的感官所驱使,急匆匆地向前奔跑。
《智慧书》第四部分白首之心
董云译 白首之心
我太老了,生活习惯已经定型。我不喜欢坐火车,也不喜欢住旅馆。如果离开我的藏书室、花园和窗外的风景,我真会患思乡病。而且,我有一种恐惧:怕死在异乡,而不是死在自己的家里。
曾经魅惑过我们的地方,或是在回忆中似曾吸引过我们的地方,一般说来最好只在幻想中重游。我说似乎魅惑过我们,因为对于自己曾经留恋过的地方,我们的记忆经过了相当时间后,往往和当初得到的印象只有轻微的相似。那些事实上极为一般的经历,或那些受内心情绪与外界环境很大影响的乐趣,随后回忆起来,显得分外欢乐,或显得分外深切。在另一方面,若是记忆不能创造幻象,而某些地方的名字又与生命中某个时刻联系在一起,要想在再一次访问中重拾过去的感受是一种鲁莽的想法。因为你所看到的并不是引起欢乐与宁静的惟一原因,无论那个地方多么可爱,无论那儿天空多么灿烂,这些外界事物并不足以使人心中快乐,只有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素的心灵激动时,才能得到快乐。
有一次我在读书时思想开了小差,我发现自己在回忆着沙福尔克的山丘。20年前仲夏的一天,走了一段长路后,我坐在那儿休息,昏昏欲睡。一种强烈的渴望抓住了我,我想立即出发,再找到那高高榆树所在的地方。在那儿,我听见周围金雀花的花荚在正午艳阳下裂开,劈劈啪啪地响。如果凭着这种冲动行事,我有什么机会重享我记忆中所珍藏的那一时刻的乐趣呢?不,不,我所记忆的并不是那个山丘,而是那个生命的时刻。我能否梦想在同一山丘,在同样的艳阳天品尝到当时那种乐趣,或获得同样的安慰呢?我脚下的草皮会和当时一样柔软吗?大榆树的枝叶会那样愉快地隔开照耀其上的正午阳光吗?不,不,我所记忆的只是我早期生命的一个时刻,偶然地与沙福尔克的风景画面联系在一起。这个地方不复存在了,除了对于我之外,它永远也不存在了。我们的心灵创造了世界,纵使我们肩并肩地站立在同一片草地上,我的眼睛绝看不到你所看到的一切,我心中的感受也绝不会与你相同。
《智慧书》第四部分人生之路
董云译 人生之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