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智慧书-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利西斯那样在桅杆上生活。如果汽笛啸叫了,让它叫得沙哑吧。如果钟响了,为什么我们要奔跑呢?我们还要研究它算什么音乐?让我们定下心来工作,并让我们的脚跋涉在那些污泥似的意见、偏见、传统、谬见与表面中间,这蒙蔽全地球的淤土啊,让我们越过巴黎、伦敦、纽约、波士顿,教会与国家,诗歌、哲学与宗教,直到一个坚硬的底层。那里的岩石被我们称之为现实,然后说,这就是了。然后你可以在这之上,在洪水、冰霜和火焰下面,建立一道城墙或开拓一片国土,也许能安全地立起一个灯柱,或一个测量仪器,让未来的时代知道,谎骗与虚有其表曾经像洪水似的积了又积,积得多么深啊。如果你直立并面对着事实,你就会看到太阳闪耀在它的两面,它好像一柄东方的短弯刀,你能感到它的甘美的锋口正剖开你的心和骨髓,你也欢乐地愿意结束你的人间事业了。生也好,死也好,我们仅仅追求现实。如果我们真要死了,让我们听到喉咙中的咯咯声,感到四肢上的寒冷好了;如果我们活着,让我们干我们该干的事情。    
    


《智慧书》第四部分走进梦想

    凡尘译 走进梦想    
    一个比较清醒的人将发现自己“正式违抗”所谓“社会最神圣法律”的次数太多了,因为他服从一些更加神圣的法律,并非故意这样做,这测验了他自己的决心。其实他不必对社会采取这样的态度,只要保持原来的态度,仅仅服从他自己的法则。如果他能碰到一个公正的政府,他这样做是不会和它抵触的。    
    我离开森林,就如同我进入森林,有一样的好理由。我觉得也许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我不必把更多时间交给这种生命。惊人的是我们很容易糊里糊涂习惯于一种生活,踏出自己的一定轨迹。在那儿住不到一星期,我的脚就踏出了一条小径,从门口一直通到湖滨,距今不觉五六年了,这小径依然在。是的,我想是别人也走了这条小径了,所以它还在通行。大地的表面是柔软的,人留下了痕迹。同样的是,心灵的行程也留下了路线。想想人世的公路如何被践踏得尘埃蔽天,传统和习俗形成了多么深的车辙!我不愿坐在船舱里,宁肯站在世界的桅杆前与甲板上,因为从那里我更能看清群峰中的皓月。    
    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情形下意想不到的成功的。他将越过一条看不见的界线,他将把一些事物抛在后面。新的、更广大的、更自由的规律开始围绕着他,并且在他的内心里建立起来。    
    或者旧有的规律将扩大,并在更自由的意义里得到有利于他的新解释,他将拿到许可证,生活在事物的更高级秩序中。他自己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软弱将不成其为软弱。如果你造了空中楼阁,你的劳苦并不是白费的,楼阁应该造在空中,但是要把基础放到下面去。    
    


《智慧书》第四部分不承认失败

    凡尘译 不承认失败    
    1933年春天,我感到非常疲劳。可是就在那年春天,《斯克里布纳杂志》从我新出版的作品中又选定了三个长篇在那年的春天和夏天发表。这三篇作品的发表也增强了我的信心,为我挣来一点我当时十分需要的现款,也许还让我的名字没有被公众完全忘掉。可是,我想那一年是我经历的最可怕的一年。在那年结束之前,我由于过分劳累而感到精力不支,几乎完全丧失了信心,几乎准备承认失败,承认我的作家生涯已经完结。    
    我已无能完成我已开始的工作了。这是一段黑暗时期。有时我在写作时,自己便感到毫无希望,不相信我能完成它,心中除了黑色的失望之外,空无一物,可是我仍然写着、写着,我没有办法放弃写作。而且我还觉得,那绝望情绪本身正是一种驱使我前进的动力,使我甚至在没有信心能把它写完的时候,还一个劲儿地写下去。我还感觉到我在布鲁克林的生活,虽然我在那里实际只待了两年半的时间,却仿佛已是好几百年以前的事,其间经过了黑暗的海洋深渊,经过了一般的小时、昼夜、星期和月份的尺度无法衡量的、无比长远的经历。人们有时问我在那几年中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问我,当时我的生活既然完全沉浸在那个写作和创造的世界中,我怎么可能会有时间去观察、去搜集新的经验,或者去了解我周围的人所生活的世界呢。是啊,这可能显得有些矛盾和异乎寻常。但真实的情况是,尽管那几年我正为自己的创作问题奋斗不已因而终日十分劳苦,但在我的整个一生中,再没有任何一段时间像那几年中一样,对一般人的生活有着那样强烈的体会,那样热情、生动、充实地参与,那样丰富,那样带着真诚的同情和理解去分享。    
    我想其中的道理倒并不显得那么矛盾,它比我们最初想到的要简单得多。首先,那时候我的整个感知系统和创作才智,我的感觉和思索能力、观察能力,甚至我的听觉,还有更重要的我的记忆能力都已达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敏锐和警觉。每当我不辞劳苦地拼命工作一天之后,我的头脑却长时间难以平静,诗歌、音乐、饮酒、读书或其他任何令人开心的事都无法安抚它,使它安静下来。我无法入睡,也没有办法减缓或控制住由这种热情产生的激动翻滚的情绪。由于为这种情况所苦,有整整三年的时间我在街上游荡,探索这有着几百万只脚的市镇形成的巨大的丛林和万头攒动的蛛网,慢慢来熟悉我过去从不熟悉的千百个方面的情况。在那三年中,我对这个城市以及对美国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一般人的生活也更为接近了,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他们在千百万种生活中所抱的,没有把握、平庸、错误和多少显出几分英勇的目标和抱负,我都比过去知道得更清楚了。这是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也是我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中的一段黑暗时期,因而我想,我头脑中的那个时期的形象,我对那段时间的记忆竟是那么阴森和痛苦,这却也是很自然的事。    
    在那几年中,在我周围的任何地方,我只看到无法估量的衰败和苦难的迹象。我的亲友,我自己家的人全都败落下去。在那个所谓的“大萧条”时期,他们丢掉了一生所积累的物质财富。而那个普遍性的灾难几乎落到了我所认识的每一个人的身上。不仅如此,当我深夜无休止地在那个城市的巨大的蛛网和莽林中进行搜寻和探索时,我亲眼看到、感觉到,并经历到了那个可怕的人类惨祸的巨大淫威。    
    我看到一个人,他的生活已完全变成了一堆脏破不堪的破布,几乎已被满身的虱子吞吃掉。悲惨的人群在滴水成冰的寒冷中彼此挤在一起取暖,蹲在一个公共厕所的又脏又臭也没有门板的蹲坑上,而那厕所恰好正处在作为巨大财富象征的宫殿式的建筑的阴影之下。我看到了令人恶心的暴力和残酷的行为,看到了恶毒的特权所形成的威胁,看到了一个残酷腐败的政府当局残酷无情地把一些生活在大地上的穷苦、弱小、可怜、无力自卫的人踩在自己的脚下。    
    这种数量众多、震撼人心、表现出人对自己的同类如此缺乏人性的阴暗景象,这些苦难、暴力、压迫、饥饿、寒冷、肮脏和贫困一直存在却冷漠地、残酷无情地无人理会。而这个世界上的富有和具有特权的人却仍然活在他们的巨大欲望与财富中。这一天天烂下去的情景对我所产生的可怕的无尽的冲击,在我的生活上留下了一个伤疤,在我的灵魂深处留下了一个我永远也不会忘掉的信念。这是一个黑暗的、痛苦的和残暴的时期,这个范围广阔,充满不公正、丑恶和痛苦的历史时期,由于我自己精神上的苦恼和颓伤而更显得阴森可怕,惨痛无比;但是同时也可以肯定,在其他任何时候,也没有像在那三年中那样,我能生活得那样坚强、那样丰富,对人的一般生活具有如此热情的和充满同情的理解。那个盲目的、万花筒似的黑夜,那个受尽人生折磨的一百年,我却一直在和自己的神灵进行斗争,一直在为了一本书工作着。    
    而从这一切之中,却无比离奇地出现了它们的最后结果,整个那段充满失败、苦恼和黑色的痛苦的时期的灵魂和精华:一段光辉灿烂的记忆、一种人的坚强毅力的明证——人具有巨大的忍耐和忍受痛苦的能力,不抱怨而是竭力设法生存下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想到我应该永远带着在当时我绝不相信有此可能的某种快乐、某种骄傲和信念以及真挚的情感,记住这一段黑暗时期。正是在这段时间中,我坚强地从失败中站起来,使我的生活有了它的第一次的成就,通过我自己的生活斗争、生活中的苦难和劳累,终于分享到我周围生活中的那种种特点。这是写作一本书给我带来的另一个收获,它使我的生命获得无限的扩张和发展。    
    


《智慧书》第四部分痛苦的高贵(1)

    凡尘译 痛苦的高贵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    
    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    
    共同的是“一切”。    
    在一个谎言的世界上,谎言不会被其对立面赶出这个世界,而只有通过一个真理的世界才会被赶走。    
    受难是这个世界上的积极因素,它是这个世界和积极因素之间的惟一联系。    
    受难在这里只是受难。这并不是说,在这儿受难的人在其他地方地位会提高,而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叫做受难的,在另一个世界上情况不变,只是没有了它的对立面:极乐。    
    在同学中我是蠢笨的,但不是最笨的。有些老师经常对我父母和我说的却是后一点,但他们这么说仅仅是出自许多人的狂想,这些人认为要是敢于做出如此极端的判断,他们便占有了半个世界。    
    但人们普遍都固执地认为我是蠢笨的,他们拿得出有力的证据。假如有一个陌生人一开始对我印象不坏,并把这种印象告诉别人的话,那么他就会从人家向他提供的各种证据中得到教训。    
    为此我经常生气,有时也哭泣。这是我当时在时代的潮流中感到不安和对未来的潮流感到失望的惟一时刻。当然不安和失望那时只是理论上的,只要投入一项工作,我的心就安稳了,失望就消失了,简直像一个从幕后奔上舞台的演员,在离舞台中心很远的地方停顿了片刻,双手放在额前,而这时激情在他心中不断高涨起来,尽管他眯着眼睛咬破嘴唇,也掩饰不住自己的激情。一种潜在的不安感推起了正在上升的激情,激情又增加着不安感。一种新的不安不可遏制地形成了,包围了二者,也包围了我们。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有义务发挥其独特性,但是他必须喜欢他的独特性。就我所知,人们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在努力消除人的独特性。这样会减轻教育工作的负担,但也会减轻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分量。当然在这之前,孩子们还得被迫经历痛苦。比如说,当一个孩子晚上正在读一篇扣人心弦的小说时,一种单单针对他的训诫不可能使他明白他必须中断读书去睡觉的道理。假如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对我说:时间太晚了,眼睛会看坏的,明天早晨会睡过头,很晚也起不来的,这个蠢故事是不值得这么读的,这样我不会明确表示反对。但我之所以不表示反对,也仅仅是因为这一切训诫连值得考虑的边儿都没有达到。因为一切都是无限的,或者是不确定的,所以归根结底也是无限的。时间是无限的,因此不存在太晚的问题;我的视力是无限的,因此不会看坏;甚至夜也是无限的,因此不必担心早上起床的问题;而我对书不是根据愚蠢或者聪明来区分的,而是根据它是不是吸引我,而这一本是吸引我的。当然我那时不会这么说,结果是我讨厌去请求允许我继续读下去,而决定在不允许的情况下我行我素。这是我的独特性。人们用关掉煤气灯让我待在黑暗中的举动压制了我的独特性。人们解释说:大家都睡了,所以你也必须睡觉去。看到这情况,我不得不相信他们,尽管这对于我来说是不可理解的。谁都不像孩子们有那么多改革的愿望。尽管这种压制从某些方面看并不算错,但这事像其他任何类似的情况一样,化成了激励的力量,强调这种情况的普遍性并不能磨钝这力量。从而我相信,正是在那个晚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读书了。    
    当时,对我来说用所谓普遍现象的说法并不能驳倒这一点。当我看到人们不相信我对读书具有不可克服的欲望时,我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只是渐渐地,在很久以后,也许已经在这欲望减弱了的时候,我才认为,许多人也曾有过同样的读书欲,但都被自己克服了。不过当时我只感到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悲伤地去睡觉,憎恨开始滋长起来。这憎恨决定了我在家庭中的生活,从某一方面讲,它从此成了我一生的基调。    
    禁止读书虽然只是一个例子,但它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因为其影响是深远的。人们不承认我的独特性;但由于我感觉到它的存在,所以我在这方面总是十分敏感和警惕,于是在他们对我的这种态度中看到了一种最后的判决。既然人们对我这种外露的独特性都作了判决,那么我那些掩藏着的独特性的命运就更糟糕了,我掩藏着它们,是因为我自己认识到其中有些微的不合理之处。比如我有时没有准备第二天的功课,晚上就读起书来了。这作为对义务的耽误来看恐怕是很不好的,但不应就此对我作出绝对的批评,而应作有分析的批评。作有分析的批评时应该看到,这种忽视义务并不比长时间的阅读糟糕,特别是由于我对学校和对权威的畏惧使这种忽视义务的行动本身大受限制。    
    


《智慧书》第四部分痛苦的高贵(2)

    如果说,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