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朱自清评论集及序跋-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常使自己冲突,自己烦
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又如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就像是难分难解的
一对冤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乱坠的话。你有时乐意
听这一造的,有时乐意听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人难!还有近年来习用的
“主观的”“客观的”两个名字,也不只一回“缠夹二先生”。因此许多青
年腻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着一条道理,“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
这是“以不了了之”,究竟“谈”不出什么来。留心文艺的青年,除这等难
处外,怕更有一个切身的问题等着解决的。新文化是“外国的影响”,自然
不错;但说一般青年不留余地的鄙弃旧的文学艺术,却非真理。他们觉得单
是旧的“注”“话”“评”“品”等不够透彻,必须放在新的光里看才行。
但他们的力量不够应用新知识到旧材料上去,于是只好搁浅,并非他们愿意
如此。
这部小书便是帮助你走出这些迷路的。它让你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为正
式军队;裁汰冗弱,补充械弹,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其次指给你一些
简截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不至于徬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徬徨在牛
角尖里。其次它告诉你怎样在咱们的旧环境中应用新战术;它自然只能给你
一两个例子看,让你可以举一反三。它矫正你的错误,针砭你的缺失,鼓励
你走向前去。作者是你的熟人,他曾写给你《十二封信》;他的态度的亲切
和谈话的风趣,你是不会忘记的。在这书里他的希望是很大的,他说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
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
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第一章)
这却不是大而无当,远不可及的例话;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
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
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
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
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第九章)“情感是生生不息
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
① 朱光潜作。
做不尽的。? 。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
日”。(第十一章)这便是“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第九章);是精粹的理解,同时结结实实地鼓励你。
孟实先生还写了一部大书,《文艺心理学》。但这本小册子并非节略;
它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有
的。——《人生的艺术化》一章是著明的例子;这是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
理论。他分人生为广狭两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
却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
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他说:“生
活上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
见出他的豁达。”又引西方哲人之说:“至高的美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以为这“还是一种美”。又说:“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常作艺术作品去看。”
又说:“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 。所
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这样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体了。孟
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远的眼界
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
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1932 年4 月,伦敦。
《文心》序
记得在中学校的时候,偶然买到一部《姜园课蒙草》,一部彪蒙书室的
《论说入门》,非常高兴。因为这两部书都指示写作的方法。那时的国文教
师对我们帮助很少,大家只茫然地读,茫然地写;有了指点方法的书,仿佛
夜行有了电棒。后来才知道那两部书并不怎样高明,可是当时确得了些好处。
——论读法的著作,却不曾见,便吃亏不少。按照老看法,这类书至多只能
指示童蒙,不登大雅。所以真配写的人都不肯写;流行的很少像样的,童蒙
也就难得到实惠。
新文学运动以来,这一关总算打破了。作法读法的书多起来了;大家也
看重起来了。自然真好的还是少,因为这些新书——尤其是论作法的——往
往泛而不切;假如那些旧的是饾铮鲂迹啃粤椋庑┬碌挠治疵馓薇
际,大而化之了——这当然也难收实效的。再说论到读法的也太少;作法的
偏畸的发展,容易使年轻人误解,以为只要晓得些作法就成,用不着多读别
的书。这实在不是正路。
丐尊、圣陶写下《文心》这本“读写的故事”,确是一件功德。书中将
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而又能近取譬,切实易行。不但指点方法,并且着重
训练;徒法不能自行,没有训练,怎么好的方法也是白说。书中将教学也打
成一片,师生亲切的合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这些年颇出了些中学教学法
的书,有一两本确是积多年的经验与思考而成。但往往失之琐碎,又侧重督
责一面,与本书不同。本书里的国文教师王先生不但认真,而且亲切。他那
慈祥和蔼的态度,教学生不由地勤奋起来,彼此亲亲昵昵地讨论着,没有一
些浮嚣之气。这也许稍稍理想化一点,但并非不可能的。所以这本书不独是
中学生的书,也是中学教师的书。再则本书是一篇故事,故事的穿插,一些
不缺少;自然比那些论文式纲举目张的著作容易教人记住——换句话说,收
效自然大些。至少在这一件上,这是一部空前的书。丐尊、圣陶都做过多少
年的教师,他们都是能感化学生的教师,所以才写得出这样的书。丐尊与刘
薰宇先生合写过《文章作法》,圣陶写过《作文论》。这两种在同类的著作
里是出色的,但现在这一种却是他们的新发展。
自己也在中学里教过五年国文,觉得有三种大困难。第一,无论是读是
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第二,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
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第三,作的
方面总想创作,又急于发表。不感到实际的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
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
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
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
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
有甚么用处。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
且的心理。——这似乎是实际的需要,细想却决非“实际的”。本书对于这
三件都已见到;除读的一面引起学生实际的需要,还是暂无办法外(第一章,
周枚叔论“编中学国文教本之不易”),其余都结实地分析,讨论,有了补
救的路子(如第三章论“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第九章朱志青论“文
病”,第十四章王先生论“读文声调”,第十七章论“语汇与语感”,第二
十九章论“习作创作与应用”)。此外,本书中的议论也大都正而不奇,平
而不倚,无畸新畸旧之嫌,最宜于年轻人。譬如第十四章论“读文声调”,
第十六章论“现代的习字”,乍看仿佛复古,细想便知这两件事实在是基本
的训练,不当废而不讲。又如第十五章论“无别择地迷恋古书之非”,也是
应有之论,以免学生钻入牛角尖里去。
最后想说说关于本书的故事。本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丐尊、圣陶做
了儿女亲家。他们俩决定将本书送给孩子们做礼物。丐尊的令媛满姑娘,圣
陶的令郎小墨君,都和我相识;满更是我亲眼看见长大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这才配得上这件好礼物。我这篇序也就算两个小朋友的订婚纪念罢。
1934 年5 月 17 日,北平清华园。
《闻一多全集》编后记
我敬佩闻一多先生的学问,也爱好他的手稿。从前在大学读书的时候,
听说黄季刚先生拜了刘申叔先生的门,因此得到了刘先生的手稿。这是很可
羡慕的。但是又听说刘先生的手稿,字迹非常难辨认。本来他老先生的字写
得够糟的,加上一而再再而三的添注涂改,一塌糊涂,势所必然。这可教人
头痛。闻先生的稿子却总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工楷,差不多一笔不苟,无论整
篇整段,或一句两句。不说别的,看了先就悦目。他常说抄稿子词时也练了
字,他的字有些进步,就靠了抄稿子。
再说,别人总将自己的稿子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看,更不用说借给
人。闻先生却满不在乎,谁认识他就可以看他的稿子。有一回,西南联大他
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借他的《诗经长编》手稿四大本。他并不知道这学生的姓
名,但是借给了他。接着放了寒假,稿子一直没有消息。后来开学了,那学
生才还给他,说是带回外县去抄了。他后来谈起这件事,只说稿子没有消息
的时候,他很担心,却没有一句话怪那学生。
三十年我和闻先生全家,还有几位同事,都住在昆明龙泉镇司家营的清
华文科研究所里,一住两年多。我老是说要细读他的全部手稿,他自然答应。
可是我老以为这些稿子就在眼前,就在手边,什么时候读都成;不想就这样
一直耽搁到我们分别搬回昆明市,到底没有好好的读下去。后来他参加民主
运动,事情忙了,家里成天有客,我也不好去借稿子麻烦他。去年春间有一
天,因为文学史上一个问题要参考他的稿子,一清早去看他。那知他已经出
去开会去了。我得了闻太太的允许,翻看他的稿子;越看越有意思,不知不
觉间将他的大部分的手稿都翻了。闻太太去做她的事,由我一个人在屋里翻
了两点多钟。闻先生还没有回,我满意的向闻太太告辞。
想不到隔了不到半年,我竟自来编辑他的遗稿了!他去年七月还不满四
十八岁,精力又饱满,在那一方面都是无可限量的,然而竟自遭了最卑鄙的
毒手!这损失是没法计算的!他在《诗经》和《楚辞》上用功最久,差不多
有了二十年。在文科研究所住着的第二年,他重新开始研究《庄子》,说打
算用五年工夫在这部书上。古文字的研究可以说是和《诗经》《楚辞》同时
开始的。他研究古文字,常像来不及似的;说甲骨文金文的材料究竟不太多,
一松劲儿就会落在人家后边了。他研究《周易》,是二十六年在南岳开始;
住到昆明司家营以后,转到伏羲的神话上。记得那时汤用彤先生也住在司家
营,常来和他讨论《周易》里的问题,等到他专研究伏羲了,才中止了他们
的讨论。他研究乐府诗,似乎是到昆明后开始。不论开始的早晚,他都有了
成绩,而且可以说都有了贡献。
闻先生是个集中的人,他的专心致志,很少人赶得上。研究学术如此,
领导行动也如此。他在云南蒙自的时候,住在歌胪士洋行的楼上,终日在做
研究工作,一刻不放松,除上课外,绝少下楼。当时有几位同事送他一个别
号,叫做“何妨一下楼斋主人”,能这么集中,才能成就这么多。半年来我
读他的稿子,觉得见解固然精,方面也真广,不折不扣超人一等!对着这作
得好抄得好的一堆堆手稿,真有些不敢下手。可惜的是从昆明运来的他的第
一批稿子,因为箱子进了水,有些霉得揭不开;我们赶紧请专门的人来揭,
有的揭破了些,有些幸而不破,也斑斑点点的。幸而重要的稿子都还完整,
就是那有点儿破损的,也还不致妨碍我们的编辑工作。
稿子陆续到齐。去年十一月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聘请了雷海宗、潘光旦、
吴晗、浦江清、许维遹、余冠英六位先生,连我七人,组成“整理闻一多先
生遗著委员会”,指定我作召集人。家属主张编全集,我们接受了。我拟了
一个目,在委员会开会的时候给大家看了。委员会的意思,这个全集交给家
属去印,委员会不必列名;委员会的工作先集中在整编那几种未完成的巨著
上。于是决定请许维遹先生负责《周易》和《诗经》,浦江清先生负责《庄
子》和《楚辞》,陈梦家先生负责文字学和古史,余冠英先生负责乐府和唐
诗,而我负总责任。但是这几种稿子整编完毕,大概得两三年。我得赶着先
将全集编出来。
全集拟目请吴晗先生交给天津《大公报》、上海《文汇报》发表。这里
收的著作并不全是完整的,但是大体上都可以算是完整的了。这里有些文篇
是我们手里没有的,我们盼望读者抄给我们,或者告诉我们那里去抄。至于
没有列入的文篇,我们或者忘了,或者不知道,也盼望读者告知。结果得到
的来信虽然不算多,可是加进的文篇不算少,这是我们很感谢的。一方面我
们托了同事何善周先生,也是闻先生的学生,他专管找人抄稿。我们大家都
很忙,所以工作不能够太快;我们只能做到在闻先生被难的周年祭以前,将
《全集》抄好交给家属去印。抄写也承各位抄写人帮忙,因为我们钱少,报
酬少。全集约一百万字,抄写费前后花了靠近一百五十万元。最初请清华大
学津贴一些,后来请家属支付一半,用遗稿稿费支付一半;这稿费也算是家
属的钱。
《全集》已经由家属和开明书店订了合同,由他们印。惭愧的是我这负
责编辑的人,因为时期究竟迫促,不能处处细心照顾。抄写的人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