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西方智典-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萨林纳斯:做父亲的无法忍受亲生但无知的孩子,理性必待7年始能为他或她所用,既然如此,才智之士无法忍受愚昧之人,有学之士不与不如己者交朋友也就不足为怪了。
作者:自然明智周虑,不让事物一日之间达于完善。修养至勤至奋,也难以一蹴而就,而是一日得一日之程,逐渐臻于圆满。
萨林纳斯:一切的开始都很细微,巨物大事也是如此,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变大。顷刻之间就形成的东西不可贵,也难以持久。花开花谢,钻石久存,只有日久才能见真功夫。作者: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修养逐渐积累,性格与德行与时俱进,最后达到判断精良、品位成熟、人格圆成的境界。
萨林纳斯:此话十分有理。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一些人,他们知理多识,但尚未充分成人,尚欠一层,有时是最好的一层。精深是渐进的,有人智力初萌,但将会学习而长进,有人处处先进一步,有人则天赋极高……正如葡萄酒味徐徐转醇,心智在脆弱凡人身躯中逐渐完善。人生之初,童年莫不令人烦恼而又甜美,青少年则勇猛而稚嫩,耽于逸乐,偏爱轻浮。一些难得的天才,虽然偶尔也会流露出成熟老练之态,但绝非岁月酝酿的醇厚风味。外表冷峻、严肃,可能是自然的流露,也可能是矫揉造作,仿佛掩去少不更事之瑕弊,但很快就在不经意的玩笑中流露出其未达境界的实情。
作者:时间可谓是成材和增加阅历的良医。
萨林纳斯:只有它能医治少不更事之病。年岁渐长,思想与之俱长,品位也随之提高,智虑变得纯正了,判断力和意志力日益成熟起来,整个人生也就变得充实饱满起来。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感洋溢整个身心,也就堪称有学有识之徒了。他以良言抚慰失意,效率振奋人心,思想令人欣悦,胸襟焕发着高贵的雅量。
萨林纳斯:成熟与智慧要迁就不成熟与愚蠢真是活受罪!比法拉里斯荒唐想出的折磨更可怕①,他将活人和死人绑在一起,手黏手,脸贴脸。
作者:一个人一旦到达某种程度的智慧,就会反省自己的缺点,认清无知和轻躁带来的污点,审度自己不良品位。省思之余,明达自嘲,并且摒弃他为情绪所误而犯下的错误。
萨林纳斯:有些人未成人,思想却十分可悲。
作者:总感觉少了些佐料一样而少了些品位,令人遗憾。有的更糟糕,判断力短缺。
萨林纳斯:问题在于,少了的东西是什么,却很难界定。
作者:我也留意到时间使人成熟的步调富于于变化。
萨林纳斯:他有时飞快,有时跛行。有时长了翅膀,有时却扶着拐杖。有人在任何事情上都很快达到火候,有人不但在明识慎虑的修养上没有成长可言,在每个工作、每个状态、每项职业上都有成不成长的问题。
作者:国君呢?
萨林纳斯:国君也不是天生的。而且事关重大,不仅要有智虑,而且又需历练。充实的王者气象,由多少修养造诣荟萃而成!名将既由自己的血,也由他人的血做成;演说家由勤习苦学而来;大夫葬送百人,才医得一人活下来。一切人的修养造诣都是渐进而长,最终成就大器。
作者:成器是不是一个一成即定的境界?
萨林纳斯:这就说到变化的代价了。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幸福,因为人并没有固定不移的福星。任何事物都没有静止状态,只有不断的流变。一切都盈亏往复,变动不居。
作者:精神世界也像自然界一样,日月荏苒,记性与悟力会开始退化。
萨林纳斯:所以,人应该充分利用记性与悟性最强之时,并且懂得在事物达于最充实时把握和享受。
作者:攀登至善至美的顶峰得下苦功夫。
萨林纳斯:火神费尽精力,天上的神才认为他值得成为庙堂中的一座像。自然赋予的优点需要培养、努力,并且时时亲近智者,或由读书,或由交流与先哲为友。忠实的体验,切实的观察,不断温习崇高之事,广泛接触各种事物,兴趣多样,凡此种种,都有助于造就一个完美之人。成熟完美,判断精确,品位醇雅,言语中肯,吐属明智,行事精敏是至善至美的核心。此等人物,我们应该求为友,奉为贤,尊为主,奉为师。
作者:最可宝贵的,莫过于一个境界高尚的人。
①Phalatis,西西里暴君,篡位而登基,以凶残恶名昭彰,将人置入铜牛中活活烤死,乐听其惨叫。
第三篇 处世智慧第一章 人生总论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样,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它,所以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
福分的划分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将人生的福分划分成三类:来自外界的福分、来自心灵的福分,以及来自肉体的福分。我不计较这种划分的内容,只想保留它的数字。据我观察,人的命运的根本不同点,可以归结为三类:
一、人的自身:针对人格的广泛意义而言,它包括健康、精力、美、脾气、品性、才智和教养。
二、人的所有:就是指财产和其他各种可能占有的一切。
三、人的地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人把你看成什么,或更严格地说,他人是根据什么看待你的。这可以从别人对你的看法中透露出来,而别人对你的看法,又可以从你所获得的荣誉、地位和名声中明显地看出来。
一生的准备
为我们的一生做周详的准备——不管是哪种准备,都是最常见而且最严重的愚蠢行为。这种准备,首先假定我们会长寿,我们可能活到人类最长天年——有多少人能活那么长久!即使能活那么久,对于所完成的计划而言,也太短了。因为要实现那么多的计划,需要的时间比我们在开始时所想到的要更多;然后,沿途会有许多事故和障碍。在人世中,究竟有多少人能达到目标?最后,纵使目标达到了,我们思考时间对我们的影响,不管是我们的工作能力,还是享受的能力,不可能一辈子都一样。因此,我们全力以赴希望获得的东西,往往在得到的时候,发现已经不适合我们。
为某一伟业做准备所逝去的岁月,无意中剥夺了我们去贯彻它的力量。一个人不畏艰难和危险所累积的财富,自己却常常无法享用,勤劳所得只能留给他人;或者是,他多年努力奋斗所获取的职位,却没有能力担任。对他而言,幸福来得太晚,从另一方面说,他自己抵达得太晚,无缘享受幸福。
人生的旅行
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沿途所见景色跟开始的时候不同,当我们走近些,它又有变化。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对我们的愿望而言,更是如此。我们时常找到些别的东西,一些甚至比我们所寻求的更好的东西;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往往不在我们着手寻找的那一途径上,而在另一条小路上。我们没有找到期望的欢乐与喜悦,我们获得的是经验、世故、知识——一种真正而永恒的幸福,而不是短暂的、只在幻想之中才有的。
人生的选择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样的,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它,所以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
我们竭尽力量惟一所能做到的事,就是尽力发挥我们个人的品质,让我们从事的事业,能够用上我们的才智,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力避免其他的纷扰。因此,我们就得选择最适合我们发展的职位、行业和生活方式。
第三篇 处世智慧第二章 处己之道(1)
人生快乐的两大仇敌是痛苦和烦闷。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要是我们有运气能离开一个仇敌,我们就按照离开它的多少,而接近另一个仇敌。事实上,人生的过程似乎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剧烈摆动。
自我设计
建筑工人可能对所建房屋的通盘设计一无所知,无论如何,他不会心中老记挂着设计图样。对于一般人也一样:在他一生进行活动的每日每时,他很少想到自己一生就其整体而言的路程和特性。
如果一个人要让自己的事业具有价值和重要性,如果他要精心策划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那么,他就需要不时地把注意力转向一生的“蓝图”,也就是一张具有设计概要的小草图。当然,要这么做,他必须运用“认识自己”的格言;他必须对了解自己的方法有若干进展;他必须知道在一生中他的真正的主要的和最为关键的目标是什么,他最想拥有的快乐是什么;还有,在那之后,什么在他思想中占据着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他必须找出,就整体来说,他一生真正的使命是什么,他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跟世界的一般关系如何。如果他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画好了草图,看一看自己一生的这张小图,当是最能刺激他、鼓励他、提升他、促使他采取行动,使他不至于走上错误的道路。
人生的快乐
拿我们所经历的欣喜或欢乐,去衡量一生的快乐与否,显然是采用了错误的标准。因为欢乐毕竟是负面的。认为欢乐会产生快乐是一个错觉,是受到羡慕心的偏爱所致,最后难免会遭受惩罚。痛苦给人的感觉是不折不扣的,快乐的真正标准就是没有痛苦。如果我们没有遭受痛苦,而且又不觉得生活枯燥,世上快乐的必要条件都已经达到了,其他一切都是虚妄的。
我们绝不应该用痛苦的代价去换取欢乐,即使只是局限于招致痛苦的风险,也不应该去冒犯。要是那么做,就是以正面的真实的去换取负面的虚幻。但为了避免痛苦而牺牲欢乐,却是有利可图的。至于痛苦是跟随在欢乐之后,还是在欢乐之前来到,都是无关紧要的。企图转变当前的苦难的情景,使之成为欢乐的园地,致力于争取欣喜和欢乐,而忽视获得最大可能地免于痛苦——可是多少人都这么做——完全是违反天理。
伏尔泰说:“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事实上他的话十分可信。一个人想要评估自己的一生是否快乐,一定要一一记下他所逃过的各种劫数,而不管他曾享受的欢乐。因为“幸福获致术”的起始,就是首先承认它的名称本身就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生活幸福”就是指“生活不那么不幸福”——即度过一段可以容忍的生活。毫无疑问,我们之所以获得生命,不是去享受此生,而是克服此生的困难——走完人生的路。到年老时,想到毕生的任务已经功德圆满,不能不感到莫大的安慰。最快乐的命运,不是去体验到最怡人的欣喜或是最大的欢乐,而是把生命带到终点,未遭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人生的幸福
我们要小心,不要把人生的幸福建筑在过于宽泛的基础之上,不能要求拥有许多条件以保持快乐。快乐要是建筑在宽泛的基础上,最容易受到破坏,遭遇到不幸的机会也因而增加——不幸的事故总是随时发生的。在所有其他的事情上,基础越广阔,安全性就越大。“快乐”的建构所依据的蓝图,与前面所述的情况恰恰相反。所以,把你的要求降到最低限度,是避免极端不幸的最可靠的途径。
个人幸福的主要因素,包括我们自下而上的整个模式,都取决于我们内在的品质,也就是在于我们是如何构成的。这是明显的事实,毫无疑问,人的心灵对于自己的感性、欲望和思想所获得的总效果是否觉得满足,跟他的本质具有直接关系,外界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的影响罢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外在事件或环境,对任何两个人的影响都不同;甚至在完全相似的环境中,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天地。一个人所能直接领悟的,只是他自己的观念、感情和愿望,外在世界对他的影响,只能促使他产生那些观念、感情和愿望。
人生的不幸
只有在某个时间一定会到来的不幸,才有资格扰乱我们。符合这个条件的不幸很少。不幸大体有两种:一种只是可能的,大不了是极其可能的;另一种是不可避免的。纵使一定会发生的不幸,什么时候会发生并不确定。整日都为这两类不幸做防备的人,没有片刻会是安宁的。有的不幸是否会发生根本就不确定,有的不幸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所以,如果我们不想由于恐惧不幸而失去人生的所有快乐,我们就应该把前类不幸看作永远不会发生,把后类不幸看作不会立刻发生。
不幸的事件如果已经发生,无法改变,我们就不应该再认为事情可能会演变为其他的情况,更不应该的是,认为当初如何就可以避免这件事。因为这种想法会增加自己的苦恼,使事情无法忍受,让自己成为自讨苦吃的人。我们最好以大卫王为榜样。当他的儿子躺在病床上时,他不断地向耶和华百般苦苦哀求,希望他会康复。但儿子一断气,他就擦动一下指头,不再记挂这件事。如果不能轻松做到这一点,你就需要躲藏在命运之神的庇护所,接受一项伟大的真理: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结果,是无可避免的。
人生的睿智行为
在我看来,人生睿智行为的首要规则,包含于亚里斯多德在《尼可马氏伦理》中所提到的一个观点,原文可译为:明智人士所致力的是免于痛苦,而不是寻求欢乐。
人生睿智行为中的要点,是维持我们对目前和未来的看法的适度平衡,目的是避免过分注意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许多人对生活过分注重现在——我认为他们是不折不扣的轻率之徒;有些人太在意未来,总是小心谨慎。很少人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一些非常努力、只希望生活于未来之中的人们,总是向前看,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未来,认为只有尚待获得的东西,才会使他们快乐。尽管他们气度聪颖,其神情正像意大利所见的驴子,它们步伐之所以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