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福柯的生死爱欲-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界定,得益于伊恩·哈金(Ian Hacking)在“语言、真理和理性”(Language; Truth and Reason)一文中的论述,见马丁·霍利斯(Martin Hollis)和史蒂文·卢克斯(Steven Lukes)编:《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Rationalism and Relativism)(Oxford; 1982),第53页。    
    CF(1978年的谈话),第2页。关于《疯癫与文明》中的“极限体验”,参见该书的原序,FD(1961),第1、3—4页,也可参看下面第四章的详论。关于巴塔耶的这一思想,主要可参看《内心体验》(Léxperience intérieure),莱斯利·安娜·波尔特(Leslie Anne Boldt)英译(Albany; NY; 1988)。关于文学艺术在掌握真实游戏和“符号游戏”方面的意义,参见RR,第209页;英译,第166页。    
    “作者是什么?”(1969),参见注释上文,第78页;英译载LSP,第177页。    
    “会谈”(1981年的谈话),见热拉尔·库朗(Gerard Courant):《维尔纳·施罗特传》(Werner Schroeter)(Paris; 1981),第39—40、45页。    
    OD,第37页。NC,第125页;英译,第124页。MC,第396、398页;英译,第384、386页。    
    VS,第54—55页;英译,第39页。    
    “道德的回归”(Le retour de la morale)谈话,《新闻周刊》(Les Nouvelles)(1984年5月30—31日),第21页;英译载PPC,第156页。艾里邦在1990年3月29日和我的一次谈话中告诉我说,福柯曾在修改谈话记录稿(这是他的习惯)的时候,亲笔写下了他的著作都是“一些自传的片段”这句话。艾里邦说,“他清楚地知道这句话要被人们引用,所以写得特别仔细。”参见“真理,权力,自我:和福柯的一次谈话”(Truth; Power; Self: 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1982),载路德·马丁(Luther HMartin)、哈克·古特曼(Huck Gutman)和帕特里克·哈顿(Patrick HHutton)等编:《自我的技术》(Technologies of the Self)(Amherst; Mass; 1988),第11页:“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我的自传的一部分。”福柯关于“体验”的哲学价值的疑虑,在他的《知识考古学》中得到了最充分地公开表达:参见AS,第26—27页、第64—652;英译,第16、47页。    
    CF(1978年的谈话),第10、35页;英译,第38—39、71页。    
    同上书,第35页;英译,第71页(黑体字是我强调的)。参见同上书,第3页;英译,第29页:“我不为自己或他人构筑有决定性价值的一般方法。我所写的东西并不规定任何东西。……它至多带有工具和空想的或梦幻般的特点。”    
    UP,第13页;英译,第7页。    
    RR,第210页;英译,第167页。    
    同上书,第11页;英译,第4—5页。    
    “和福柯的一次谈话”(1983),载RR,英译,第182。    
    UP,第14页。关于这段话,参德勒兹:《福柯传》,第102—103页;英译,第95—96页。也可参见列奥·伯萨尼(Leo Bersani):“教育学和鸡奸”(Pedagogy and Pederasty),《拉利坦》(Raritan),V,期1,1985年夏,第15页。还有一个背景情况可以帮助理解这段话:在1990年3月22日的一次匿名谈话中,福柯的一个最亲密的合作者回忆起他在福柯逝世的几个礼拜前曾和他讨论过这句话;当福柯被问到他是否想用“摆脱你自己”这句话来取代“认识你自己”这个希腊古训时,他回答道:“是的。”    
    伯萨尼:“教育学和鸡奸”,参见注释上文,第21页。    
    VS,第206页;英译,第156页。    
    参见德勒兹:《福柯传》,第103页;英译,第96页。    
    达尼埃尔·德费尔:1989年10月和亚当·布洛克(Adam Block)的谈话;布洛克是一位美国记者,他慷慨地向我提供了他同德费尔谈话的录音带(内容主要是关于德费尔在AIDES里的工作)。    
    《解放报》(1984年6月30日—7月1日),第18页。也可参见艾里邦:《福柯传》,第353—354页;英译,第329—330页。并可参见吉贝尔:《献给没有拯救我的生命的朋友》,第112—113页;英译,第99—100页。我关于这次典礼的描述,也是概括自一位不愿披露其姓名的合作者(1990年3月22日)、达尼埃尔·德费尔(1990年3月25日)以及安德烈·格吕克斯曼(André Glucksmann)(1990年3月26日)的一些谈话。    
    罗贝尔·巴丹特尔:“以词的名义”(Au nom des mots),载《米歇尔·福柯:一个关于真实的故事》(Michel Foucault: Une histoire de la verité)(Paris; 1985),第75页。    
    UP,第14—15页;英译,第8—9页。    
    


第二章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1)

    ●1980年4月19日上午,拉丁区的街道一片沸腾。约5万人排着长长的纵队,尾随让—保罗·萨特的灵柩,向蒙帕纳斯墓地进发,去参加他的葬礼。天空灰蒙蒙的,可人们却好像在过节。谁也不曾料想会有一场示威游行,然而在悲哀和感激的情感激励下,这场示威游行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当人群逶迤路过萨特曾经常出入的花神咖啡馆、法兰西学院和他的故居时,旁观者默默驻足,侍者鞠躬行礼,父母把孩子举上肩头。自他第一次赢得存在主义先知的声誉之后,40年来萨特一直就是勇气、批判的独立性和坚定的乐观主义的国际象征。巴黎人有理由记住这一时刻,因为他们这时所目击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生的结束,而且是一个时代的消逝——那是一个哲学家被认为是希望之光的时代。①    
    不过在法国,由于福柯一类思想家的崛起,那个时代实际上好多年以前就结束了。自60年代中期以来,萨特大无畏的人道主义风格,他对于自由的热切呼唤,他对于责任感的高度重视,一直招致非议,而在那些批评大合唱中大都能听到福柯的声音。    
    但尽管如此,福柯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仍像所有活着的人们一样为萨特的榜样所激励。在整个70年代,两人曾无数次地并肩前进:抗议工厂工人的苦境,倡导监狱状况的改善,要求法国政府更多地关心越南难民。无论他们在哲学上存在什么样的分歧(他们分歧甚多),也不管福柯曾多次声言(他确曾喋喋不休地如是说)他们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但他们毕竟是从同一块布上裁下来的料子。②    
    所以,当福柯过去的一个学生打电话问他去不去参加葬礼时,他一点也不曾犹豫:怎么,我当然要去啦!在那个阴沉沉的春天的下午,当他沉没在沿塞纳河左岸林阴道前行的巨大人流中时,他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发现了他的路和萨特的路相交。他的在场就足以说明,他是承认萨特的伟大的,尽管有些不大情愿。    
    不过对他的那位旧门生(他在队列中一直跟福柯走在一起),福柯既未表示他尊敬萨特,也未表示他热爱萨特。就在他们跟着棺材走的时候,他像个年轻人似地解释道,“我想抛弃的,正是他和他所代表的一切。”萨特的影响在他看来就是一个词:“恐怖主义”。③    
    The Death of The Author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福柯的生死爱欲Waiting for Godot第二章等待戈多其实早在30年前,二战余殃尚存的时候,就开始了萨特时代的终结。萨特是在1945年秋被公众奉为亨利·伯格森以来法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名士的。也正是在这个秋天,福柯第一次来到巴黎。这时他年仅18岁,然而已是一名志向远大的哲学家了。他朝气蓬勃地开始寻求一种自己的、不受萨特的压倒性影响约束的声音。    
    这个法国首都被盟军解放还不到12 个月。尽管城市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战争的遗迹仍随处可见。食品和燃料短缺,许多人的精神创伤有待愈合。家庭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或许更重要的,是整个民族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自尊。1940年法国在德国的进攻下简直是不战而降的,这就使这个国家很难避开同谋和犯罪的问题,尤其是在纳粹恐怖的全部暴行已为人们所知之后。死亡营的公之于世,使那种几乎吞没了西方文明的邪恶第一次明朗化了。    
    萨特关于坚持自由和承担责任(即使在一个失去了拯救意义的世界里)的坚定口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正如福柯后来所说的,“鉴于战争、屠杀和专制主义的荒谬,看来个人依据存在经验而作出的选择得靠他的主体来赋予意义。”④    
    作为一个生长在普瓦提埃(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古老的罗马式小镇)的少年,福柯像他的其他同代人一样,多半是隔着一段距离来经历这场战争的。尽管年龄太小不能参战(而且法国人在1940年以后很少作战),他却已长大到足以知道害怕了。盟军的飞机常常飞越小镇上空去袭击火车站。位于“维希法国”境内离边境只有20公里之遥的普瓦提埃,本身在整个战争期间就一直为德国官员所控制,德国人在这里定期兜捕犹太难民并把他们带往集中营。这是一个这样的世界:那里死亡的威胁无处不在但又大都不可见,与其说是一种有形的现实,不如说是一种噩梦般的谣传。而福柯就是在这里成年的。“我记得小时候经历过一个绝对骇人的世界,它能把我们吓死,”福柯在1981年回忆道。“作为一个青少年而在一种必须结束、不论好坏必须走向另一个世界的情况下生活过,势必会产生这样一种印象,似乎整个孩提时代都是在黑夜中,在对黎明的企盼中度过的。那种对另一个世界的期望是我们那一代人所特有的,而且我们都怀着(也许过头了)一种世界末日般的恐怖之梦。”⑤    
    直到1945年,普瓦提埃一直是他全部生活的舞台。他于1926年10月15日在那里出生,按他父亲的名字命名为保罗—米歇尔·福柯(PaulMichel Foucault)。其父保罗·福柯(Paul Foucault)医生,是一位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外科大夫。福柯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在三个孩子中排行老二,成长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上等布尔乔亚的风貌。这个家庭的生活十分传统,有一个保姆照看孩子,一个厨师照料家务,学校教育保守,礼拜天去教堂做弥撒是雷打不动的家庭仪式。然而福柯一家人并不特别信教,而且家里的政治气氛,据达尼埃尔·德费尔后来回忆,是坚决反对维希政权的。⑥    
    在后来的年代里,福柯很少谈起他的童年。他常常说他是一个“少年罪犯”。他告诉朋友说,他父亲是一个“暴君”,“曾监视和惩罚过他”。看到他学习成绩不好,父亲一气之下在1940年把他关进了圣斯塔尼斯拉斯中学——“他所能找到的管理最严格的天主教学校” 。他父亲试图迫使这个孩子步他的后尘当一名外科医生,但没能成功。⑦    
    福柯的父亲1959年去世。福柯后来很少见到他的姐姐和真的当上了外科医生的弟弟。但他同母亲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到普瓦提埃郊外的庄园去看她,同时在那里对他的手稿作最后的润色。⑧    
    他的法国传记作者描绘了一个谜一般的、孤僻的少年形象。正如一位批评家所概括的(他的资料仍很粗略),少年福柯似乎“像查拉图斯特拉一样,在可怕的(倘若不是傲慢的)孤独状态下受折磨”。他和他的普瓦提埃同学们在一起拍过一张照片,那场景颇令人吃惊:“学生们在一块岩石面前友好地排成两排,而未来的《疯癫与文明》的作者却孤零零地、极其怪异地站在石头上端,身体扭曲着似乎在躲避相机,紧锁的眉头下射出审视、哀怨的目光。”⑨    
    他也许就是这样孤僻冷漠,但他的天赋却极好。在圣斯塔尼斯拉斯中学,福柯成长为一个大有希望的青年文史哲研究者。他违抗父命,来到巴黎,期望着能在法国精英荟萃的高等师范学院谋一学席。第一步是在亨利四世中学(法国最有名的中学之一)参加预备班的学习。    
    亨利四世中学位于先贤祠背后,距圣日耳曼大街上非官方的存在主义世界总部——花神咖啡馆仅几步之遥。那是一个已被载入法国思想史的中学:约30年前,让—保罗·萨特自己的哲学“奥德赛”也正是在这里扬帆起航的。    
    福柯便在这里着手工作。他的老师中,最重要的当推让·伊波利特,一位著名的黑格尔学者。作为萨特的同代人,伊波利特对存在主义极为赞许。由于萨特《存在与虚无》(LEtre et le néant)中的一些关键术语均借自黑格尔的《逻辑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伊波利特的赞赏自是可以理解的。和莫里斯·梅洛—庞蒂(他也许是这一代人中最有天赋的纯哲学家)一起,伊波利特高兴地加入了萨特阐发一种新的混合式人道主义的工作。这种人道主义是40年代产生的一种信条,它把黑格尔、青年马克思、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各种思想元素黏合在一起。而所有这些思想家,福柯也将不得不去努力钻研。⑩    
    萨特本人的著作当然不可不读。他的第一部小说《恶心》(La Nausée)1938年问世,他最重要的哲学论文《存在与虚无》出版于1943年。小说家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他比福柯高两级,是福柯未来哲学上的知己——吉尔·德勒兹的密友)忆述过1943年《存在与虚无》“陨石”似地落在学生们课桌上的情景:“一阵昏厥之后,接着便是长久的沉思。这部沉重不堪、令人生畏的书散发出不可抗拒的力量:它机智敏锐、妙语如珠、博大精深,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钻石般简洁的直觉……而且它的最后那句话令人浮想联翩:‘我们还将为本书没有解答的那些问题再写一本书。’”    
    《存在与虚无》的出版表明,一种系统的新哲学正在考虑改变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萨特一起,伊波利特为把黑格尔和马克思整合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