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诗鉴赏大典-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发”八句描写新婚惜别之情。“暮婚晨别”,“席未及暖”,匆促之状可见。“君行守边”,“妾身未明”,今后如何生活!“无乃”、“何以”,以反诘语气兼表判断性的副词和疑问副词,在委婉的叙说中加强了她的痛苦心情,语言真挚朴实,感情深刻动人。 
  “父母”八句追忆新婚前后之事。“日夜令我藏”,写婚前生活之痛苦,暗示社会现实的混乱动荡。“君今往死地”,写婚后生活之悲惨。情真意切,本拟随君同往,却没想到征调出行如此之急迫。细细品味,字字血泪,缠绵曲折,柔肠百转。 
  “勿为”八句勉慰亲人并表白自己忠贞之情,从凄惋悲痛中转向高亢激愤。“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意为不要挂念新婚,努力杀敌,这是勉励亲人的话;军中有女人,恐碍军威,这是委婉劝诫的话;不施罗襦,永待君归,这是表白坚贞之情。前段,新妇情绪纷烦而语言缓涩;这一段,语言激昂,节奏急促,激昂慷慨。揭示出新妇以国为念而牺牲个人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仰视”四句遥应首段,以比作结,期望夫妇终能团聚,表现了新妇的深挚的感情和坚贞不渝的情操。 
  全诗以比兴领起,又以比兴收结,缠绵、委婉而又激昂。诗以“暮婚晨别”的典型事件,突现刻画贫家新妇的光辉形象,表现了她以国为重,勉励亲人奔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揭示出人民大众的热爱祖国、将自身命运从于祖国命运的高贵品质。 
  杜甫的“三吏”,从官吏方面着墨,揭示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社会风貌;而“三别”则从人民方面落笔,表现广大人民的苦难经历和高尚情操。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 
  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 
  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 
  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 
  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 
  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 
  峰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杜甫诗鉴赏 
  全诗可分五部分。 
  首四句为一段,叙述老人被征服役。“未宁静” 
  说明战乱未平;而垂幕之年却不得安宁,正深刻揭露统治者强征拉伕的残酷现实。《新安吏》征及中男,《石壕吏》拉走老妇,《垂老别》则老翁亦不得免。 
  “子孙”二句,意为子孙均死于军中,我这一身又何足惜,上句写人民牺牲惨重,照应“未宁静”;下句以反诘句意写抗敌激情,承应“不得安”。起势慷慨激昂,为下文垂老别家,投戎抗敌作铺垫。“投杖”六句为二段,叙述老人慷慨从军的情状。“投杖”,扔掉拐杖,拿起武器,写老人从军之英姿。“同行为辛酸”,不写自己辛酸,反写同行为己辛酸,正反衬自己辛酸之浓重。是诗人善用的表现手法。“幸有”句以宽慰语意作转进一层的描写,是说幸亏牙齿尚存,胃口尚好;“所悲”句又点出垂暮之年,叹自己骨髓枯干,身已老迈,不堪争战了。接下“男儿”二句以侠气尚在,长揖告别上官,身体虽已老朽,但身披甲胄,豪侠之气尚存,长揖告辞,慷慨上路,写得激奋昂扬。这六句一句一转,一转一意,极尽腾挪跌宕之至。 
  “老妻”六句为三段,叙述一对老夫妻告别的情状。“卧路啼”,写悲伤;“衣裳单”,写贫寒。而送行只有“老妻”,照应“子孙阵亡尽”,揭示安史乱中人民大众的沉重负担和惨重牺牲。此句承上“长揖别上官”, 不写征途,反写老妻,揭示了老人对亲人的无限深情,就眼前送别的实景来表现人物的悲愤的内心。 
  “孰知”二句承“衣裳单”作深一层铺写,生死诀别本令人肝肠痛断,而岁暮、衣单、老妻身体寒冷,犹令人痛心。“此去”二句转入老妻对征人的关切。“必不归”承应“焉用身独完”。“还闻劝加餐”,两句是说明知其“必不归”,还听到老妻“努力加餐饭”的劝勉。“必不”,“还闻”,一句一转,老妻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六句描写夫妻永诀情状,夫伤妻寒,妻劝夫餐,相互怜痛,情极痛极。 
  “土门”八句为四段,叙写老人宽慰老妻并“土门”二句,说“壁甚坚”,说“度亦难”,是说壁垒坚固,黄河难度,叛军很难得势,故此行危险不大。“势异”二句,承上铺叙,意为此时的战争形势不同于邺城,纵然会战死也得一段时间。这是从大的方面宽慰老妻。“人生”二句承上又转,由宽慰转入自慰自解。 
  人生离合不定,这是就人生的悲欢离合作一般论述,用以劝慰老妻,也用以自慰,望老妻不要过分悲伤。 
  “忆昔”承上又转,由自慰转入自励。回忆自己年壮的那些日子,感慨不已。这是因自己年老而不能象年青人那样驰骋疆场、立功报国而悲叹感慨。一转慷慨,诗情昂扬动人。这一段,承上之永诀,忽作相慰语,忽作自奋语,老翁之关切,豁达、壮志,在曲折跌宕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万国”以下八句为五段,就眼前战乱景况抒写老人的激昂慷慨的爱国激情。“万国”四句描绘了战火遍野,山河破碎,百姓惨死的图景。“尽”、“被”、“ 积尸”、“流血”,渲染国家之伤残,人民之流血,语带强烈悲愤。这四句承上“少壮日”,由忆昔转入现实,为最后收结作准备。“何乡”四句承上宽慰作转折,转入奋身卫国。“何乡”,“安敢”,以反诘句式说明现在海内没有不从役之人,也没有不乱之地,无乡可居,何敢盘桓?只有奋身报国,方可得到安宁。 
  “ 弃绝”二句以绝然离家从军作结。前说“迟回长叹”,这里说“安敢盘桓”,毅然出征,不迟回,不苟且,不再顾及身家性命了。但离开相依为命的老妻,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屋,怎能不令人痛断肝肠,照应首段,缠绵而又悲壮。 
  全诗刻画了一位投杖从戎、舍身卫国的老英雄形象。悲壮慷慨,声情凄壮,惑人肺腑。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杜甫诗鉴赏 
  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死去,杜甫携家乘舟离蜀东下,经嘉州(四川乐山)、云安(四川云阳),最后到达夔州(四川奉节)。 
  这首诗是船至渝(重庆)忠(忠县)时创作的。 
  开头四句通过景物描写写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这是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后四句即景抒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全诗以细腻、含蓄、深沉见长,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杜甫诗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是大历元年(766),初至夔州时作。 
  按《东坡志林》:“诸葛造八阵图于鱼腹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又《成都图经》: 
  “武侯八阵有三。在夔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在弥牟镇者,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也。在棋盘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阵法也。”又《刘宾客嘉话录》: 
  “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滉漾(波涛汹涌冲击)。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 
  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 
  这些都说明八阵图的确存在,行列依然。前人大率皆以吞吴失计之恨,与武侯失于谏止之恨,而不从八阵图之徒然存在,成为千古之恨迹上理解。 
  “ 功盖三分国”,是对孔明功绩的大力肯定,而孔明之心力也尽显于这五字。 
  “ 名成八阵图”,指孔明设此阵隐以制止东吴寇蜀之路。东和孙权,北拒曹魏,乃是孔明三分胜算,而关羽却奋其一朝之勇,先主刘备又逞其一击之忿,三分胜算化作泡影。 
  “ 江流石不转”,是指诗人目击阵图,见大江日夜奔流,而八阵图至今屹然不动。赞颂八阵图实是赞美诸葛孔明。 
  “遗恨”承“石不转”生出。八阵石图不被江流所转,千载屹立。不亲吴而欲吞吴,反为吴所败,失掉设立阵图之本意而空存阵图之名,实为孔明留下的遗恨。 
  全诗雄深浑涵,奇警精湛。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颇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征夫在边庭冒着流血死亡的危险去参战,家中只有妇女耕作,以致田园荒芜、民生凋蔽。这层开始,诗人以“道傍过者”的身分向征夫中的一个“行人”询问,探究造成这凄惨送别场面的原因。行人回答问题时,首句就是“点行频”,这三个字一针见血地点出造成祸害的根源,可谓全诗的“诗眼”。接下去就具体叙述“点行频”的情况:从十五岁就去“防河”,到四十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