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诗鉴赏大典-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诗鉴赏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用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持续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敲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酣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两人的互相尊重与诚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句感慨中,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 
  虽然诗中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与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归于野人群中。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怀。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茶对他来说,不只是口腹之欲,而且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似乎只有在这片天空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寓。 
  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骚动不安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表明他内心平静。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挚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酝酿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山”。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贯,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叹。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关键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心中郁积,发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快感。 
  饮茶的快感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具体的思想。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卢仝自拟为暂被谪入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询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于酣畅中求严谨,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殊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刘叉诗鉴赏 
  生平简介 
  河朔(今河北一带)人。好任侠。家境贫困。曾为韩愈门客。后游齐、鲁,不知所终。其诗风格犷放,能突破传统格式,但也有险怪、晦涩之病。有《刘叉诗集》。 
  冰 柱 
  刘叉 
  师干久不息, 
  农为兵兮民重嗟。 
  骚然县宇,土崩水溃, 
  畹中无熟谷, 
  垅上无桑麻。 
  王春判序, 
  百卉茁甲含葩。 
  有客避兵奔游僻, 
  跋履险阨至三巴。 
  貂裘蒙茸已敝缕, 
  鬓发蓬舥。 
  雀惊鼠伏,宁遑安处, 
  独卧旅舍无好梦, 
  更堪走风沙! 
  天人一夜剪瑛琭, 
  诘旦都成六出花。 
  南亩未盈尺, 
  纤片乱舞空纷拏。 
  旋落旋逐朝暾化, 
  檐间冰柱若削出交加。 
  或低或昂,小大莹洁, 
  随势无等差。 
  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 
  齐向茅檐布爪牙。 
  又疑汉高帝, 
  西方来斩蛇。 
  人不识, 
  谁为当风杖莫邪。 
  铿锵冰有韵, 
  的皪玉无暇。 
  不为四时雨, 
  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为九江浪, 
  徒为汨没天之涯。 
  不为双井水, 
  满瓯泛泛烹春茶。 
  不为中山浆, 
  清新馥鼻盈百车。 
  不为池与沼, 
  养鱼种芰成霪霪; 
  不为醴泉与甘露, 
  使名异瑞世俗夸。 
  特禀朝沏气, 
  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 
  森然气结一千里, 
  滴沥声沉十万家。 
  明也虽小, 
  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曲瓦, 
  直下不能抑群邪。 
  奈何时逼, 
  不得时在我梦中, 
  倏然漂去无余。 
  自是成毁任天理, 
  天于此物岂宜有忒赊。 
  反令井蛙壁虫变容易, 
  背人缩首竞呀呀。 
  我愿天子回造化, 
  藏之韫椟玩之生光华。 
  刘叉诗鉴赏 
  从唐德宗贞元末到宪宗元和时期,以韩愈为首的一派诗人,一反大历以来圆熟浮丽的诗风,走上险怪幽僻一路。如韩愈的《陆浑山火》和卢仝的《月蚀诗》等都足以代表这种诗风。刘叉也是这一诗派的著名人物,以《冰柱》、《雪车》二诗为最有名,而《冰柱》诗尤奇异奔放,寄寓遥深,为后世所称颂。 
  全诗可分为三段。 
  从首句到“更堪走风沙”为第一段。在这一段里,诗人首先揭发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干戈不止,民不聊生。安史乱后,接着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吐蕃也多次出兵干扰西南边疆,诗里所说的“骚然县宇,土崩水溃,畹中无熟谷,垅上无桑麻”,反映了当时因战祸连绵而造成的田园荒芜景象。诗人为了躲避兵灾,逃向四川,而四川也非乐土。旅途艰辛漫长,而在兵荒马乱中跋山涉水,不仅要忍受风霜劳顿之苦,还要时时提防恶人的侵袭。“貂裘蒙茸已敝缕,鬓发蓬舥,雀惊鼠伏”,写出了旅途中的艰辛困苦,为下文借写冰柱抒发感叹作了铺垫。 
  从“天人一夜剪瑛琭”到“直下不能抑群邪”为第二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描绘了冰柱的奇丽景色。在一夜大雪之后,房檐间的冰柱垂挂下来,大大小小,高低错落,一样的晶莹洁白,玉色琼辉。 
  它不是冰柱,而是天上玉龙的爪牙;它不是冰柱,而是汉高帝的斩蛇宝剑!这两个奇异的比喻,不仅写出了冰柱的风神,还为下文写它的不为世用张势:它不能化为及时雨,使田禾滋壮;而只能化为泥浆,使道路艰难。它不能化为九江的波涛,奔向大海;而只能浸入峡谷,沉沦天涯。它不能化为双井名泉,煮茗煎茶;它不能化为中山美酝,芳香四溢。它不能蓄而为池,积而为沼,养鱼种芰;它不能为甘泉,不能为饴露,使这特异的祥瑞征兆为世俗赞夸。它只能凭借它的清沏之气,孤洁自赏,自凝自消。它的光彩虽不亮,却无法掩遮;它负着曲瓦,不能施展神锋,铲除奸邪。 
  这一大段的描绘,句句是在写冰柱,却句句关联到诗人自己。诗人的怀才不遇的愤恨之情,刚傲不羁的性格,全面地显示了出来。 
  从“奈何时逼”到末句为第三段。这一段写冰柱消失以后的感叹。天晴冻解,冰柱从梦中消失,杳无踪迹。万物的成与毁是天决定的,它对于冰柱不会特加恩泽,却反而使那些井蛙壁虫,顺生易长,背着人,缩着头,聒噪不休。期待天子能回造化之力,把冰柱珍藏在柜子里,使它永远放射光辉。这一段比上一段更深一层,拿容易消失的冰柱和最易繁衍的蛙虫对比,揭示出当时政治上的小人横行、贤士在野的情况。最后诗人把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他能扭转形势,重用贤才。诗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晴,点出了诗的主题,就是说只要皇帝任用贤士,排斥奸邪,就能消除战祸,天下太平。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以冰柱入诗,题材新奇。更奇的是对冰柱的形象描写,把冰柱拟人化,句句是写冰柱,也是句句在表露自己的怀才不遇。他用玉龙的爪牙,刘邦的斩蛇宝剑来比喻冰柱,贴切而新鲜,为修辞手法创一特例。就诗体来说,这首诗是句子长短不一的杂言体,抒写较自由,适宜于表达较复杂的理想感情。用这种诗体,不可避免的是多议论,散文化。刘叉的这首诗显然是受《月蚀诗》的影响,而又加以发展,显得更为奇谲豪放。使这首诗显出它的最大特色的是在用韵方面。它用的是麻韵,麻韵字的音是响亮的,高昂的,但韵字却比较少,因有“险韵”之称。这首诗共二十七韵,全属麻韵,中间的“舥”字,“柤”字很少有人用过。“邪”字用了两次,前一个音“牙”,是剑名;后一个音“霞”,是奸邪之“邪”的另一读,音义不同,故得同用。用麻韵写古体诗,一韵到底的很少见。本诗在抒写中一气贯下,纵横自如,在描绘冰柱一段,连用了六个“不为”排句,气势浩荡,郁结于胸中的不鸣之气,喷薄而出,“特禀朝沏气,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两句,拗折多变;“ 森然气结一千里,滴沥声沉十万家”两句,对仗整饬。这些句式的变化是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密切相连的,句子或长或短,或对仗,或散行,而最后都能很自然地落到韵脚上来,毫无生拼硬凑的毛病,用险韵而不觉其险,显示出诗人的才华,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芒。宋代苏轼在《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中用“尖”“叉”二韵,第二首的末两句是:“ 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可见他对于刘叉的《冰柱》诗是很赞叹的。    
  偶书 
  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 
  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 
  磨损胸中万古刀。 
  刘叉诗鉴赏 
  这是一首诗风粗犷,立意奇警的抒怀诗。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刀,又为什么受到磨损呢?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韩愈亦有“事随日生”之句,意同。当时正是唐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的混乱时期。作者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作者便愤懑不平,怒火中烧,而结果却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 
  作者是个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这位少时因爱打抱不平而闹过人命案的人物,虽改志从学,却未应举参加进士考试,继续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义行侠”的秉性,也没有因“从学”而有所改变,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刚直的性格。只是鉴于当年杀人亡命的教训,手中那把尚义行侠的有形刀早已弃而不用,而自古以来迭代相传的正义感、是非感,却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怀深处,犹如一把万古留传的宝刀,刀光熠烁,气冲斗牛。然而因为社会的压抑,路见不平却不能拔刀相助,满腔正义怒火郁结在心,匡世济民的热忱只能埋藏心底而无法倾泻。这是何等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无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听其磨损,他的情绪又是多么激愤! 
  作者正是以高昂响亮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用“磨损的刀”这一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把自己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艺术手法可谓高妙。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还没有看到用“刀” 
  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新奇的构思和警辟的比喻,显示了刘叉诗的独特风格。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刘叉 
  一条古时水, 
  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 
  勿薄细碎仇。 
  刘叉诗鉴赏 
  这是刘叉在赠剑给友人时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之独特处,在于通篇以水比剑。本来以明澈的秋水比喻闪烁的剑光罚分明,古人早已有之。如《越绝书》说:“太阿(宝剑名)剑色,视之如秋水。”后来也有以水比剑以至直接将剑称呼为水的。如李贺诗:“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春坊正字剑子歌》)刘叉这首诗不只是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