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诗鉴赏大典-第3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达摩支曲 
  温庭筠 
  捣麝成尘香不灭, 
  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 
  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 
  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 
  欲吹羌管先氿澜。 
  旧臣头鬓霜华早, 
  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 
  邺城风雨连天草。 
  温庭筠诗鉴赏 
  “达摩支”,又称“泛兰丛”,乐府曲名。这是一首入律的七言古风 ,借咏叹北齐后主高纬荒淫奢华、 亡国殒身故事,对腐朽的晚唐统治集团进行针砭。全诗十二行,以韵脚转换为标志,分为三层。 
  “ 捣麝成尘香不灭 ,拗莲作寸丝难绝 ”。香谐 “相”音;丝谐“思”音,合取相思之意。这两个比喻句 ,与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一机杼。“捣麝成尘”、“拗莲作寸”,显示所受残害凌迟之难忍。但尽管如此,仍然“香不灭”、“丝难绝”,更见情意绵邈,之死靡它。然而这所咏相思,却非儿女私情。三、四两句“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均为倒文,意思是:文姬红泪如洛水 春汛,苏武白头似天山雪峰。东汉女诗人蔡文姬,战乱中为胡人所虏,身陷匈奴十二年,她的《胡笳十八拍》有“十拍悲深兮泪成血”句,“红泪”当由此来;又,文姬河南人,故有洛水之喻。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被无理扣留一十九载 ,在塞外牧羊 ,备受煎熬。天山与洛水,一在塞北,一在中原,两句互文见义,同是身在匈奴、心在汉朝的意思;血泪如涣涣春水,白头似皑皑雪山,则以富于浪漫色彩的奇想,写苦恋父母之邦的心事 。以上是诗的第一层,借比喻、 典故,渲染故国之思,是进入正题前的序曲。 
  第二层四句:“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 ,漳浦宴 馀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氿澜。使用对比手法 ,写高纬纵欲亡国,是全诗的主体。“君不 见 ”,是七言古诗的句首语,用在首句或关键处,起 呼告及引起注意的作用。北齐后主高纬,565—576 年 在位 ,是一个极荒唐的昏君,曾作“无愁之曲”,自 弹琵琶而歌 ,侍和者百余人,时称“无愁天子”。北 周攻齐,高纬和儿子高恒出逃,为周军所获,押送长安,从臣韩长鸾等亦被俘。后来北周以谋反为名,将他们一齐处死 。这一层 ,前两句写齐亡以前 。“无 愁”,讥嘲高纬临危苟安,终日浸于淫乐;“花漫漫”,形容豪华奢侈,一片花花世界。齐都邺城(今河南安阳)临漳水,故云“漳浦”;宴余夜深,清露生寒,既表现宫廷饮宴之无度,又借宴后的沉寂反衬宴时的热闹,令人想象那灯红酒绿、鼓乐喧阗的狂欢场面和主醉臣酣 、文恬武嬉的末世景象 ,终究不无终了之时。后两句写齐亡之后,高纬君臣在长安为北周阶下囚 ,终日忍辱饮恨,往事不堪回首;偶以羌笛寻乐, 也只是徒然引起漳浦旧梦 ,曲未成而泪先流。氿澜, 流泪貌,承“红泪文姬洛水春”行文,意谓高纬在北国的处境比蔡文姬在匈奴更加难堪。 
  第三层前两句“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对应“白头苏武天山雪”,写北齐遗民的亡国之恨。多少邺都旧臣 ,空怀复国之心,苦无回天之力, 只好深居醉乡 ,借酒浇愁 ,一任岁月蹉跎,早生白发,岂不可叹可怜!后两句“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 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年复一年,代复一代,自然界的春天岁岁如期回来,邺城繁华的春梦却一去不返,唯见连天荒草在凄风冷雨中飘摇,与当年“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的盛况互相映衬,令人油然而兴今昔沧桑的慨叹,并从中悟出盛衰兴亡之理。全诗以景物描写作尾声,含有余音不尽的妙趣。 
  这首七古在艺术上的一个主导特点 ,是缘情造 境,多方烘托。诗的主旨在于揭露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本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着色的 : 先以麝碎香存、藉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 、苏武羁留匈奴的典 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慨。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 
  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 
  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 
  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 
  温庭筠诗鉴赏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实际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用;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发。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开头两 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泊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青史见遗文 ”,不仅点出陈琳 以文章闻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 。“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 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发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接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 ;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 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泊才士吧。这里隐含的感情颇为复杂。 
  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 
  这是很有见解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感慨道 :“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 鹿卢,一种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埋没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 。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 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 。下句“霸才”,犹 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 。而诗人自己的际遇 ,则与陈琳相反 ,“霸才无 主”四字正是自己遭遇的写照 。“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 。这是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 陈琳的 “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 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腹联分 联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寂寞。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旧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用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慕。“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叹;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呈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体看,不妨视为杜甫这类作品的嫡传。    
  赠少年 
  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 
  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 
  月照高楼一曲歌。 
  温庭筠诗鉴赏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遇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 ”,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愁别情,给人以颇 深的艺术感染。 
  如果认为诗中的 “客恨” ,只是一般的离愁别恨,那还未免皮相。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 而庵说唐诗》卷六)。这 首小诗确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 不遇 ”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应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 ,故感到颇多苦恨。 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 。“ 秋风叶下洞庭波 ”,是化用《楚辞》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写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 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 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 
  后半借酒消愁 ,意思就表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 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 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显然是借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 ,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 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对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 
  的壮志豪情 。“月照高楼 ”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 。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 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与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 。诗贵有真情 。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本篇却以峻爽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蔡中郎坟 
  温庭筠 
  古坟零落野花春, 
  闻说中郎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 
  莫抛心力作词人。 
  温庭筠诗鉴赏 
  温庭筠的七律《过陈琳墓 》,是寄慨遥深、文采 出众的名作 ,他的这首《蔡中郎坟 》则不大为人注意。其实,这两首诗虽然内容相近,艺术上却各有千秋,不妨参读并赏。 
  蔡中郎,即东汉末年著名文人蔡邕,曾官左中郎将,死后葬在毗陵尚宜乡互村(毗陵即今常州 )。这 首诗就是写诗人过蔡中郎坟时引起的一段感叹。 
  首句正面写蔡中郎坟 。 蔡邕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到温庭筠写这首诗时,已历六七百年。历史的风雨,人世的变幻,使这座埋葬着一代名士的古坟已经荒凉残破不堪,只有那星星点点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它的周围。野花春的“春”字,形象地显示出逢春而发的野花开得热闹繁盛,一片生机。由于这野花的衬托,更显出古坟的寂寞荒凉。这里隐约透出一种今昔沧桑的感慨;这种感叹,又正是下文“今日爱才非昔日”的一条引线。 
  第二句暗含着一则典故。殷芸《小说》记载:张衡死的那一天 ,蔡邕的母亲刚好怀孕。张、蔡二人, 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们都说蔡邕是张衡的后身。这本是人们对先后辉映的才人文士传统继承关系的一种迷信传说。诗人却巧妙地利用这个传说进行推想:既然张衡死后有察邕作他的后身,那么蔡邕死后想必也会有后身了。这里用“闻说”这种灵活的字眼,正暗示“ 中郎有后身”乃是出之传闻推测 。如果单纯咏古 ,这一句似乎应当写成“ 闻说中郎是后身”或者“闻说张衡有后身”。现在这样写,既紧扣题内“坟”字,又巧妙地将诗意由吊古引向慨今。在全诗中,这一句是前后承接过渡的枢纽,诗人写来毫不着力,可见其艺术功力。 
  “今日爱才非昔日 ,莫抛心力作词人。”这两句 紧承“中郎有后身”抒发感叹,是全篇主旨邕生当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朽的时代 , 曾因上书议论朝政阙失,遭到诬陷,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后,又因宦官仇视,亡命江湖 ;董卓专权,被迫任侍御史 ,卓被诛后,蔡邕也惨死狱中。一生遭遇,其实还是相当悲惨的。但他毕竟还参与过校写熹平石经这样的大事,而且董卓迫他为官,也还是因为欣赏他的文才。而今天的文士,则连蔡邕当年那样的际遇也得不到,只能老死户牖,与时俱没。因此诗人十分感叹:对不爱惜人才的当局者来说,蔡邕的后身生活在今天,即使用尽心力写作,又有谁来欣赏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