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诗鉴赏大典-第3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荻尽U庋拿栊矗」苋抟患び铮渑辛α咳醋肿智Ь缋兹绲纾肥稻哂懈腥诵钠堑囊帐跣Ч!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
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
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
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
相忆采芙蓉。
杜荀鹤诗鉴赏
历来写宫怨的诗大多不着“春”字,即使是写春宫之怨的诗,也没有一首能像杜荀鹤这首那样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完美地表现出来。
前两句是发端。“ 婵娟”,是说容貌美好。宫女 之被选入宫,就因为长得漂亮,入宫以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因而拈出一个“误”字,慨叹“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于濆《宫怨》)。此刻,她正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人,又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上句一个“早”字,仿佛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感叹,说明自己被误之久;次句用欲妆又罢的举动展示怨情也很细致。这两句在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韵。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上下句文意相续,如流水直泻,一气贯成,进一步写出了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 若为容”是“怎样打扮”的意思,这里实际上 是说打扮没有用。既已被皇上看中并不在于容貌的美好,那么,我再装扮又有什么用呢?言外之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其他方面 ,例如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 五、六句忽然荡开,诗笔从镜前宫女一下子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飘荡,鸟声轻盈,丽日高照,花影层叠。这两句写景,似乎与前面描写宫女的笔墨不相连属,事实上,仍然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在欲妆又罢的一刻,透过帘栊,暖风传来了动听的鸟鸣,游目窗外,宫女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情景。临镜的宫女怨苦之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激发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风暖”这一联设色浓艳,《诗人玉屑》(卷三)把它归入“绮丽”一格。风是“暖”的;鸟声是“碎”的——所谓“碎”,是说轻而多,唧喳不已,充满着生命力,刚好与死寂的境界相对立;“ 日高”,见出 阳光的明丽;“花影重 ”,可以想见花开的繁茂。绮 丽而妙,既写出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发了新的联想。
眼前声音、光亮、色彩交错融合的景象,使宫女联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
荷叶、罗裙,一色裁成,芙蓉似脸,脸似芙蓉,三人一队,五人一群,溪声潺潺,笑语连连。。“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借指宫女的家乡。这两句以过去对比现在,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愁苦,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悠远的神韵。诗的后四句虽是客观的写景与叙事,然而揭开字句的帷幕,却可以听到宫女内心极其伤痛的啜泣之声。
从诗的意境来看,《春宫怨》似不旦是诗人在代宫女寄怨写恨 ,同时也是诗人的自况。人臣之得宠 主要不是凭仗才学,这与宫女“承恩不在貌”如出一辙;宫禁斗争的复杂与仕途的凶险,又不免使人怀恋起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与宫女羡慕越溪女天真无邪的生活又并无二样。它不仅是宫女之怨情,还隐喻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压迫。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
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
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
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
君去必经年。
杜荀鹤诗鉴赏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是今苏杭一带。此地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地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 ”、“无 水不生”。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确。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表现了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裕、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五光十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江南多古寺 ,“南朝四百 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去之处。“春风寺外船 ”,令人想见春 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 ,君去必经年 ”,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动人的风光,又有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此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独具一格之作。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
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
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外,
白发吾唐一逸人。
杜荀鹤诗鉴赏
这首七律,诗人写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头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恼。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陈述怀抱,满篇韵味,生动感人。
诗的首联概述自己的境遇和处世态度。“ 酒瓮琴 书伴病身”,开头七字,形象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只有三件东西:借以泻愁的酒瓮,借以抒愤、寄情的琴和书,诗人是多么贫寒、孤独啊!可是诗人对这种贫苦生活所抱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熟谙时事乐于贫”。原来他“乐于贫”乃是因为对当时晚唐社会的昏暗社会现实非常熟悉。“熟谙”一词,总括了诗人“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感秋》)的长期不幸遭遇;也暗示出上句“病身”是如何造成的。“ 乐于贫”的“乐”字,表现了 诗人的耿直性格和高尚情操。这样正直、高尚的人,不能“乐于”为国施展才华,而只能“乐于贫”,这是统治者造成的真正悲剧。
紧接着 ,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 ”的心迹: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获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这一联警句,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泾渭分明,坚定有力,震慑人心。这种掷地作金石声的语言,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诗人说宁愿作“闲吟客 ,“吟”什么?第五句作 了回答:“诗旨未能忘救物 ”。诗人困于蒿莱,也不 消极避世,而是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
他的诗多是“言论关时务 ,篇章见国风”(《秋日山 中见李处士》),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情。正因为他的诗“多主箴刺”,而不能为世所容,以致“众怒欲杀之 ”(见《唐才子传 》)。故诗的第六句深深慨叹:“世情奈值不容真 !”真,指敢于说真话的正直 之士。“ 不容真”三字,深刻地揭露了人妖颠倒、是 非混淆的现实社会。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和高峰。诗人单刀直入,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 平生 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一生怀才不遇,壮士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诉 ;“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读到这里,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离骚》的卒章,屈原不是也掩泪叹息:“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 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此诗结尾两句和《离骚》的卒章同样感人。我们仿佛看到白发满鬓的诗人,愁容满面,仰天长啸,老泪纵横。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议论同形象相结合,议论中又饱和着浓郁的感情,字字句句“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惠洪《冷斋夜话》),充满着悲切和激情。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进入: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 ”;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 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浑然一体。随着层次的推进,诗人的形象越来越鲜活;诗人感情的波涛,似长江后浪催前浪,逐步推向高峰;诗的主旨也一步一步开拓、深化。读此诗犹如登山,转过一层又一层,愈来愈入佳境。
溪 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
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
流到前溪也不知。
杜荀鹤诗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即兴小诗。诗中描写的是这样一组画面:在一条僻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 ,船上有一位垂钓者。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 走进篷底 ,拿出盛酒的瓦罐,面对着风雨自斟自饮; 饮到烂醉,倒下而睡;小舟一任风推浪涌,待他醒来时,才发觉船儿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
这诗似乎是描写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之乐 。 他置身世外,自由自在,垂钓,饮酒,醉眠,戏风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随遇而安。他以此为乐,乐在其中。这似乎就是诗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段溪上生活的特殊兴致。
然而,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却潜藏着溪上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深山僻水 ,风风雨雨,凄清的气氛。那垂钓者形单影只, 百无聊赖,以酒为伴。那酒器“瓦瓯”——粗劣的瓦罐儿,暗示出其主人境遇的寒苦。“醉来睡着无人唤”,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飘泊,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寂寥,有点透彻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
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他的《自叙》诗写道: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老来奔走无 门,回到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逸生活。《溪兴》中所描写的这个遗身世外的溪上人,应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赠质上人
杜荀鹤
枿坐云游出世尘,
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
便是人间无事人。
杜荀鹤诗鉴赏
《赠质上人》是一首赠送给叫做“质”的和尚的诗。上人是对高僧的敬称。
既是送给僧人的诗,那么自然要说与佛事相关的言语 ,所以诗开头便干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 枿(niè聂)坐 ,犹言枯坐。这句是说质上人有时 打坐参禅,云游四方,行踪无定,颇有超尘超世之概。
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 人。”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 苏东坡语 ),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诗人对质上人的最无牵挂和最清闲表示了由衷的赞颂,而于赞语之中却含有弦外之意,寓有感慨人生的意趣。杜荀鹤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战乱不止、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 。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诗人, 面对这样的现实 ,怎么能缄口不语呢 ?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颇深。
《斋闲览》中说 :“唐人诗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这里说出了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的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他的近体诗上尤为突出,即通俗浅近,明白流畅。所以人们说他是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便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赠质上人》亦如是。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诗鉴赏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是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谢 ,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踪迹 。《小松》前两 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 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