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诗鉴赏大典-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洞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苦吟作诗,诗风奇峭。 
  绣岭宫词 
  李洞  
  春日迟迟春草绿, 
  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 
  犹唱开元太平曲。 
  李洞诗鉴赏 
  李洞生活的晚唐时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势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更甚于玄宗;这首诗表面是写唐玄宗的荒政误国,实是针对时政而发的 。《唐才子传》说李洞写诗“逼真 于岛(贾岛 ),新奇或过之”。此诗的新颖在于:诗 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出之。 
  骊山是长安著名风景区,山上有华清宫,山脚有华清池。骊山两侧,为东西绣岭,广栽林木花卉,并置高台飞阁 ,是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游幸玩乐之所。 “春日迟迟春草绿 ”,迟迟 ,描写阳春的舒缓,可推测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这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色 。在一般情况下,“春 草绿”应是一种宜人之色 ,但用于此刻的登绣岭宫, 便给人以“草遮回磴绝鸣鸾”之感,写的却是荒草萋萋的荒凉之境。如果说这句还只是通过对背景的联想才透出了“春草绿”的时代气息,那么,这“野棠开尽飘香玉”的时代气息就更其明显了。我们知道,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迷于声色狗马,讨厌政事,酿成安史之乱。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叙述 ,使读者思而得之 ,手法新奇。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培训乐队(“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棠梨栽后,未及嫁接,安史之乱起;这些准备嫁接的母本,此后便到处漫生。“野棠”的“野”字 ,包含了诗人的多少感叹!“开尽”的“尽”字, 又道出了多少“芳树无人花自落 ”之慨!“飘香玉” 的“飘”字 ,又蕴藏着诗人多少惋惜之情 !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多少令人感慨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国灾民难! 
  尾联写出一位白发老人的举动:“ 绣岭宫前鹤发 翁,犹唱开元太平曲”。自玄宗的开元盛日,至僖宗的衰朽之朝,时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活动在开元时代的人,自然一个也没有了。“犹唱”二字 ,表面似讥 老人爱翻陈年老历 ,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深远。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诗人寄寓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诗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心的真挚感情。这种寄真情于字背,寓深义于眼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颇得游刃骚雅之妙。            
卢汝弼诗鉴赏 
  生平简介 
  卢汝弼,字子谐,范阳人。景福进士。今存诗八首。 
  和李秀才边 
  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 
  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 
  一时齐保贺兰山。 
  卢汝弼诗鉴赏 
  这是一首写边庭夜警、卫戍将士奋起守土保国的小诗。全组共四首,这是第四首。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地征战的作品 ,在唐诗中屡见不鲜。早在盛唐时期, 高適、岑参、李颀等人就以写这一方面的题材而闻名于世,形成了著名的所谓“边塞诗派”,以后的一些诗人也屡有创作。但这组小诗,却能在写同类生活和主题的作品中,做到“语意新奇,韵格超绝”(明胡应麟《诗薮·内编 》卷六评此组诗语 ),不落常套,这是值得赞叹的。 
  “朔风吹雪透刀瘢”,北地严寒,风雪凛冽,这是许多边塞诗都曾写过的,所谓“九月天山风似刀”(岑参 ),所谓“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再夸张些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但总还没有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用 穿透刀瘢这样的形容使人来得印象深刻。边疆将士身经百战 ,留下累累瘢痕,如王昌龄所写:“不信沙场 苦,君看刀箭瘢”,其艰险痛苦情形栩栩如生;而这首小诗却写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又不是单就风雪本身来描写,而是说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次句“饮马长城窟更寒”,是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至的形容,为下文蓄势。 
  “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结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犹言同时 ,无先后;“齐”,犹 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英雄气概。全诗格调急促高昂 ,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 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这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            
花蕊夫人诗鉴赏 
  生平简介 
  花蕊夫人,姓徐,后蜀孟昶之妃。后被掳入宋宫,为宋太祖所宠。 
  述国亡诗 
  花蕊夫人徐氏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诗鉴赏 
  徐氏,青城(今四川灌县西)人,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 ,拜贵妃 ,别号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称许。孟蜀亡国后,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 。诗泼辣而不失委婉 ,不亢不卑,从题材到风格,与作者所擅长的“宫词”不大相同,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称道(事据《十六国春秋·蜀志》)。后世诗评家也每每津津乐道。 
  此诗破题直述国亡之事:“ 君王城上竖降旗”。 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归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双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像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妙,而大有深意。其次,退一步说,即使“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 
  不过 ,“那得知 ”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 ”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为下面的怒斥保留了余地。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等,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明,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 。“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 志士,毫无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咒骂 :“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 与“十四万人”对比 ,“男儿 ”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 。“诗可以怨 ”,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此诗写得极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恨之;更写得有个性,表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发泻、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花蕊夫人作此诗则有 所本。“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 。’”对照二诗,徐氏对王诗几处改动都很 好。原诗前二句太刻意,不如改作之含蓄奕奕,特别是改换第一人称“妾”的口气来写,比原作多一重意味,神采。这样的改作实有再造之功。就诗人陈诗一事而论,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而且有几分勇气。这行为本身就足为孟蜀“男儿”羞。所以,此诗得到一代雄主赵匡胤的赏识,不是偶然的。            
翁宏诗鉴赏 
  生平简介 
  翁宏,字大举,桂州人。存诗三首。 
  春 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 
  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 
  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 
  萧飒暮蝉辉。 
  翁宏诗鉴赏 
  翁宏存诗仅三首,这首《春残》有绝妙佳句,流传于世。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不拘一格。一句中 ,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 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少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增强了语气,加强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 。“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对应,暗示这女 子与情人分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 思 。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 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又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 ,她怎敢再身临其境, 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呢!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刻骨铭心。 
  以下几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主要是说她如何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平淡 。惟独第二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 不失为精彩之笔。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已是春残,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极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 。现在,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 青春正在消逝,欢娱难再,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样吗!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暮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何况是心事重重、愁思郁闷的女子呢!偏偏此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飞去飞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怎堪忍受 !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 ,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 ”,作者通过映衬 、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 ”。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含蓄委婉,对偶工丽而 无雕琢之嫌,堪称佳句。 
  北宋词人晏几道名篇《临江仙》中,创造性地挪用了翁宏这两句诗 ,他写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 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恰恰是词中的精华所在,成了谭献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谭用之诗鉴赏 
  生平简介 
  谭用之,字藏用,存诗一卷。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 
  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 
  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 
  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 
  长笛一声归岛门。 
  谭用之诗鉴赏 
  谭用之很有才气 ,抱负不凡。然而,仕途不顺, 使他常有怀才不遇之叹。这首七律,即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 
  “湘上阴云锁梦魂”,起笔即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滚滚湘江,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寥寥数字,勾画出壮阔的画面,烘染出沉重的气氛 。“锁梦魂”,巧点一个“宿”字,也透露出诗人 因行游受阻而不无怅然之感。但心郁闷而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更加壮怀激烈,所以第二句即抒写其雄心壮志。作者选用刘琨舞剑的典故入诗,表现了他报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就文势看,这一句格调高亢,一扫首句所含之怅惘情绪 ,犹如在舒缓低沉的旋律中, 突然奏出了高亢激越的音符,令人感奋。 
  二联两句正面写湘江秋雨,缴足题面。芙蓉,这里指木芙蓉 。木芙蓉高者可达数丈,花繁盛,有白、 黄、淡红数色。颇为淡雅素美。薜荔是一种蔓生的常绿灌木,多生田野间。湘江两岸,到处生长着木芙蓉,铺天盖地,高大挺拔,那丛丛簇簇的繁花,在秋雨迷蒙中经秋风吹拂,犹如五彩云霞在飘舞;辽阔的原野上 ,到处丛生着薜荔,那碧绿的枝藤,经秋雨一洗, 越发苍翠可爱,摇曳多姿。诗人为这美景所陶醉,喜悦、赞赏之情油然而生。“芙蓉国”、“薜荔村”,以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又兼以“万里”、“千家”极度夸张之词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和境界的壮阔。于尺幅之中写尽千里之景,为湖南的壮丽山河,绘出了雄奇壮美的图画 。后人称湖南为芙蓉国, 其源盖出于此。 
  诗的第三联着重抒情 。“悲橘柚”,是说橘柚引 起了诗人的感慨 。原来橘柚是南方特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