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都来锦上添花。
96
… 页面 97…
●秀才张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垅遇一挑泥农夫,不肯让路,两人均不得过。
农夫笑道:“我有一联,君若能对,愿下田让道。”秀才满口应承。农夫曰:一担
重泥遇子路(寓一旦仲尼遇子路)。张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田让路。三年
后, 张某看浚河工决堤引水, 傍晚河工约会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续上前联:
两堤夫子笑颜回。
●有一财主, 父子花钱各捐了一个进士, 心中十分得意,大年三十,在门前贴
了一副对联,以示庆。联曰: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妻夫了,媳夫人,
妻媳皆夫人。材人王某读罢,在对联上寥添数笔,其联顿成:父进土,子进土,
父子同进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财主见了又羞怒,只得把对联撕去。
●汤某与友上街游玩, 见酒店吊着一盏方灯, 四面都写着酒字,出对曰:一盏
灯,四个字,酒酒酒酒。时夜已深,报更者出,友曰,我对矣:三更鼓,两面锣,
汤汤汤汤。
●李某延师课子,允诺逢七夕宴请先生。 一连数载, 李某均不践约。又一年七
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作对曰: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学生不
能对,问其父,父代对道:寒林寂寞,可下月中秋。到了中秋李又失约。先生再
传学生作对: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李某见了,又代其子对曰:黄花如
有约,重旭以后待何迟。到了重阳,客舍依然清冷,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汉
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李某在旁听了大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
先生答道:“前唐后汉记提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李某顿时语塞,郝
然而退。
●有一贪官,为表其清白,于衙门书联:爱民如子,执法如山。夜里,有人在其
联下续上二行: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众人看了,无不发笑。
●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
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
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蒋介石竞选总统时,续范亭戏作一联: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
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此联把蒋介石的丑态勾画得维妙维肖,人们无不拍
手称快。
●一九五三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贝
时璋、吕淑湘等人。途是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
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
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
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
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
97
… 页面 98…
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
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纪晓岚联对招贤
乾隆皇帝为了修订编纂《四库全书》,传旨命大学士纪昀为《四库全书》总
纂官。纪昀接旨后,觉得任务繁重,深感朝中人员不足,缺乏几个得力助手辑定
总目纲要。他想,自古江南多才子,不如到江南走一遭。主意打定,便独自南下
了。
这日到了杭州,只见风和日丽,桃红柳绿,正是江南暮春时节。纪昀漫步白
堤上,一路问来,得知浙东就有四位有名的才子,一位姓高,一位姓周,一位姓
温,还有一位姓施,均住桐庐富春山中,端的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纪昀忖道:
如能请到这四位才子,何愁大事不成!
第二天一早,纪昀便上了路。一路走来,纪学士有点气喘吁吁,见山腰有座
凉亭,便进去歇脚。他踏进亭内一看,只见中间石桌上摆满酒菜,四张石凳上端
坐四个文人模样的人。纪昀一旁坐下,听四人出言不凡,便静静旁观。转眼金乌
西坠,橙山辉水,微风中吹来片片柳絮,飘荡飞扬。纪昀顿感心旷神怡,诗兴勃
发,乃口占一绝:
富春山上起微风,柳絮飞来片片红。
桃花开满章台畔,夕阳又照小亭东。
在座四人听到此诗,不禁对纪昀肃然起敬。他们一起站起,邀纪昀入席叙谈。
纪昀见四人气度不凡。说不定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便入了席,将自己的真名实姓
和下江南访贤的来意和备端出。那四人闻言一惊,原来他们四人正是纪昀要找的
四个秀才。
高秀才拱手道:“久闻纪大人才华横溢,在下有一上联,请纪大人续对。”说
罢吟出上联:
水上结冰冰上雪,雪上加霜;
纪昀沉思片刻,即对道:
空中起雾雾中云,云中见日。
高秀才听罢连连点头说:“果然妙对。”这时周秀才一旁道:“晚生也有一联请
纪先生赐教。”便念道:
龟浮水面分开绿;
纪昀应声对道:
鹤立松梢点破青。
俗话说: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刚才还是个大晴天,忽然却下起雨来,
雨点落在凉亭顶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只见施秀才站起身来,对纪昀说道:“纪
学士才华出众,名不虚传。在下以此雨景作一上联,还请大人赐对。”接着他吟
道:
春雨连绵,檐前如奏九霄音,丁丁当当,惊回幽闺淑女梦,梦不成,夫戍边
关;
纪昀见他以雨为题,又暗指夫妻分离忧怨苦愁之情,题意丝丝入扣。于是手
捋长须,抬头望天,暗自沉吟。只见此时山雨渐停,天上乌云渐散,他灵机一动,
立即朗声吟道:
彩云缥缈,空中似放五毫光,往往来来,动起京都游子思,思无穷,友留故
98
… 页面 99…
里。
此联在结构上与上联对仗天衣无缝,又暗示从京都来的游子求贤若渴,朋友
尚留在故乡不肯出山,暗含责备之意。
施秀才细思句中深意,不由叹服。众秀才见纪昀对答如流,又谦恭有礼,不
禁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乘着余兴,吟诗作对,你一杯,我一杯,直灌得烂醉。
第二天,四人便跟着纪昀上京编书去了。
四位大师与四副挽联
当年清华国学院极盛之时,聘有四位导师,皆为一时之选,这就是梁启超、
王国维、陈寅恪与赵元任。当时梁启超刚过五十,王国维则还不满此数,而陈、
赵二人则连四十岁都不到,可谓风华正茂,正值从事学术研究的黄金阶段。可惜
好景不常,随着 1927 年王国维的投水自尽和 1929 年梁启超的因病去世,四大导
师一下去掉一半,清华国学院顿时萧条起来。如果王、梁二人不是如此过早离开
人世,则清华的国学研究必定会有更大的辉煌,这是人们坚信不疑的,也是令今
人一旦思此依然唏嘘不止的原因吧。
且说四位大师,学术造诣自然博大精深,而且功于对联,对此他们各自都有
不少为人称道的佳作,这里则只介绍他们撰写的四副挽联。
四位大师中资历和名望最有分量者当属梁启超了,以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
位和对中国学术的贡献,被聘为国学院导师是情理中事。他与康有为亦师亦友的
关系以及他们二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的篇章,都注定了他是一个历史性的人
物,因此他对康有为的评价自然也格外为人们关注。1927 年,刚刚度过七十大
寿的康有为在青岛驾鹤西行,作为弟子的梁启超率众在北京举行公祭,其为此而
写的一幅挽联就颇为人们称道,因为这样的对联要写得得体是不容易的:
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残。
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本坏之悲。
上联写时局之坏,国将不国,谓康有为之死在某种程度上倒是幸事,不会看
到神州陆沉之悲剧。下联颂康有为之功绩,称其逝世对中国文化是无法估量的损
失,于悲伤之中见师生之真情。至于二人后期在政见上的分歧,此时已经完全不
重要,只有长达数十年的师生友谊才是人间尽可珍视的记忆。
1922 年,沈曾植去世,沈为清末著名诗人和大学者,与王国维交谊甚厚,
王一向引为知己,自然对其逝世悲痛不已,其所写挽联声情并茂,悲哀之意溢于
言表:
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是更大哲人,四昭炯心光,岂谓微言绝今日。
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一哀感知己,要为天下哭先生。
此联除却些许过誉之辞外,应当说是对沈曾植的盖棺论定,充分表现了王国
维对好友的深刻理解和兔死狐悲之情,从中也可看出王国维对时局和对传统文化
之命运的担忧,为其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果然,不出数年,王国维在颐
和园昆明湖投水自尽,那是 1927 年,王国维五十一岁。
王国维的自尽,引起了陈寅恪的无尽悲伤。在陈寅恪眼中,王国维是亦师亦
友的人物,也是极少数可以引为知己者。陈寅恪坚持认为,王的自杀绝非人们所
认为的是因为什么个人恩怨或经济原因,而是殉文化而死,是不忍见即将衰亡的
中国文化那令人心酸的悲剧结局,也是对当时那混乱的时局和世风日下之现实的
抗议。陈寅恪因此以他对师友的理解和深情,写下这样的挽联:
99
… 页面 100…
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此联一出,时人纷纷赞之,罗振玉更是誉为挽联中最佳之作。后来陈寅恪又
有长诗挽王国维,充分表现了他的悲伤之情,其对王国维之死原因的评价,也成
为诸说中最有说服力的,至今依然为学术界重视。不过,数十年后,当陈寅恪自
己撒手离开这个社会时,却已没有人为他撰写挽联了,这既是不能,也是不“能”!
不过陈寅恪依然是幸运的,因为四位大师中当时还有赵元任生活在海外,他得此
噩耗后,很快撰写了悼念性的文章,回忆他们当年在清华园的日子。然而,昔日
的辉煌已成过去,作为四大导师中惟一的一个在世者,面对六十年代处于疯狂中
的中国社会,对于老友的逝世,他又能指责谁?也惟有“而已”而已。
至于赵元任,由于所专长是语言学,不像前三位大师的学术与政治和社会现
实关系密切,因此人们提的似乎少些,其实只要读过其夫人撰写的回忆录《杂记
赵家》,就会发现这样的理解多少有些不准确。当然,由于是语言天才,在撰写
对联方面赵元任也是常有令人叹为观止之作的,其最为人们称道的就是他为好友
刘半农撰写的挽联:
十载唱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叫我如何不想他。
且说此联虽然通俗,但若不知其中的“今典”也是无法领略其妙处的。首先
上联中之“双簧”指的是新文学运动之初刘半农和钱玄同的一件得意之举:当时
《新青年》虽大力提倡白话,却很少有人注意,特别是来自守旧派的反响更是冷
漠。为引起争论,钱玄同即化名为王敬轩,把旧文人攻击新文学的意见集中起来,
写了一篇文章,《新青年》遂以《王敬轩君来信》之名发表,然后在同一期上由
刘半农以本刊记者的名义对这些攻击言论逐一进行批驳。两篇文章一发,果然有
效,旧文人见此纷纷出来对新文学指手画脚,其中最著名者就是那位林纾老先生。
至于下联中的“数人”指的是赵元任、刘半农、钱玄同等人成立的一个“数人会”,
成员都是“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的,多是研究语言的著名学者。所谓“数人会”
的意思是用切韵序的一句话,即“吾辈数人定则定矣”,因为当时这些专家的主
要工作是确定国语罗马字的方式。而下联中的“叫我如何不想他”则是刘半农所
写之最为人们熟悉的白话诗的题目。就整体而言,作为挽联还是很精练地概括了
死者之一生功绩的,但下联好于上联是很明显的,其好处在于既自然得体,又巧
妙地把刘半农最为人们熟悉的诗句嵌入其中,将怀念老友之情与对其才气的称赞
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据赵元任自己解释,也是先有下联才又想出上联凑成一对
的。当然,就整体而言,依然不失为一副妙联。
古人云“窥一斑而知全豹”,仅就撰写对联而言,今人是否还能写出这样声
情并茂的佳联呢?如果不能,又说明了什么?
最后,笔者无能,更不敢写什么对联,只好引曹植的几句诗向已经谢世的四
位大师表示敬意,此外,也算是对这无奈人生的感慨吧: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咄令心悲。
袁枚的大实话联
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