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典]读遍红楼-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读者一定注意到小说“楔子”中的一段文字,即当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时,僧道曾有言在先:“待三劫后,……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黛玉先“泪尽而亡”已到幻境销号,那么宝玉的结局只能是要么死,要么出家。前者即不是作者意旨,后者出家则是必然之路——石归山下无灵气!
以此而论,贾宝玉中举之后出家的结局是《红楼梦》作者创作的原意,非他人所伪续之作。对此我是心领之神会之,倘是“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2005年12月16日
一日倘或乐极生悲
——秦可卿“居安思危”的现代启示
作为小说人物,秦可卿的典型意义及其审美价值在秦可卿本身,而不在小说之外的所谓“原型”,这是中外任何小说研究的起码常识。阅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都必须遵循这一共认的规范。
简而言之,秦可卿的典型意义,主要在于她的“情可轻”是与恪守妇道的李纨的“桃李春风结子完”即“完美”人格相对立而存在。其次通过她的死及其丧事风光的描写,向读者揭示封建世家大族的恣意奢华和道德伦理的沦丧,引起人们对那个腐朽了的封建制度的怀疑与憎恨。
秦可卿是一个貌美而又心性忒高的青年女性。如果不是她的“情可轻”,如果她不是入了那个只有门前两个石狮子干净的宁国府,她的才干或许能够得到展示。可惜她生不逢时,终成那个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但是,秦可卿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仍然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
所谓“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故事见于小说第13回,以“托梦”的形式写出来的。从“托梦”的前半部分看,秦可卿不仅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人,而且还是一个胸怀见识能运筹谋划的女人。首先,她把自己的未了的“心愿”托给王熙凤——“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这是因为她深深了解王熙凤“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项冠的男子也不能过”的人。其次,她给只知干缺少算的王熙凤讲了一通“永保”家业的大道理: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然后,她指出: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接着,秦可卿向凤姐提出两件重要的措施:
(1)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
(2)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由以上两段“原文”中每一位读者可以品味出秦可卿所“托”的“后事”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了。古人有“未雨绸缪”的说法,秦可卿反复强调“早为后虑”即是此意。她虽然身在温柔乡,但能从眼前繁华中看到“盛筵必散”,即是看到“好”极必“了”的关系。这种远见卓识可以用“居安思危”四个字来形容绝不是溢美之词。可以说,在宁荣二府几百口人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人可与秦可卿媲美者。这正是《红楼梦》作者精心塑造秦可卿这个人物的真正目的,也是这个人物的审美价值之所在!
2005年11月20日
裙钗一二可齐家
——王熙凤的“宁府五弊”的现代意义
《红楼梦》中宁荣二府到了文字辈以下,男人是一代不如一代,在家政上已经远离了权力中心,只有“裙钗一二齐家”。
所谓“裙钗”专指女子,如《红楼梦》第1回引作者自云“诚不若彼裙钗女子,实愧则有余。”所胃“可齐家”者,则是指王熙凤、贾探春、李纨、薛宝钗等人。
王熙凤可“齐家”,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已有透露。到了第13回秦可卿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时说得更明确。秦氏道:
婶婶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从故事描写层面上看,王熙凤的“齐家”之才于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已初露锋芒。但真正浓彩重抹王熙凤的才干是在第13回“协理宁国府”,这是作者有意借这个机会让王熙凤施展自己的“齐家”本领。果然不负贾珍的重托,王熙凤上任伊始即发表了一篇令人刮目相看的重要演说:
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
说着,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然后又按“定数分派”各司其职。最后又道:
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
王熙凤之所以如此威重令行,并非完全出于她的泼辣性格。她在上任前已经对宁府管理混乱已是了然于胸。第13回末写道: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
这就是论者经常提到的“宁府五弊”。
“宁府五弊”,世家大族存在,大至国家也存在,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所以我认为王熙凤概括的这“五弊”具有典型性,放之今日的管理学说中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仔细研究这“五弊”,其中有两条特别值得深入探讨。其第三条是“需用过费,滥支冒领”,这一条至今目的管理中仍然是最易产生的弊端。所谓“滥支冒领”,是失去监管后必然产生的现象,后果是使财政上的预算无限扩大,即经济学家所说的“软预算”。在一个数百口人的大家族内,“软预算”可能掏空家中的所有积蓄。倘是一个国库,那么国家财政必然陷入危机。王熙风精明地指出“滥支冒领”目的就在于保证财政支出的计划性,透明性,以免财政上出现亏空。今日金融财政管理中加强监管,目的就是防止“滥支冒领”,也是防范一些人借机会贪污,中饱私囊。
第四、五两件讲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管理者,一是识人,二是用人。“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必然伤害人的积极性,时间一久,必然造成“苦”者与“乐”者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第五条中所讲的是用人中不能以亲疏远近为界限,“有脸”者“无脸”者要一视同仁,都必须遵守家法、国法。谁不服钤束、不能上进,都应该得到惩罚,服钤束(即守纪律)又能上进者都应该得到奖赏。这就是赏罚分明,赏罚分明同样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管理上的正常运行。
因此,王熙凤的“宁府五弊”之说,深得管理学的精髓,是齐家或治国的必要制度。没有严格的制度(或曰规矩),必然导致家倾宅乱,最终走向败落。《红楼梦》虽然是小说,且距今天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它所提出的治理“五弊”的办法却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的启示意义!
2005年10月30日
万不可奢华过费
——元春眼中的“省亲”盛典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故事,是整部小说的诸多关键性情节之一。我之所以如此认识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思考:一是“元妃省亲”故事层面上所展现的典型意义和审美意蕴;二是脂批指出“借省亲事写南巡”所暗寓作者的另一层创作意旨。
从“故事”层面上看,读者不仅看到了“省亲”的宏大仪仗,见面时的皇家规范,而且还看到了元春的哽咽哭诉和“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的豪华。然而,透过这瞬息繁华、欢乐一时的“省亲”盛典,我们必然也会看到它将给贾家带来的巨大经济灾难。就在第18回中,元妃入园时“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当她即将上轿离开大观园时又一次说道:“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糜费了!”在短暂的一天里,元妃两次说道:“奢华过费”这四个字,可谓有感而发。她语重心长地叮嘱“万不可如此奢华糜费”,固然是她爱家惜家感情的流露,同时也可看出她对这个大家族未来的一种担心!元妃眼中的“奢华过费”是对省亲盛典浇了一盆冰冷的水,浇灭了贾府上下一些人心头的喜兴,留下的是大厦将倾的残酷现实。在小说第53回读者可以读到下面令人不胜惊异和慨叹的情节:
贾珍对乌进孝说:“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
贾珍道:“我这边都可,……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
贾蓉道:“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那里知道这道理。……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贾珍道:“所以他们庄家老实人,外明不知暗的事。黄柏作了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贾蓉道:“果真那府早穷了。……
其实,这种后果早在秦可卿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时已经明确地点出了。她对王熙凤道:
……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这段话中的“非常喜事”,当然是指“元妃省亲”一事。不幸而言中:“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之后,“果真那府里穷了!”
透过小说中“元妃省亲”,我们极容易由此及彼地联想到作者的家世,明白脂批中所说的“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的深刻寓意。“借”是作家的一种创作方法,但在这的“借”的背后,却深埋着作家对自己家族的结局怀有沉痛的记忆。元妃所说的“奢华糜费”,正是曹家当年接驾时“奢华过费”的艺术化,是一个真实的缩影!或许因为如此,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初二日康熙皇帝在曹寅“奏进晴雨录折”曾经批道:
知道了。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必要设法补完,任内无事方好,不可疏忽。千万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为什么“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皇帝南巡,曹家因接驾“奢华过费”而造成的“亏空甚多”。康熙皇帝心知肚明,故而发出“万不可疏忽”、“千万小心”的警告,这也是他惟一能够体恤曹寅处境的“叮嘱”!
古人曾有云:“成由俭,败由奢。”不论是一个家族还是一个国家,“成由俭,败由奢”都是应该永远记住的一个硬道理、大道理。如果将曹家的家世史与小说中的“元妃省亲”对看,读者就不难体会到作者心底的另一层创作意旨了!
2005年3月14日
敏探春“兴利除弊”
——《红楼梦》中家政管理的“经济”意识
《红楼梦》写了世家大族宁荣二府的“盛”,也写了这二府的“衰”。所谓“盛”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盛”,那“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只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而已。所谓“衰”是宁荣二府在经历了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两场大事之后,家业曰渐衰微,内囊空虚,最终是大厦倾,油灯灭,“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宁荣二府的盛衰是以第53回作个分界线。如果说第53回之前是黄钟大吕,那么第53回之后则是羽调宫商。这其中有两个细节要特别注意:一是第56回王熙凤因病让权;二是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这两个情节是宁荣二府江河日下不可挽回的明显“征兆”。
关于“抄检大观园”的问题,已有许多文章作过较详尽的分析,故可略而不谈。这里着重分析一下“敏探春兴利除弊”在经济管理中的现代意识。
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是贾府内最具有政治家头脑和才干的青年女性。王熙凤无疑是一个具有管理才干的人,“协理宁国府”时的表现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