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仓鼠劫 作者:常万生-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一个八十老者,此时的荀卿已无跻身政坛、游历列国之志。他只想潜身著书立说,记录下自己大半生的思索和主张,阐发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见解和看法,弘扬儒家思想,综合百家之言,传之后世,教育后人。 
  
  这日荀卿又前往他每日必至的石台。紧随在他身后的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身材适中,面色白皙,举止稳重,彬彬有礼,显示出良好的教养和气质。他一边小心搀扶着荀卿,一边低声地叮嘱:〃先生,当心脚下!〃 
  
  荀卿回过头来望了望弟子,道:〃不必多虑,我还没老呢!〃   
  〃没老?您是上了年纪的人了,身体虽然硬朗,可还是小心些为好。〃                 
  荀卿没有应声,依旧步履矫健地走着。   
  不多时,二人已至石台。荀卿环视四周,心情豁然开朗,一路疲劳仿佛挥斥以尽。荀卿赞叹不已地欣赏着山下景色,随口吟道:〃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那位年轻的弟子有些口吃,用很慢的语速说:〃先生对《 劝学篇 
》中的这一段总是这样欣赏,弟子也深深以为然。先生在这里讲了思与学的关系,请问这与孔丘大师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样的吗?〃   
  荀卿道:〃既相同,又不相同。孔丘大师是说思与学都不可偏废,无主次之分,我则主张,应把学放在首位,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若想获取知识,必须勤学苦钻。〃   
  年轻的弟子道:〃老师见解高深,比孔丘大师又进了一步,若孔丘大师在世,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荀卿道:〃孔丘大师博大精深,前无古人,但知识并无穷尽,有待于后来者接续不断地探求。学不可无师,然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韩非,为师老了,我寄希望于你啊!〃 
  
  年轻的弟子应道:〃先生厚望,决不辜负!〃   
  这位被唤作韩非的年轻弟子是韩国人,出身贵族,聪颖好学。他因家庭条件优越,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较早地接触到儒家经典,整日细心研读,多有收获。他不周游列国,只想寻师求学,得知荀卿蛰居兰陵,便慕名而来,至今已一年多了。一年来,韩非虚心求教,荀卿循循善诱,师徒关系融洽,荀卿很欣赏他的这位弟子,视韩非为其学说之传人。他时常与韩非坐以论学,几废饮食。韩非虽有些口吃,不善言谈,但出语不凡,尤擅长写作,多有见解。 
  
  荀卿和他的弟子韩非在石台上停留有顷,忽有一小童子来报:〃先生,有人前来拜访,看样子是远道而来,脚上的麻鞋都磨穿了。〃   
  荀卿愣了愣神儿,说:〃知道了。〃遂与韩非一起,走下山去。   
  来访者是李斯,他是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才来到这里的。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吃尽了辛苦。他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几乎是边行乞边赶路的。但他并不把这些艰苦当回事,只盼早日见到荀卿,学习治国安邦之术,以便出人头地,晋身富贵。 
  
  他是昨天落日时分到达兰陵的。经打听,才知荀卿曾在这里任过县令,并已离官蛰居。当时因天色已晚,不便赶路,就在城中一户人家的廊下住了一夜,天刚蒙蒙亮,就离开县城,前往荀卿所居的皋岩村。 
  
  初见荀卿,李斯犹如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危难时见到了救星,千般辛苦、万种磨难都如轻烟般飘散了。他依稀觉得,这位睿智慈祥、神采奕奕的宽厚长者便是他学海泛舟的领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他毫不慌张地回答着荀卿的发问,极力地坦露着自己的执著和真诚,并委婉地道出了他对荀卿的景仰以及千里求学的艰辛,恳请荀卿收他为弟子。 
  
  荀卿被他的诚挚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郑重地为他举行了拜师之礼,并将他的门徒韩非、陈嚣等介绍给李斯。李斯比他们两个人都小,韩非长李斯十岁,李斯尊敬地称他们为师兄。 
  
  这样,李斯便在皋岩村荀卿庐舍安顿下来,成为儒家弟子中的一员。   
  四   
  荀卿庐舍堪称一个小型的〃稷下学宫〃。每日早饭后,荀卿便在他的庐舍内给他的弟子讲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儒教、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礼论、乐论、修身等。讲学的方式一般是荀卿先进行讲解,然后是弟子提问,荀卿回答。有时则采取讨论式,各抒己见,即使产生争论也无妨。荀卿很欣赏这种方式。他虽然博学多识,德高望重,但他无论是对同辈还是对弟子都从不盛气凌人、唯我独尊,而是主张教学相长,能者为师。他多次对他的弟子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认为凡是知识、才能高于自己者,都可以师事之。孔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名言在他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因为老师很随和,弟子们便不再拘束,学习的气氛很是活跃。   
  这天,荀卿给他的门徒们讲的是〃人之性恶〃。这是他针对孟轲的〃人之初,性本善〃提出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他振振有辞地讲道:   
  〃性即是人生来就有的本质。有人说,人生来性善,也有人说人性无善无恶,我则主张人之性恶。之所以能善,是以后人为改造之结果,何以言之?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嫉恶之意,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声色之好。好利则争夺生而辞让亡;有嫉恶则残贼生而忠仁亡;好声色则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由此观之,人性本恶。 
  
  〃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需要礼仪法度。如果放纵欲望没有限度,索求无已而物资不足,就会引起争夺,造成混乱,带来贫困。   
  〃人虽然生而性恶,但可通过人为教育而成善。只要教育良好,又肯于上进,天长日久,积善不息,便可通过神明,参于天地,达到圣人之境界。然常人者若想改变性恶本能,须靠圣人教化。圣人深知人之性恶,故能明礼义而教之,起法度以治之,量刑罚以禁之。这样,人性就可以得到改造,国家就可得到治理……〃 
  
  在荀卿讲授的过程中,韩非听得极为认真。荀卿讲完后让弟子们发表见解时,韩非首先说道:   
  〃方才先生所言,学生深有同感。人无毛羽,不穿衣服则不能抵御严寒;人以肠胃为根本,不吃饭则不能生存。所以,人人都有利欲之心,人皆唯利是图。王良爱马,是为了让它驰骋疆场;勾践爱民,是为了让他们拼死鏖战;医生给人治病而吸吮病人伤口,是为了获取钱财;造车的希望人高贵是为了让人买车;做棺材的希望人早死是为了出售他的棺材……这些都因利欲之心主宰。即使是父母与子女也都离不开〃利害〃二字。人在幼年,父母养之简,长大而怨恨;子女长成人,供养父母薄,父母怒而骂之。如此至亲为何产生谯怨、要挟?皆因于己不周。夫与妻、君与臣,也同此理,都有利欲之心驱使。人性本恶,真是天下之至理啊!〃 
  
  荀卿听着他的得意门生这一席话,很是欣喜,道:〃此子可教也!〃   
  李斯因初来兰陵不久,所学尚浅,不便随意发表议论。但他觉得老师和师兄们所言都很在理。他不禁想到上蔡郡守熊缺,此人的唯利是图、无所顾忌给他的印象太深了。凤山仓为什么硕鼠成群、粟米糜烂而长期未予追究,还不是因为掌管监察的郡御史受了仓啬夫的贿赂?郡守熊缺决定要亲自查实此事,还不是因为怕被上司知道后怪罪下来,危及自身的官位? 
  
  他又想起了他的经年以织席卖履为业的父亲和曾经为人佣作、制造漆器的祖父。他们辛辛苦苦为了什么,不也是为了微薄的利益吗?   
  李斯一时觉得,人世间的一切都可用性恶论进行解释,一个〃利〃字可以概括人生的进程。但是,也有一件事他闹不明白:上蔡东门外走犬逐兔的那几个结拜兄弟,他们为什么素不相识,无利可图,却又那样真诚友好?一块兔肉谁也不肯先吃,最后分而食之?这种善良的举动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也不期望什么回报,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又怎么解释呢? 
  
  想到这里,他又对老师的性恶论产生了一点怀疑。但是,他没有向老师发问。李斯是个虚荣的人,他怕这问题太简单、太幼稚,提出来会贻笑大方。   
  按照业已养成的习惯,荀卿一般是上午讲学,下午在自己的书屋中著书。这时,弟子们可以自由活动,或读书,或交谈。弟子们都不去打扰他们的老师,他们知道,老师的时间宝贵,著书可留存久远,比讲学更有意义。 
  
  就是在这样的时间里,由于频繁的接触和了解,李斯与韩非渐渐混熟了,而且关系越来越密切。李斯很钦佩韩非的学识和为人,韩非则将李斯当成小弟弟,关怀照顾无微不至。韩非虽是性恶论的积极支持者,但他对李斯却是有善无恶的。他无私地将所学讲给李斯,诚恳地希望李斯学有所成,甚至超过自己。在与韩非的交往中,李斯又一次地体会到了友谊的温暖,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并无利益驱动的纯真的情感。         
  转眼间,冬天来到了。因为天冷,荀卿已不再每天清晨到石台上看风景了。讲学就在他的寝处。那屋里升着炭火,荀卿盘坐在矮床上,弟子们围着火盆,坐在他的床前。   
  这天,荀卿讲授的论题是〃天下为一〃。荀卿用节奏舒缓的语气讲道:   
  〃当今天下,诸侯纷争,兵戈不息。但四海一家,天下归一统,势在必然。为此,必须隆礼重法。礼对于治国,犹如权衡之于轻重,绳墨之于曲直,规矩之于方圆,无礼则国家不兴,民心不顺,难使诸侯为臣;量法即是要赏罚分明,执法不严,赏不当功,罚不当罪,就会造成混乱。此其一。其二是要尚贤使能,任人唯贤、唯能。举荐贤人要外不避仇,内不阿亲,举能者要不恤亲疏,不怕贵贱……〃 
  
  在荀卿讲授的过程中,李斯的精力很专注,李斯知道,这〃天下为一〃的思想是老师学说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在蛰居兰陵以前,老师曾游历诸国,反复宣传这一主张,极力劝导较强盛的诸侯国的国君为实现一统天下而努力。李斯自拜师求学以来,他所热衷的也是这种天下为一的〃帝王之术〃。他幻想着有朝一日学成之后也像老师那样游说诸侯…… 
  
  〃第三条就是勤政爱民。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卿在讲到这第三条时故意提高了声调。因为他看到李斯已经走了神儿。平日荀卿讲学最不满意的就是弟子精力不集中。李斯已经发现了老师对他的不满,赶快正了正身子,把思绪收回来。 
  
  接下来讲述的是当今列国哪一国最有希望统一天下。荀卿问弟子韩非,韩非答道:〃秦国。〃又问陈嚣,回答:〃秦国。〃   
  荀卿道:〃你们知道秦国为何最有希望统一天下吗?〃   
  弟子们争相回答:〃秦国国家强盛,治国有方,百姓依附……〃   
  荀卿道:〃你们说得都对,但又都不够。秦国不懂礼治、德治,只凭武力争城夺地,缺少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统一天下的志向,这是严重的缺陷,若不思改正,很难如愿。〃   
  弟子陈嚣问:〃两军相对,你死我活,双方都要重视形势是否有利于己,行动则要诡诈多变,疾速隐蔽,这难道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吗?〃   
  荀卿道:〃你所看重的是权术、谋略、形势、利害,仁人用兵是不能欺诈的。施用欺骗之术的军队,是骄傲散漫之军、疲惫衰弱之军,君与臣、上级与下属离心离德之军,这样的军队怎能一匡天下呢?只有仁人之军才能上下一心,坚如磐石,无坚不摧!〃 
  
  陈嚣好像是已经懂了,不再吱声。   
  韩非比较持重,不轻易发问。但对老师的这一见解却不敢苟同。他口吃着问道:〃先生所言用兵之道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既如此,又怎能用兵打仗呢?而一切用兵之事都是为了征伐啊!〃 
  
  荀卿道:〃此言差矣。正因为仁者爱人,才憎恨害人之人。所以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是为了争夺、攻伐。〃   
  韩非也不言语了。他起身在炭火盆里放了两块炭,又静静地坐下来。   
  这时,荀卿把目光移向李斯,问:〃你懂了吗?〃   
  李斯一愣,道:〃先生,我还是不懂。〃   
  〃你没认真听?〃荀卿面有愠色。   
  李斯道:〃弟子不敢。我只是想,秦国兵强海内,威行诸侯,并不是靠仁义,而是以〃便〃从事,按当时的有利形势去做罢了……〃   
  荀卿打断了他的话,说:〃你所说的〃便〃,是〃不便之便〃,即只顾眼前,不思长远。只有以仁义为本,才是〃大便之便〃,即从长远利益出发,如此方能一统天下。可叹的是秦国缺少仁义,当年秦昭王就是不听我的劝说。照此下去秦国的优势或许会丧失,统一天下的重担就可能落在其他的诸侯国肩上了。〃 
  
  荀卿说到这里,显得有些忧虑,讲学的情绪也陡然低落下来。   
  韩非站起身对他的老师说:〃先生,您累了,歇息一下吧。〃接着,又端来一陶碗米粉浆,让老师喝下,以便暖暖身子。   
  不知怎的,从这一天起,李斯似乎感到老师的学说、见解都有不少难以接受之处,或者说与李斯的所思、所想大相径庭。于是便想,儒学虽然高深,但毕竟是书简上的。那位演唱成相的艺人说得对,天下事便是一部大书,一门大学问。我何不走出兰陵,出外闯荡一番,向国君进献良策?这样,说不定会得到重用!苏秦、苏代、张仪、范睢等人不都是靠游说诸侯而得到高官的吗?         
  李斯主意已定,便准备离开兰陵。他想到,楚王昏聩,难成大事,关东诸侯又太衰弱,不能建立功业。唯有秦国最强,前途无量,所以决计西入秦国。   
  这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