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街墨巷 作者:卢岚-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康熙曾经赠给雍正一座别墅,地点在北京城外八公里。1723年雍正即位后,将它建为御苑,作为主要的生活地方。到乾隆登基,即大兴土木,九年内把它扩建为长春园、万春园和圆明园三大园,包括四十个景点,“武陵春色”、“洞天深处”、“坐石临流”等,占地三百二十公顷,大小湖泊密布,最大的“福海”占地二十七公顷。清朝皇帝,有意将它建成一个权力中心。紫禁城是中国历代皇帝权力所在地,他们要将圆明园建成纯粹清朝的象征,另一个紫禁城。乾隆时代是继康熙以后艺术的黄金时代。乾隆是个大收藏家,收藏了历代古董和各种艺术品,书法、手稿、抄本、国画、王维的画、古铜钱、铜鼎、石墨等不一而足。也收藏西方物品。那时候,利玛窦、熊三拔等传教士已到过中国,引进了欧洲的科学仪器和机械,乾隆视之如宝,在紫禁城内设了一个工场,放置1601年利玛窦送给万历皇帝的大型自鸣钟、摆钟、怀表。此外,还有在皇宫里面由外国传教士监制的机械,在外贸港口购得的自动装置。乾隆的中外收藏品堆积如山,他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做帝国的第一文人。 

        肯定,他从来没有想到,这些历代积累起来的瑰宝,在一场刀光剑影和烈火中,被毁的被毁,被劫的被劫,从一个国度去到另一个国度…… 
        那是1860年,因为外国传教士被杀,英法联军进入北京,据说目的为惩罚清政府。联军10月6日进入圆明园后,自称文明的人再不文明,绅士国度的风尚也喂了狗。抢劫马上开始了。一旦抢起来,就不分中西里外,外匪内匪抢成一团;谁敌谁友,全都混淆不清。抢掠的队伍中有中国的强盗、歹徒,他们一路跟着联军进城,还有联军雇佣的中国脚力、海淀区的普通居民,他们共同的目标是财物。据“海宴堂”的主管目击,说皇帝逃亡后,形势急转直下,慌乱笼罩着花园,人来人往,进出频繁,夜间也一样。抢掠过程中,各出其谋,当地居民先放火后抢掠,有谓趁火打劫。联军则先抢劫后放火,为消灭抢劫痕迹。两军在抢劫中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拉丁民族浪漫,所以法军乱作一团,将玉器、瓷器打碎,将丝绸撕裂、砸毁多于掠走,大件东西就不要了;撒克逊民族讲求实际,抢得有系统、有方法、有条理。官兵组织起来,向外边居民租来车子,大小通吃,小物件入袋后,将大型的用车运走。 

        几天抢劫后,英国人下令放火。劫后局面不堪目赌:玺印、文献不知所终,书籍、图画、书法被扔在路旁。喇嘛庙组织的大拍卖,各种珍品琳琅满目,金器、玉器、瓷器、金塑像、银塑像、皮草,镶金绣银的龙凤朝服等。天津大街上,外国官兵向富人兜销丝绸、华服、玉瓶、皮草……估计有三至四千万法郎的物品因而被挽回。 

        另一部分宝物由联军瓜分后,分别运回欧洲。两军的军头将挑选的精品,以第一时间送回给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三世。法国方面,司令蒙托邦派出三个军官,押运着包裹在丝绸里的乾隆的盔甲、弓、箭、马鞍、放佛骨的卒塔婆、大型景泰蓝、玉器、瓷器等,于11月初赶上刚好起航的轮船。1861年2月23日,赃物已在杜热丽皇宫展出。 

        蒙托邦曾收到三串朝珠,是皇帝举行仪式时佩戴的。他把它串成一串大念珠,共有108颗珍珠,15颗宝石。他把串珠送给皇后欧也妮,殿下却顿时拉下脸,生气不过。外边不是传说,那些军官的口袋塞满了黄金、珍珠,其中一个的背囊里,珍珠、钻石时值八十万法郎么?官兵都被惯坏了,你蒙托邦好意思拿这么一件小玩意,来搪塞她皇后殿下?这个婆娘远看是皇后,近看是什么?以凤袍包装起来的,是个什么人?司令吃了一记闷棍,连忙将归军队所有的部分,载了几车来送给她。那只可怜的麒麟,可就这样跟车子来了! 

        教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的还有,当年利玛窦、历代传教士、欧洲使节,为两国友谊千辛万苦从西方带去的大批礼物,自鸣钟、浑天仪、地球仪等玩意,由洋教士们在宫廷制造的机械,从港口购回的舶来装饰品,英皇、法皇的贡礼,英皇送来的汽车,都一股脑儿,不分大小,一律被搬走。它们走了一趟中国,又被劫回欧洲。后来在各地拍卖行大拍卖。 

        圆明园一大特色是建有“西洋楼”。这股洋味是历代皇宫和行宫所没有的。这是自利玛窦以来,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他们混迹宫廷,对皇帝直接影响的结果。乾隆对西方知识极敏感,从传教士身上学到欧洲文化的入门知识。有一回,他从一张西洋画中看到喷泉,马上要宫廷画师郎世宁制造一个。后来找到伯努瓦神父负责这件工作。到决定建西洋楼,就钦定郎世宁和伯努瓦负责全盘工作。一群西洋楼就这样建起来了。楼房风格是巴洛克式,糅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式样,琉璃瓦顶,兽形飞檐,配上欧式花园。笔者还发现,教士们将意大利北部博罗美(Barromées)岛上的空中花园,照样抄了过来。这是笔者到该岛旅行时发现的。 

        英王乔治三世的使节马卡尔尼曾经到过圆明园,它的广阔华丽使他震动。那是1793年,他押运一批英皇送给乾隆的礼物,准备送到皇帝的所在地承德。礼物中有大型地球仪、浑天仪、天象仪、自鸣钟、气压计、机械、瓷器、镀金镀银的全副盔甲、水晶吊灯等。由于一些物件体积庞大,乾隆决定将它们放在圆明园,将小物件送到承德。法皇路易十五也送过一批礼物给乾隆。圆明园就这样成为中外宝物的阿里巴巴。 

        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在一百五十年间建立起来,宝藏也充实起来了。一如安徒生童话《夜莺》所描写的,中国皇帝的宫殿是世界上最华丽的宫殿,御花园里有世界上最珍奇的花草。花园有多大,连园丁也说不清。然后,一场炮火来了,它成为袭击中心,承受了最沉重的破坏。数天的抢劫纵火,建筑物大部分被烧毁。后来的一百五十年,就让人去凭吊它的断柱残墙。 

        联军过后,它的劫运一直不曾中止。到义和团、八国联军,再次被劫。后来又成为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头和八旗军头目的目标。从木料、梁柱、砖瓦、假山到园中树木,全无幸免。残墙断柱也所剩无几了,留下来的只有伤痛的记忆。 

        据说当年杜热丽宫的战利品展览,没有多大吸引力,法国人不懂欣赏中国艺术还是另有想法?一如雨果说的:“政府有时是强盗,人民永远不会是?”雨果对这次军事行动,可谓拍案而起,指着英法政府的脊骨骂强盗: 

        一个赢家装满了口袋,另一个塞满了箱子,搂头挽臂笑口吟吟回到欧洲来,这就是两伙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我们这些文明人,中国人于我们来说是野蛮人。而这就是文明对野蛮做的好事。 
        在历史面前,其中一个强盗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对于把赃物放到杜热丽宫展出,他说: 
        法帝国把一半胜利装到口袋里,今天就以拥有者那种天真,来展出圆明园那些辉煌的旧物。我希望这一天会来临,那时候法国冲出牢笼,歹徒被肃清了,就把那些掠夺而来的东西归还给被抢的中国。 

        那时候,雨果为反对拿破仑三世而流亡在英属格恩济岛。 
        但历史既盲目,也在不断扮鬼脸,开玩笑。1860年,法军出兵中国,满载而归;1870年,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兵败色当,被废黜,流放英格兰,先后只有十年时间,这位兵败皇帝至今埋骨异国;1861年,从中国夺去的赃物在杜热丽皇宫展出;1871年,这座在罗浮宫附近巍峨矗立,宫墙沿塞纳河右岸蜿蜒伸展,曾经是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的皇宫,被巴黎公社一把火焚毁了。沿河左岸的楼房,也同时被焚,塞纳河成为两条火龙之间的走廊。其“壮观”程度,比起火烧圆明园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先后也只有十年。十年于历史,只是脚前脚后的事罢了。这座皇宫比圆明园的历史更古老,从1564年开始兴建,三百多年间不断增改,里面同样藏着无数珍宝。焚毁后由于无法重建,1882年彻底拆除,辟为杜热丽公园。跟圆明园的命运何其相似!不同的是,圆明园是入侵者放的火,杜热丽是法国人自己放的火。火是同样的火。瓦砾是同样的瓦砾。侵略者让中国人骂了将近一百五十年,如果愿意,可以再骂他一百五十年。而法国人呢,即使想找个人来骂,找谁?除非是自己。同样,我们国家也曾经无端自己打、砸、抢、放火,不知毁灭了多少历史宝物,又能够骂谁?除非是自己。东西两个不同皇宫的命运,同样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面镜子。 

        而历史又是什么?鼓吹政教分家,后来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的教士拉科代尔(H。 Lacordaire)说: 
        历史是人类一笔丰富的不光彩的宝藏。 
        夏多勃里昂与“狼谷” 
        都说夏多勃里昂像一只孔雀。孔雀是要展翅给人看的。他的翅膀既是他的羽毛笔,也是他的丰富而多姿多彩的人生。 
        他的翅膀又宽阔又庞大,你远远就可以看到。如果你去罗浮宫,你可以发现,那琳琅满目的名画当中,有两幅跟夏多勃里昂有关。一幅是吉鲁德的《阿达拉的葬礼》,这幅取材于夏氏作品《阿达拉》的名画,以光线、人物和情感的强烈反差使人震动。《阿达拉》是夏多勃里昂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画面中死去的美人儿阿达拉,是夏氏笔下的女主角,她曾经使许多同时代的法国人流下眼泪。 

        另一幅是大卫的作品《雷卡米耶夫人》,那位半躺在一张古式长椅上的大美人,是夏多勃里昂的情人。一旦提到这位大美人,不可能不提到夏氏。雷卡米耶夫人是著名的沙龙主持人,尤其以她绝代的姿色名满天下。 
      夏氏追逐文学,追逐政治,也追逐女人。他的情妇甚多,唯有与她的关系始终不渝,写给她的情信达三百七十封,最后的日子在她家度过,在她身边死去。那时候,这位大美人已经双目失明,她摸索着剪一把自己的灰发,放到他的胸口上。夏氏谢世次年,她也去世了。 

        巴黎近郊的“狼谷”(Vallée aux 
      Loups),有一间夏多勃里昂博物馆。这间博物馆的内部陈设,处处标志着夏氏与雷氏的亲密关系。入口间挂着大卫那幅杰作的复制品;客厅放着她的半身塑像;重建了夏氏为她开辟的起居室,室内陈列着画中的古式长椅。你看那局面,可以想像得出,这位极度骄傲,只瞧得起自己,跟谁也相处不来的大文豪,如何将自己栖息到这位大美人的身上。他在她的身心里做梦、生活,将她作为灵魂的隐居所。有了雷卡米耶夫人,外头的世界于他就不那么咄咄逼人,可以随意“做个夏多勃里昂,或者什么也不做”了。 

        夏氏逝世已经一个半世纪,但没有多少个作家能像他那样,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生活在当代社会中。他被誉为法国浪漫派的宗师,雨果只是他的承继人;他极力反对卢梭,却有着卢梭的民权思想;对人类未来的命运,他作过深刻的探讨,思想十分现代化;他是个保皇派,却以非常敏锐的目光预言民主制度的来临,且天生地热爱民主;他的作品强劲有力,虎虎有生气。如果你想了解法国的散文,首先要看夏多勃里昂。作为十九世纪的文坛泰斗,他跟雨果、福楼拜都是具有标志性的人物。法国人将他比喻为法国的莎士比亚、歌德、但丁。他还参与政治,先后官拜驻外大使和国务部长。 

        奇怪的是,他不被同时代的人理解,许多文人对他没有好感。司汤达说他“极度虚伪”;乔治桑说“他的作品没有寓意,缺乏灵魂”;维尼指摘他“政治,文学和宗教上的虚伪,假天才”。而事实上,这个虚荣心极重的人,巴不得占领整个文坛阵地。别人的赞扬奉承越多越好,而且永远觉得不够。他讨厌与他竞争的人,无论国内或国外的文人。拜伦这个跛脚诗人,单单是他留在威尼斯的影子就够他讨厌,还有卢梭那个害人精,法国大革命,天翻地覆,人头落地,就是他惹出来的。尽管他与卢梭之间区别不大,都希望有一个按自己尺寸特制的世界。 

        对他另眼相看的人,天下间只有一个,他就是拿破仑。 
        他与拿破仑是同时代的人,两人有着非常相似之处。拿破仑要做世界霸主,他要做文坛上的拿破仑。两个不同山头上的虎,依然难以兼容。首先挑战的,还是他夏多勃里昂。 

        夏氏是一个坐不稳的人,在他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先后到过美洲、耶路撒冷、威尼斯、布拉格等地方旅行,从旅行中吸取创作灵感。《阿达拉》是以美洲的原始森林为背景,描写一个印第安部落女孩子的爱情悲剧,为宗教作出了超乎人情的牺牲。1807年7月4日,他从意大利和西班牙旅行回来后,在自己的《水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游记《西班牙的美丽而具有历史意义之旅》。这篇游记旨在针对拿破仑,指他是个“被奉若神明的暴君”,“正在他的兴旺发达和奇迹当中”。文章一开始就言辞激烈: 

        当在卑鄙下流的掩人耳目当中,大家只听到奴隶的锁链和告密者声音回响的时候,当一切都在暴君面前发抖的时候,当招徕他的恩典和博取他的失宠,显得同样的危险的时候,历史学家会出现,负责为人民复仇。 

        文章末尾还提到,路易十五的几个被流放到意大利的女儿,在特里耶斯特城死去。 
        拿破仑得到消息后,怒不可遏:“夏多勃里昂以为我是个白痴不成?以为我不明白他说什么?我要教他在杜热丽王宫的梯级上砍头!” 
        拿破仑这番话自然传到夏氏那里。但别以为夏氏是一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