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05老子的帮助-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罪的事例也告诉我们,骗子正是利用人们占小便宜的心理才做局设套,令人上当受骗的。
不要拒绝与忽视平淡,不要轻信与乞求奇迹,不要一时被煽起来就忘掉了常识,这些经验之谈,是值得听取的忠告。
安宁、平顺、太平,是老子的一贯主张,所以他劝告世人不要轻易被诱惑,不要拒绝平淡的大道。当然,这样一来,他就缺失了鲲鹏展翅、碧浪掣鲸、搏风击浪、如荼如火的人生的这一面了。奈何?
第三十六章 欲取固予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你想关闭它,就先要更要扩张它。你想削弱它,就先要更要强化它。你想废除它,就先要更要兴盛它发育它。你想从它那里拿去一些东西,就先要更要给予它一些东西。这才是精妙入微的道理与智慧。
柔弱常常能战胜刚强。鱼儿是不能离开深水的。国家的最有效的手段,最厉害的武器或者本领,是要保密的。(就像不能把鱼儿从水里掏出来炫耀一样,国家也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手段、武器或者本领。不炫耀利器的国家貌似柔弱,其实比动辄显示力量的国家强大。)
这一章,第一像是讲阴谋手段,第二像是讲兵法。类似的说法其实不仅在老子这边有,欲擒故纵、声东击西、围魏救赵、死里求生、骄兵必败、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居安思危、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及卧薪尝胆、以屈求伸、笑里藏刀、先礼后兵等都有点这方面的味道,这些成语与计谋也已经家喻户晓。
如果老子写的是处世奇术,或者兵法要览,把它说成阴谋或者计谋,不无道理。问题在于老子讲的是大道,大道的根本原理之一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问题不在于我对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问题在于你为什么老要张之、强之、兴之、得之呢?你不懂得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必衰,扩张久了必将闭合,太强壮了必将衰老削弱,太兴旺发达得势了必将被淘汰,得到的太多了必将丢失得多,登得高必会跌得重这一类的道理吗?大道如此,难道你能说这乃天地大道在向你耍阴谋玩花招吗?
从大道中可以衍发出德性来:虚静、如谿、若水、谦卑等是也。从大道中可以衍发出悲观消极来,如不仁、不为、不言、不为天下先、柔弱、婴儿等。从大道中也可以衍发出积极有为的东西,有道者为天下式,天下往,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安平泰,真正做到长久、长寿,莫能左右。从大道中也可能衍发出阴谋诡计、衍发出吃小亏占大便宜,直到虚伪。后者就是入了魔障,就是学大道而走火入魔,原因不是道的魔性,而是你的魔性。道魔一念间。大道是哲学,是本体论与认识论、方法论,讲的是认识、道德、境界、修养,学得好了是高人、圣人、君子、得道之人,至少不做妄人、恶人、愚人,学歪了变成阴谋家,这又怨谁呢?能怨老子吗?
大道里有观念,有品格,有境界,也有技巧。我们说道是道理、道心、道品、道路,同时我们的汉语构词中也有道器与道术的命名。大道中有将欲如何必固反着来的“术”,这样的术可以被圣人所用,也可以被邪恶所用,像一切技术一样,技术本身不能保证它被利用的正义性与谬误性。
这一章的将欲如何、必固如何,偏于道术,偏于实用,特别是战争或政治斗争中的应用。它有可能被皮毛化、阴谋化、非大道化。这是事实,也是鲁迅所说的,鹰可能与鸡飞得一样低,鸡却永远不会与鹰飞得一样高。就是说,追求大道的人从技术上学到的仍然是大道的启发、大道的无所不在、大道的证明。而一心搞技巧包装的人,即使你讲给他道的真谛,他听得进去的仍然只有计谋与机巧,而一个心术不正的人,他接触到了道,却得出了害人之道、骗人之道、诡计多端之道,也就是对于大道的背离与歪曲,最后只能由于失道而灭亡。这样的事情也是常常发生的。
类似的观念在我国的武侠小说中多有发挥:好人学了武,更好;而坏人学了武,更坏。
所以我喜欢讲大道无术。倾心大道的人用不着那么技术那么谋略那么钩心斗角,宁可放开胆量,敞开心胸,用光明对待阴暗,用正直回应邪恶,用善意回答不怀好心。
把大道理解成阴谋,这可能来自邪恶的居心,也可能来自对于大道的理解认识的皮毛化。只看到了皮毛上的相似之处,只看到鹰与鸡飞得一样低之时,便否认了鹰的穿云乘风向日高飞的性能,便为鹰搭一个草窝并且断言鹰压根就应该是住在这里的。
从动机上看,皮毛化认识问题本身并不是罪恶,但是其愚蠢的结论,如认为老子是阴谋家,则是因愚而谬,因谬而错,以致因错而害人害己,自陷于罪。或者是由于小聪明、小有聪明,距大道十万八千里,以小聪明观大道,作出了符合自己的小聪明的而且是不怀好意的解释。
越是小聪明越容易对别人不怀好意,越容易把小聪明用到不怀好意上,刻薄挑剔以对人,微醺欣赏以对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知其然,不然其所以然。
好,用不着为老子的非阴谋家而辩护了,在庸人眼里,智者确实像是比他多了点计谋,庸人虽庸,但是能接受计谋之说,喜爱计谋之说,热衷于计谋之讲究,却不可能接受大道之论、境界胸怀之说。
这一章仍然有些惊心动魄,尤其是政治家,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读之令人怦怦然。先立后废,先扬后贬,先放后收,先与后取,这一类的历史过程确实存在。有些是故意的谋略,有些则只是客观的必然过程,乃至是一个令人感慨系之的过程。你无法断定韩信的从青云直上,到身为齐王,到被杀全部是刘邦或吕后的设计,只能说韩信的故事证明了大道的有效性与警示性。大国的许多兴衰故事也说明了老子讲的这些惊心动魄的道理。
然而,它仍然不全然是人工的设计。世事千变万化,再说几十个“将欲N之,必固X之”,对于世界来说,仍然是太简单太草率了,这些只是粗线条,引为警惕、痛加防范则可,很有意义,视为药方或锦囊妙计则不可。
柔能胜刚,弱能胜强,这是国人的一个见解,也是一个经验,未必是从老子的著述中发明出来的。然而这不是无条件的。条件就是水,柔与弱的主体就是鱼,鱼儿离开了水,必然完蛋,更不可能胜什么刚强了。水是什么呢?老子一直认定,水是大道的形象与外象,不离开水,就是须臾不离大道。
条件又是深藏二字,大道如国之利器,不是让你挂在嘴上,不是让你显摆吹嘘的,只有用含蓄低调的态度学道用道,用非伪非饰的态度体悟大道,才能接近真正的大道。
名将不谈兵,他深知兵的千变万化,不可轻谈。名医不谈药,他深知病情的多种多样,岂可轻易开处方?国之利器不能轻易示人,那不是用来表演用来炒作的。学问越深,道性越深,越应该沉潜含蓄,不可锋芒外露,不可以之装点门面,不可将大道变成佐酒谈资,要注意内敛的功夫。那个“将欲N之,必固X之”的公式,那种微妙的“明”——道理与智慧,也是点到为止,不可多说。不可动辄将它拉到水面上来。
当然,这种讲法与现代思潮的强调透明度与人民的知情权,又大不一样了。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常常不做什么(不该做、不可做、不欲做、不屑做的)事。由于没有将时间与力量放在不该做的事情上(由于没有去干扰万物的应道而行),所以各种事情都做得比较好。
诸侯君王若能保持住这种不做不应做的事的大道,万物都将自己化育、教化、成长、合乎正常的规律与期待。
万物化育成长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一些想头,想要(不切实际地)做这做那,要这要那了。我就用没有命名定义的质朴来约束制动。让它(万物)回到无名、未定义、未雕琢的本初状态。回到了本初的朴素与厚重,你也就不会有私欲了。没有了私欲,也就不闹腾了,天下自然稳定有序、长治久安了。
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有名的命题,有人认为它是老子的核心命题。国人对此始终是极感兴趣的。无为而治嘛,又叫天下无事。无事就是大治,这个老旧的说法里包含着老子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天下无事了,大治了,当然就是做到了无不为。
无为的意思十分丰富,不是简单地什么都不干,更不是要求你干。而是:
其一,有所不为。有道德的与智慧的底线。那些不道德不聪明的坏事蠢事,无论如何,应该避免,应该不干,绝对不可为也。
其二,不过多干预,不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瞎指挥、胡作非为、轻举妄为,不轻易地大张旗鼓,不做表面文章,不乱提目标口号。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成长化育规律,你越是瞎去掺和,就越坏事。与其干预太多,不如静观其变。与其越俎代庖,不如尊重道的即万物的主体性。
其三,使自己处在一个可选择的状态,不急躁,不匆忙,不一脚陷进去被动应付。几乎所有意欲有为的人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有一个早晨达到目标的梦想。在一个浮躁的年代,老子提出了冷一冷的忠告。
其四,不要过高估计自身的力量与作为的可能性可为性。不要永远在那里研究永动机的发明与天堂的人间化。不要脱离现实的可能性与渐进性。不要把愿望与现实、意念与行为混同起来,又不能割裂开来。
总之,老子认为,为是有条件的,不符合这样的条件,是不能为的。例如,有悖道德的事不能做;有悖客观规律的事不能做;境界低下、嘀嘀咕咕的事不能做;自我中心纯属为己谋私的事情不能做;情绪化、缺少理性衡量、带几分歇斯底里的事情不能做;压根做不到的事情不能做;吹牛冒泡儿的事情不能做;显示自己、居功自傲的事情不能做;时机不对的事情不能做;伤害旁人的事情不能做……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人类的悲剧与其说是做的好事聪明事太少甚至于是不做事不作为,而是做的蠢事坏事糊涂事太多太多。
儒家讲三思而行,讲慎言、慎行、慎独,这里头都有无为的意蕴。
至于无不为,有的人抓住此言来解释老子仍然是主张有所作为的。
然而,我们反复阅读思考,我们能够发现的仍然不是老子有什么有所作为的正面主张,而是在无为——至少是无谬误过失帮倒忙的行为的前提下,让万物自行运转,万物自化,万物自得,万物自然而然地上轨道的理念。无为是前提,无不为是结果。无为是方法,无不为是目标。无为是哲学,无不为是价值。对于老子来说,实现无不为的理念的道路不是有为,而是无为。老子认为只有(侯王们)无为了,万物才能无不为。这确实精彩有趣。
这很不一般,很高明,但也很各色。它是稀有的珍贵见识,当然不可能是大道与真理的全部,也不可能是主流共识。
它注意抑制凡人们的胡作非为、轻举妄为、蛮干勉强、一意孤行的冲动,教给人智慧,却不教给人责任心、使命感与献身精神。
所以老子是伟大的、智慧的、深刻的,却不是足够悲壮的,他不是无畏的志士。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的主张万物自化,主张圣人不言、不智、不干预,似乎有点自由主义直至市场经济的味道,有点尊重万物、尊重环境、尊重客观世界的味道。但是他的动不动拿出朴来,拿出无欲的主张来,幻想回到历史的最初状态,回到原始社会,回到无文化无科技无生产力的发展的状态,又有点像是与世界唱反调、与人的欲望唱反调、对历史开倒车,他有点一相情愿加乌托邦主义。
从社会思想与哲学思想来说,无为说很有嚼头。从经济学来说,排斥欲望、镇压欲望则是不可能的,反人性的。从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来说,对于欲望进行必要的疏导与控制则是合理的。一味一心压迫欲望是不可取的。
老子在强调道的无为性的同时,也强调道的质朴性、本初性。他知道“化”了就欲作,越是发展就越有做什么要什么的冲动。他再次祭起了朴的法宝,他幻想让人回到初始状态、原生状态,浑浑噩噩,不要定义、不要命名、不要这系统那系统。这样的“朴”内存宽广、空间辽阔、时间久长,不受欲的控制与迷惑,与大道相通。
无为是一个否定性的命题,朴是一个肯定性的命题。
无欲是一个否定性的命题,是一个乌托邦。
以朴镇住欲作的倾向,以朴取代欲与作,也就是以无为取代有为,是一个美丽的与一相情愿的幻想。
万物自化,则是一个英明的论断、天才的论断,然而又是一个理想化而非可操作的论断。
老子怀疑欲望的积极意义,怀疑文化的积极意义,怀疑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这从学理上来说,是提出了很有学术价值的思考难题。
问题在于,欲望不欲望的问题不是一个学术问题、思辨问题,欲望与生命同在。你可以对欲望有所克制掌控,有所引导升华,却不可能完全取消。通过完全取消欲望以达到不欲而静、天下自定的目的,这十分彻底,正因为太彻底了,所以只是空想。
空想能够达到的,可能是现实所不能达到的。空想也是一种愿望,可能是比一般欲望更加高级的愿望。所以空想也是有魅力的。空想也是一种启发一种贡献,在一定意义上。
老子对于读者的启发,不是绝对的无为与无欲,而是批判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