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3后汉书-第2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八三一页一0行乱次以济其水遂无次按:张森楷校勘记谓据左传,无“其水”字,当有“师”字。 
  二八三一页一五行*'賨'*牂冬反据汲本、殿本补。 
  二八三二页五行谒者宗均集解引惠栋说,谓宗均即宋均。按:参阅宋均传校勘记。 
  二八三二页九行*(施)**'弛'*刑徒据汲本改。 
  二八三三页一行和帝永元四年冬至郡兵击破降之按:沉家本谓和纪郡兵破蛮在五年。 
  二八三三页六行零陵县属*(武)**'零'*陵郡也据集解引洪亮吉说改。二八三四页一行-六行冬武陵蛮六千余人寇江陵*至*又遣车骑将军冯绲讨武陵蛮按:此为延熹三年之冬。沉家本谓按桓纪,延熹三年冬武陵蛮寇江陵,车骑将军冯绲讨,皆降散,荆州刺史度尚讨长沙蛮,平之,与此传相合。而五年又书冬十月武陵蛮叛,寇江陵,以太常冯绲为车骑将军讨之。冯绲传亦云延熹五年武陵蛮夷悉反,寇掠江陵间,拜绲为车骑将军,将兵十万讨之。度尚传亦称延熹五年,擢为荆州刺史,进击长沙贼,大破之。则是延熹五年事。绲传既不言两讨武陵蛮,纪书五年事又与二传吻合,疑此传“三年”乃“五年”之斗,而桓纪三年事乃史驳文,而未及删正者也。 
  二八三四页六行太守廖析按:汲本、殿本“析”作“祈”。 
  二八三五页九行尚书大传作别风注雨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今尚书大传作“别风淮雨”。 
  二八三七页一0行帝赐调便金印紫绶按:刊误谓国名叶调,其王名便,此作“调便”,衍一“调”字。 
  二八三七页一二行逴音卓汲本、殿本无“逴”字。按:此注即在正文“逴”字下,例不重出“逴”字,无“逴”字是。 
  二八四0页七行廪君*(思)**'伺'*其便殿本考证谓“思”当依文献通考作“伺”。 
  又集解引惠栋说,谓“思”当作“伺”,水经注云“廪君因伺便”也。今据改。 
  二八四0页一0行按:此注原在“瞫氏”下,依汲本移正。 
  二八四0页一二行荆州图*'副'*曰*(副)*夷*'陵'*县西有温泉集解引惠栋说,谓依御览所引,当云“荆州图副曰夷陵县”云云,乙“曰副”字,脱“陵”字。 
  今据改。按:宋刊本御览无“副”字。 
  二八四0页一四行夷水*'别出'*巴郡鱼复县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当依御览补“别出”二字。今据补。 
  二八四一页一行云与女俱生按: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谓“云”疑当作“子”。 
  二八四一页一行*'弗'*宜将去集解引惠栋说,谓世本云“弗宜将去”,去犹藏也,言弗宜藏而不婴也。今据补。 
  二八四一页八行三十鍭一百四十九按:刊误谓鍭三羽当九十,若四矢为一鍭,则三百六十,无缘得一百四十九,未详。 
  二八四二页一一行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华阳国志“督”作“昝”。广韵音七感反,姓也,出蜀郡。 
  二八四三页二行灵帝光和*(三)**'二'*年巴郡板楯复叛按:纪在二年,华阳国志同,今据改。 
  二八四三页五行羌入汉川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华阳国志“汉川”作“汉中”。 
  二八四三页六行至建和二年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华阳国志“建和”作“建宁”。 
  二八四三页九行或乃至自*(颈)**'刭'*割校补谓“颈”乃“刭”之斗,通志可证,各本皆未正。今据改。 
  二八四四页二行西极同师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华阳国志“同”作“桐”。今按: 
  前书亦作“桐师”。 
  二八四五页四行楚顷襄王时按:“顷”原斗“倾”,径据殿本、集解本改正。 
  二八四五页五行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据汲本、殿本补。 
  二八四五页一四行番禺县之西有江浦焉按:集解引沉钦韩说,谓“番禺”当为“牂柯”之斗。 
  二八四六页七行宁始将军廉丹按:“始”原斗“姑”,径改正。 
  二八四六页一三行建*(怜)**'伶'*据集解本改。按:汲本作“建怜”,校补谓殿本及通志皆作“怜”,故书以怜为怜之俗体,故又转写作“怜”,但华阳国志及前、续志均作“伶”,案前志益州郡建伶,应劭曰音铃,则作“怜”作“怜”皆误也。 
  二八四七页七行故诸葛*'亮'*表云据汲本、殿本补。 
  二八四七页九行置不韦县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资之按:“置”字原误分为“出直”二字,径据汲本、殿本改正。又按:刊误谓“资”当作“实”。沉家本谓案郡国志注作“居”,则“资”乃“居”之斗,不当作“实”。 
  二八四七页一0行蜀郡王追为太守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追”字乃“阜”字之误。 
  二八四八页一行其先有妇人名沙壹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壹”华阳国志作“壶”,水经注作“台”。 
  二八四八页三行背龙而坐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背”一作“陪”。 
  二八四八页一0行子扈*(粟)**'栗'*代据殿本、集解本改。 
  二八四八页一一行其王贤栗遣兵乘箄船按:王先谦谓华阳国志“贤栗”作“扈栗”。又集解引惠栋说,谓水经注“箄船”作“革船”。 
  二八四八页一一行南下江汉击附塞夷鹿茤按:集解引沉钦韩说,谓“江汉”字误,当为“澜沧”。又引惠栋说,谓水经注“鹿茤”作“鹿崩”。 
  二八四九页五行哀牢王柳貌集解引惠栋说,谓华阳国志“柳貌”作“抑狼”。按: 
  校补引柳从辰说,谓通鉴亦作“柳貌”,与传同,御览七八六引乃作“柳邈”。 
  惠氏据华阳国志作“抑狼”,与汉魏丛书本合,廖寅本又作“柳狼”。柳、抑与貌、狼、邈均形近易斗,无从确定也。 
  二八五0页七行广*(雅)**'志'*曰据集解引惠栋说改。 
  二八五0页一四行执还内牢中按:校补谓通志注“中”作“土”,连下为句。 
  二八五一页四行攻*(越)*帯瞥羌庖荻八担叫樘煳闹驹啤肮‘唐城”,衍“越”字。今据删。 
  二八五一页九行敦忍乙王莫延按:通志“敦”作“郭”。殿本“莫”作“慕”,校补谓通志作“莫”,与毛本合。 
  二八五二页六行姥怜之饴之按:校补谓通志注上“之”字作“而”。 
  二八五二页七行令因大忿*'姥'*恨责*'姥'*出蛇据汲本、殿本改。按:校补谓通志作“令因大忿姥,限责出蛇”。 
  二八五二页一四行*(廉平)**'兼乎'*唐虞按:校补谓案通志注,“廉平”乃“兼乎”之斗,各本皆失正。今据改。 
  二八五三页一行郡守枚根按:集解引惠栋说,谓风俗通“枚根”作“牧稂”。 
  二八五三页一行邛人长贵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案前书西南夷传及袁宏纪,乃任贵也,岑彭传亦云“邛谷王任贵”,羡“长”字,脱“任”字。下仿此。 
  二八五三页九行续汉*(书)*志曰苏祈县属越帯ぐ矗骸笆椤弊盅埽裆尽P尽八掌怼弊鳌八帐尽薄!
  二八五四页一四行益州刺史梁国朱辅按:集解引惠栋说,谓马严传“辅”作“酺”。 
  二八五五页五行犍为郡掾田恭集解引惠栋说,谓“田恭”通鉴作“由恭”。今按: 
  通鉴胡注,由,姓也,秦有由余,或曰楚王孙由子之后。 
  二八五五页八行梁国宁陵人也按:“人”字原脱,径据汲本、殿本补。 
  二八五六页三行堤官隗构汲本作“提官傀构”,殿本作“提官隗构”。按:校补谓通志作“提宫隗构”。 
  二八五六页三行与天合意汲本、殿本作“与天意合”。按:集解引惠士奇说,谓“合”当作“会”。 
  二八五六页三行罔驿刘脾殿本、集解本“驿”作“译”。按:校补谓通志作“译”。 
  二八五六页三行旁莫支留按:校补谓通志“莫”作“草”。 
  二八五六页四行多赐*(赠)**'缯'*布据汲本、殿本改。 
  二八五六页四行邪毗□□按:校通谓通志“□”作“堪”。 
  二八五六页五行拓拒苏*(使)**'便'*据汲本、殿本及通志改。 
  二八五六页八行偻让皮尼汲本“皮”作“彼”。按:校补谓通志作“屡让被尼”。 
  二八五六页八行路旦□雒汲本作“路且拣雒”,殿本作“路且□雒”。按:校补谓通志作“路且□雒”。 
  二八五六页九行魏菌度洗按:汲本“度”作“渡”。 
  二八五六页一二行远夷怀德歌按:校补谓乐德、慕德二章皆言“歌诗”,独怀德一章仅言“歌”,不言“诗”,明脱一“诗”字。 
  二八五六页一三行莫砀麤沐按:校补谓通志作“莫杨麤水”。 
  二八五六页一四行罔译传微按:校补谓通志“微”作“徽”。 
  二八五六页一五行伦狼藏幢汲本“幢”作“幡”。按:校补谓通志作“□”。 
  二八五六页一五行理历髭雒按:汲本、殿本“历”作“沥”,通志同。 
  二八五七页一行传室呼敕汲本、殿本“室”作“言”。按:校补谓通志作“室”。 
  又按:校补谓以上异字,方言转译难明,声读今古有异,东观记又仅存辑本,无从定其得失矣。 
  二八五七页三行旄牛徼外白狼楼薄蛮夷王唐缯等按:沉家本谓和帝纪“楼薄”作“貗薄”。 
  二八五七页一0行以*(属)**'蜀'*郡*(蜀)**'属'*国为汉嘉郡据汲本、殿本改。 
  二八五八页三行反其*(觽)**'聚'*邑据元龟九百六十改。按:汲本、殿本作“反其邑”,无“觽”字,而下“皆依山居止”句上则有“觽”字,疑邑觽二字斗倒也。 
  二八五八页一0行零羊角味咸无毒汲本、殿本“零”作“灵”。按:零灵通作。 
  御览七九一引作“□”。 
  二八五九页一二行姓马适名建也按御览七九一引原注作“姓马名适建”。 
  二八六0页六行编数都护部守之曹按:刊误谓“部”字合作“郡”。 
  二八六0页七行軨积于内府按:刊误谓“軨”字误,当作“骈”字。 
  ************后汉书卷八十七 西羌传 第七十七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一'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二'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三'滨于赐支,至乎河首,挠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 
  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四'故国无□寡,种类繁炽。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五' 
  注'一'衡山也。 
  注'二'三危,山,在今沙州敦煌县东南,山有三槵,故曰三危也。 
  注'三'河关,县,属金城郡。已上并续汉书文。 
  注'四'寡妇曰□,力之反。 
  注'五'黄帝素问曰:“西方者,金*(玉)**'王'*之域,沙石之处,其人山居而多风,水土刚强。” 
  王政修则宾服,德教失则寇乱。昔夏后氏太康失国,'一'四夷背叛。及后相即位,乃征畎夷,'二'七年然后来宾。至于后泄,始加爵命,由是服从。'三'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岐之闲,'四'成汤既兴,伐而攘之。及殷室中衰,诸夷皆叛。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五'故其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六' 
  注'一'太康,夏启之子,盘于游田,不恤人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也。 
  注'二'后相即太康孙,仲康之子。 
  注'三'泄,启八代孙,帝芒之子也。 
  注'四'邠,今豳州也。岐即岐州也。 
  注'五'武丁,殷王也。易曰:“高宗伐鬼方。”前书音义曰:“鬼方,远方也。” 
  注'六'殷颂之文。 
  及武乙暴虐,犬戎寇边,'一'周古公踰梁山而避于岐下。'二'及子季历,遂伐西落鬼戎。'三'太丁之时,季历复伐燕京之戎,戎人大败周师。'四'后二年,周人克余无之戎,于是太丁命季历为牧师。'五'自是之后,更伐始呼、翳徒之戎,皆克之。'六'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宾服。'七'及率西戎,征殷之叛国以事纣。'八' 
  注'一'帝武乙即武丁*(五)**'三'*代孙。无道,为偶人像,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代之行,天神不胜,而僇辱之。又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 
  遂被雷震而死。 
  注'二'梁山在今雍州好畤县西北。古公,文王之祖也。岐山在扶风郡也。 
  注'三'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也。 
  注'四'太丁,武*(丁)**'乙'*子也。竹书纪年曰:“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也。 
  注'五'季历,文王之父也。竹书纪年曰:“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 
  周王季命为殷牧师也。” 
  注'六'竹书纪年曰“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也。 
  注'七'见诗小雅采薇篇。 
  注'八'左传晋韩献子曰:“文王率殷之叛国之事纣,惟知时。” 
  及武王伐商,羌、髳率师会于牧野。'一'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二'王遂迁戎于太原。夷王衰弱,'三'荒服不朝,乃命□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四'厉王无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五'王命伐戎,不克。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王乃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却。 
  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二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