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就是不要“可”欲,不要欲得。要“禁”欲,要知足。真正做到知足,达到无足了,恒就足了,也就是达到了永恒,就是回归了大道。 
  三,通行本问题: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帛书本“罪莫大于可欲”,通行本删掉这句话,错以为和“咎莫大于欲得”重复,而欲得句好理解,所以,才删掉了可欲一句。 
  实际,人生失道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个“可”字,开眼便可,也就是开眼便当真,便执着。哪个肯否呢?一切修行,都是从否字入手,教人学会否。细想“无为”,就是“否有”啊。 
  2帛书本“恒足矣”,通行本改成“常足矣”,避讳而已。                    
10(通行本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经文——译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不出户外,而知天下之事); 
  不规于牖,以知天道。 
  (不通过牖去测量天象法度,而知道天象运行规矩)。 
  亓出也弥远, 
  (有的人不仅出户,且出的很远。亓:其古体字。弥:字取通行本,甲本字酷似禀), 
  亓知也弥少。 
  (知的却很少。弥:字取通行本,甲本字酷似禀)。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因此,圣人不行天下而能知天下), 
  不见而名, 
  (不见天下而能名说天下), 
  弗为而成。 
  (无为而有成就)。   
  【笔记】 
  一,本章核心:行“不得”,而为圣人。 
  普通人求得,亓出也弥远,亓知也弥少。 
  圣人则不同,圣人行无为,求不得。所以,圣人才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才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二,这是脚踏实地修行,不是说嘴;这是高层次的心行,不是低层次的脚行。 
  修心养性,达到一定高度,万法皆由心出,才能做到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三,通行本问题: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细看,通行本去掉帛书本多余的“于,以,也”字,多美的骈文啊。 
  2弗字,改成不字,通俗易懂。 
  帛书本问世,老子真是万幸,百姓真是万幸。                    
11(通行本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隥。 
  〖经文——译文〗 
  为学者日益, 
  (为学的人,日日增益,有为也), 
  闻道者日隥。 
  (闻道的人,因道体无形,所以日日减损,也即不得,无为也。隥:〈说文〉仰也。〈广韵〉都邓切,去嶝端。〈玉篇〉险阪也。显见,道德经中的隥字,有“狭窄”义。相对于益字,隥字之狭窄义可以理解成“减损”。因此,帛书乙本才修改成“线”字;通行本,在线字基础上参照益字,把线字修改成损字)。 
  隥之有隥,以至于无。 
  (隥之,又隥之,也即生减损,又生减损,直到无。有:取帛书乙本,通又。之:〈說文〉出也。之,本义生出,滋长。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样为无为,便能无不为)。 
  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取得天下了,恒无事无为才能达到取天下。及其有事而为,是不足以取天下的)。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不得,能够达到无。由此,而取天下。 
  不得,无为,足以取天下。显见,依旧是说明“不得”之德的重要。   
  二,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隥。 
  1为学者日益。 
  有为,执着万物。世人之心,求有,为学日日增长,可道可名,执着道名,执着万物。 
  2闻道者日隥。 
  无为,放下万物。修行到达高层次是修心。修心就是修除玄蓝,如同浴,所以日日得见净洁。又如同登山,越是往上,空无越大,世间万象越来越少,山路也越来越狭窄,所以,老子才说“日隥”,也即日日减损。 
  3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隥,打个比方,好比登金字塔。越往顶端,虚空(无)越大,到达顶端,尽是虚空(无),这就是“闻道者日隥”的形象解释;相反,越往底部,虚空越小,实体(有)越大,这就是“为学者日益”的形象解释。   
  三,只有达到无,才可以回归大道,才取得天下,为天下主。 
  只有登临山巅,才回归到无,本心才毫无牵挂,才回归道。才能够达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如果有事而为,是不能达到山巅的,是不足以回归大道,取得天下,修成正果的。 
  天下:小到一身,大到一国,最大到道,都是无为而取。   
  四,通行本问题: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通行本开始句子,去掉两个者字,最后句子,去掉一个也字,句子就规矩了。 
  2帛书“闻道者日隥”,“隥之有隥”,乙本改成线字,通行本根据线字改成损字。实际上,原本也是通达的。可以和“玄之有玄”对看。 
  3帛书本“取天下也,恒无事”,通行本改成“取天下常以无事”,好理解一些。                    
12(通行本第四十九章):圣人无恒心,为天下浑心。 
  〖经文——译文〗 
  圣人无恒心,以百省之心为心。 
  (圣人无恒心,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百省:百姓。恒心:圣人悟道之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善无为的,增其善;不善于无为的使其成为善。这就是圣人无为之“德善”,也就是说圣人善于不得。善:善于);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信无为的,增其信;不信无为的使其生信。这就是圣人无为之“德信”,也就是说圣人善于言不得,令众生信不得)。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 
  (圣人在天下总是这样收敛再收敛,也即无为。歙:通“翕”。收缩,敛息。字取通行本,帛书本字有些似箸), 
  为天下浑心, 
  (圣人为天下大心。浑:大也。〈班固…幽通賦〉渾元呶铮
  百姓皆属耳目焉, 
  (百姓都属于圣人之耳目), 
  圣人皆咳之。 
  (圣人都把百姓当成孩儿一样去对待。咳:通孩)。   
  【笔记】 
  一,本章核心:圣人善于“不得”,因为圣人为天下混心。 
  老子说:圣人无身,以天下为身;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天下浑心。如此无身无心之心,空有不住,就是“道”。 
  得道圣人,从行上说,百姓善无为的,增其善无为;不善无为的使其成为善无为。这就是圣人无为之“德善”,也即“善德”,善于不得。从言上说,百姓信无为的,增其信无为;不信无为的使其信无为。这就是圣人无为之“德信”,也就是说圣人言上,善于言不得,从而令众生相信,“不得”是有益的。   
  二,无身。无心。 
  修行达到圣人高度(指老子高度,非孔子高度),已经证悟大道。这时的圣人,已经达到无身高度。这是修行境界,不是口头功夫。直到有一天,确实我们自己证悟到无身了,才能知道老子不是胡说八道,知道“其德乃真”。 
  到了无身境界,心,就是恒心,清净无染,如如不动。但老子却说无恒心,以百省之心为心,实际就是以无恒心为恒心。这依旧是修行境界,不是口头功夫。直到有一天,确实我们自己证悟到无恒心了,才能知道老子不是胡说八道。 
  注意,老子说“无身无恒心”,这是不住有相;“以天下为身;以百姓之心为心”,是不住无相。大道无实,也同样无虚。需要慢慢感悟。   
  三,这大心,是修证的结果,不是推论而来。 
  有人推论过,那就是著名的红衣大主教贝克莱。最关键的是有人证悟了此心,如老子,如佛祖,如六祖慧能,等等,数不胜数。 
  实际来说,修行达到了,自然就晓得什么是大心了。如果没有修行层次,谈大心,就是空谈,就是云里雾里。所以,大心是不可说的。 
  道,心心心,大心而已。   
  四,通行本问题: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混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帛书本“圣人无恒心”,通行本把恒字改成常字,避讳而已。 
  2帛书本“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通行本加进四个吾字,改变了老子本义。 
  3帛书本“为天下浑心”,后人读不懂了,改写成“为天下混其心”。大错。 
  即便哲学水平达到贝克莱那样高度,也仅仅能推导出天下有个大心,离老子的“证道”之浑心尚属遥远。老子的浑心,只有佛家修行达到巅峰证悟的真心,才可相互媲美,相互映衬。后世那些根本没有修行层次或修行层次很低的修改者,如何体悟修行层次极高的老子的奥妙? 
  4帛书本“百姓皆属耳目焉”,正因为没有修行层次,通行本才按自己理解修改成“百姓皆注其耳目”。 
  5帛书本“圣人皆咳之”,通行本把咳直接修改成孩,因为咳与孩通。                    
13(通行本第五十章):生之徒十有三。 
  〖经文——译文〗 
  出生入死, 
  (天下万物,出生入死而已。生为之出,为阳,出于三才之天;死为之入;为阴,入于三才之地。道无生无死), 
  生之徒十有三; 
  (生,十只步履其三。这是指三才之天,乾也,阳也,动也,主生。守其三才之三分之一,也即十有三。徒:〈说文〉步行也。十:〈说文〉数之具也); 
  死之徒十有三; 
  (死,十只步履其三。这是指三才之地,坤也,阴也,静也,主死。守其三才之三分之一,也即十有三); 
  而民生生, 
  (而民却欲生生。这是指三才之人,十分天下也得其三,也是十有三。居中,戴天履地,阴阳和合,事实是生死各占一半;但人和天地不同,人有欲望。天赋予之生,地赋予之死,而人却欲生生), 
  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 
  (生为动,民众的“生生”之动,使其十有三不能生生,反而最终都动往死地,民众终不免死,这是什么缘故呢?之:〈玉篇〉是也,適也,往也。动:字取通行本。帛书本字左言右酷似繁体丰字)? 
  以亓生生也。 
  (那是因为,民众贪著万物之生生不息,物极必反,必然全部归于死地。这是有为之过。亓:其)。   
  盖闻善执生者, 
  (听说善于守生的人。执:守也,持也。〈書…大禹謨〉允执厥中。盖: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上酷似竹字头,下酷似程), 
  陵行不辟矢虎, 
  (行在丘陵间不躲避矢和老虎), 
  入军不被甲兵。 
  (进入到军中不被武器攻击。甲兵:联系下文,甲是指武器,兵指攻击)。 
  矢无所投亓角, 
  (矢无身可投掷其角。矢角:箭头。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投:投掷。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结构类似上并列米字,下卒), 
  虎无所昔亓蚤, 
  (虎无处可粗其爪,即无处伸其爪。蚤:与爪通。〈礼…曲礼〉不蚤鬋。「裕А乖槎廖ΑN簦骸醇崱祩}各切,音錯,觕也。觕,粗义), 
  兵无所容亓刃。 
  (攻击,没有地方可以砍入其刃)。 
  夫何故也? 
  (这是什么缘故呢)? 
  以亓无死地焉。 
  (因为他们那里无死地)。   
  【笔记】 
  一,本章核心:长生之道,在于无生,依旧强调“不得”。 
  善于生者,不求生生,反求死,才能长生。说穿了,老子还是论证自己主张“不得”是正确的。老子围绕“不得”这一核心,展开每一章。   
  二,百姓有为的原则:徒十有三。 
  生死,多寡,有无,得失,福祸,都是徒十有三,这是三才也即天地人三分的定数。都不要强求,得少知足,这是老子对百姓的忠告。天地无欲,都能做到徒十有三。人呢?有欲之人总是求全,求徒十有十,求生生,如何求得?殊不知,十分能得三分就是全了。   
  三,民众动皆动往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 
  天主生,徒十有三而已;地主死,也是徒十有三而已;人居住天地之间,应该是半生半死,徒十有三而已。 
  可人受欲望支配,生了还想生,有了还想有,不肯死,因此追求生生不息。可最终却都不免死,把自己的十有三变成死地,这是什么缘故呢?那是因为,百姓贪著生生不息,物极必反,必然归于死地。   
  四,善执生者无死地。 
  善于守生的人,没有任何危险,为什么?因为善于守生的人,守无为,不守生生,守的是无生。无生何死之有?所以他们那里便无死地,反而是生,这是圣人。百姓之生死可以徒十有三,这是老子告戒百姓如何生活,如何修养自己。而真正的修行是无生死,归一,归朴,归还大道;三也不徒,一切归无。 
  后世修行道上的各家各派,在无生无为上,哪个超越了老子?哪个不是老子早就教导过的?老子不得真传,后人之过也。   
  五,通行本问题: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