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4三国智谋精粹-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三大战略家之一 
  荀彧并不象孔明、鲁肃那样给刘备、孙权描绘国天下的蓝图,但他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奉天子以从众望”和”坚守官渡以待变”的三大决策,是属于战略的范畴,是有关曹魏生死存亡、兴亡盛衰的大事,其贡献不亚于孔明的“隆中对”之于西蜀,鲁肃的:“榻上策”之于东吴。故笔者把他和孔明、鲁肃并列,誉之为三国时代三大战略家之一,也正是据此:“而荀彧的三大决策,若非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不能采用。庸主不能用奇才,明主始能用奇才,古今如此!            
3。鼎足江东:孙权行鲁肃战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坐镇江东之后,善于举贤任能,故人才济济。鲁肃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鲁肃是周瑜所荐,周瑜说他“平生好击剑骑射”、“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是文武全才。他投依孙权后,甚得敬重。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足而卧,夜半,权问肃说:“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说: 
  “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 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因此策只在榻上谈的,故史称之为“榻上策”,因鲁肃献“榻上策” 
  引起孙权的重视,老臣张昭力加反对,认为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 
  不可用。孙权并不因张昭的訾毁而疏远鲁肃,而是相反,更加敬重之。 
  认清首要敌人 
  “榻上策”提出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那时,“北方多务”,曹袁两大军事集团正准备决战,袁绍比曹操兵力强,曹操并未具有必胜的条件,而鲁肃却能断定东吴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这是很有见地的。他主张乘曹操无力南顾之机,占领荆州地区,“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因为荆州处于扬州上游,如果将来让曹操占领荆州,东吴前线将遭到严重威胁。如果全据长江,凭着这条不易逾越的天堑,则可保卫东吴的安全,然后伺机以图天下。鲁肃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东吴所能采取的最佳决策。此策后来成了东吴的国策,孙权能雄踞江东,三分鼎足,实有赖于此。 
  坚持联盟以抗曹 
  鲁肃为实现其政治蓝图,始终奋战不息。他给孙权制订的其他战略决策,也以”榻上策”为据。曹操统一北方后,决意南征,南北矛盾开始激化,孔明、鲁肃己先后预见天下三分,因此如何处理曹、孙、刘三方的关系,已成为当时急需思考的重要议题。由于曹操势大,孙、刘要想与之抗衡,除了联盟之外别无他策。”智者见诸未萌”,杰出的战略家孔明、鲁肃不约而同提出孙、刘联盟抗曹的主张。刘琮以荆州降曹后,江东上下震惊,张昭等谋士都主降,只有鲁肃坚决主战,并向孙权陈述”诸人可降曹,独将军不可降曹” 
  的理由,使孙权深为感叹说:“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在鲁肃的策划和奔走下,促成孙、刘联盟抗曹,最后打败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当鲁肃从前线还,孙权与诸将出迎,孙权说:“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说:愿至尊咸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可见其志不凡。 
  鲁肃始终坚持孙、刘联盟抗曹,至死不渝鲁肃懂得:孙刘双方有如唇齿关系,唇亡则齿寒,故他不象庸瑜那样,只从国家眼前利益出发,千方百计拆盟,也不象孔明那样,使尽诈谋以拖延交还荆州,促使双方矛盾激化,而是既坚持国家利益,又保持孙、刘联盟。因此,他不仅比周瑜看得远,比孔明也高明。 
  借荆州、存人才为了全据长江,保卫东吴的安全,他三次前往索还荆州,并以理力争,虽然对方屡次使计推辞,他也耐心等待,避免动干戈。甚至孔明为拖延时间,使刘备立下”暂借荆州”的文书,他也被哄作保人押了字。在与关羽相会时,他好言相劝,指出借荆州是为使刘备有所托足,今“已得西川,又占荆州”,是“贪而背义”。《三国演义》把这次会见,说是“关云长单刀赴会”。把关羽写得威风凛凛,鲁肃则被描绘得呆相十足。史实却不然,是鲁肃前往会关羽,他理正辞严斥关羽,关羽无言以对。至于说“暂借荆州”是鲁肃上了孔明的当,史实也并非如此。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赤壁之战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裴松之注《汉晋春秋》记载:”吕范劝留备,肃曰: ‘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 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可见借荆州是出于鲁肃本意,是为“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以共同抗曹,不仅如此,鲁肃还向刘备推荐人才。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不被录用后,他担心庞统投曹操,便劝庞统投刘备,作书推荐,并嘱之说:”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可见,鲁肃所为,都是服从于“孙、刘联盟抗曹”这个战略决策。因此,鲁肃在世时,吴、蜀两国基本和洽。这对两国有利,只对曹操不利,使曹操不能行其”分而取之”之策,在两国同盟面前,无所作为。吴、蜀两国能与曹魏三分鼎足,鲁肃所做的贡献是不亚于孔明的。 
  人才须有识者赏识 
  历史上,杰出人物之所以得行其志,或因得遇机缘,或因得遇明主。韩信在楚,不被知名:后归刘邦,始得施其才。同样,鲁肃如不遇孙权,“榻上策”将不诞生,鲁肃也将默默无闻。故有伯乐才识千里马,善用才者才识大才。所以说有大才的固然了不起,善用才的也了不起,孙权有识见,听了鲁肃的”榻上策”才大为赞赏:听了鲁肃的主战理由,才认为“正与吾见相同。”正因君臣相得是建立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故张昭的流言蜚语,毫不影响孙权对鲁肃的信任。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反之,纵有大才也会湮灭。鲁肃能成为一代名将,并能充分发挥这个杰出的战略家的作用,不正是因得到孙权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吗?            
4。政权转移:曹爽昏归司马氏     
  魏主曹睿临危,托孤曹爽、司马懿,辅佐年才8岁的幼子曹芳。为争权,曹爽和司马懿激烈搏斗,昏庸的曹爽当然不是奸滑的司马懿的对手,结果落得灭族之祸。而曹魏政权也就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为司马炎篡魏打下基础。 
  所用非人。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都不惜采用一切手段清除异己。曹操虽以善用人著称,但有不从已的大都被其所杀。在他决定立曹丕为太子后,不惜清除曹植的党羽,为曹丕继位扫清道路。曹丕篡汉后,其文武大臣大都是曹氏的心腹,故曹魏政权是巩固的。及曹魏第三代,即曹睿继位时,功勋之臣多数亡故,而其后代都是花花公子,庸碌无能,只知吃喝玩乐。曹爽就是这样的人。他凭着其父曹真的余荫,得到了曹睿的重任。曹睿病重时,曾在曹氏宗族中物色辅政人才,结果还是落到曹爽身上,可见曹氏第三代都是些什么样的庸人了。曹爽在其心腹何晏的启发下,懂得兵权的重要,于是以“司马懿德高望重”为名,请魏主“加为太傅”,太傅地位虽比太尉为高,却不掌兵权,曹爽请封司马懿为太傅实是为削去其兵权。曹爽乃以其心腹统率各军,自是兵权皆归于已。爽掌握兵权后,认为可高枕无忧,便与其心腹纵情淫乐,其衣食住行,奢侈豪华,不下于朝廷。 
  以“阴”制“庸”得政权 
  司马懿是个既很有才智又非常阴险的人,他辅佐曹氏四代,辅政二次,曹魏统治者都被他假装的表象所惑,都以为他是心腹,连善于识人的奸雄曹操也被他瞒过了。司马懿被罢兵权之后,便推病不出,二子亦退职闲居,以伺机反扑。当曹爽派新任荆州刺史李胜去向他辞行,以探听其虚实时,司马懿早料到其来意,乃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又令二婢扶策,方请李胜入府。在对话时,他语无伦次,牛头不对马嘴,尽装耳聋说是听不清对方的话。 
  侍婢迸汤,他将口就之,汤流满襟,乃作哽噎之声说:“吾今衰老病笃,死在旦夕矣。二子不肖,望君教之。君若见大将军,千万看觑二子!”言讫躺在床上,声嘶气喘。李胜回言曹爽,爽大喜说:“此老若死,吾无忧矣!” 
  这确是庸人庸话。司马懿见李胜去了,遂起身谓二子说:”李胜此去,回报消息,曹爽必不忌我矣。只待他出城畋猎之时,方可图之。”果然,不一日,爽引三弟,并心腹人何晏等,将其总管的禁兵,保护魏主前往狩猎。司马懿一俟曹爽出城,即发动政变,控制军营,然后引兵出城屯于洛河,守住浮桥。 
  曹爽的智囊桓范设法逃出城外告变。司马懿知道了大惊说:“‘智囊’泄矣! 
  如之亲何?”太尉蒋济说:“弩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这是说劣马只惦着马棚里的饲料,譬喻无能的人贪图安逸,缺乏远大的志向和谋略,桓范见曹爽后,建议他调外兵以讨伐司马懿。接着司马懿派人来告知曹爽:只是削去他的兵权,别无他意。是夜,曹爽左右思考,意不能决,自黄昏直流泪到天晓,还是狐疑不定。桓范入帐催之说:“主公思虑一昼夜,何尚不能决?” 
  爽叹说:“我不起兵,情愿弃官,但为富家翁足矣!”范大哭,出帐说:” 
  曹子丹以智谋自矜!——今兄弟三人,真豚犊耳!”就这样,曹爽被司马懿诱骗回城里,以“莫须有”的谋逆罪,将曹爽三兄弟及其党 徒,皆斩于市曹,并灭其三族。在你死我活的搏斗中,曹爽仍幻想让出兵权后做”富家翁”,其愚如此,其死也活该!曹氏后代庸碌如此,司马氏取而代之是必然之事。            
5。断送西蜀:刘禅宠宦官黄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孔明《前出师表》总结前后汉兴亡的原因,用以告诫刘禅,确是语重心长,言真情切。而刘禅并没有如孔明所希望的,亲贤臣,远小人,以兴汉室;而是亲小人,远贤臣,重踏桓、灵覆辙,断送了蜀国江山。 
  昏庸无能的阿斗 
  刘禅是少有的昏君,是个不朽的”阿斗”。平心而论,刘禅也不尽坏: 
  他老实得可怜,昏庸得出奇,陈寿给他形象的评价是:“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 ‘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孔明执政时,他遵其父刘备所嘱:“事丞相如父”,且实权在孔明,他不听也得听。孔明操劳国家大事,整天忙得汗流浃背,食不甘味,睡不安席;刘禅却可不费脑筋,饱食终日,乐其所乐。当然,他不是整天在昏睡,遇到国家有事,他有时也有所用心。如刘备逝世后,曹魏乘机兴师五路侵蜀,因这时孔明闭门不出,他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团团转,后来他到相府探望孔明,孔明告诉他退兵之策,他才如梦初醒。他对孔明也不尽放心,当孔明与司马懿斗兵斗阵连续大胜,正欲乘胜直取长安的时候,他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听信流言——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宦官为之画策,他便遣使资诏星夜宣孔明回。孔明奉旨回成都问他何故诏还?他无言可对,良久,乃说: 
  “朕久不见丞相之面,心甚思慕,故特诏回,一无他事。”真是憨人憨话, 憨气十足。不过,总的说,孔明在世时,还是贤臣当道、小人远避,刘禅基本上是听孔明的话的,宦官也不敢出面干政。孔明病逝五丈原后,情况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蒋琬、费祎等贤相相继去世后,他被宦官黄皓等小人所左右,溺干酒色,不理朝政,政事、军事弄得一塌糊涂。 
  小人弄权,将士难为 
  深得孔明兵法的姜维是蜀国后期的“擎天柱”,是个赤胆忠心的人,他秉承孔明遗志,九伐中原,虽天大胜,但也挫伤敌胆,使之不敢正窥西蜀。 
  当姜维正在前线浴血奋战,困魏国名将邓艾于祁山时,忽连接后主的三道诏书,促其班师。原来是后主听黄皓谗言:“姜维屡战无功,可命阎宇代之。” 
  阎宇何人?他身无寸功,只因阿附黄皓,遂得重爵,官至右将军。黄皓本想用阎宇代姜维,后知邓艾善用兵,恐阎宇非其敌手,又寝其事。任用大将,如此儿戏,是撤是用,全凭一宦官作主,确是超级庸主。姜维回,得悉此事,入奏后主说:”黄皓奸巧专权,乃灵帝时十常侍也。陛下近则鉴于张让,远则鉴于赵高。早杀此人,朝廷自然清平,中原方可恢复。”后主笑说:“黄皓乃趋走小臣,纵使专权,亦无能为。”姜维因不能杀黄皓担心被其所害,乃听从郤正之言,领军前往沓中屯田,以充军实,徐图进攻。自古以来,庸主当政,小人弄权,大将在外难于立功。昔”乐毅伐齐遭间阻,岳飞破敌被谗回。”姜维岂能例外! 
  西蜀之亡必然也 
  刘禅昏庸透顶,黄皓专权胡为,西蜀之亡是必然之事。钟会、邓艾大举兴兵入侵西蜀,姜维即起沓中之兵前往拒敌,并上表请派精兵分守战略重地阳安关和阴平桥,并指出“若失二处,汉中不保矣。”在这危急关头,刘禅竟听黄皓之言,召师婆入内殿问吉凶,她以“西川土神”附身,胡说什么“陛下欣乐太平,何为求问他事?数年之后,魏国疆士亦归陛下矣。陛下切勿忧虑。”自此,刘禅深信师婆之说,遂不听姜维之育,每日只在宫中饮宴欢乐。姜维累申告急表文,皆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