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军事欺骗-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欺骗计划。这是一次典型的迷惑式欺骗。“坚韧”计划的着眼点是把近90 个德国师和空军、海军及军需供应牵制在远离诺曼底的地区。为此,在总计划之下,制定了一系列子计划。代号为“北方坚韧”的计划,主要针对挪威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其他国家,目的是牵制希特勒部署在丹麦、挪威和芬兰的27 个师。该计划使用特别手段,虚构了一个拥有35 万部队的英国第四集团军,并正在苏格兰集结。这支部队将和一支并不存在的苏联部队向挪威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南方坚韧”计划虚构了一个拥有50 个师、100万人的集团军正在英格兰东南部集结,准备在加来海峡发起进攻法国的攻势。坚韧计划还有其他几个组成部分:代号为“铁甲军”的计划以威胁入侵比斯开湾沿岸为手段,把德军第一军牵制在波尔多;代号为“复仇”的计划旨在把德国的第19 军拖在马塞地区;“齐普林”计划的任务是向巴尔干半岛施加压力;“王冠”行动的目标在于通过常规军事行动把德国在意大利的部队牵制在那里。除此之外,还有几十个规模较小的行动计划,任务都是在诺曼底登陆前后分散德军的注意力。这些按计划实施的欺骗,使德国人感到,斯堪的纳维亚、法国西部和南部、意大利和地中海东部地区都在盟军进攻的直接威胁下,对盟军将在何时何地实施主要进攻无法作出判断,只好在各个地区按兵不动。直至盟军在诺曼底开始大规模登陆进攻,德军还不敢放弃在加来地区的防御。
(三)诱导式欺骗
诱导式欺骗旨在将对手诱入歧途,使其作出己方所希望的行动。因此,同迷惑式欺骗相反,它要提高欺骗信息的清晰度,使一种假情况具有非常的吸引力,从而诱使欺骗对象只相信一种可能,并按这种可能作出反应。诱导式欺骗的实质,是通过精心制造的有说服力的信息,控制欺骗对象的思维过程,强化其思维的倾向性,使其作出自认为很有把握然而却是错误的判断和计划,并集中力量付诸行动。声东击西,瞒天过海,暗渡陈仓,顺祥敌意,都属于诱导式欺骗。这种欺骗,组织起来比较复杂,难度也更大,但它可以使欺骗者得到极大的好处。因此,人们把它作为军事欺骗的高级形式,只要有可能就采取这种欺骗形式,以求达到将敌诱入歧途的欺骗效果。在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地面作战阶段就采用了诱导式欺骗方法。
战前,伊拉克与多国部队的力量对比是:战斗部队兵员数量3:2;支援作战的兵力2:1;坦克1。3:1。按照常规,对坚固防御之敌发动进攻,至少需要有3 倍以上的兵力优势,而多国部队不可能拥有这样的优势。于是,多国部队决定通过军事欺骗弥补兵力不足并形成优势。主要措施是:(1)故意抛出多个地面作战的假方案,并通过新闻媒介着力渲染。如美、英、法几家有影响的报刊以及CNN 有线新闻广播电视网都曾接二连三地报道了对伊发动地面进攻的各种作战方案。既有五角大楼制定的所谓“夜间骆驼行动”方案,又有海湾美军中央总部拟定的“四面出击”的应急方案,还有美军人士透露的对伊作战构想。这些信息从公开的渠道不断传到伊拉克最高指挥部,使他门在情报保障不灵的情况下,无法对美军的真实意图作出准确的判断。
(2)组织海上佯动,把伊军注意力吸引到科威特沿海。美海军陆战队在海湾地区集结了75%的兵力,约8。5 万人,并得到在波斯湾的3 个航母编队和两个战列舰大队的支援。战前,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海上连续组织了5次以夺取科威特为背景的两栖登陆作战演习,在科沿海摆出登陆的架势。开战后第7 天,美海空军加强了海上攻势,连连击沉伊海军舰艇,并开始清理水道,扫除水雷障碍。1 月24 日,美海军陆战队又攻占了离科威特南部海岸约40 公里的古拉赫岛。自2 月4 日起,美海军大型战列舰使用重型舰炮持续猛烈轰击伊军海岸防御阵地,显示登陆前的预先火力准备。上述海上佯动不仅把伊拉克侵科兵力的近半数牵制在科威特沿海地带,而且使外界对美军以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配合地面进攻的意图深信不疑。
(3)组织陆上佯动,使伊军确信美军将在科南部实施主要进攻。美军针对伊军“东重西轻”的防御部署,故意在科威科正面部署了大量部队,并频频在该地区实施进攻作战演习,造成在科南部地区发动主攻的态势。空袭期间,美空军和地面炮兵也重点轰炸和炮击了科南部的伊军阵地。工兵分队还在该地区伊军前沿前连续实施了爆破排障作业,使伊军确信科威特南部是美军的主攻方向。因而、在多国部队的猛烈空袭下,还派出大量坦克装甲车辆向科南部增援,加固沙科边境的防线。
上述欺骗措施,完全把伊拉克引入了歧途。伊军放松了沿沙伊边境的防御,集中兵力准备在东线与多国部队决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军把第1、3 坦克师、第1、24 机步师、第101 空中突击师、第2、3 装甲骑兵团和英军第一装甲师等主要突击部队向西秘密机动200—300 公里,调到了沙伊边境,
在伊军防守最薄弱的地段建立了进攻出发阵地。地面战争开始后,美军首先由助攻方向的海军陆战队第1、2 师和阿拉伯多国部队在沙科边界西南段和东段发起进攻;由骑1 师在伊、沙、科交界处实施战略佯攻,吸引伊军注意力。当辅助方向取得重大进展后,主攻集团才分兵多路突然发起猛烈突击,直向伊军纵深推进,获得了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西路美军在空军和战斗直升机的支援下,一举突破伊拉克南部防线,然后沿沙伊边境长驱直入,仅用一天时间,就推进至纵深160 公里的幼发拉底河地区和纳西里那南侧,对侵科伊军形成了合围态势,切断了伊军的退路。待伊军发现美军是声东击西时,已来不及调整部署和组织有效的抵抗。成功的军事欺骗,加速了伊拉克部队的溃败,而多国部队只付出了很小的代价。
诱导式欺骗的实质是通过发出欺骗信息,对欺骗对象实施“软性”控制。“软性”控制与“硬性”控制的主要区别是控制意图的隐蔽性和控制结果的不确定性。因为欺骗者与欺骗对象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如果把控制意图公开,对方就会抗拒控制。所以,欺骗者的控制意图,必须藏而不露,以防被对方察觉或猜测到。控制结果的不确定性是指控制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往往会有某种程度的偏离。这是因为:①控制信息可能在传递过程中受到干扰、歪曲;②欺骗对象可能忽略掉某些有价值的控制信息;③对控制信息可能作出先人为主的理解(即曲解);④即使确认控制信息的真实性,也并不意味着马上采取行动;⑤即使采取行动,行动的性质和规模也不一定跟欺骗者预想的完全相同。因为在控制信息之外,战场上的各种偶然事件会发生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诱导式欺骗的结果和目的完全一致的情况是极少的,更多的是有某种程度的偏离。如果对方对欺骗信息感受性太差,诱导式欺骗就会转化为迷惑式欺骗。
四、军事欺骗的四个层次
按照欺骗规模之大小,我们还可以把军事欺骗分为四个层次:战略欺骗、战役欺骗、战术欺骗和单兵欺骗。
(一)战略欺骗
战略欺骗是为顺利达成战略企图而实施的欺骗。
战略概念产生于战争实践,并长期使用于军事领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还是一个单独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仅限于军事一战争范畴。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个类概念。战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内涵扩展到对国家全局及各个重大领域的筹划与指导;外延扩展到各种战略:总体战略、国家战略、经济与社会发展战备、外交战略、国防战略、军事战略、战区战略、军种战略等等。战略欺骗所使用的战略概念仍是传统的、狭义的战略——军事战略。
军事战略的定义众说纷坛。约米尼认为,战略是“在战场上指挥大军的艺术”。克劳塞维茨给战略下的定义是:“战略就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手段以求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美参谋长联席会议统一的军事战略定义是:“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美军所说的军事战略只包括武装力量的使用,不包括发展,实际上等于作战战略。但是它把不属于战略的战役战术也包括
进去了,没有充分体现战略的全局性。相比之下,我国关于战略的定义突出了战略的全局性:“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按照这一定义,我们可以说:战略欺骗就是直接为战争全局服务,并且能对战争进程和结局产生显著影响的军事欺骗。
战略欺骗的特点是:①欺骗涉及面广,包括大量人员和组织。②欺骗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日数月之久,有的长达数年。比如,希特勒对苏联的战略欺骗就持续了两年之久。③欺骗利害关系大,对战争或战局的进程和结局有重要影响。④欺骗手段综合性强,往往需要政治、外交欺骗的配合。⑤欺骗的指挥级别高,通常由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实施指挥,有时,其决定权掌握在国家首脑手中,只有国家元首才能决定是否进行欺骗。而且,国家首脑常常扮演战略欺骗的角色。
战略欺骗通常在以下几个方面欺骗作战对象:①散布和平论调,伪装友善姿态,隐蔽战争准备,使对方看不到战争迫在盾睫,从而处于不备状态;②当对方预见到将有进攻发生时,使其在进攻时间和性质方面得出错误的结论;③当对方对进攻时间有正确预见时,则在作战地点和主要打击方向方面欺骗敌人。
战略欺骗是达成战争突然性的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波兰、法国、苏联等国的进攻是突然袭击的典型战例。发动上述战争前,德军均进行了战略欺骗。战后发生的局部战争也大都进行了战略欺骗,并达成了突然性。如1973 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1979 年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1982年美国对利比亚的突袭,等等,都比较典型。美国学者罗纳德·舍温和巴顿·惠利利用统计学方法,对1914 年至1973 年间93 例战略性交战的资料进行了分析。他们首先为战略性交战的级别确定了三条标准:①一场战争的首次打击:②新开辟一条战线或一个战区的作战行动;③在已经停故的战线上重新发起进攻或攻势。只要具备其中一条,就可以列入“战略级”。统计结果是:93场战略性交战中,有76 场进行了欺骗(占82%)。可见,战略欺骗的运用十分普遍。战略欺骗的效果怎样呢,统计结果显示,进行了战略欺骗的76场战略性交战全部达成了突然性,而在未进行欺骗的17 场战略性交战中,只有11 场达成了突然性(占65%)。可见,战略欺骗与突然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他们紧接着分析突然性与胜利的关系,结果发现,在达成突然性的战略性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概率为93%。这说明,突然性对交战结局具有重要作用。战略欺骗之所以能对战局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也就在于它有助于达成军事行动的突然性。
战略欺骗的对象往往不限于交战国,而是面对整个国际社会。作战对象的盟国、中立国,甚至欺骗者的友好国家都在欺骗之列。在国际交往日益增多、间谍战空前活跃的情况下,保守战争秘密是非常困难的。把战争秘密透露给第三国,也就不难传入交战国。这从反面启示人们,可以把中立国作为战略欺骗的伙伴。假装无意把假的战略情况透露给中立国,交战国的情报人员就能比较容易地从中立国获取这些情报。有些国家貌似中立,实际上暗中与交战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国家会主动把欺骗信息传递给交战国,从而不自觉地成为欺骗者的助手。
此外,战略欺骗对欺骗手段有着更大的容量。有些手段,如,谈判、出访、签约、新闻媒介、间谍等,一般不能用于战役欺骗和战术欺骗,但对战略欺骗完全适用。
(二)战役欺骗
战役欺骗是在战役指挥员统一指挥下,为顺利达成战役目的而实施的军事欺骗。战役欺骗介于战略欺骗与战术欺骗之间,与战略欺骗、战术欺骗的主要区别是,战役欺骗为战役目的而实施,且对战役进程、结局有重要影响。判定战役欺骗的首要前提是对战役层次的认定。
在战争史上,战役的产生晚于战争和战斗。有的国家认为,战役产生于19 世纪。19 世纪以前没有战役,只有战争和战斗。我国认为,战役的产生比这早得多,起码在我国是这样。按照确定战役的五项指标(较多的参战兵力;较大的作战地幅和空间;较长的作战持续时间;战略战役性目的;由统一计划下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来衡量,我国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吴楚柏举之战,战国时期的秦赵长平之战,秦灭楚之战,均超出了战斗的范畴,基本具备了战役形态。楚汉战争中的垓下包围战,西汉反击匈奴的漠水之战,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战役。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战役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参战兵力、作战空间、持续时间、战役构成和作战目的仍然是战役的五个基本指标。这五个指标也是我们判定战役欺骗的基本尺度。然而,战役作战中实施的欺骗并非都是战役欺骗。如果整个战役只在局部地区,就某些战斗动作和枝节问题进行了欺骗,而没有在战役企图、规模、行动性质和时间以及主要打击方向这些重大问题上欺骗敌人,那么,这种欺骗就不属于战役欺骗,而只是战术层次的欺骗。
现代战役欺骗通常由送行战役任务的战役军团(集团军、方面军、方面军群)指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