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影像力 作者:刘海洋-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面如果做到的话,本身会是一个突破。武打的世界是一个内在性的外在表现,它呈现人物关系的对立。
《星》:小说《断背山》吸引你的是什么?
李:我先读了小说,读完之后,我哭了。至于为什么如此打动我,我说不出。
我不敢多看小说,怕被文字强大的力量拴住,我从打动我的地方着手。我不想让人感觉这是一般意义上的西部片,而是一个西部爱情故事;传统西部片是人为创造的,跟真实的西部无关。我必须从文学和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
接着我又看拉拉里和戴安娜写的电影剧本,再次让我感动。不过,当时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拍摄,直到两年后,我问起詹姆斯有没有人计划拍摄这个故事,他对我说:“我们不能拍摄这个。”很幸运的是,当时我回答:“拍吧,这两年这个故事一直在我心中回荡,我无法忘掉它。”结果,詹姆斯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们立刻着手准备工夫。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如果我不把这个故事以电影的手法表现出来,我会终身后悔的。
当然影片和短篇小说不同,因为我们无法把作者所描写的主人公内心感受用画面表现出来。所以呢,为了传达出那种感受,那种非常隐私的感受,那种美国西部式的非语言文化,我得找到最适合电影的表现手法。于是我考察德州的一切,与牛仔们一起骑马、交谈,研究所有的细节乃至道具——比如,电锯是原来剧本中没有的,是考察中发现的,结果用在影片中十分出彩。”
《星》:如何评价《断臂山》的同性恋情?
李:想创造出伟大的爱情故事,必须要有巨大的障碍。两位主人公身在美国西部,当地存在男子气概及传统价值。因此,他们感受到的每一件事,都必须保持秘密。那是一种珍贵、他们无法言喻的特别事物。
《星》:你选择演员的理由是?
李:在选择演员的时候,我决定让年轻的演员上阵。那是一个跨越了20年的故事。让20几岁的演员来演,他们拥有纯洁和新鲜的感觉,而且十分清楚他们做的所有事情。结果我发现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确实把这个效果发挥出来了。能够让年轻演员发挥潜质而且得到好评,这是对一个导演最好的回报了。
《星》:和杰克?吉伦荷(《后天》男主角)的合作感觉如何?
李:之前,我已经知道杰克?吉伦荷是一个很优秀的年轻演员。后来我和他在纽约碰面,他说:“我太想参与这部电影了。”因为,他同样被电影中的感情所感动。
《星》:你如何评价另外一位男主角希斯?莱杰?
李:同样,我十分庆幸当初和希斯?莱杰合作。他带着西部的气息,是“西部”主题的接棒人。够阳刚、深沉,但又很脆弱,能表达出对暴力之爱的恐惧。他同样有过人的能量传达出西部文学中那种世纪之交的感觉。
他的演技是浑然天成的,而且十分专注。在开机之前,他已经做足了所有的准备工夫,而且还给自己定了一个追求完美的目标。他经常和我讨论他的角色,挖掘角色性格中的闪光点和内在的心理活动,为的就是让自己更加传神地演绎。希斯不仅将他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了出来,甚至可以说担起了发挥整部影片的魅力的重任。他成功了!
他们真是很棒的一对儿。至于表演环节就不用说了,还是排练、探讨、把角色合理化、研究心理状态、改剧本、融入其中。
《星》:片中的怀俄明州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李:我认为美丽的浪漫需要质地。浪漫、爱都是抽象的概念,是种幻觉。我认为质地本身、环境本身会帮助渲染这些。它有助于让我们看到它,感到它真实的存在。说到底,《断背山》中人物和环境的混合是非常有趣的,后者很粗犷,前者很柔软。这种奇异的组合很新鲜,能帮助我探索爱是什么。
《星》:你怎样看待美国的西部?
李:西部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浪漫,那沙漠、那空旷的空间和故事,还有熟悉。就像中国式的浪漫。而真实的西部对很多世人、甚至美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我们通过城市了解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电视了解西部。它保守的一面、神秘的一面在哪里?我们每天都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还有,我认为在西部文学或电影中,“空气”是很重要的。天地间的风会把你吹疯,《断背山》里也不断有风吹着。
我们拍片的地方是全加拿大风最大的地方,并且那里有全国最高的自杀率。
《星》:你怎么把握性爱场景呢?
李:我是个羞涩的人。拍摄性爱戏的办法是,预先讨论它。比如,这段戏放在剧情的哪一阶段合适?有没有人物的发展?精神状态是怎样?但我们不会试演,而是直接开机等演员交作业。我会跟他们说,如果你们自己都不信,那就没人会信。所以你们必须感同身受。剩下的就是他们的任务了。
看到在帐篷里的那场戏,我当时心说“好勇敢”,尤其是杰克。他捶打的方式。虽然是黑夜,但那场戏就在我眼前,所有细节都看得真真切切,手持摄影机离演员非常近。整个场景是一镜到底。很多时候你看到拍得挺漂亮的激情戏,都是靠“暴露”完成,而这样有私密感的东西是很少的。作为演员,他们很勇敢。
《星》:嗯,做爱场面很猛,传说接吻的时候海斯?莱杰差点弄断吉伦哈尔的鼻子?
李:没错(笑)。我鼓励他们吻得激情一点,我说,你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吻一个女人这么用力了,所以,给我最英雄主义的吻!他们就这样吻了,差点弄断对方的鼻子。大家都是一笑而过。
《星》:片中最难拍的是什么?
李:技术上讲,是时间。因为它是个很短的史诗故事。它是史诗,但是由短短的人生碎片组成的。一切都发生的很快。但在某一点上需要戏剧化的处理,比如20年过去了。要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变老”,你需要足够的有细节。这样你每次看到他们就能察觉出跟两三年前见面时少了什么。所以要用小东西填补时间的空隙,表演上也要注意足够的细节,比如举手投足、声音。技术上讲,这是最难的。但从整体气质上讲,把西部类型、西部生活和同性恋故事融合在一起,这对导演来讲是最难的。
《星》:据说你曾表示这部电影是关于“爱之不可能”的,能仔细说说吗?
李:杰克和艾尼斯本来是可以生活在一起的,艾尼斯有机会让这段关系走下去,但他没有这么做。这就是为什么杰克在后面爆发:“我们剩下的只有断背山?这是扯淡!”他们两人都是同性恋,但一个倾向于冒险,另一个则偏向自我否定,最终接受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他错过了他。
所有人都曾经向往过爱情。也许有人曾经尝试过爱情的滋味并且极力想留住;也许有人根本没有拥有过爱情……那是一个很尖锐的故事———“将有、应该有、可以有……”
每个人都有秘密,但是我们是群居的动物,我们需要和其他人相处,而且要学会这种相处的方式。也许你可以说片中的主角生活在谎言中,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我认为他们已经有其他方法、其他选择了。
《星》:你会把《断背山》和《喜宴》称作同性恋电影吗?
李: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拍电影要忠于我的感情。在这里我借用了全世界通用的感情,不管你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爱是一样的。我想我借用了很多普世的感情来连接这两个群体———比如中国的家庭剧元素、西方的浪漫元素。这是一部很好的同性恋电影,因为它站在路的正中。当一部电影让我感到由衷的心仪时,我总是竭尽所能拍好。
《喜宴》是个家庭剧,最初是拍给台湾的主流观众看的,是部有关行为规范和社会评论的喜剧。《断背山》讲是一桩秘密的同性恋情,归根结底是个爱情故事。
附《断背山》剧情:
1963年的灿烂夏日,年轻的牛仔杰克?特维斯特(杰克?吉伦哈尔
饰)与恩尼斯?德尔玛(希斯?莱吉尔饰)因同为牧场主乔?阿桂尔(兰迪?奎德饰)打工而相识,空虚寂寥让两个19岁的青年彼此相爱了。
季节性放牧工作结束后,杰克成为得州的竞技牛仔,依靠着妻子露琳家族的扶植而事业蒸蒸日上;留在牧场的恩尼斯迎娶了自幼相识的阿尔玛(米歇尔?威廉姆斯饰)。弹指间四年过去了,饱受相思之苦的杰克给恩尼斯寄去贺卡,希望能见上一面。重逢后的杰克与恩尼斯深情拥吻,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杰克与恩尼斯都定期约会钓鱼。表面上的婚姻让阿尔玛的内心苦楚不堪,她知道丈夫每年消失在断背山中与老友杰克钓鱼的真正原因,而杰克与恩尼斯也经受着同性恋所招致的世俗压力。最终,厮守一生的愿望因杰克的意外身亡而落空。在杰克去世后,恩尼斯来到了杰克父母的农场,想把杰克的骨灰带回到二人初识的断背山。在杰克的房间里,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初识时他们各自穿过的衬衫被整齐地套在了同一个衣挂上。他意识到杰克是多么爱他。但无论爱是怎样的浓烈,最终见证它的只有那座壮美苍郁的断背山。
关于李安
李安这样的导演是值得尊敬的。一个对中西文化都有浸染的“文人导演”,能够坚守住人文的态度和对人性的思考是让人敬佩的,能够在与西方的沟通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是令人羡慕的。电影的衡量标准有很多,奥斯卡的、戛纳的、柏林的、威尼斯的……但是做好电影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李安对待文化的专注和看待世界的眼光,让他拥有了一片很大的江湖。在世界范围内,不会被任何专家和观众忽视的华人导演,现在还只有一个,就是李安。
最初,李安用的是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来展现自己中西合璧的气质。李安的前两部长片《推手》和《喜宴》中个人生活的影子非常明显,非常取巧地选择了在国外的中国人这一场景。第三部《饮食男女》回到了台湾,把地域冲突换成了代际冲突,冲击片中大家庭传统关系的,很明显是来自西方的现代观念。由于这三部电影都突出塑造了郎雄扮演的“父亲”形象,被称为李安的“父亲三部曲”。
《饮食男女》获得了1994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也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第二年,李安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英语长片———根据简?奥斯汀名著改编的《理智与情感》。他在这个西方故事里找到了东方式的细腻,在他的电影里,英国的庄园成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每个角色的一颦一笑都气韵流长。
叫好又叫座的《理智与情感》打响了李安的好莱坞头炮,不过在此之后,李安并没有乘胜追击,继续拍摄有大众影响力的片子,而是选择了两个相当小众的题材。1997年的《冰风暴》表现的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伦理崩溃,1999年的《与魔鬼同骑》讲的是南北战争中的道德悖论。这两部影片也是和中国完全不相干,但浸透其中的,却是李安对伦理和道德的关怀。
2000年开始,李安有一个向商业电影的转向,《卧虎藏龙》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武侠风潮,《绿巨人》则赶了一趟好莱坞的漫画电影热。尽管两部影片有着非常明确的商业计算,但李安还是成功地给片子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两片可能是在各自类型中最具人文精神的例子。《卧》、《绿》两片也是李安作品得以在内地公映的两部。
2005年,新片《断背山》改编自著名短篇小说的“断背山”,在第62届威尼斯影展中荣获最佳影片金狮奖,第63届金球奖上夺得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此片自上映以来备受瞩目,更成为第78届奥斯卡的赢家。
就像大多数人所知道的那样,《推手》和《喜宴》之前,李安有6年“蜗居”家中的生涯。李安自1984年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毕业,取得硕士学位。1985年2月他踌躇满志要回台湾发展,行李运往港口的前一夜,当时美国三大电影经纪公司之一的威廉?莫里斯经纪人看了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当场与他签约,并对他说:“你在美国一定没问题,如果有,那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谁知一等就是6年。6年里,李安做过的最接近片场的工作就是在仓库里看摄影器材。对李安来说,这个压力是沉重的,尤其是面对父亲。作为台湾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李安父亲对李安的期望是完全中国士大夫式的,他对李安的期望是出国读书,然后回国做大学戏剧系教授。李安学戏剧、电影,父亲虽然答应支持,心里却一直很矛盾。据说杨德昌得了奖,他妈妈说:“你今年几岁了?得了奖,应该找个正经工作做了吧。”而李安在拍摄《理智与情感》期间,他父亲说:“等你拍到50岁,应该拿了奥斯卡,到时候就教书去吧。”
因此,从1990年的《推手》,到1994年的《饮食男女》,都是探讨父亲与家庭关系,被称为“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