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玄机可透露 作者: 曾鹏宇-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洪水说要不他补一下吧,我说不用。把网上的介绍拿来下,编了150个字,放在边栏最下面的豆腐块。本来这150字都觉得浪费,因为一点新的东西都没有,发它纯粹是为了不漏报。 

        多说一句,我家门口那鞋摊早没了,因为后来工商来查的时候发现那鞋油根本不是进口的,刷了还毁皮子,结果曾经红火的鞋摊门可罗雀,彻底歇菜了。 
        明星忧郁症 
        你知道一傻子跟另一傻子讲话会发生什么吗?我靠,结果他们忧郁了! 
        那天做了一个“娱乐圈忧郁症”的专题,讲现在娱乐圈内很多艺人患上忧郁症,其中有治好的,有没治好的,有还在治的。本是一篇普通文章,结果接到一波又一波读者电话。 

        “我觉得你们这篇文章不客观!”一位读者声音很大,“得忧郁症的明星只是少数,谁都有可能得病是吧?大多数明星还是健康的,你看他们愁钱吗?愁房子吗?愁教育吗?……他们连这些都不愁还忧郁个屁!” 

        忧郁症这个东西,在娱乐圈发生的可能性其实远高于普通人群,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入错行的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娱乐圈其实就是一个工作圈,普通人平常为了锅里那三两米忙得屁颠屁颠的,所以能去唱个歌看个戏都美得冒泡,可当唱歌演戏成了工作,感觉就不一定美了。当明星也有阴差阳错的,就跟我们找了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样,这样的人,多半忧郁。 

        很著名的歌手A,成名以前在酒吧唱歌。他说他唱歌是没办法,人总要生活吧?开始他想用唱歌挣学费,没想到越唱越多,出不来了。内向的A 
      其实不善言谈,但人帅,嗓子也好,就经常碰到酒吧里常有的挑逗、暗示等等东西。他躲不了,又觉得不舒服,话就越来越少。开始还上台,后来想着上台就怕。 
        没想到某一天他一夜成名了。原以为从此摆脱困境,其实挑逗、暗示更多,而且更直接,后来干脆成了交易。他受不了,开始深度忧郁,看心理医生什么的都没什么用。 

        红了一年后,他的新专集声望大不如前,人也渐渐从一线下来,他性格又不是那种能拉下脸去现去求的,三年以后A   彻底消失在歌坛。前两年他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冒出来,虽然不红了,但忧郁症却没了,接受记者采访时居然还笑着说:“我觉得自己真是找错了工作……” 
        A   其实更应该去做个普通职员,没什么想法的那种,可惜他进了娱乐圈。外向的人入错行,表现得多半很激烈,结果要么早早被飞出局,要么成名后一走了之,内向的人干不出这么爽快的事,就憋着,不忧郁才怪。有想法的相比入错行的,娱乐圈里还有种人容易忧郁,那就是有想法的———其实说句不好听的,这个圈子很多草包和窝囊废,资本和金钱就是大爷,有那么多想法纯属找死。 

        嘿,偏有那么些不怕死的,要做与众不同的音乐,要做前所未有的电影……靠,谁听你瞎嘞嘞啊。这样的人壁碰多了,聪明的全身而退,不过只是少数,有那种想法的人忧郁的过程更简单,因执拗而隐忍,因隐忍而绝望,因绝望而忧郁。 

        B   就是一个。当年他的音乐小样送给唱片公司,结果差点被扔出去。没钱的时候也只有卖唱,结果他还经常玩些与当时流行格格不入的电子音乐,卖唱也老被扔鸡蛋。他那时候开始特执拗,死扛。 

        忽如一夜春风来,乐坛开始流行那种轻快、摇摆的电子曲风,他成了流行的标杆人物,红了。越红就越觉得以前的经历都是狗屁———有想法的人更容易掉在什么人生啊、未来啊这种二百五的问题里,结果出不来,B 
      也忧郁了。他忧郁得可不轻,唱着唱着就能什么话都不说,不搭理圈内人;碰上个来收水费的小姑娘却愣追着人家问:“知道我是谁吗?” 
        红对这种有想法的人来说,是把双刃剑———红让B 
      有了报复过去的资本,却让他没了继续前进的动力,这种忧郁只能靠他自己去摆脱。不过B后来的作品也很棒,算是熬过了忧郁一劫。 
        伪忧郁的回到开始读者的那个问题,明星们不愁教育?哈,多数明星就没受过什么正经教育,很多人都比较弱智,其实就是经纪人和公司的赚钱工具,他们心里清楚,却阻止不了,离了那些人以他们的情况去跟应届毕业生一起找工作?别逗了。 

        他们不愁房子?嘿嘿,反正房子都是公司买的,他们就是住住而已,房租早已经通过出场费和合同成交了。所以很多明星有点钱了还是赶快用自己的名字买房子。 
        可怕的是他们没朋友。他们不能像普通人那样有倾诉的对象,记者对他们来说绝对不可亲近,普通人也是,经纪人表面恭敬,其实内心不知道多瞧不起自己伺候的这些爷,明星们最后只能自己倾诉。你知道一傻子跟另一傻子讲话会发生什么吗?我靠,结果他们忧郁了! 

        最逗的是本来不忧郁的,C就是,从来都是以健康形象示人的大美女,个性外向活跃,突然最近爆出她也“忧郁”了的新闻。在MSN  上碰见她的宣传助理,问这是怎么回事。人家助理倒爽快:“体谅一下吧,最近实在是没什么曝光……” 
        吃饱撑了没事忧郁着玩,我去! 
        不言之言 
        每本书都不会是虚妄而读,哪怕只有十行字的内容有价值,它都会像埋在沙堆下的宝贝一样,吸引我去挖掘。 
        小时候看书,多半是为了学习,类似被动灌输,谈不上什么发现的乐趣;现在不一样了,网络和DVD  是如此轻松惬意的生活方式,我也很享受这种惬意。但是每隔一段时间还是会忍不住去看书,因为现在的书,一不小心就会让你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跟博客一样,宛如撩起的美女裙角…… 

        我看的书,大概分两类,一种是《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这样的纯文学东西,纯粹是一种对文字和故事的喜欢。我想说的是另一类———传记类或者人文社科类书籍,我对它们越来越有种原始的热爱,因为这类书几乎每一本,都会泄露出一些“秘密”,有时甚至具有推倒牌坊的作用,单凭这一点,就让人喜欢得抓耳挠腮。 

        其中翘楚,当属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这本在香港名为《最后的贵族》的书2004年真是卖得洛阳纸贵。虽然这本以女儿身份写的书,多少带有个人感情成分,但是那种以平和真实的目光探询国家与社会变革历程的文字,还是很有力量的。 

        当然我更喜欢的,不是那些名人名流的交往,而是对伟人正常的观瞻角度,是0而不是向上90度。怎么说呢,这么多年,我们对伟人、模范、先进们总是在“塑造”,他们都是没有缺点、没有遗憾、没有阴影的完人;这可能吗?一旦躲到时间背后,孔雀开屏屁股上的丑就让人瞠目结舌。 

        其实很多传记类书籍都有这样的特点,它们经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些秘密,这些秘密,类似达芬奇的密码,只有那些有心人才会发现,然后便会和作者一样,会心一笑。 

        而我现在看书,其中一个很大的乐趣,就是乐此不疲地发现这些秘密,因为它们就像博客一样,让人窥探到作者文字背后的真实涵义和个性。 
        说个例子吧。何振梁前两年曾经出过一本《五环之路》,是和他夫人、《人民日报》一位前辈一起写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的奥运之路、申办奥运的始末以及何本人参加国际体育交流的经历等三部分。书买来后放在书柜上一直没看。那天睡觉前翻了两页,却一直没放下,一直把这本厚重的书读完。 

        最先吸引我的,只是其中一句话,大意是:“……因为一些人为原因,振梁没有被安排在申办工作组名单之列,申办一事事先也未通知他……”说的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事,这话让人很意外,以何振梁在国内及国际体育界的资历与影响,他怎么会被排除在申办队伍之外?而且还都不通知他?这人为原因是哪些原因?…… 

        然后我就开始在书里去找,前后几章里,大概梳理出一些头绪,原来在北京第一次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后,当时的国家体委以及一些部门有一种看法,认为何振梁等人应该对申办失败负责,并且认为败军之将不宜再领军申奥(哈,这理由类似女人不能上足球队车),此外还披露当时国家体委某领导因为个人恩怨对何振梁参加申办工作做了干涉,而从书中的描述看,何振梁还受到了很多不公平待遇。 

        这些东西都是一点点从若干章节里挖出来的,看到它们,我又很想知道,这个领导是谁?书里始终没说,那就继续挖。 
        从书中前后内容看,这个人在国家体委位居高位,甚至一言九鼎。很快我就发现,这本书极少提到当时的国家体委负责人的名字,这在这种回顾性的传记来说还是很少见的。而这负责人,现在说起来还是大名很鼎鼎的,在何振梁这本书出来时早已离任。不过,这只是怀疑,需要找到证据。 

        我想,何振梁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一事上功不可没,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事情,从最开始被排除队伍之外到后来全力加入,中间的转折在哪里?再看书里,北京奥运1998年提出申办,2001年成功,仔细阅读这三年多的记录,很快我就找到了答案:“……2000年,由于国家体委领导班子变动,影响何振梁加入申办的阻力没有了,他终于全力投入到申办工作中去……” 

        2000年的领导班子变动?我记得那位负责人就是2000年卸任的,一查,果然,2000年4月他被免职。前后一联想,那个对何振梁有意见并差点将他排除在申办2008奥运会队伍之外的领导,应该就是他没错。 

        答案是圈外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这让我很开心,有种意外的喜悦。这种阅读,如同在沙漠里挖宝一样有趣。 
        更有趣的是,职业习惯让我忍不住又疑惑了一下:在中国干部任免制度上,免职应该不属于正常卸任,他的任内中国体育事业还是有很多成绩,为什么最后还会被免职? 

        手一痒,又查一下,结果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答案,原来免职与任内国内气功的混乱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他后来复出了。 
        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读书的原因。每本书都不会是虚妄而读,哪怕只有十行字的内容有价值,它都会像埋在沙堆下的宝贝一样,吸引我去挖掘。 
        青春过去时 
        她还多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认为奉献重于索取,羞于伸手,而现在的年轻人却一个比一个现实,你不伸我伸,抢不着就是你活该…… 
        今天阿姨流泪了。阿姨转过身去打字,打着打着眼泪就下来了。我愣在那里。阿姨实在不是个软弱的人,一直见她快乐地嘻哈,仿佛是个打不垮的战士,怎么突然就变成一个流泪的中年女人? 

        说起来青春都是那么残酷。 
        1999年我刚进报社打杂时,阿姨已经是如日中天的《北京青年报》报社中最出名的记者,那时在读者中调查“你最熟悉的《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是第一,阿姨是第二。阿姨出名是靠她苦干换来的,1998年洪水,她在灾区做的“录取通知送上大堤,考生落泪欲放弃”报道轰动一时,全北京城都掀起了结队帮助灾区大学新生的慈善活动;在我进报社实习期间,那篇报道经常被带我的编辑拿来当范本。 

        还记得我去报社第一天干的活,就是到总编室领取一份传真。传真是用卫星电话从北冰洋发过来的,当时阿姨正随中国科考队进发北极,每天一份传真,在报纸上开专栏。后来阿姨又去了南极,一样通过卫星传真,传真纸上似乎都能闻到海风的咸味。那时候对阿姨,有说不出的敬佩。 

        已经想不起来第一次见到阿姨的时候是什么情形了。只记得她是个美女,就算她大大咧咧总是在笑,阿姨仍然是个美女。那时候她几乎拿光了所有的新闻一等奖,还是货真价实的“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2001年前后报社部门调整,阿姨进了特稿部。特稿部在我们眼里就是“功臣部”,很多曾经在报社发展过程中做过贡献的老记者们,在新人蜂拥而至的同时,退到了特稿部。阿姨那时候还不到40岁,不知怎么也被归划进了功臣行列。大家开始还仰视这些功臣,但是新的秩序形成后,渐渐也就生了淡漠。很多曾经那么出色的记者,就此少有佳作。阿姨就是这样,自那以后再未记得她写的东西。 

        这时候报社已经越来越发展壮大,人已经越来越多,再也不复当初潘家园六层小楼指点江山的寒酸,很多新人进来,带来很多新气象,不可避免地遮盖住了曾经属于阿姨那部分人的光彩。 

        2002年10月报社再次改革后不久,不甘沉默的阿姨终于“革了自己的命”,从特稿部来到了我所在的记者部。相比前者,这里是一线部室,能出差,能写稿。在这里,她是最年长的人之一。她第一次来部门开会的时候,穿着一身紫色套装,典雅美丽。我不知趣,很兴奋地回想起当年实习时给她领传真的事,她在笑,同时制止我:“……现在已经没法比了。”这句话让我一下想起她这些年的空白,同时开始后悔自己的唐突。 

        后来阿姨坐在了我办公桌对面。她办事真是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认真,正是这种鲜明的烙印让她对现在的工作渐渐不适应起来。她还是习惯精耕细作,而现在流行的是快餐式新闻;她还多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认为奉献重于索取,羞于伸手,而现在的年轻人却一个比一个现实,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