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30三国论-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鹆列吹模蹯兆判娑选J窈河卸虮宰畲笙薅钍顺鲆槐扑悖馐笔窈旱庇腥丝诙偻颉U舛偻蛉丝诒攘醣甘钡木攀蛟黾恿艘槐丁J帜衙庥兴郑丝诘靡曰指词鞘率担辽伲罡鹆劣心芰κ勾罅客瞿渎┩颜咧匦碌锹贾摹5灾罡鹆帘狈ズ螅丝谟挚技跎伲潦裢觯丝谟胧窳⑹毕嗖钗藜浮!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建兴三年(225)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之策得以施行。但因诸葛亮把北伐当成迫切的头等大事去做,故对南中只能施以权宜了。后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欲南走,谯周曰:“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率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三国志·谯周传》)可见,治夷失偏,蜀汉政权实际上只控制着益州的北部,并未在南方获得有效的支持。
诸葛亮辅政伊始,曹丕遣使入蜀,劝蜀向魏称藩。魏数位大臣亦致书诸葛亮,欲蜀归顺。曹丕这时与孙权断交,故欲结蜀讨吴。诸葛亮作《正议》篇曰:“昔在项羽,起兵无德,虽处华夏,秉帝王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军戒》曰:‘万人敢死,横行天下。’况我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臣僭拟者哉!”(《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时诸葛亮正与吴修盟。如前面所言,蜀采取连吴抗魏之计没有错误,只是应当机智灵活一些,不该一陈不变。曹丕正恨为孙权捉弄,欲加报复。诸葛亮若审时度势,与魏往来,探其意图,仍有两家取吴的可能性。而他却摈弃此策,只认准与吴结交,与魏相抗。
建兴七年(229),孙权称帝,遣使告蜀与刘禅并尊。蜀汉官吏多谓孙权亦是伪立,交之无益,宜显明正义,以绝同盟。诸葛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吾所以不与之计较,求掎角之援也。今若绝交,必为仇敌,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睦,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昔汉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今议者皆以权意在鼎足,不愿与我并力,且志望已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权智力不及北,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沔,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我大军北伐,权上当与我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掠民拓土,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与我和睦,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魏军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乃遣使往吴祝贺孙权正号。孙权与蜀订盟,中分魏土,以豫、青、徐、幽四州属吴,兖、冀、并、凉四州归蜀,司州以函谷关为界一分为二。孙权分魏不过是为自己称尊讨好于蜀的假分,奈何不了魏什么,若刘备、诸葛亮抓住时机与魏签约分吴,那很可能会是真分,吴多半凶多吉少。
诸葛亮既然知道孙吴尚多贤能,将相和睦,不会速战取胜,故对孙权僭越,要行以权宜,如此,那就更该晓得曹魏更多人才,更难攻克,更应施用变策。他可能担心,蜀连魏灭吴后,将因孤弱而难以久存。这种担心一般人都见得到。连弱敌强虽为常计,但却并非定律。既然三国的最高战略目标都是要统一天下,那么结盟便不过是为各自利益而暂行的权变之计,而相互兼并,一决高下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看清楚实质,蜀汉起码应制定两套灵活机动的战略方针:一为连吴抗魏(正策),二应为结魏灭吴(奇策)。选择前者时,宜采取持久的均势策略,以固鼎足;待强弱消长,再寻衅而动。选择后者时,就应考虑到积极开发治理南中地区(其实对蜀汉来说,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忽略对南中的治理),以备并吴时从此出兵交州,与顺长江东下荆州之兵呼应,夺取荆交利益;亡吴后,即使强魏欲陵弱蜀,蜀得荆交之地,国境横阔纵深,依山阻水,势可一搏,无所畏惧。周瑜、吕蒙都有消灭刘备,全据长江,以对曹魏的计策。
曹魏从来没有制定过一成不变的先吴后蜀或先蜀后吴的战略,它就是要灭掉二敌,谁好灭就先灭谁。东吴一向是看风使舵,左右逢源,既愿与蜀分魏,又念念不忘西扩。唯蜀汉旗帜鲜明,始终坚持与强魏势不两立,且采取的又是急攻,而非久御。
益州是天府之国,相对中原而言显得有些偏远,但并不僻陋。自东汉末年战乱,至刘备夷陵战败,益州才困惫不堪,险象环生。诸葛亮开府治国,闭关息民,和好东吴,南抚夷越,使之复苏。但是,他是简而行之,偏而行之,未能有深思远虑。他闭关息民,不过是为了得以喘息,获取一些实力后,便致力于北伐了。他和好东吴,除了相掎防御,主要还是想有钳形攻势。他南抚夷越,施的是权宜计,使其略安,不大乱即可;不但没有用心力经营,反而要使屡输物资。
第22章 诸葛亮北伐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益州疲弊,有危急存亡之虞,是没有道理出兵的。实际上,经诸葛亮一番治理,益州有所安稳,略显丰盈。
曹睿闻诸葛亮屯兵汉中,还欲大发兵攻之。孙资曰:“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可御三倍攻势。但可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曹睿由是止(《三国志·孙资传》注引《资别传》)。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联合孙权北伐,自率二十万大军准备出征。诸葛亮若有夸大的话,率十余万兵是差不多的。诸葛亮与群下计议征战方案。魏延欲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自与精兵五千,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掩袭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必弃城逃走。如此,则一举而长安以西可定矣。诸葛亮以为此计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魏延计,而使赵云将兵据箕谷,为疑军,扬言出斜谷取郿县,自统大军攻祁山。两种作战方案,一正策一奇计,孰优孰劣还是难分的。诸葛亮是欲断陇以逼长安,魏延认为克长安陇地自定。
诸葛亮出陇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而降,但陇西郡不动。陇西太守游楚召会吏民,谓之曰:“今东二郡已去,必将寇来,但可共坚守。若国家救到,寇必去,是为一郡守义。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尔乃取太守以降。”吏民遂城守。游楚闻蜀兵到,乃遣将出门设阵,而自于城上晓谓蜀帅曰:“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遂使鸣鼓击之,蜀兵乃去(《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可见,游楚把话说得明白:蜀军能否占得陇右,取决于与魏援军的会战。诸葛亮不费一枪一弹,顺利进入天水、南安,见游楚负隅顽抗,遂放下陇西,将大军朝东北安定进发。
诸葛亮任马谡为先锋,督大军在前,可众臣皆以为宜用魏延、吴壹等宿将。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以为然。是时魏臣不知计所出,曹睿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遂亲率五万兵马急赴长安(《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书》)。曹睿聚合五万兵,加关中数万兵,援军应在十万左右。十余日,诸军上陇。曹真至郿县,张郃向街亭,以同蜀军会战。诸葛亮未把曹睿这个少帝放在眼里,盘算着如何乘胜前进,曹睿则料到诸葛亮的动向,出手不凡。诸葛亮的才能,理政优于将略,而曹睿正好相反,用兵长过安民。马谡先至街亭,弃城舍水,依山为阻。张郃寻至,绝其汲道,大破之。曹真亦迫退赵云。诸葛亮进无所据,不得已退还汉中,斩马谡,贬赵云,并求自贬。曹真、张郃收复三郡。曹真料定诸葛亮后出必从陈仓,乃使郝昭等率千余人守备。诸葛亮似应在天水一带布阵,以逸待劳,与魏援军会战,力争杀伤其有生力量。而他使马谡向街亭,意图可能是要去占安定,欲有地盘。
是岁冬,诸葛亮闻孙权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于石亭,魏军东下,关中虚弱,遂统众数万,出散关,围陈仓。郝昭坚守,诸葛亮久攻不克,见粮尽而魏救兵又到,乃引退。
诸葛亮两次北伐失利,并失武都、阴平二郡。东汉末,武都郡属雍州。《三国志》中的《武帝纪》、《刘备传》、《曹真传》、《张既传》、《杨阜传》等传纪曰:刘备向汉中,遣张飞、马超等入武都。曹操遣曹洪等救武都,自将兵至长安。曹洪退张飞、马超。刘备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入汉中,寻撤兵,使曹真至武都迎曹洪还屯陈仓,使张既、杨阜徙武都民氐,使居京兆、扶风、天水,徙郡至扶风小槐里。刘备占汉中即逼武都。这说明曹操全面撤出汉中、武都二郡,刘备遂有之。东汉时,益州广汉郡北部置有广汉属国。《晋书·地理志》曰:刘禅建兴二年(224),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说明阴平为蜀所有。刘备取益州时,曹操平定雍凉,并从武都入汉中,似未尝进阴平。就算曹操有阴平,刘备克汉中,占武都,也势必要取之。武都东邻汉中,北与扶风、天水、南安、陇西接壤,西南连阴平,是汉中出陇右所经之地。诸葛亮出陇右,只说天水、南安、安定叛,陇西未叛,未提武都如何,说明武都不在魏,而在蜀。武都若在魏,蜀军要从汉中向祁山,显然就得先取之。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是出武都而入祁山的,第二次亦是经武都而围陈仓的。事实很可能是,诸葛亮因两次北伐无获而反失武都、阴平。因武都所处的位置,曹操撤出兵民后,刘备也不可能大力投入,主要还是经营汉中。或者说,武都基本是双方的缓冲地带。
建兴七年(229),诸葛亮出兵武都、阴平,退走郭淮,收复二郡。
建兴八年(230),曹睿遣大司马曹真由斜谷、大将军司马懿由西城进攻汉中,因霖雨连日而退。魏延奉诸葛亮命至羌中,入南安,大破郭淮。史料对此战记载不甚详。郭淮很可能是应曹真伐蜀又入武都、阴平,魏延击退之。《三国志·曹真传》曰:魏太和四年(230),曹真请数道伐蜀,曹睿准之。曹真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懿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三国志·刘禅传》曰:蜀建兴八年(230)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两相对照,魏军由西城、子午、斜谷进攻汉中是可以肯定的,曹真是由子午还是斜谷入不确定,但问题无关紧要。有问题的是“从武威入”不好理解。武威郡属凉州,在雍州南安、天水二郡北。时徐邈为凉州刺史,郭淮为雍州刺史。让凉州兵穿过雍州伐蜀的可能性不大。武威很可能是武都之误。曹真欲数道并入,大伐蜀,召郭淮从武都入较合乎情理。从武都入,直接入汉中,从武威入,得经南安或天水入武都,然后才能入汉中。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汉中张鲁,便是从武都而入的。曹真、司马懿等退走后,郭淮可能盘桓在武都、阴平一带,魏延退之,并又追之。诸葛亮平定武都、阴平二郡,应该看做是收复故地,而不是北伐。魏延战败郭淮,大致也是如此。蜀军可能在这段同魏军争夺武都、阴平二郡的时间里,使阴平向北扩展了。
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再出祁山。曹真病死,曹睿遣司马懿救之,司马懿进至隃麋。诸葛亮攻上邽,司马懿急进,诸葛亮后退,两军相拒祁山。李严运粮不继,谎召诸葛亮撤军。诸葛亮还,张郃追尾,中箭亡。诸葛亮查出李严作伪,废之为民。
诸葛亮废李严,实际是独掌辅政之权。《三国志·李严传》及注引记录了一些二人争权的情况。李严曾书与孟达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这说明李严想握有跟诸葛亮差不太多的权力。诸葛亮经连吴、安民、南征、治戎讲武、北驻汉中这一系列活动,已基本将军政大权一揽在手。李严无奈,书与诸葛亮,说其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答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诸葛亮每当北出,都欲李严来镇汉中。李严皆推辞,或求分益州东部诸郡为巴州,以其为刺史,或求开府。诸葛亮欲相辖,李严则图并立。
《三国志·吕乂传》曰: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巴西太守吕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说明诸葛亮在前线征战时,并未得到后方的有力支援。诸葛亮有言:“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卷二《今民贫国虚教》)可见蜀国已非常穷困,只有靠出售蜀锦以供军资,以同敌战。诸葛亮终其一生爵为乡侯,《三国志·蜀书》记封县侯者不过魏延、姜维、王平、吴壹等寥寥数人,食邑多少不详,恐不会有逾万者,与魏吴不能比,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蜀国人稀物少的情况。
司马懿部将皆言,陇右无谷,宜急输运,以备诸葛亮再犯。司马懿曰:“亮二出祁山,一攻陈仓,受挫而返。纵其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