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③嵎(yu):山势弯曲险阻 处。④撄(ying):迫近。
  【译文】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 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 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 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 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冯 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读解】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 
  讥笑他重操旧业,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 追求放弃了。所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 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 是不应“再作冯妇”。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 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 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 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 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 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 再次打虎,“再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 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 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 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 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 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 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 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 “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 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 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 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可以说是 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 冯妇”并不绝对,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 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如果“不 可”,如果‘非时逆指”,则不可“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 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
  

  珠玉者,殃必及身
  【原文】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 及身。”
  【译文】
  孟子说:“诸侯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错以珍珠 美玉为宝,灾祸必定落到他身上。”
  【读解】
  一般人玩物丧志,当政者玩物丧政,诸候玩物丧国,天子玩 物便丧失天下了。 
  历史依据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是“假途伐虢”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想吞并南边的虢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还 隔着一个虞国,所以,一直未能得手。 
  晋献公当政的时候,大夫荀息向他献计,请求用晋国最好的 马和宝玉送给虞国的国君,以便向他借路去讨伐沈国。献公有些 舍不得,荀息说:“只要向虞国借到路,这些宝物放在他那里就像 放在我们国外的库房里一样?今后还不是大王您的。”
  献公同意了。于是,荀息便带了宝物到虞国去借路。 
  贪图宝物的虞公一见荀息送去的东西,满心欢喜,接了贵重 礼物,爱不释手,不仅一口答应了荀息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 自己先起兵作为先锋讨伐虢国。大臣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苦 苦功谏,虞公唯晋国的宝马和美玉是图,根本听不进去。
  结果,晋国灭了国,军队在返回的路上又顺道突然袭击,轻 而易举地拿下了虞国,活捉了虞公回国。原来送给虞公的宝马和 美玉,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回到了晋国。 
  这就是“宝珠玉者,殃必及身”的活生生写照。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然不仅仅是诸侯国君值得注意,就 是一般的当政为官者,贪财宝好女色也是大忌,弄不好就要惹出 祸患来。我们今天倡廉政,反腐败,看那反腐败的成果展览,腐 败者不都是因为“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弄得个身败名裂,遗恨 终身吗?
  所以,还是清廉一点好啊!
  

  小才招祸,从政危险
  【原文】
  盆成括①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 已矣。”
  【注释】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译文】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离死不远了!” 
  盆成括果然被杀,学生问孟子说:“老师怎么知道盆成括将被杀呢?” 
  孟子回答说:“盆成括是个小聪明,但不懂得君子应该知道的 大道理,这是足以招致杀身之祸的。”
  【读解】
  小聪明小有才气,机智敏感过人,但未能通过大的方面的道理。
  因为小聪明,细微之处看得清楚,算得精细,往往察人之隐, 超人之先。 
  因为未能通过大的方面的道理,眼界不宽,心胸狭窄,眼里 揉不进一粒砂子,心中容不下一点不平,往往在小事上放不开,丢不下。 
  所以,锋芒毕露,难得糊涂,常常招人嫉恨,惹火烧身而自 己还不知道。 
  这种人不从政已是不大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一旦从政,官 场水深莫测,自然倍加危险。所以,孟子能够预先知道盆成括有 杀身之祸,而不幸真的被言中。 
  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是“君子之大道”呢? 
  焦循《孟子正义》说:“君子明足以察奸而仁义行之,智足以 面事而谦顺处之,是为大道也。” 
  “明足以察奸”和“智足以成事”都是必要的,小聪明做得到, 大聪明的“君子”也应该要做得到,简言之,聪明和敏感都是不 错的,关键在于处理的方式大有讲究。所谓“仁义行之”,“谦顺 处之”,就是要有所涵养,有所藏敛,小事上容得下,放得开,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必一个钉子一个眼,有时候甚至要睁只眼闭只 眼,“糊涂”一点才好。
  君子应力戒小聪明而修炼大家风度,大雅风度,宰相肚里能 撑船。也就是行“君子之大道。” 
  从政者尤其需要如此。
  

  言语之盗,君子警惕
  【原文】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饴①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 饴之也。是皆穿富之类也。
  【注释】
  ①饴(tian):探取,获取。
  【译文】
  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成话的时 候不说话,是用沉默来套取人。都是钻洞爬墙的小偷行为。
  【读解】
  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 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在孔子那里还只是“失”,属于智 与不智的范畴。可是,到了孟子这里就成了“话”,属于仁与不仁 的范畴了。 
  这是有时代发展因素在内的。 
  孟子时代,游说风起。“展开谈天说地。,来诱拿云捉雾人” 摇唇鼓舌之士,心术隐伏,欺世盗名,无异于窃人财物。孟子因 此而深恶痛绝,斥之为钻洞爬墙的贼,与孔子所谴责的色厉内荏 者一样了。(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 
  说与不说,颇费斟酌,弄不好,进退不是人。所以,还是东 方朔那‘非有先生”的四个字深中肯綮,道出了千古尴尬——
  “谈何容易”。 
  这是从“说”的一方面来看。而我们既然知道当不当说有这 些讲究,知道有这种通过语言和沉默来套取人的“穿窬之类”存 在,那我们就应该知道,这种“穿窬之类”的言语之盗很可能就 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活动着,一有机会,就干那钻洞爬 墙的勾当,钻你语言的洞,爬你思想的墙。所以,我们一定要提 高警惕,严防这种专门以语言和沉默为手段来套取,诱惑你的贼。 比如说,当有人居心叵测地来和你套近乎,冠冕堂皇地来找你 “谈话”时,你就一定要警惕:是不是那“穿窬之类”皮笑肉不笑 地向你走过来了呢?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 病舍其田而苦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释】
  ①带:束腰的带子。朱熹注:“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 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不下带指平常浅近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施与 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平常的事情,却蕴含 着深刻的道理;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 平。人们的毛病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的 田里去除草——要求别人很多很严格,要求自己却很少很轻松。”
  【读解】
  “向外觅菩提,总是痴顽汉。”
  我们可千万不要把那种放弃自己因地不耕种,却去别人田里 除草的人当作了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人啊! 
  耕云先生的禅学讲话说:“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 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子,乃至于滔滔不绝地讲了 半天话,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却去要 求别人。”(《安祥集》) 
  所以,那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的人其实是没有注意看看 自己田里有没有草,而把眼睛盯在了别人的田地里。看到别人的 田地里尽是草,而自己的田地里全是大豆高粱。所以才出现“所 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的情况。 
  实际上,是“瞒心昧己”的人,也就是孟老夫子所诊断出的 病人。
  没有病的人则是先种自己的田,求实务本,然后才推己及人, 正己而后正人,“修其身而天下平”。 
  回到儒学的基本内容上,还是《大学》的进修阶梯和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 之道。 
  

  说大人,则藐之
  【原文】
  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 题②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 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 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注释】
  ①说(Shui):向……进言。②榱(CUI)题:也叫“出檐”,指屋檐 的前端。
  【译文】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 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 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 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 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 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 他呢?”
  【读解】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这种气势,并非壮空胆,提虚劲。其思想武器就在于“在彼 者,皆我所不为也。” 
  哪怕你金玉满堂,哪怕你姬妾成群,哪怕你随从如蚁,“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其实,这也就是曾子所说的:“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 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 公孙丑下》)有了这种认识,当然也就能“说大人,则藐之”了。 
  更何况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 文公下》)的浩然之气哩! 
  孟子论说气势磅蹲,气象恢宏,与孔子迂徐舒缓,从容不迫 有所不同,本章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养心莫善于寡欲
  【原文】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 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 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 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
  【读解】
  那失去或保留的本性是什么? 
  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 
  外物改变人的本性,感官之欲减损人的善心。所以,欲望太 多的人,往往利令智昏,做了欲望的奴隶,其结果是“欲望号街 车”不知驶向哪里,失去控制,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欲望,寡欲清心。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 
  孟子当然不是老子的学生,在“寡欲”的问题上也绝不会走 得像老子那样远,不会到“禁欲”的程度。但在“养心莫善于寡 欲”的见解上有相通之处,这也的确是事实。毕竞,儒道两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