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6、对中华文明有深远影响的王朝-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历史在这里哭泣系列之五) 

  自纪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纪元一九一一年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中国境内一共出现了二十一个正统的封建王朝。如果不把分裂时期那些小朝庭计算在内,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只有十个。其中对中华文明有深远影响的王朝有秦、唐、明、清四个。 
  这里所说的有影响的王朝和强盛的王朝并不是同义词或近义词。影响多半是制度性的,有影响的王朝是指这个王朝的典章制度和社会体制不仅对当世而且对后世的中华文明有深远的影响。有影响的王朝不一定是强盛的王朝,如明王朝积弱不振,但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同理,强盛的王朝也不一定是有影响的王朝,如汉王朝光芒万丈,气吞山河,但对后世的中国影响并不大,除了富庶的物质文明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成就外,没有留下多少制度性的遗产。 
  对文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秦王朝和唐王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的;明王朝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清王朝的影响则正负参半。 
  这四个封建王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各有侧重。秦王朝奠定了中国封建专制体制和集权政治的总体框架,后世王朝的政治建构都没有离开这个框架。尤其是统一了文字,大一统的思想在国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使中华文明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解体。唐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史,使政权的大门向民间开放。明王朝发明了八股文和文字狱,使知识分子的思想僵化,由社会的进步力量变为阻碍社会前进的力量。绝对极权专制则窒息了社会的生机,使中国的发展停滞不前。清王朝则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使中国成为超极大国。 
   
一、秦王朝高屋建瓴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强大无比的王朝。它的开创者始皇帝赢政具有充沛的精力高度的智慧和强烈的责任心,一手缔造了中国集权专制政治的总体框架。他在政治上的每一项措施,都影响中国历史至少两千年之久。 
  赢政是在消灭六个诸侯国的基础建立起秦帝国的。为了防止帝国重蹈纪元前八世纪周王国的老路,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强大,陷入尾大不掉,诸侯混战的局面,赢政决定对传统的政治体制作大幅度的改革。其中对后世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改革有下列两项。 
  (一)、对全国的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秦以前的周王朝实行分封制,除了首都周围的一块地方划归中央直接管辖外,其余的国土分为若干封国,封国的等级依据面积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寡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在历史上统称为诸侯国。封国的统治者称为国君,他对中央的义务是每年去首都朝见国王并交纳象征性的贡赋,在国家陷于战争时向中央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和装备。对于封国的内政,包括行政、财政和军政,国君则有绝对的主宰权力,绝不受中央控制。国君的位子实行世袭制,老子死了儿子继位,没有儿子则由国君指定其它的亲属继位。没有特别的背叛行为中央不能随意剥夺国君的世袭权力。这种政体的优势是能够充分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劣势是地方的权力过大,封国容易积累对抗中央政府的资本。如果封国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国君,恰好这时位于中央的国王又昏暴无能时,封国的实力就有可能超过中央。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封国就有可能不受中央节制,就会脱离出去另立山头,并进而对中央或其它的诸侯国发出战争威胁。其它诸侯国得不到中央的保护,也会扩张实力奋起自卫,并不再效忠中央,于是诸侯混战,国家陷入分裂。赢政针对这些弊端,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四十一郡,每郡又划分为若干县。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称郡守和县令。郡守和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命,职位不能世袭,并可由中央随时调任或撤换。郡守、县令调离、撤职或死于任所,中央再直接指派新的郡守县令,地方不得干预。郡守直接对中央负责,县令既对郡守也对中央负责,但主要是对中央负责,因为他的任勉升降权操控在中央手里。这样行政大权都集中到中央一级,地方政府只能按中央的指令施政。这种体制的长处是限制了地方的权力,中央保持绝对的力量优势,防止了国家的分裂。中国始终能够保持一流大国的地位全得益于这种体制。短处是地方的权力受到限制,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受到限制,社会发展速度减慢。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步,后期甚至出现退步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取消世袭制则减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责任心,因为他的家族不能享受他努力的成果。只对上面负责的单向负责制促使地方政务官漠视下属或臣民的意愿和感情,甚至会去奴役搜括他们,榨取他们的财富来讨好上司和中央,容易出现暴政,所以中国的官逼民反特别多,结局也特别惨烈,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仇恨都没有中国这样深,这样不可调和。西方的民族国家一般都亡于外族之手,中国的封建王朝除了宋王朝外全亡于民族的内战。这种中央集权体制虽防止了国家的分裂,但容易激发全民族的内战,加速朝代的更换。当中央政府首脑渎职或滥用职权时,先前地方政府还可以有效地抵制国王的暴政,灾难只限于中央一级,不至向全国范围内蔓延。现在地方没有权力和实力来遏止昏暴国王施加的负面影响,灾难遂很快扩展到全国。暴行得不到强有力的制止,就会变本加厉,最终超过了被统治者忍耐的极限,全民抗暴内战将不可避免。这种民族全面内战的破坏性和残酷性较之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战争要惨烈百倍。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死人不过几万或十几万,最野蛮的秦赵长平之战也只死了四十万人;破坏也是局部性的,只限于战区内。改朝换代的内战则不同,死人都在千万以上,有时占全国生灵的三分之二(隋末民族内战)或五分之四(东汉末民族内战)。战争中心地带则十室九空,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破坏也是全国性的,因为全国都成了战场。至于加快了改朝换代,下面的数字是最好的说明:实行分封制的周王朝寿命八百七十九年;秦以后的封建王朝寿命都没超过三百年,创立中央集权体制的秦王朝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五年。 
  赢政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被以后的各王朝忠实地仿效。继任的西汉王朝鉴于秦迅速覆亡的教训,实行分封和郡县双轨制,结果五十年之后爆发了七个封国联合对抗中央政府的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央的胜利而告终,分封制也随之走向了末路。 
(二)、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制度。 
  周王朝后期,各封国经过长期的政治独立,犹于西罗马帝国崩裂后的欧洲一样,每一个封国都发展成为一个互不相同的文化和经济的社会单元。各国文字不同,升斗有大有小,里程长短不一,车辆各有宽度,也就是说,车辆只能在本国行驶,一出国境,因为不能合辙的缘故,寸步难行。赢政要求把这些全部划一。首先他下令采用一种新文字,也就是一种简体字,把周王国及六个王国所使用的那些繁杂而又互相差异的文字简化为一种〃小篆〃,以后更进一步地简化为一种〃隶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所发动,对文字所作的第一次剧烈的改革,是中国文化最大的一次跃进。其次赢政规定标准长度,标准容量和标准重量。从此中国境内,文字、尺寸、升斗、斤两以及车辆的轮距完全一致。这件事奠定了中国人万世大一统思想的基础。中华文明在以后的两千年能够一脉相承,没有象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那样解体,全得益于秦王朝的这项制度。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方块字〃的功能。方块字是赢政制定的统一文字的形态,由点、横、竖、撇、捺等线条象搭积木一样组合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能够表达各种意思的小方块。这种文字外形固定不 
容易变化,学起来也相当困难,不象拼音文字那样易变易学。一个聪明人两年时间可以掌握一门外语,但起码得六年时间才能学会汉字。正因为方块字缺少变化,人们就不容易以方块字为基础去制造其它文字,就象欧洲人用拼音字母制造各种不同的文字一样。秦以后的中国统一是主流,分裂也是经常的,有时甚至是长期的分裂(如南北朝、五代、南宋时期),但分裂后各地的国民都以大一统的中国人自居,都有一种心理状态,认为分裂是暂时的,终必统一。所以国与国合并之后,人际之间马上水乳交融。这就要归功于方块字的魔力。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四分五裂的现象并不比中国南北朝时更严重。但中国能够重新统一,欧洲却永远地分裂。罗马帝国拉丁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一旦土地隔绝,语言相异的人能够用拉丁字母拼出各自的文字。使用的文字不同,各地人民不可避免地差距日增。中国没有字母这个工具,不能用拼音的方法制造各自的文字。既使中国陷于分裂,甚至象南北朝时期几百年的长期分裂,在广大辽阔的中国领域之内的人民仍在使用同一的方块字。方块字象一条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不同,血统不同的人民的心灵缝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中国能够保持超极大国的地位,方块字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劳,这是秦王朝对中华文明所作的最大贡献。 
  二、唐帝国开科取士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王朝,但到唐王朝时才成为政府的国策和不可更改的制度,并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袭(元帝国除外),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初叶才被废止。 
  科举制度就是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选拔政府官员,考试对象面对全国公民,包括贵族子弟和平民子弟。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门弟出身,一律委派官职。这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变革的矛头针对唐王朝以前门弟世家独霸政府的不合理现象,变革的果实是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在此之前,政权的大门一直是关闭的,只限于贵族和门弟世家。科举制度使政权的大门向广大民间开放,虽然只是窄窄的一条狭缝,但与完全关闭多少有点区别。科举制度的功效有两点:一是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这点不用赘述;二是使天下豪杰陷于追章逐句之中,以柔其犷悍横逸不顺之气,聪明才智之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的狭缝挤进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反闹革命了,从而减少了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李世民大帝登基后,朝庭举行第一次会试,当他从宫殿高处望着进士们鱼贯而入的肃穆行列时,兴奋地说:〃天下英雄都被我装到口袋里了。〃科举考试网罗人才和维持社会稳定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科举制度到了宋王朝开始走向成熟,考试纪律日趋严肃,唐王朝那种浪漫戏剧化的场外交易成了不可思议的古老故事。唐王朝的科举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政府并没有为科举考试制定必须遵循的划一标准,只是在宏观上确立了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考试纪律等细节上没有作强制性的具体规定。在确定录取人名单和进士名次时,不但取决于主考官和皇帝的意志和好恶,天皇贵胄和亲王公主也能施加很大的影响,这些人的态度往往能决定主考官的态度。尤其是公主,不但对主考官有很强的左右力,皇帝的判断力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其影响。那些应试的士人为了引起公主的注意,常常的应考的文章之前加上一篇离奇曲折的趣闻轶事,以激发公主的兴趣。中国最早的小说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这篇题外文章情节引人入胜并足以打动公主的芳心,就算应试的那篇文章写得不怎么样,也照样能够得到公主的青睐并金榜题名。为了矫正这一弊端,宋王朝为科举考试制定了一整套应试士人必须严格遵守的强制性纪律,使科举制度真正走向正规化。考试及格人士所受的重视使人神魂俱醉。当进士及弟的高级知识分子结队朝见皇帝通过街市时,首都开封就好象疯狂了一样,万人空巷。当时有人感慨说:〃纵使一位大将,于万里之外立功灭国凯旋归来,所受的欢迎也不过如此。〃 
  科举制度的副产品是制造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如果认为这个阶层是中国的先进阶级,那就有失偏颇。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西方的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的知识分子是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的知情者,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导力量;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这两方面的知识则知之甚少,他们的知识面相当狭窄,所受的教育仅限于九经的九本儒书,考试的目的又仅仅限于做官。儒家文化的精神是保守落后的,因此儒家文化的掌握者知识分子也就先进不到哪里去。他们自认为是天之骄子,但思想保守,默守成规,对任何形式的社会变革都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即使有王安石、康有为等极少数知识分子站在时代的前列,喊出了震聋发聩的最强音,也不能改变整个知识分子阶层保守落后的大趋势。事实上王安石、康有为之流已经超越了自己的阶级,是知识分子的精英。唐王朝以前,中国一直在向前走,一直以强大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民族之林,生龙活虎一样使山河动摇。唐以后的中国则日趋衰落,一天天走下坡路,甚至整个中国两度被外族征服。尤其到了明王朝以后,知识分子日益成为阻碍社会变革前进的力量,使中国在近现代大踏步地后退,远远地落在西方文明国家后面。这也许是科举制度惹的祸。十九世纪中后期,日本和中国都由政府发动组织了一次变法运动,即〃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但日本成功中国失败,结果日本成为一流强国,中国则成为最不文明国家,原因就是日本没有知识分子阶层,变革遇到的阻力也就小得多。 
  在这一章将要结束之际,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