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典]道德经讲义-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以此理详观人的出生时空,荣辱盛衰,升降沉浮,福禄寿夭,际遇机缘,生老病死等等,都是自然因果规律的调控;都是自性所造善恶罪业的循环;都是自种其因,自收其果。人的祸福吉凶,都是自作自受,不作不受,循环不息,任何人也无法抗拒。 
  “人身难得今己得,此生不修待何时?”前人这两句名言,是了悟性命真理的由衷之言,值得借鉴。佛家道家对常道中人的肉身躯体如何延缓衰变,减少能量损耗,阻止器官组织的变质以及损坏,作了大量深入研究。人类锲而不舍地寻求长生久视之道,探索长寿的门径。历代先贤深知:“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失人身再复难”;“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前世种来因,速觉悟,出迷津,莫使轮回受苦辛。”千经万典,千语万言,皆是为了让人跳出私欲这个苦海,明理修真,复命归根。   
  【祸莫大于不知足,】   
  “祸莫大于不知足”,“祸”者,害也。天下之祸事,皆来源于人心的不知足。人生于天地,万善皆备,一性浑然,未尝不足。只因进入后天状态,受物欲的交攻,私心横生,舍真投妄,认假为真,认贼作父,而迷失本性。不识性中之真我,不知心中之真贵,所以眼常向外寻物,不知身内有宝;不知天地万物之富贵,在我心中皆有;大道之至理,在我性中储藏。怎奈世人舍其自具之富足,而却怀不足之心去向外求。这就好似住在金山上,却去求外之赤土;又似端着金碗,却去沿街乞讨一样。实在是愚痴之至! 
  天下之不知足者甚多。在上者不知足,干戈必起;在下者不知足,必招祸辱;富贵者不知足,更加贪婪;有权势者不知足,必生争夺;士农工商不知足,则贪多不已。百姓生不知足之心,欺诈必生,盗风日盛,人情淡漠,矛盾日多,社会风气必然不良,祸必随之而起。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人切勿包藏祸心,损害一切,众生虽未觉,天地悉已知;危人还自危,枉彼还自枉。天堂及地狱,一切由心造。人既欲心不起,淡泊明志,德心常满,志心常泰,无求于世,无恶于人。凡事得也自然,失也自然;成也自然,败也自然。无得失成败之心,祸从何起? 
  人既知足,自能守分安命,顺其自然。无谄无骄,不争不夺,常行坦平之道,长沐太和之风,常养仁善之德。行住坐卧,处世接物,真心内明,真性常定。修心炼己,常乐其中。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闹,其志唯一。有无双遣,寂用俱忘。如此常行常足,性命可保,道修可成,有何祸患可生? 
  修真者身处红尘,花花世界,物欲诱人,顺逆无常,层层磨考。粉白黛绿,美丽红妆,尽皆迷人耳目,勾人欲心,犹如杀人刀兵。有偈(jì)云:“修心先作如是观,色皆虚幻有何贪?四大假合无常限,苦苦连天出世难。”可不畏之!凡修道人,患难必多,魔难病苦,身家逆难,种种不顺,坎坷不平,此皆是消去三世业障的过程,当以欢喜之心对待之。往昔自种之因,当受今生所结之果。欠债还账,公理公道。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为卸心身沉重的包袱,借此良机加速清理消除。了完此业,身心无挂,尽皆解脱,轻装行道。此乃天赐良机,求之不得,当怀诚敬之心,感谢天恩大德!   
  【咎莫大于欲得,】   
  “咎”,即过失、罪过等。违背于理谓之“咎”。求其自有谓之“欲得”。“咎莫大于欲得”,是说人心不知足,便生贪得之念。为了达到个人私欲目的,不惜违背天地良心;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终必招致灾祸临头。 
  “欲得”之心,其机虽微,其害最大。如饥思食,如渴思饮,念力极强,心之所专而不移;志之所向而不能止,虽礼义廉耻,亦在所不顾;虽亲戚朋友,也在所不惜。一见利益,便起争夺之心,眼红心急,恶如狼虎;一闻可欲,即生贪鄙之意,争夺之念,毒如蛇蝎。见利忘义,百计千谋,无所不用其极,定要不见兔子不撒鹰。损人利己者,必是先撒网,后求鱼。为了得到名利,则工于心计。世间种种“欲得”手段,所用不顾其及,其所作所为,皆非善良之辈所当为。欲得于乡党邻里,未有不遭十里八乡之横议;以非法手段攫(jué)取国家公利,必遭百姓痛恶。凡此种种不正当之得,无穷之怨恶,自此而生;莫大之过咎,自此而成。丧身害命,贻患国家,皆一念之“欲得”所致。故曰“咎莫大于欲得”。 
  当今世人的心田园地,充满着贪欲烈火,没有一点甘露法水滋润,偶尔得到点滴雨水,亦占为己有,不肯布施半点给他人,造成了人心空虚,阴火旺烧,心绪浮燥,即是冷气冰水也难以使他冷静下来。本来长满青草绿叶的心地,因为“欲得”火气的焚烧,使翠绿的生命干枯,黄道宝土变成焦黑,净土变成污地,心身内外到处充满着火爆气息,天上地下亦随之感应而变化,使这个世界道德沦丧,邪气横行大地,人心暗藏刀戈,将心田里的青绿翠苗践踏得寸草不留,无形中斩断了自己的慧性道根,实为可惜,这是最大的咎过! 
  修行者当洗心涤虑,去欲除贪,虽于暗室独居,当以清静自养;虽处风雨泥泞逆境,亦应坚守正心自力。切记三天记善,五帝考功,皆非虚假。当洁心自律,做个无过咎之人。前人云:“头顶三尺有神明,地下三寸有大道。”修真者万勿弃业,心不贪欲得,则性明德光足;足不履邪径,则举步可得地道;手不触非礼,天道伸手亦可得!修道说来困难,唯在一颗人心上。大道不远人,人自远之,所谓“头头是道,步步是道”。一粒种子撒在方寸,只要以清净无欲之心去精心培育,必能开花结果。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上文之“可欲”、“不知足”、“欲得”,三者总是一个贪字。因为心中有嗜欲作贪种,所以“可欲”之念,随时生发;“不知足”之心,无所不至;“欲得”之贪,无处不有。 
  “知足之足常足”,是说人既然欲心不起,德志常满,心身常泰,无心无求,无求于世,无恶于人。凡事得也安然,不得也安然,一切顺其自然,祸从何起?人既知足,自能安守本份,不争不夺,修己以静,真性内明,常乐于中;行走坦平之道,常沐太和之风,又何咎之有?人最怕的是欲心一起,不能克制剪除,久而越累,欲心越重,以至于穷奢极欲而莫能救也。 
  自古得失所系,全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静,即是天堂福地;一念之欲,则是地狱万苦。所以克治欲心,可造无限福田。可见一念之欲,其始虽微,其终则大,遂成浩劫,可不慎乎? 
  不知足者,愈求愈失,愈失而愈求,造成恶性循环。以致力倦神疲,劳苦不堪,百害而无益。岂知穷通得失,其力在自然,非人力所能为。若能知足者,顺其自然,行当行之事,得应得之得,何需忧虑? 
  学道之人,果能全乎天理之正,克制人欲之私,则万物之理,无不备于我心;天地之德,无不归于吾身。既知此理,不必妄求,而终日心中有余;不必妄得,而意中无时不足。面对红尘物流,心中自然清凉自足,无往而不泰然自在,无处不是自足之足。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惟君子认得真,看得透,放得下,不求身外之物,唯求自足于身心而已,故能常清常静矣。 
  为人处世,只要守一个“忠”、“中”字,则人人欢迎,没有怨敌。好象天堂的大路四通八达,没有任何阻碍。一个人只要遵行中道,纵然要经过一处拥塞的地方,人们也会让开请他通行。反观世间许多贪得不知足之人,总是诡计多端,处处用计害人。这好象一个人在山野中四处设布陷阱,想要捕害飞禽走兽。但鬼计陷井设多了,难免自己堕(duò)落深坑而亡。俗语云:“捕蛇被蛇咬,捉虎被虎伤”,“害人终害己”。这是天经地义、千古不移之真理。《太上感应篇》所说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就是这个意思。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主论人心之私欲,是罪恶之源。教人要止欲生悔,防微杜渐,力戒心外求物,清静心身,涵养心性,戒除私念,方可不生忧患。此与儒家之“慎独”,佛家的“正觉”,同为一理。 
  心为一身之主。《素问》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的“心神”,传统上称为“真龙”、“赤子赤真人”,又号“南方赤帝君”。此神能动能静,能善能恶,生于灵台之宫,号曰“明堂”、“灵童”,此即人之本性也,亦即人的天地之心、天真良心。天属阳,地属阴,天地之心,乃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合之心。阴阳合,有此心;阴阳分,无此心。识得此心,守而不失,则大本可立,大道可成。 
  顽心者,后天私欲之人心。心动则着于有,心往则着于相。此类心与天地之心云泥相隔。人心是识心的同义词。识心动即“识主”动,动则生欲。欲心又称为“欲神”,欲神一动,即生出凡欲浊识,剧烈的心动意摇,能产生大量毒素、干扰素,可破坏人体内先天后天两大系统的机体和脏腑功能。 
  人体的元性、心神、元神,最惧怕凡欲浊心,见此必损伤,畏之如虎狼。故前辈有云:“生我者神,杀我者心。心生于物,死于物。心正则神定,心动则神移,心乱则万神皆废。心生则性灭,心死则性现。”由此可知欲心、识心与道心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心是证道的顽敌,变识心为道心是修真的云梯。故曰“一颗凡心日夜磨。” 
  人之性为体,心为用;性主静,心主动。体用之中动静生,动静之中生善恶。故动于善者天理昭然,天德显现,妄念不起,私欲不生。动之不善者,则邪思横出,妄念丛生,可欲之心无所不有,欲得之念无所不至。人的不知足之心,俗称“人心不足蛇吞象”,犹如漏斗装水,永难满足;其不止之念,好似逝水东流,永不间断。此种妄动之心,遮蔽虚灵不昧之性体,迷于卑污苟贱之中。一念之差,至于身亡性害而不悔;一时之错,铸成祸身败性而不悟。此皆是“欲得”、“不足”之心所造成的。因此,人在理与欲分判之际,在善恶未发之时,当以“止欲生悔”之心,克之戒之;以一念之正,制伏一念之邪;以一念之觉,照明欲心之迷。如此伏邪归正,以善归性,则有何患何忧之虑? 
  本章又以天下比人身,以马喻火候炼丹。人若道丰德满,则精盈气充,顺而守之足矣,何须外求?若无道德,则精气消散,不得不用元神真息修治身心。下手之始,先养外田,故曰“戎马生于郊”。待至阳生药产,再行进火退符之功,野战守城之法,收归炉内,慢慢温养。至身中垢秽除尽,清光闪现,好似天下又安然,放马南山,故曰“却走马以粪”。但天下一乱,一身之危,莫不由一念欲心所致。若不斩除,任其潜生暗长,以至精髓成空,身命难保,岂不悲乎?凡人欲心一起,必求欲得而后快。即使事事如意,奈何欲壑难平,贪得无厌,辗转不休,此即“有天下而失天下”,“有身命而丧生命”。唯知足者可以安然无事,常居有道之天。        
 知天下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户”,即门户。“牖”(音友),即窗户。“窥”者,视也。凡夫走出户外,方可知门外之事;打开窗户,才能看见窗外之物。但其所知所见者,仅是显态所显现之事物。天下之事至广,天道之理至妙,隐态微观世界实存的一切,常人难以肉眼凡识可见可知。但天下确有大智慧之真知者,能不出户而见天下事,不窥窗可知万事理。此真见者,见之于性,此真知者,知之于理。明心见性之人,世道之变迁,人心之更易,天下之事无不洞悉于方寸,未有不可知者,微妙之天道未有不可见者。此便是“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之义。 
  圣人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皆是穷一己之理,即能知天下之理;以物我同源之心,而感知天下人之心;以己性之圆明,而明知天下之万性。圣人通天地之理,心中装着天下,与天下万物息息相通。天下之吉凶消长,万物之生发变化,万事之屈伸往来,时空进退之千头万绪,阴阳交替之顺逆存亡,圣人皆能感而遂通。既能知其所以,又能知其所以然。故能“不出户知天下”。 
  天道与人道同,天人一贯,天人相通,修己身之命,即能契合天道之命。所以圣人不出户而能知天下。人性清净,天气自正;人心多欲,天气即浊。吉凶利害,皆由心生。天之道,即圣人之性。天道内外无间,动静如一,普化万物而无心,顺应万物而无情。天道之用,动有风云雷雨;圣人之性,与天同体,虽动有喜怒哀乐,而性之本体却寂然未动。 
  天道在人,就是正性;明心见性,即是人之天道。性即理,理即道,性、理、道三者为一,谓之“天道”。天之道不外乎一性,天下事不外乎一理。以此而知,“不知”中自有真知;以此而见,“不见”中自有真见,何须出户窥窗去知见? 
  圣人之心包容宇宙,虚若太空。圣人慧性之光,普照天下万物,犹似宇空大明镜,天下万事在这个大明镜中,历历在目,真假了然。此正如《西游记》中,真假孙悟空在佛祖慧光的明鉴下,各显原形。又如孙悟空虽一个跟斗可翻十万八千里,但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由此可知圣人“不窥窗知天道”,是其真性之明鉴慧知,是佛道金光之朗照无遗。故对天下之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明,此并非虚妄。只是有待世人以现代科学的高科技手段去验证罢了。 
  天地之间,不过阴阳动静而已。阴阳动静之变化,不过是无极太极之理的生发而已。是故无极为混沌一炁之始,太极为造化之枢纽,万物生发之根本。圣人抱一而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