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史记 译注 6-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①,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②,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③,力不能制④,于是屈身下士⑤,先礼郭隗以招贤者⑥。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⑦,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①沙丘之乱:指前295年,主父武灵王与少子惠文王同游沙丘,?长子章乘机作乱,欲杀惠文王以自立,公子成等发兵平乱,章败,逃入武灵王行宫,公子成率兵围困,杀章,武灵王被饿死。②子之之乱:指前315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政三年燕大乱。前314年齐宣王袭燕,杀燕王哙及子之。?③辟:同“僻”。偏僻。④制:制胜。⑤屈身:降抑身分。⑥先礼郭隗:指燕昭王听从郭隗建议,先礼尊郭隗自己,为其筑宫,拜其为师以招揽天下贤士。⑦委质: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献礼物,表示献身称“委质”。质,通“贽”。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①,西摧三晋于观津②,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③,已而复归之④。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⑤,百姓弗堪⑥。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⑦,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⑧。”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⑨。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⑩,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⒀,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⒁,齐皆城守⒂。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⒃,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⒄,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⒅,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⒆,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⒇,欲连兵且留齐(21),南面而王齐(22)。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23),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①楚相:梁玉绳《史记志疑》:“‘楚相’乃‘楚将’之误。”当是。②三晋:指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各立为国,故称“三晋”。这里指魏、赵两国。③争重为帝:争取尊为帝号。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④已而复归之:指齐湣王接受苏代的劝说,称帝后两个月即自行取消帝号,仍旧称王。⑤自矜:自尊自大。⑥堪:忍受。⑦余业:先人遗下的功业。⑧与:结交,联合。⑨(dàn,旦):以利益引诱人。⑩害:以为祸害。€合从:当时诸侯国在外交的一种策略,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从,同“纵”。并护:统一指挥。⒀罢归:停止攻击,撤回本国。⒁徇: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⒂城守:据城固守。⒃说:同“悦”。⒄飨:用酒食招待人。⒅卤获: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卤,通“掳”,掠夺。⒆纵:施放。反间:使敌人间谍为我所用,或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20)隙:感情上的裂痕,怨仇。(21)连兵:断断续续用兵。(22)王齐:在齐称王。(23)不善:不怀好意。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①,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②,入于临菑。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以伐燕③。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④,且谢之曰⑤:“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⑥,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⑦,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⑧,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⑨,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⑩。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①设诈诳燕军:指田单先以请降示弱麻痹燕军,再以“火牛阵”奇袭燕军。诈:欺骗;诳:迷惑。②迎襄王于莒:齐湣王兵败奔莒,为援齐楚将淖齿所杀,后莒人立湣王子为王,即襄王。③:疲困。④让:责备。⑤谢:道歉。⑥雠:仇恨。⑦弃群臣:抛下了群臣,是死去的委婉说法。⑧暴(pù,瀑)露:露天食宿。指战地生活的辛苦。⑨过听:误听。⑩捐:弃。€遗:给予。
臣不佞①,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②,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③,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④,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⑤,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⑥。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⑦,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⑧,故假节于魏⑨,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⑩,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⒀,可幸无罪⒁,故受令而不辞。
①不佞:没有才能。是自谦的说法。②数:列举罪状,指责、数落。③侍御者:君主的侍从。这里实指燕惠王。畜:收留。幸:宠信。④白:明白。⑤禄:爵禄。私:偏私。⑥能当者:指才能胜任官职的人。处:安排,任用。⑦论:衡量。行:品行。⑧高:超出。世主:一般的君主。⑨假:借。节:符节。古代君王传布命令或征调兵将的凭证。这里是出使的意思。⑩过举:过分地抬举。€厕:置身于。父兄:这里指宗室大臣。⒀承教:接受教导。⒁幸:侥幸。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①,而欲以齐为事②。”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③。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④。顾反命⑤,起兵击齐。以天之道⑥,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⑦。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循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⑧,大吕陈于元英⑨,故鼎反乎磿室⑩,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于志⒀,故裂地而封之⒁,使得比小国诸侯⒂。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①轻弱:指燕国国力薄弱。②以齐为事:把向齐国复仇作为自己的职分。③最胜:多次取胜。最:积聚。《战国策》,“最”作“骤”。④具:准备。⑤顾:回顾,回头。形容时间之速。反命:即“返命”,复命。⑥道:同“导”,引导。⑦河北之地:指黄河以北的赵、魏地区。举:全部。之:到。⑧宁台:燕国台名。⑨大吕:齐国钟名。元英:燕国宫殿名,在宁台之下。⑩故鼎:指曾被齐掠走的燕国宝鼎。磿室:燕国宫殿名,在宁台之下。€汶篁:齐国汶水出产的竹子。五伯:又作“五霸”。春秋时称霸一时的五个诸侯盟主。其说不一,通行的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⒀慊(qiè,窃):满足。⒁裂地:割地以封。⒂比:比同,并列。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①;蚤知之士②,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③,收八百岁之蓄积④,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⑤,执政任事之臣,脩法令⑥,慎庶孽⑦,施及乎萌隶⑧,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⑨,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⑩,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⒀;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⒁,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①《春秋》: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是儒家经典之一。这里泛指史书。②蚤知:先知,有预见。蚤,通“早”。③夷:平定。万乘:万辆兵车。古代一车四马叫“乘”。④八百岁之积蓄:指齐自开国至燕昭王破齐约八百年间积存的珍宝财物。⑤余教:留下的政令、训示。⑥脩:通“修”。⑦慎庶孽:慎重地对待妾生子弟。⑧施(yì,义):推及。萌隶:百姓。⑨作:创作,开孔。⑩说:主张。听:听从,接受。€鸱夷:马革做的囊袋,形似鸱鸟,用以收敛骸骨。寤:通“悟”。明白。先论:指伍子胥早先的建议,即拒绝越王请降,停止对齐用兵。⒀沈:同“沉”。⒁不同量:有不同的气量、抱负。入江而不化:《索隐》云:“言子胥怀恨,故虽投江而神不化,故虽投江而神不化,犹为波涛之神也。”
夫免身立功①,以明先王之迹②,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③,堕先王之名④,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⑤,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⑥;忠臣去国,不絜其名⑦。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⑧。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⑨,故敢献书以闻⑩,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
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①免身:免遭自身灾祸。②迹:事迹,功绩。③离:通“罹”。遭遇。④堕:同“隳”。毁坏。⑤以幸为利: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指为赵害燕以谋取个人名利。⑥不出恶声,不说他人坏话。⑦不絜其名:不洗雪自己的罪名或冤屈。絜,同“洁”。⑧数:多次。⑨疏远:指被疏远的人。行:行为。⑩闻:使听到。€通:交好。
乐间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①,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栗腹、乐乘②。乐乘者,乐间之宗也③。于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④,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⑤,以冀其听;商容不达⑥,身祇辱焉⑦,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⑧,狱囚自出⑨,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⑩,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①四战之国:指赵国多次与四方之敌作战。②禽:同“擒”。③宗:同祖称“宗”。④重:多。⑤犯:冒犯。⑥商容不达:指殷纣时商容因谏被贬。达,显达。⑦祇(zhǐ,纸):同“只”。⑧民志不入:民心涣散。⑨狱囚自出:狱中囚犯逃出。喻政局混乱,法令废弃。⑩负:担负。桀:凶暴。€以上三句的意思是说:家庭内部有纷争不尽述己意却把它告诉邻里。喻指乐间未能尽陈伐赵之害却出奔赵国。二者:指乐间未能犯颜直谏和背燕奔赵这两种做法。
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①,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②。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③,显闻于齐,称贤师。
①乐臣公:《索隐》:“本亦作‘巨公’也。”②亡:逃亡。③黄帝、老子之言:即“黄老之学”。战国、汉初道家以传说中的黄帝同老子相配,并同尊为道家创始人,形成黄老学派。言:学说。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①。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②,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①废:放下。②本师:宗师。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支菊生 译注
【说明】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今天已是家喻户晓,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这不能不归功于司马迁的这篇传记。
蔺相如是太史公所景仰的历史人物之一,因而在这篇传记中对这位杰出人物大力表彰、热情歌颂。一方面表彰他的大智大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两个历史故事,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他面对强暴而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也表现了他战胜强秦的威逼凌辱、维护赵国尊严的机智与果敢。另一方面又表彰了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在“廉蔺交欢”一段中生动地记述了蔺相如对蓄意羞辱他的廉颇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实现了将相和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