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柏杨曰(二)-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宛县(河南省南阳市)人民受不了暴政的逼迫,才铤而走险,群起反抗。假定历史上有过顺天意应民心的军事行动,侯音领导的此次抗暴军,正是顺天意应民心。

  曹仁击破抗暴军之后,不但诛杀义军,而且屠城。千万老弱丁壮、妇女幼儿,在政府军刀锋下,化成一堆血肉。历史上,不断出现的「人相食」场景,说明中国人的苦难。而不断出现的「屠城」悲剧,说明暴君暴官内心的卑怯残忍。使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感到羞耻和愤怒。然而,更感到羞耻和愤怒的是,屠城之后,暴政依旧。


  曹操畏战

  关羽大军包围襄阳(湖北省襄樊市),曹操亲自统率大军,从洛阳(河南省洛阳市东白马寺东)出发,南下援救曹仁。臣僚一致认为:「大王(曹操)如果不立即行动,可要注定失败。」只有高级谘询官(侍中)桓阶提出异议,说:「大王(曹操)认为曹仁等人能不能处理当前的困境?」曹操说:「能。」桓阶说:「大王是不是恐怕曹仁等二人(另一人是襄阳守将吕常)不尽全力?」曹操说:「不是。」桓阶说:「那么,你为什么要亲自出马?」曹操说:「我恐怕敌人太多,曹仁等力量不够。」桓阶说:「曹仁等被困在重围之中,所以死守孤城,没有二心,只因有大王在外作为声援的缘故。他们居于非死不可的险地,一定有拚死求生的决心。在内有战死之志,在外有强大的声援。大王控制六军,不立即发动,是显示我们有的是多余的军力。为什么忧愁失败,非亲自出征不可?」曹操认为他的分析有理,遂驻军摩陂(河南省郏县东)先后派出殷署、朱盖等十二个梯次部队,增援徐晃。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君王,他只苦战七年(前二○八至前二○二),便取得全国统治权。刘秀则苦战十五年(二二至三六),才统一天下。曹操是一位最艰难的创业英雄之一,他苦战了三十年之久(一九○至二一九),不过使北中国粗定而已,政权并不稳固,仍需要他南征北讨。纵是钢铁好汉,经过三十年艰辛,也都磨损,何况肉体人身?曹操攻击张鲁时,仰望高山峻岭,就有一种胆怯的悔意,阴差阳错取得胜利后,对于唾手可得的益州(四川省及云南省),已鼓不起兴趣,留下「得陇望蜀」一句著名成语,为自己遮羞(参考二一五年七月)。

  樊城之围,竟使他考虑到迁都,可看出情势严重,然而他虽不断派出援军,自己却迟迟的没有积极行动,救兵如救火,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十年之前,不可能如此反应。

  尤其可注意的是两位智囊的高论,劝阻向益州进军的刘晔,最初竭力坚持,认为刘备不堪一击;然而七天之后,却忽然又认为刘备安如泰山,不可动摇,何以转变得如此之快?而桓阶更是奇妙,竟肯定不必往救,只要遥作声势,就可胜利。公孙瓒地下有知,当引为知己。这些怪诞的言论,只有一个解释是合理的,那就是,他们看出曹操对战争的厌倦和畏惧,给他找出一个退缩的理论根据,用以保持他的尊严。

  明年(二二○)正月──也就是三个月后,曹操即行逝世,如果说今年(二一九)此时,他已面有病容,身体已经不适,并不离谱。英雄老去,不复当初;继承人只会做官,不会做事,遂使中国三分。


  关羽之死

  关羽得到他的根据地南郡(湖北省江陵县)被东吴攻陷消息,立即回军南下。

  不断派人跟东吴占领军统帅吕蒙联系,吕蒙对关羽的使节,特别厚待,并让他走遍全城;家家户户都向使节报告平安,有些还亲笔写信给军中子弟,作为见证。

  使节回去后,将领士卒们私下向他探问消息,当大家都知道家属如故,而且比过去还过得更好时,于是,军心浮动,人无斗志。关羽知道自己穷途末路,遂向西撤退,抵达麦城(湖北省当阳市东南)。孙权派人游说他归降,关羽假装承诺,在城头遍插旌旗,树立稻草假人,然后逃走。这时大军已经瓦解,左右只剩下十余个骑兵。孙权早已派出朱然、潘璋,切断他逃亡通道。潘璋的军政官(司马)

  马忠,在章乡(当阳市东北)生擒关羽跟他的儿子关平,斩首。

  关羽是二、三世纪之交、东汉王朝末年的名将,他的英勇被当时以及后世所肯定。然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得以永垂不朽,历时一千六百年而始终光芒四射,却不由于他的英勇,而由于他对刘备个人的效忠,这项效忠,被解释为「道义」。尤其是十七世纪清王朝,以满洲民族控制中华民族之后,在关羽身上找到政治号召的取向,强调道义、强调满洲人跟中华人是异姓兄弟,海枯石烂,情义不变。不仅中华人崇拜关羽,就是在朝鲜半岛,也遍地都是关羽庙,受到万家香火。跨国英雄,关羽是第一人。

  不过,抛开三国演义这本影响力最大的小说,仅就史书上提供的资料,关羽实在没有资格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他虽然英勇,但事实上不过一个莽汉,既缺谋略,又缺修养,而且心胸狭窄、不识大体。他眼睛只有一个主子,和一个小圈圈。一开始就排斥诸葛亮,是刘备把他说服;继而排斥黄忠,如果不是费诗能言善道,谁都不能逆料它的演变:那将是,刘备如果不支持关羽,关羽可能生出二心;如果支持关羽,黄忠可能背叛,麋芳、傅士仁就是例证。

  效忠,必须使被效忠的对象受益,才是真正的效忠。如果只能对自己有益──教头目瞧瞧,俺可是为你使出吃奶力气啦!那就不是真正的效忠,而是蠢血沸腾的表态。结果往往使被效忠的对象受害,替被效忠的对象,把天下人得罪净光。

  关羽之对待孙权跟鲁肃,就是如此。本来可以亲密相处的至亲和盟友,却用粗暴愚妄的手段,逼成死敌。陆逊几封谦卑的信,关羽竟会心花怒放,证明他只是个浅碟子。而在失败后,又派人跟吕蒙交往,使节遂被利用,作为敌人的传信鸽,使全军瓦解。纪元前四八二年,吴王吴夫差在黄池,探马驰报首都姑苏陷落,吴夫差立即诛杀探马灭口,为的是怕走漏消息,军心动摇。关羽如果稍有头脑,封锁都来不及,何至使节往返?而且不断往返?不知他希望获得什么?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跟当年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参考前二○五年三月),项羽一举就击溃刘邦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什么样的统帅?

  关羽从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突然发动灭国性攻击,乘人不备,创造了震撼全国的奇蹟,但徐晃不过二流角色,都无法克制,不得不解除樊城之围。吕蒙背后还没有下手,关羽已经在疆场上战败。即令战胜,大军北进,跟沙场老将曹操面对,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关羽定会获胜。更显出关羽低能的一件事是,他把基地托付给恨他入骨而又被他轻视的两位将领。刘邦成功,靠萧何主持关中;刘秀成功,靠寇恂主持河内;曹操成功,靠枣祗主持许县屯田。只有关羽的基地建立在火山口上。刘邦对萧何不断加官晋爵,为的是把萧何套牢,免得他发生变化,关羽却宣称回军之后,要惩处二位留守主管,不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大将,反而像是一个纵情任性的暴发户。

  关羽基本的错误是他破坏了诸葛亮十二年前的隆中对策,如果像隆中对策设计的,跟孙权保持和睦,汉中方面同时出军,局势当可改观。由于关羽一人的冲动,遂使全盘战略,成为虚话。


  一脸忠贞学

  孙权跟于禁乘马并行,虞翻向于禁吼叫:「你不过一个俘虏,怎么有资格敢跟我们的领袖(孙权)并肩骑马?」扬起马鞭要打于禁,孙权喝止他。

  居于绝对安全地位,义愤填膺,正颜严色,在主子面前指控别人的「过失」,态度激烈得甚至痛哭流涕,咆哮如雷,用别人的眼泪或鲜血,换取自己一点蝇头小利,这是官场文化的特有产品,名之为一脸忠贞学。

  虞翻愤怒的要鞭打于禁,正是一脸忠贞学中精彩的一页,孙权虽然喝止他,但对他的一脸忠贞,当留下深刻印象,自会擢升他的官位或增加他的俸禄。似乎只有堕落的社会,才培养出来这种特技表演,我们用这种特技表演作为标准,检查社会的性质,和当事人的品质,会得到一个正确答案。


  教化成功

  孙权上书给曹操,自称「臣」,强调说:「称臣」是上天的旨意。曹操把孙权的奏章向外公开,说:「这娃儿想教我坐到火炉上!」魏国高级谘询官(侍中)

  陈群等都说:「汉王朝政权已经结束,并不从今天开始。殿下(曹操)功劳品德都达到高峰,人民注目仰望。所以连远方的孙权,都向你称「臣」,这是「天」

  「人」感应,众口一辞。殿下应该坐上正式宝座,还有什么可以犹豫?」曹操说:「如果上天的旨意,果然如此,我宁愿当姬昌(周王朝一任王姬发的老爹)。」

  司马光曰:「教化,是国家的紧急工作,伧俗的官员并不了解;风俗,是天下的重要大事,庸碌的君王却往往忽略。只有明智的君子人物,深谋远虑,然后才能知道它们对社会贡献之大、影响之久。刘秀(东汉一任光武帝)正碰上西汉王朝晚年衰败,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于是,以一介平民,发愤起兵,继承祖先留下的事业,讨伐四方,每天忙碌,但是仍然崇尚儒家学派经术,用贵宾的礼仪,延聘儒家学派学者,扩大设立学校,研究礼仪圣乐,统一大业固然完成,教育文化也普及大众。然而,州郡拥兵割据的军阀,虽然互相吞噬,却一直尊崇皇帝,作为政治号召。以曹操的残暴骄横,加上对天下建立的大功,心里早就没有皇帝的影子,但直到他死亡那天,仍不敢废除皇帝而自己即位,难道是他不愿意?不过是畏惧名义,强行克制自己而已。从这个观点来看,教化怎么可以懈怠?风俗怎么可以忽视?」

  教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功能和重要性,不容否认。问题是,如果政权腐败到极点,则任何美好的教育文化,和任何美好的风俗习惯,都阻挡不住它的崩溃。

  而且,因为社会有一个公正价值标准的缘故,反而更加强摧毁的力量,使该政权崩溃加速。一团浆糊的教育文化和风俗习惯,因为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人民丧失监别是非黑白的能力,才使一些早就应该被埋葬的政权,仍在那里拖泥带水的挣扎,贻害苍生。

  司马光指出:「自从三代灭亡,教化风俗之美,从没有像东汉王朝那样兴盛。」

  这句话使人有太大的感伤。司马光赞扬的「东汉王朝」,只指刘阳、刘炟当皇帝的那段时间,屈指计算,仅仅三十二年,而三代的最后一代周王朝,于前二五六年灭亡,直到司马光撰写资治通监的十一世纪,一千二百年间,只出现了三十二年美好的教化和美好的风俗,即令断代到东汉王朝末期,四百年间,才出现三十二年治世。说明中国人的幸福日子,是何等之少;相对的,灾难的日子,又何等之多!司马光用曹操不敢篡位之类的例证,归功于教化的成功。如果教化的功能仅表现在政治号召,而对人民的水深火热,无动于衷。那么,我们认为,美好的教育文化和美好的风俗习惯,应该改换新的内涵。


  事后圣人

  二二○年,魏王曹丕抵达谯县(安徽省亳州市?曹丕故乡),在东郊盛大赏赐六军,并宴请父老,设置杂耍、乐队,以及各种节目助兴,官员和人民都来向曹丕祝贺,从早到晚,联欢而散。孙盛曰:「子女为父母守三年之丧,上自天子,下到平民,一律遵从,即令是三代(夏商周)王朝的末期,战国时代七雄(韩、赵、燕、魏、齐、楚、秦)的乱世,也没有人敢在父母刚死了之后十天半月,「反哭」(送葬后回祭庙再作最后一次哀哭)之日的当天,就脱掉丧服、丢掉丧杖!

  到了刘恒(西汉王朝五任帝),变更古代制度,人道和纲纪,全部败坏;道德本来已比当年低落,风俗本来已比古代颓废,曹丕既然继承两汉王朝制度,接受两汉王朝礼仪,处于沉重的哀痛之中,却设宴享乐。身为继承大业的第一代,即行坠毁王化的基础。等到接受东汉王朝皇帝的禅让,更公开收纳东汉王朝皇帝的两个女儿。所以我们就知道王朝不会太久,政权一定短促。」

  孙盛的评论,跟辛宪英女士(参考二一七年)的评论一样,都是事后圣人。

  曹丕既继承两汉王朝制度,刘恒制订而又被后人遵守的制度,难道不是两汉王朝制度,而是唐王朝制度?从曹丕不守三年之丧,便可看出王朝不久,政权短促;那么,从刘恒不守三年之丧,又看出什么?

  我们不赞成曹丕在老爹死后,不过半年,便大肆荒唐;但也不赞成任何扭曲的对历史事件的评论。


  王朝号国号

  二二○年十月,篡夺大事开始。东汉帝(十四任献帝)刘协,向刘邦(西汉王朝一任帝)祭庙焚香禀告,命代理最高监察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把皇帝御玺、诏书,送给曹丕,要求禅让。曹丕上书三次,谦恭的不肯接受,但刘协坚持。于是在繁阳(河南省临颍县西北?曹丕登极后改名繁昌)兴筑高台。

  曹丕登上高台,接受皇帝御玺,正式称帝(曹魏帝国一任文帝)。在郊外祭祀天地、名山、大川;改年号(之前是东汉王朝延康元年,之后是曹魏帝国黄初元年),大赦。

  东汉王朝自一任帝刘秀于二五年建立,于本年(二二○)无声无息灭亡,历时一九六年。事实上,自一八九年董卓罢黜十三任帝刘辩,扶立十四任帝刘协,东汉王朝便不存在,幸而曹操崛起,于一九六年把刘协接到许县(河南省许昌市东),使东汉王朝勉强延长二十五年寿命,刘协也享受二十五年的温饱荣耀。没有曹操,刘协可能饿死洛阳,即令落到任何一个割据军阀,诸如袁绍、孙权、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