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004年第04期-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迈上发球台的那一刻就来了瘾头。站在梯台一眼望去,蓝天如洗,芳草如茵。森林、灌木、坡岗、湖泊、溪流……次第展开,自然界的景色应有尽有。早晨的空气清新,掺着花草的芳香沁人心脾,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其实,在真正的自然界却难以找到一处如此紧凑的景观。这里所看到的一切都出自专业人士的设计,并对图纸做过反复的推敲与修改。而且,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人工的摆布,起伏的球道兴动过大量的土方工程,地面下铺设了复杂的喷灌和排水系统。那草皮是从夏威夷飘洋过海运过来的。球场管理者每天调动各类设备去修剪、松土、浇水、施肥。有时还要派出工人把球道上的杂草一根根拔掉。高尔夫球场隐含着一个悖论:这里并非出自自然,却比自然更加自然。
  于是,一个城市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代换为一个自然人。
  如果今天手气够好,振臂一挥,把球开出二百八十码,望着小白球在高远的天幕上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向球道中缓缓飘落,那一刻不光在心理上陶然自醉,就连生理上也有一股酣畅淋漓的快感!
  信步走在球道上,可以察觉血液流过血管时的微胀,体内有一股久违的原始力量在苏醒。一个小时前坐在城市空调房间的狭促感已消失,而眼前的情境恍若前世亲历过一般熟悉。不是吗?我们的祖先在数万年至数十万年前正是这个样子在山野中奔走,挥动棍棒,奋臂掷石,追捕猎物。或许,人对大自然那与生俱来的亲和倾向早已深植于集体潜意识之中。而高尔夫不过是牵引现代人向大自然本能地回归。
  用人类学的尺度来衡量,仅在几万年间,人的基因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难怪现代人有那么多心血管系统之类的毛病,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染色体的编码程序不和谐。高尔夫似乎印证一条原理,即人的基因不适合在室内久坐而更适合在山野中奔走。
  
  它不动你更难
  
  一个高尔夫球的重量约40多克(不到中国的一两),直径约4厘米多(比中国的汤圆大些),在球类运动当中算是小玩意儿。而且,与其它球类运动不同,高尔夫是当球处在静止状态时,由球手来击球的。
  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和乒乓球选手,面对的是球路刁钻、变化莫测的来球。除了线路令人眼花缭乱,还有上旋、下旋、左右侧旋以及弧圈球那类的怪球。选手们必须在瞬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他们踢球、投球或击球的动作,都是在人与球的高速度相对运动中去完成的,疾如闪电,稍纵即逝,那是对人的智能和体能极限的挑战。
  小小的高尔夫球在球道上跳动几下,渐渐停下来,伏在草皮上一动也不动。你可以从容地走过去,仔细端详。虽然它所在的位置不一定很平坦,有上坡位、下坡位和侧斜位等等,但它就是静止不动,乖乖地等待你的一击。如果有必要,规则允许你睁大眼睛盯着它三分钟,把一切不容忽视的细节都看清楚,把一切可能出现的麻烦都想到。还允许你试验性挥挥球杆,温习一下你早已熟悉的动作。此刻,运动心理学要求运动员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将注意力稳定地集中指向目标,也称为“有意注意”,你完全可以做到。
  但是,这一杆下去别提有多惨。这是一个“香蕉球”,小白球划过弯曲的弧线,落入右面的小树林。有时,还有更令人难堪的表现,杆头深深地挖起一大块草皮,而小白球却原地未动。 ’
  怪谁呢?当然怪不得别人。按照高尔夫礼仪,不论是你的对手或你的同伴,都已停下脚步,屏息静候,没人来干扰你。处于静止状态的小球,把矛盾的对立面悄然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你的对手就是自己。而且,这样的失误简直不可原谅。
  倘若在其它球类的赛场上,当一方失手时,观众会向主攻方报以热烈的掌声与喝彩,为了这一记妙球,同时也意味着对失误一方的宽谅。但在高尔夫这里,谁都知道赖无可赖。
  于是,高尔夫有了十四支球杆。其中仅有一支球杆的使用方法比较特别,其它的球杆使用方法几乎一样。它们是根据击球距离而设计的,编号相邻的两支球杆击出距离相差10至20码,就像专为一台机器而设置的配件那样精确。西方人很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使挥杆变得简单化,只用一个相同的动作打出不同的距离,从而更接近目标,便把十四支球杆放进一个大球袋里,由球童背着它在球场上气喘吁吁地走来走去。
  于是,心理学家也跑来帮忙。经过冥思苦索,有的学者说,“有意注意”那种心理状态不好,导致打球人想得太多,造成挥杆紧张。最好是“无意注意”,嘴里哼着小调儿,心里数着拍子,视大千世界空无一物,把意念凝聚于一个小白点……愈听愈有点儿像说禅了。
  然而,一大捆球杆也罢,“有意或无意注意”也罢,谁都不能确保下一杆肯定打好。高尔夫似乎是一项出人洋相的运动,它暴露出人类作为高级生物的脆弱的一面,它反复印证一个奇怪的逻辑——叫人毫厘不差地做出一个相同的动作,比做出不同的动作更加困难。而同一个动作是否走样更易被测量。人毕竟不是机器,人是有思想、感情和情绪的生物,还有身体状况的诸多变化。这些变量都会在挥杆的一瞬间立见分晓。  。
  既有打糟也就有打好的时候。人类的选择性记忆令高尔夫深具诱惑力。据调查,百分之八十四的人会对一场好球念念不忘而不大记得打糟糕的那场。每次下场你总会打出漂亮而神奇的几杆,甚或在二百码开外一家伙把球送入洞中,叫你高兴得又蹦又跳近似发狂。你会永远记住这份辉煌,并把一切尴尬淡忘。你可能会花去几年至几十年的工夫去改进那同一个动作,总是接近完美又不够完美,完美在近前召唤却又不可企及,因此,高尔夫既是一种游戏又更像一种生活和一种生命状态。反过来说,人生也像高尔夫。减法的滋味
  在球类运动的赛场上有谁听过“慎重”的提示?“这一脚你可要踢得慎重呀!”或“这一板扣杀你可要多加小心呀!”——这岂不是叫人泄气嘛!在激烈竞争的赛场上,“慎重”是消极而扫兴的心理状态。教练员不会这样去叮咛,选手也不会这样来自我提醒。
  这些项目都以加法计算分数,积分多者为胜。足球选手向禁区猛冲,篮球选手向篮
                             筐猛灌,网球选手大力猛扣,这时他们的全身反应大都一样:心跳加速,血液奔涌,肾上腺素分泌骤增,精神高度亢奋……多进一球,就向强者的宝座迈进一步。就连看台上那地动山摇的加油声也显得必不可少,那喊声为“以多为胜”的比赛火上浇油。
  倘若把计分方法改为减法,即“以少为胜”,比赛又将是怎样一番情境?那就请来看看怪异的高尔夫吧!
  譬如,几个打高尔夫的人来到一个“四杆洞”,从发球台经球道到插着小旗的“果岭”约有四百码的距离。所谓“四杆洞”的大致意思是:两杆打出四百码,把球打上“果岭”,还留有两杆,要求把球推入洞中。如此则达到标准。多于四杆是低于标准,少于四杆是超标准。
  球手握起球杆,首先想到小心为妙,慎重下杆。这一杆不论打好打坏,都为你增加了一杆。体育运动中常用的那些套话,什么“人生能有几回搏”呀,“敢拼才会赢”呀,包括“为全国人民争光”这类政治口号,千万别想,愈想愈全身激动,有可能为全国人民丢脸。而一旦想到“小心谨慎”时,呼吸快要停止,血液仿佛凝固,手中的球杆变得重若干钧。巡场员高高地举起一块“肃静”的牌子,全场观众都理会了慎重的分量,顿时鸦雀无声。摄影师也变得少有的耐心,对准焦距久久地静候。有一个杰出的西班牙年轻选手,性格外向,热情奔放,是许多球迷的偶像。但在他击球的那一刻,手里拎着球杆掂量来掂量去,摄象机的特写镜头一面对着他的球杆,播音员一面替他数数,他竟然掂量了三十多下仍不肯下杆,足见压力有多大!如此慎之又慎,这一杆仍可能打臭。打球的人憋在肚子里的怒气可想而知,简直不可遏制,调查显示,有的人至少有七次在一怒之下折断过球杆,更有43%的人在盛怒下扔过一次球杆。你问他扔多远?很多人会说:“扔得愈远愈好!”
  他显然拿球杆来撒气,责怪那支球杆不顺手。但是其中51%的人即刻反悔,设法把扔掉的球杆找回来。可见他还没气糊涂。
  如果采访高尔夫大赛,媒体主持人千万别向获胜选手提出那句经典问话:“请问,你在打出那关键一球时心里在想什么?”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追求数量和体育运动的目标相一致:更快、更高、更强。而力求简少得分则与体育运动的目标显得不大协调。在打高尔夫时,最常听到的提醒是:腿站稳,头别动,要放松,要慢,还要慢!它似乎强调艺术的法则——贵精而不贵多。不论一个球手多么具有创造性,最终仍是为了打得更少,化繁为简方为高手。就像郑板桥的那两句话:“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球迷即球手
  
    高尔夫是一项直接参与的运动,那是正经八百挽起袖子的参与。其它项目的球迷在看台上摇旗呐喊、站脚助威,尽管乐在其中,但在概念中球迷非球手。而高尔夫球迷个个都会下场比划几下子,球迷即球手。几乎没有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
  把观赏者全都拉下场地,诱使他们进入演出者的行列,这当中有一个奥妙,即计算“差点”。譬如说,一场球打下来,标准杆数是72杆。那是职业球手的标准,业余球手达不到,要多于这个杆数。这不要紧。球会或俱乐部自有一套统计的方法,推算出你在发挥正常状态时,应该打出多少杆,并签发给你一纸“差点证书”。于是,你就变得理直气壮,可以向任何一位高手挑战。如果用足球来做比方,一个学校的校队,也可向“皇马”下战表,因为“差点证书”规定了“皇马”在道义上应该让你多少分。至于掉进钱眼儿里的“皇马”愿不愿意跟你踢球,则是另一码事。
  一个业余高尔夫球手的“差点”多少为宜,似乎也有讲究。欧洲的说法是“绅士差点十五六”。这个杆数加上标准杆数,大约八十七八杆。客观而论,这个水平已相当不错,需要经常下场才能保持状态。“差点”过低,显得此人太较真儿,合者必寡,没人乐意跟你玩儿。“差点”过高,在场上耽误别人的时间,自己也觉形惭。
  “差点”是高尔夫拓展社会空间的重要发明。在电视实况转播中,时常可以看到一大群男女老少,跟着职业球手从一个球洞走向下一个洞,犹如逛庙会一般热闹,请别小看这批观众,他们拎起球杆可能个个都挺“牛”。
  不论职业球手或业余球手,高尔夫运动寿命之长,在体育项目中无出其右。足球运动员踢到三十多岁已考虑“挂靴”,田径运动员跑到二十多岁已达巅峰。体操的运动寿命更短,刚过十八九岁已被称为“老将”。而高尔夫的年龄跨度很大,是一项从七八岁至七、八十岁的终身运动。
  在高尔夫球场上,一个二十来岁的壮小伙子未必能胜一个五六十岁的长者,一个彪形大汉输给一位窈窕淑女也不足为奇,这是高尔夫的又一谜团。
  难道由于高尔夫的运动量轻微,动作和缓,令长者或女士能够适应吗?未必。击球的基本动作是固定下盘,以脊椎为轴,双肩做出180度大旋转,需要身体极佳的柔韧性和爆发力。谁若不信,请站起来试试,这个简单动作是否容易?这个动作仿佛把人变成一台机器,应该固定的地脚螺钉要拧得紧紧的,应该转动的部分要最大限度地转动。
  肌肉和韧带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弹性,骨骼和关节也会发生退行性变化,这些都是生理的自然过程。于是,再也不能像年轻人那般,一杆开出300多码的长球了。但是,除了体能之外,经验、智慧、意志力、自控力都是构成高尔夫运动的综合因素。尤其在“果岭”上,距离洞口一码两码也算做一杆。这么短的距离却有时偏偏推不进去。这时,心理素质就成为决定性因素。
  ”
  在世界顶级四项大赛中,有不少人大器晚成。35岁崭露头角,45岁初次夺冠。还有几位杰出人物在高坛保持领先地位近二十年之久。有趣的是,这几位选手的全盘期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具创造活力的年龄段遥相呼应。
  在美国时而举办元老级的比洞赛,那是最有观赏价值的比赛。七十多岁的帕尔默,六十多岁的尼克劳斯,再加上两位中年选手,逐洞决出胜负。因收视率颇高,赞助商也慷慨,每个洞的奖金达三五万美元。这几位元老在年轻时都曾叱咤风云,创造的纪录至今无人能打破。他们似乎无需再向人们证明什么,打起球来另有一番轻松洒脱的美感。虽然一杆关系着巨额钞票,看他们的样子却若无其事,打好了做个鬼脸,打不好耸耸肩膀,还不忘跟周围人开开玩笑,他们活到那个份儿上,是自娱也娱人了。
  
  今天是否手潮
  
  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球类运动场地都呈水平状态,而且是规则的几何图形,大都为长方形。那是为了把运动员的非技能因素降至最低,免得球在地面乱弹一气的偶然性。唯独高尔夫的场地高低不平,坎坎坷坷,逢山则依山,遇水则傍水,场地的形状顺应自然。有的球道干脆称之为“右狗腿”或“左狗腿”,你可想象出它的布局有多么别扭,还有许多球道索性看不到目标,令人迷失方向。
  打一场球也近似人生经历。生活道路从来都是崎岖不平,磕磕绊绊,甚至会有找不到北的失落感。于是,运气和机遇那捉摸不定的东西,就凸显出来它的重要性。
  你一杆打得又直又远,落在球场正中,但球童告诉你那球出界了。因为那是个斜坡,你的球滚落山脚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