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四书集注-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
顷也。 〔5〕见,音现。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也。言幽
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幾则已动,人员不知而已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
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子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滋暗长于
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6〕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乐,情也。
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
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
此言性情上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7〕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
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
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適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
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
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
实体备于已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
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
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1〕。君子之中庸也,君子面时中;小人
之中庸也 〔2〕,小人而无忌惮也。〔3〕”
〔1〕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
… 6…
体之,小人反是。 〔2〕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3〕君子之
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
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
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右第二章。 〔1〕
〔1〕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也。变“和”言“庸”者,
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
实兼“中和”之义。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1〕能〔2〕久矣!”〔3〕
〔1〕鲜,上声。下同。 〔2〕《论语》无“能”字。〔3〕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
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
右第三章。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
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3〕。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
味也。” 〔4〕
〔1〕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2〕“知者”之知,去声。〔3〕知、愚、贤、不肖之
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
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
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4〕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右第四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1〕
〔1〕由不明,故不行。夫,音扶。
右第五章。 〔1〕
〔1〕此章承上章而举其不行之端,以起下章之意。
子曰:“舜其大知〔1〕也与!〔2〕舜好〔3〕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4〕
〔1〕知,去声。〔2〕与,平声。〔3〕好,去声。
〔4〕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
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看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
以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
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
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右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1〕,驱而纳诸罟擭陷阱〔2〕之中,而莫之知辟
〔3〕也。人皆曰 ‘予知’,择乎中庸〔4〕,而不能期月〔5〕守也。”〔6〕
〔1〕“予知”之知,去声。〔2〕罟,音古,网也。擭,胡化反,机槛也。阱,才性反;陷阱,
坑坎也。皆所以掩取禽兽者也。〔3〕辟,与避同。〔4〕择平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
… 7…
即上章“好问”、“用中”之事也。〔5〕期,居之反。期月,匝一月也。〔6〕言知祸而不知
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
右第七章。 〔1〕
〔1〕承上章“大知”而言,又举不明之端,以起下章也。
子曰,“回〔1〕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2〕”
〔1〕回,孔子弟子颜渊名。〔2〕拳拳,奉持之貌。服,犹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
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
右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1〕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2〕
〔1〕均,平治也。〔2〕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
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邑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
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
右第九章。 〔1〕
〔1〕亦承上章以起下章。
子路问强 〔1〕。子曰:“南方之强与〔2〕?北方之强与?抑〔3〕而〔4〕
强与?宽柔以教 〔5〕,不报无道〔6〕,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7〕。衽金
革 〔8〕,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9〕。故君子和而不流,强
哉矫 〔10〕!中立而不倚〔11〕,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12〕焉,强哉
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13〕”
〔1〕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子路好勇,故问强。〔2〕与,平声。〔3〕抑,语辞。〔4〕而,
汝也。 〔5〕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6〕不报无道,. 谓横逆之来,直受
之而不报也。 〔7〕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8〕衽,席也。金,
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9〕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 〔10〕
矫,强貌。 《诗》曰“矫矫虎臣”,是也。〔11〕倚,偏著也。〔12〕塞,未达也。
〔13〕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此则
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君子之强,孰大于是?夫子以
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
右第十章。
子曰:“素〔1〕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2〕。君子遵道而行,
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
之。 〔4〕”
〔1〕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 〔2〕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
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平善,行之过而不用其
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为之哉! 〔3〕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力之不
足也。此其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已,止也。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
敢废,盖至诚无息,自有所不能止也。 〔4〕不为索隐行怪,则依平中庸而已。不能半涂而废,
是以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
而犹不自居也。故曰“唯圣者能之”而已。
… 8…
右第十一章。 〔1〕
〔1〕子恩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主义者止此。盖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
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颜渊,仁也;子路,勇也:三者
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馀见第二十章。
君子之道费 〔1〕而隐〔2〕。夫妇之愚,可以与〔3〕知焉;及其至也,虽圣
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
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
能破焉〔4〕。《诗》〔5〕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6〕。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7〕
〔1〕费,符味反,用之广也。 〔2〕隐,体之微也。〔3〕与,去声。 〔4〕君子之道,近
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之
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及其至而圣人不知、不能;则举全
体而言,圣人固有所不能尽也。侯氏曰:“圣人所不知,如孔子问礼、问官之类;所不能,如
孔子不得位、尧舜病博施之类。”愚谓人所憾于天地,如覆载生成之偏,及寒暑灾祥之不得其
正者。 〔5〕《诗》,《大雅·旱麓》之篇。 〔6〕鸢,余专反,鸱类。戾,至也。察,著也。
子思引此诗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
及,所谓隐也。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7〕结
上文。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
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1〕。《诗》〔2〕云: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3〕。故君
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4〕。忠恕〔5〕违道不远〔6〕,施诸己而不愿,亦勿
施于人 〔7〕。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
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未能也 〔8〕。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
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1〕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
者也,故常不远于人。着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
道矣。 〔2〕《诗》,《豳风·伐柯》之篇。〔3〕柯,斧柄。则,法也。睨,研计反,邪视也。
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彼此之别,故伐者视之犹以为远也。
〔4〕若以人治人,则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
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盖责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远人以为道
也。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是也。 〔5〕尽已之心为忠,推已及人为恕。〔6〕
违,去也,如《春秋传》齐师“违穀七里”之违。言自此至彼,相去不远,非背而去之之谓也。
道,即其不远人者是也。 〔7〕“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
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看可见。故已之所不欲,则勿以施立于人,亦不远人以为道
之事。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8〕子、臣、弟、友,四字绝句。求,
犹责也。道不远人,凡已上所以责人者,皆道之所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 〔9〕
庸,平常也。行者,践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馀而馀,则谨益至。
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之力则行顾言矣。慥慥,笃实貌。言君子之言行如此,岂不慥慥乎?赞
美之也。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尽道”,是也。
… 9…
右第十三章。 〔1〕
〔1〕“道不远人”者,夫妇所能;“丘未能一”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