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四书集注-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有财也。或曰:“为”当作“而”。 〔12〕比,必二反,犹为也。化者,死者也。校,音
效,快也。言为死者不使上亲近其肌肤,于人子之心岂不快然无所恨平, 〔13〕送终之礼,
所当得为而不自尽,是为天下爱惜此物而薄于吾亲也。
沈同 〔1〕以其私问〔2〕曰:“燕可伐与〔3〕?”孟子曰:“可。子哙不得
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啥 〔4〕。有仕〔5〕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
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 士 〔6〕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
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
同问: ‘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
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7〕,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
之曰: ‘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
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8〕,何为劝之哉?”〔9〕
… 54…
〔1〕沈同,齐臣。〔2〕以私问,非王命也。 〔3〕“伐与”之与,平声。下“伐与”、“杀
与”同。 〔4〕子哙、子之,事见前篇。诸侯、土地、人民,受之天子,传之先君。私以与人,
则与者、受者皆有罪也。 〔5〕仕,为官也。〔6〕夫,音扶。士,即从仕之人也。〔7〕天吏,
解见上篇。 〔8〕言齐无道,与燕无异,如以燕伐燕也。 〔9〕《史记,亦谓孟子劝齐伐燕,
盖传闻此说之误。杨氏曰:“燕固可伐矣,故孟子曰‘可’。使齐王能诛其君、吊其民,何不
可之有?乃杀其父兄、虏其子弟,而后燕人畔之。乃以是归咎孟子之言,则误矣。”
燕人畔 〔1〕。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2〕曰:“王无患焉。王自
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
管叔以殷畔 〔3〕。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
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
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
“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4〕?”曰:“不知也。”“然则圣
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5〕!且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良,
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6〕”
〔1〕齐破燕后二年,燕人共立太子平为王。〔2〕陈贾。齐大夫也。 〔3〕恶、监,皆平声。
管叔,名鲜,武王弟,周公兄也。武王胜商杀纣,立纣子武庚,而使管叔与弟蔡叔、霍叔监其
国。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与武庚畔,周公讨而诛之。 〔4〕与,平声。〔5〕言
周公乃管叔之弟,管叔乃周公之兄,然则周公不知管叔之将畔而使之,其过有所不免矣。或曰,
“周公之处管叔,不如舜之处象,何也?”游氏曰:“象之恶已著,而其志不过富贵而已,故
舜得以是而全之。若管叔之恶则未著,而其志其才皆非象比也,周公讵忍逆探其兄之恶而弃之
邪?周公爱兄,宜无不尽者。管叔之事,圣人之不幸也。舜诚信而喜象,周公诚信而任管叔,
此天理人伦之至,其用心一也。” 〔6〕顺,犹遂也。更,平声,改也。辞,辩也。更之则无
损于明,故民仰之。顺而为之辞,则其过愈深矣。责贾不能勉其君以迁善改过,而教之以遂非
文过也。林氏曰:“齐王惭于孟子,盖羞恶之心有不能自己者。使其臣有能因是心而将顺之,
则义不可胜用矣。而陈贾鄙夫,方且为之曲为辩说,而沮其迁善改过之心,长其饰非拒谏之恶,
故孟子深责之。然此书记事,散出而无先后之次,故其说必参考而后通。若以第二篇十章、十
一章置于前章之后。此章之前,则孟子之意不待论说而自明矣。”
孟子致力臣而归〔1〕。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2〕,
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
所愿也。”他日,王谓时子 〔3〕曰:“我欲中国〔4〕而授孟子室,养弟子
以万钟 〔5〕,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6〕,子盍〔7〕为〔8〕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9〕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10〕
时子恶〔11〕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12〕?
季孙曰: ‘异哉子叔疑〔13〕!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
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14〕’古之为市也,
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
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15〕”
〔1〕孟子久于齐而道不行,故去也。〔2〕朝,音潮。〔3〕时子,齐臣也。〔4〕中国,当国
之中也。 〔5〕万钟,穀禄之数也。钟,量名,受六斛四斗。〔6〕矜,敬也。式,法也。〔7〕
盍,何不也。〔8〕为,去声。〔9〕陈子,即陈臻也。〔10〕夫,音扶。〔11〕恶,平声。 〔12〕
孟子既以道不行而去,则其义不可以复留;而时子不知,则又有难显言者。故但言:“设使我
… 55…
欲富,则我前日为卿,尝辞十万之禄,今乃受此刀钟之馈?是我虽欲富,亦不为此也。”〔13〕
季孙、子叔疑,不知何时人。〔14〕此孟子引季孙之语也。尤,音垄。龙断,冈垄之断而高也,
义见下文。盖子叔疑者尝不用,而使其子弟为卿。季孙讥其既不得于此,而又欲求得于彼,如
下文贱丈夫登龙断者之所为也。孟子引此以明道既不行,复受其禄,则无以异此矣。 〔15〕孟
子释龙断之说如此。治之,谓治其争讼。左右望者,欲得此而又取彼也。罔,谓罔罗取之也。
从而征之,谓人恶其专利,故就征其税,后世缘此遂征商人也。程子曰:“齐王所以处孟子者,
未为不可。孟子亦非不肯为国人矜式者。但齐王实非欲尊孟子,乃欲以利诱之,故孟子拒而不
受。”
孟子去齐,宿于昼 〔1〕。有欲为〔2〕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3〕。客不悦,曰:“弟子齐宿〔4〕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5〕
敢见矣。”曰:“坐。我明语〔6〕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
安子思 〔7〕。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8〕。子为长
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9〕”
〔1〕昼,如字,齐西南近邑也。或曰:当作画,音获。下同。〔2〕为,去声。下同。 〔3〕
隐,於靳反,凭也。客坐而言,孟子不应而卧也。〔4〕齐,侧皆反。齐宿,齐戒越宿也。〔5〕
复,扶又反。 〔6〕语,去声。〔7〕缪公尊礼子思,常使人侯伺,道达诚意于其侧,乃能安而
留之也。 〔8〕泄柳,鲁人。申详,子张之子也。缪公尊之不如子思,然二子义不苟容,非有
贤者在其君之左右维持调护之,则亦不能安其身矣。 〔9〕长,上声。长者,孟子自称也。言
齐王不使子来,而子自欲为王留我,是所以为我谋者不及缪公留子思之事,而先绝我也。我之
卧而不应,岂为先绝子乎?
孟子去齐。尹士 〔1〕语〔2〕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
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于泽 〔3〕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
后出昼,是何濡滞 〔4〕也?士则兹不悦。”高子〔5〕以告。曰:“夫〔6〕
尹士恶 〔7〕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
不得已也 〔8〕。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幾改之 〔9〕;
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 〔10〕有归志。予
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 〔11〕。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
民举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
则怒,悻悻 〔12〕然见〔13〕于其面,去则穷〔14〕日之力而后宿哉?”尹
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15〕
〔1〕尹士,齐人也。〔2〕语,去声。〔3〕干,求也。泽,恩泽也。〔4〕濡滞,迟留也。〔5〕
高子,亦齐人。孟子弟子也。 〔6〕夫,音扶。下同。 〔7〕恶,平声。〔8〕见王,欲以行道
也。今道不行,故不得已而去,非本欲如此也。 〔9〕所改,必指一事而言,然今不可考矣。
〔10〕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11〕杨氏曰:“齐王天资朴实,如好勇、好货、好色、
好世俗之乐,皆以直告而下隐于孟子,故足以为善。若乃其心不然,而谬为大言以欺人,是人
终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何善之能为? 〔12〕悻,形顶反。悻悻,怒意也。 〔13〕见,音
现。 〔14〕穷,尽也。〔15〕此章见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本心,爱君泽民,倦倦之馀意。李
氏曰:“于此见君子忧则违之上情,而荷蒉者所以为果也。”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 〔1〕曰:“夫子若有不豫〔2〕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
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3〕”曰:“彼〔4〕一时,此〔5〕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6〕。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
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7〕。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 56…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8〕”
〔1〕路问,于路中问也。〔2〕豫,悦也。〔3〕尤,过也。此二句,实孔子之言,盖孟子尝
称之以教人耳。 〔4〕彼,前日。 〔5〕此,今日。 〔6〕自尧、舜至汤,自汤至文、武,皆五
百馀年而圣人出。名世,谓其人德业闻望可名于一世者,为之辅佐,若皋陶、稷、契、伊尹,
莱朱、太公望、散宜生之属。 〔7〕周,谓文、武之间。数,谓三百年之期。时,谓乱极思治、
可以有为之日。于是而不得一有所为,此孟子所以不能无不豫也。 〔8〕夫,音扶。舍,上声。
言当此之时而使我不遇于齐,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然天意未可知,而其具又在我,我何为不
豫哉?然则孟子虽若有不豫然者,而实未尝不豫也。盖圣贤忧世立志,乐天上诚,有并行而不
悖者,于此见矣。
孟子去齐,居休 〔1〕。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
也。于崇 〔2〕,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3〕,不欲变〔4〕,故不受也。继
而有师命,不可以请 〔5〕。久于齐,非我志也。”〔6〕
〔1〕休,地名。〔2〕崇,亦地名。 〔3〕孟子始见齐王,必有所不合,故有去志。 〔4〕变,
谓变其去志。 〔5〕师命,师旅之命也。国既被兵,难请去也。〔6〕孔氏曰:“仕而受禄,礼
也。不受齐禄,义也。义之所在,礼有时而变。公孙丑欲以一端裁之,不亦误乎!”
… 57…
腾文公章句上
凡五章。
滕文公为世子〔1〕,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2〕。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3〕。成
覸 〔4〕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
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 ‘“文王,我师也。”周
公岂欺我哉? 〔5〕’今滕,绝〔6〕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7〕曰: ‘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8〕”
〔1〕世子,太子也。〔2〕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
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但众人汩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尔。故孟子与
世子言,每道性善而必称尧、舜以实之,欲其知仁义不假外求、圣人可学而至,而不懈于用力
也。门人不能悉记其辞,而撮其大旨如此。程子曰:“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
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即无往而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故凡言
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 〔3〕复,扶又反。
夫,音扶。时人不知性之本善,而以圣贤为不可企及。故世子于孟子之言不能无疑,而复来求
见,盖恐别有卑近易行之说也。孟子知之,故但告之如此,似明古今圣愚本同一性,前言已尽,
无复有他说也。 〔4〕覸,古苋反。成覸,人姓名。 〔5〕彼,谓圣贤也。“有为者亦若是”,
言人能有为,则皆如舜也。公明,姓,仪,名。鲁贤人也。“文王我师也”,盖周公之言。公
明仪亦以文王为必可师,故诵周公之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