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危机故事100篇-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没想到,自己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死后的骨灰证上却填着“无业”;
更没想到,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没带走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自己的姓
名!
(薛兵)
… Page 335…
里根遇刺
1981年3月30日这一天,银灰色的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早春天气的美
国首都华盛顿,乍暖还寒。下午1点45分,美国总统里根乘坐林肯牌防弹轿
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参加一个集会。一辆护卫汽车紧跟在总统座车后面,车
上坐满了白宫的特工人员。
里根在一个建筑工会组织的集会上讲演了18分钟。当他从希尔顿饭店专
为重要人物通行的出口走出来时,他的那辆林肯牌防弹车就停在10公尺远的
人行道边。马路对面站着一些不知是看热闹还是欢迎里根的人。在汽车的后
右侧人行道上,警察拦了一道警戒线,警戒线后面是一群闻讯而来的记者。
防弹车的后门已经打开,引擎已经发动,就等里根钻进汽车了。里根满脸笑
容,把右手高高举起,向路对面的人群频频招手。他的贴身保镖们在汽车四
周散开游动,密切注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
里根正欲一脚跨上汽车,一位美联社记者喊住他,“总统先生……”他
想向总统提问题。白宫新闻秘书布雷迪笑呵呵地向记者们走来,想帮助总统
回答记者的问题。
就在这一眨眼之间,记者群中一个身穿棕褐色雨衣的金发青年,突然拔
出左轮手枪,瞄准里根“砰!砰!”连射两枪。里根一愣,好像还没意识到
发生了什么事,站在那儿竟然呆住了。总统的保镖和现场警察向枪响的地方
扑去。特工人员麦卡锡一个箭步扑在里根与开枪者中间。“砰!砰!砰!砰!”
又是四枪!里根背后的特工人员猛地把里根的头压低,又使劲推了他一把,
里根的脑袋在车门框上撞了一下后,倒在车座上。那特工人员也管不了那么
多了,全身一下子压在里根身上,对司机吼着:“开车!快开车!”汽车一
溜烟开走了。
这一切,都发生在几秒钟的时间内。现场乱成了一团。白宫新闻秘书布
雷迪脸朝下倒在地上,左眉上方中了一弹。本来站在警戒线前背对记者的警
察德拉汉特,脖子左外侧中了一弹,倒在布雷迪身边。那个跳过来挡住里根
的特工人员麦卡锡右下腹中了一弹,也倒在地上。白宫特工人员、警察、还
有一位工会成员扑在那开枪的青年身上,扭作一团。一个特工人员举着轻机
枪,站在那堆人边上,高声吆喝他的同伴,注意有没有别的凶手。他既怕还
有别的谋杀者逃掉,又害怕刚被众人制服住的开枪青年被别人杀死灭口。很
快,那开枪青年被戴上手铐,头上蒙了件衣服塞进警车。警车一路尖叫着,
在严密的防护下,凶手被押往华盛顿警察总局。
经警方初步审讯,开枪行刺里根总统的凶手名叫约翰·欣克利,现年35
岁。他是现场唯一的嫌疑犯。
欣克利刺杀里根总统的动机是什么?真是既荒唐又可笑,仅仅是因为他
害单相思,迷上了好莱坞的女演员乔迪·福斯特。这乔迪·福斯特是位 19
岁的电影明星,1976年她在《出租汽车司机》中扮演一个女主角。欣克利看
过电影后,就给福斯特写了一封信,说他就要出发去刺杀一位总统候选人,
以此来表示自己是个“英雄”,并以示他对福斯特的“爱情”。
1980年,福斯特退出好莱坞,到耶鲁大学学习高级法语和外交史去了。
没想到欣克利又追到耶鲁大学,在福斯特的门前放了一封又一封情书,打了
一个又一个电话。但福斯特对这种信件的反应极为冷淡,他们连一次面也没
见过。
… Page 336…
这个欣克利本是个游手好闲的阔少爷。他父亲是科罗拉多州一家石油公
司的老板,他哥哥斯理,而且和副总统布什(布什后来接任里根当选为总统)
家还有来往,算得上是美国上流社会的活跃人物了。也可能正是由于有这个
条件,欣克利能饱食终日,到处游逛。
1978年,他跑到美国中部参加了纳粹党,还专门写过关于希特勒《我的
奋斗》的论文。后来据说他总是扬言要杀人,纳粹党怀疑他是美国联邦调查
局的“鱼饵”,把他开除了。
1981年3月30日中午,欣克利仔细研究了里根当天的活动计划后,给
福斯特写了一封信,称他这次确死无疑;信中说,他非常爱福斯特,也知道
他的那些信使她讨厌,所以他要用刺杀总统里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
来博得她的尊敬和爱情。这种作法就跟《出租汽车司机》里的情节一样。
一个多小时后,希尔顿饭店门口的枪声响了。枪声使美国上下一片哗然,
世界各大通讯社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都用头版头条报道了里根总统遇刺
这一特大新闻,全世界都震惊了,的确达到了轰动效应。
欣克利共开了六枪,其中除了击中布雷迪等三人外,另三枪打在里根的
汽车上,因为是防弹车,有一颗子弹反弹到里根身上,从左肋下射进,击断
第七根肋骨,钻到肺叶中部,那儿距心脏只有3英寸。据专家分析,打中麦
卡锡的那粒子弹,本来是极有可能直接击中里根的。里根被送往乔治·华盛
顿大学医院后,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手术,取出了子弹,12天后出院。布雷迪
等三人,经过抢救后,也活了下来。
依据法律,美国政府起诉欣克利犯有非法购买、拥有、使用武器和谋杀
总统、击伤麦卡锡、布雷迪、德拉汉特等13条罪行。如果罪名成立,欣克利
将被判终身监禁。这下可使欣克利一家人坐立不安了。欣克利的父亲和哥哥
四处奔走活动。
正当人们期盼着法庭对欣克利进行审判时,一项声明使警察局茫然,也
使公众茫然:也就是在欣克利被捕后的第5天,他的父母声称“约翰是个有
精神病的孩子”,应该先假定他是无辜的。
这一声明使警察局措手不及,因为根据美国法律,精神不正常的人对自
己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也就是说,要审判欣克利,首先要证实他父母的声
明是错误的。为此,法院指定一名精神病专家对欣克利作了三个小时的检查,
专家的结论是精神方面完全正常,从而证明欣克利应该接受审判。
可是,欣克利父母在发表声明时,早就作好了打官司的准备,他们用重
金聘请了高级律师和精神病专家为欣克利辩护。法院对欣克利的结论一公
布,马上就被被告的律师驳回,理由是:任何这类检查首先应由被告选择的
专家来进行。
不知这其中有没有其它什么原因,虽然地区法院的首席法官驳回了被告
律师的意见,但仍然决定把欣克利送到联邦教养院,作为期三个月的精神病
检查。
俗话说,时间是最好的健忘剂,它能冲淡一切。围绕欣克利是否有精神
病,一场马拉松式的检查翻来覆去,以至于里根总统忘记了伤痛,健康地走
上讲台发表他动听的讲演,好像就没有发生被刺一样。人们也都渐渐地把这
件事淡忘了。
1982年4月27日,里根被刺案发生整整一年多之后,美国联邦法院旧
事重提,宣布成立大陪审团公开审理此案。法院内外挤满了人,被告席上的
… Page 337…
欣克利若无其事,他的父母一声不响望着辩护律师,他们儿子的命运和希望
寄托在律师的身上了。
随着首席法官的宣布,审判开始了。第一项是听证会。由欣克利的4名
律师和6名精神病专家为其辩护。这些律师表面上看似沉默寡言,文质彬彬,
但他们轮流走上台进行辩护时,却口齿伶俐,论点明确。他们论证有力而简
短,既不多说一句,也不夸大其词。看得出,他们起码办过上千宗辩护证词,
一个个经验丰富,思维灵活。从律师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为被告开
脱罪证,使欣克利由重刑变轻刑,由轻刑变无刑。但今天,他们深知这不是
一般的刺杀案,辩护如果不成功,他们将会身败名裂,如果辩护成功,他们
将名声大增。为此,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们不仅收集了欣克利犯罪前的一切
有利证据,而且还和欣克利本人进行了大量的接触,为欣克利出谋划策,并
作过无数次模拟辩护,在精神上,他们已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A律师说:欣克利是一个和普通正常人不同的人,在家时他做任何一件
事都是无头无尾,没有连贯的思维,而且目光呆滞,沉默寡言……
B律师说:提起欣克利刺杀动机,首先得看他追求女电影明星福斯特的
所作所为。如果欣克利精神上正常,就不会写出狗屁不通的、歇斯底里的情
书,打语无伦次的电话,记莫名其妙的日记……而这一切都是欣克利在一次
也未见到福斯特时所干的……
欣克利的6名精神病专家从医学角度,运用大量事实证明欣克利精神病
的存在。
最后,辩护律师作结论时说:根据以上的大量事实证明,欣克利的谋杀
动机、谋杀准备和谋杀行为都是在“精神错乱”的情况下进行的,根据美国
法律,欣克利应判无罪。
被告一方的辩护律师和精神病专家的结论,受到了原告一方的律师和精
神病专家的反对。他们的结论是:欣克利是一个精神方面完全正常的人。
原告一方的理由是:首先,欣克利是有重点地追求福斯特,而且始终如
一。当他纠缠不成,便刻意模仿《出租汽车司机》中的求爱方式,三番五次
购买枪支,练习枪法,设法接近重要人物;他决心以谋杀里根总统这个“具
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行动”,来博得福斯特的爱情;他精心研究里根的活动时
刻表,从洛杉矶赶到华盛顿,事先写好“求爱书”,提前到希尔顿饭店,混
在最有利射击的记者群里,在最合适的时刻开枪,在没有被扭住前一连开了
6枪,连伤4人……这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如果欣克利精神错乱是干不
出来的。由此可以完全证明,欣克利谋杀动机是自觉的,谋杀准备是充分的,
谋杀行动是在头脑清醒状态下进行的。
原告一方的结论是:对欣克利判罪是完全合法的。
欣克利的父母和亲属听到这儿,心都拎到了喉咙口!
被告的辩护律师说:“我反对!……”
原告一方毫不相让,说:“坚持我们的结论!……”
双方辩护律师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光听证会就开了40多天,一直争执
不下。最后由陪审团审议。
按照美国的法律,司法当局审理案件时,要挑选社会上各方面的人士组
成陪审团。陪审团的意见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站出来发表意见的是
陪审团成员乔治·伯雷德。他认为欣克利精神错乱,不应判罪。陪审长罗伊·杰
克森说:“反对!欣克利的谋杀行为和动机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他精神方
… Page 338…
面不存在有病,接受判罪是理所当然的。”
陪审团的绝大部分女陪审员表示同意杰克森的意见。他们又核对了一遍
各种证据,当他们再次读了欣克利在谋杀前一小时给福斯特的求爱信后,一
位名叫格雷涅斯·莱锡特的陪审员站了起来,说:“请注意:如果说欣克利
精神正常,为什么他明知自己这么做确死无疑,但他还坚持这么做呢?”
另一位名叫马里兰·考伯琳的陪审员,马上表示强烈反对说:“先生,
请不要漏掉这样的细节:欣克利在来往信件中,只要是讨钱的,都签上 ‘爱
你的约翰’,如果不是讨钱,则只签个 ‘约翰’,这又作何解释?”……
激烈的争论从3月18日一直进行到3月21日,始终坚持欣克利有罪的
马里兰·考伯琳和娜撒丽亚·布朗态度仍然坚决。对于这种马拉松式的审判,
意志和精神已将法律抛开,意志和精神的胜利,就是法律的胜利,谁能坚持
到终点,法律就被谁掌握。到3月21日傍晚,疲劳不堪的考伯琳再也“跑不
动了”,精神和意志动摇了,无可奈何地同意欣克利无罪。布朗也明显地感
觉到支持不住了,在坚持了最后10分钟后,也软了下来,投了同意欣克利无
罪的票。
地区法官巴林顿·帕克长叹着气,摇着头,慢慢站起来宣读判决说:“起
诉罪状第一条……起诉罪状第十三条……因被告精神错乱,无罪。”帕克同
时宣布,欣克利立即送往华盛顿圣伊丽莎白精神病院,无限期住院治疗,直
到能证明他对社会不再构成危险才能释放。
宣布完后,帕克无力地瘫坐了下去,欣克利却吃惊得张大了嘴巴,他母
亲激动得哭了,尔后又和他父亲一起笑了。能不笑吗?虽然他们花费了近百
万美元来雇请律师、精神病专家,但事实证明,这钱没有白花。
欣克利无罪开脱的消息传出后,里根夫人南希气愤地说:“岂有此理!”
看来里根也只有自认倒霉了,因为他遇上的是一个“精神错乱的欣克利,
发疯的公众。”
在美国,有成千上万的疯子与精神病患者,他们出于各种很不相同的原
因,把个人的病患归结为总统的“有害影响”。每天从早到晚总有几千人来
到总统府白宫大门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