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危机故事100篇-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爵气愤至极,厉声指责《明星》为了抢新闻,“丢掉了正常的历史检验法,
不把 ‘日记’交给本国历史学家鉴定。”到后来,戴克勋爵干脆宣布:“它
们是伪造的,除非得到相反的历史证明!”
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还发生了另外一场争吵。著名的英国右翼历史学
家大卫·欧文随身带了一些希特勒文件,也来出席了记者招待会。自从《明
星》宣布发现希特勒日记后,欧文就一直认为它是伪造的。会议进行到一半
时,欧文按捺不住了,一把夺过话筒,开始滔滔不绝地指责“日记”是“纯
粹的伪造”,与 《明星》总编科赫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记者和摄影师们
将他们团团地围了起来。为了阻止欧文在同一间屋里举行对抗的记者招待
会, 《明星》维护秩序的工作人员请他离开现场。欧文自然不肯,结果爆发
了一场争吵,会场乱作一团。最后,欧文终因寡不敌众,被推出会场。
其实要鉴定“日记”的真伪并不难,当时尚有一位纳粹时期的重要人物
活在人间,就是鲁道夫·赫斯。他最早与希特勒一起发动啤酒馆政变。希特
勒掌权后,他担任负责党务的纳粹军副元首。1941年5月11日,他独自驾
机飞往苏格兰,向英国建议:英国人让德国人在欧洲放手干。作为回报,德
国将保证大英帝国领土的完整。并归还英国的前殖民地。他的出走是否是希
特勒授意,至今仍是个谜。英国当局没理睬他的建议,并把他作为战犯囚禁
起来。1946年,他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关在柏林道本斯监狱。
海德曼提供的六十二册“日记”中,有一册就是专门叙述赫斯的。
1983年4月26日,是他89岁生日。这一天。赫斯的儿子前往道本斯监
狱,为父亲祝寿。尽管“日记”中的赫斯专册与他有直接关系。小赫斯却不
能把这情况告诉父亲。因为美、英、苏、法四国有共同规定,不准他与外界
交换任何二战期间的消息。若要请赫斯鉴定“日记”的真伪,必须征得四国
监狱长的批准,这要通过联邦德国外交部去交涉。而联邦德国外交部对此没
有兴趣。
在这期间,曾在记者招待会上大闹一场的欧文,态度又起了戏剧性的变
化,与戴克勋爵相反,他与海德曼进行几次接触之后,又表示相信“日记”
不是伪造的。
5月3日,《明星》画刊发表声明,决定允许联邦德国、瑞士和美国的
专家单独查阅原始资料。当天,他们将七册“日记”交给联邦档案馆鉴定。
两天以后。鉴定有了结果:“日记”有许多地方抄自《希特勒演说和宣言(1932
一1945)》一书。这部共有两厚册的书由马克斯·多马鲁斯汇编,1962年出
版。伪造者在剽窃时,还因为草率出了许多差错。
5月6日,联邦德国内政部长在一项简短的声明中宣布:“联邦档案馆
确信,交给他们的文件不是出自希特勒之手,而是战后伪造的。”随后,在
科布伦茨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负责对“日记”的纸张、封面、装订、
标签和胶水作化学分析的专家维尔纳宣布:“日记”是显而易见的赝品。“日
记”的装订线是混纺的,这种混纺线是二次大战以后的产品;粘贴标签的胶
水中也含有二次大战以后才生产的化学品;在标签上打字的打字机是 1925
年制造的,可是,把1934年的“日记”标签上的字迹与1945年的“日记”
标签上的字迹比较,时隔九年,而打字机没有丝毫磨损的痕迹。
当天夜里。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格兰特博士应《星期天泰晤士报》之邀,
… Page 386…
检验了“日记”的纸张,确定其中含有战后开始使用的一种增白剂。
至此,真相终于大白。
一夜之间,独家新闻成了特大丑闻。大西洋两岸纷纷谴责《明星》画刊
利欲熏心,为了招待读者,不惜用假新闻欺世盗名。《明星》领导人虽然故
作镇静,实际上内部已乱作一团。他们急忙召开了紧急会议,发行人南宁表
示“感到羞愧”,并宣布不再发表“日记”。
这时,还在联邦德国南部某地寻找“日记”真实性证据的海德曼,当夜
被总部派飞机接回汉堡。经过通宵盘问,海德曼不得不说出,提供“日记”
的人叫康拉德·库耀,是斯图加特一个买卖二次大战时期军事纪念品的商人。
《明星》成立了一个调查“日记”真相的四人小组,赶往斯图加特调查
库耀其人,却吃了闭门羹。库耀的买卖纳粹帝国遗物的小商店门窗紧闭,店
主不知去向。
根据《明星》画刊的起诉,汉堡检察当局文案进行了调查,并搜查了库
耀的商店和住所,搜出几麻袋与纳粹帝国有关的文件、照片和艺术品,第二
天,库耀突然在巴伐利亚边界向联邦德国警方自首,供认是自己伪造了六十
二册日记。海德曼完全知道这是伪造品,而且向他提供了纸张。检察当局据
此逮捕了海德曼,但是,海德曼否认一切诈骗行为。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声誉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挽回损失,它派出女记
者吉塔·泽雷妮进行调查。泽雷妮花了七个月时间,按摩耀的口供调查与“日
记”骗局有关的人,最后得出结论:“日记”骗局的实际经过比库耀愿意承
认的要复杂得多,也离奇得多。
为了调查真相,泽雷妮去了汉堡拘留所。库耀和海德曼分别关在两个单
身牢房里,相距很近。当她走进海德曼的牢房时,他无法掩饰内心的不安,
不停地说话,反复念叨:“是的,他是个笨蛋;不,他是个骗子。”显然,
他的精神已经接近崩溃了。
库耀的表现则不同。当泽雷妮进去时,他一跃而起,眉飞色舞地主动说
起来。他说,“日记”都是他的作品,他对希特勒的了解比任何人都多。他
了解希特勒各个时期的签字方式,还知道希特勒有一个女儿等秘密……
库耀究竟是何许人?他1938年出生于民主德国境内的一个小镇鲍勃,父
亲是鞋铺老板,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二战时他才七岁,但纳粹军人的威
风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1957年,库耀只身去了南方;到1970年重
返故乡时,已由光棍变成一名绅士了。他在家乡四处征集“军事纪念品”,
然后把这些东西偷运到联邦德国和西方。他生意兴隆,发了财。在经营过程
中,他与前党卫队队员们挂上了钧,还结交了弗里茨。施蒂费尔等人。
施蒂费尔是斯图加特一个白手起家的富商,在库耀的影响下,他也疯狂
地收集希特勒遗物,耗资十万英镑,建立起一个希特勒博物馆。但是,这个
博物馆中收藏的东西,大都是库耀向他提供的赝品。
为了让主顾们相信货物的来源,库耀煞费苦心地编造了许多故事,包括
他所称的与民主德国“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的关系,以及飞机坠毁事件等等。
由于库耀夫妇确实曾到过民主德国,因此,当他1979年6月打电话告诉施蒂
费尔,说他发现了希特勒的亲笔日记时,后者竟毫不怀疑。
另外还有一人与“日记”事件有重要关联,这人叫克拉佩尔,和库耀一
样,也是一个“吃纳粹饭的”,他认识所有幸存的纳粹大亨,也许正是如此,
他在这个诈骗案中扮演了主角。
… Page 387…
海德曼与克拉佩尔交往已有十年,他在报道一件盗窈名画案时,曾得到
克拉佩尔的帮助。海德曼最初得知有希特勒日记存在后,曾多方查找,但无
着落。直到1980年12月,在克拉佩尔的帮助下,海德曼才与库耀会面,并
且拍板成交。一个月以后,“日记”开始分批送往《明星》画刊。
此后,克拉佩尔告诉海德曼,他还有一个惊人的秘密:马。丁·鲍曼还
活着,住在西班牙。这人是继赫斯之后担任纳粹副元首的,是希特勃和希姆
莱之下纳粹德国最有权势的人。在纳粹崩溃之际,他在地下避弹室出席了希
特勒和爱娃的婚礼,井为希特勒的遗嘱作证,最后安排焚烧希特勒的尸体。
此后就下落不明。虽然联邦德国官方在六十年代就宣布鲍曼已死,并出示了
一具鲍曼的骷髅,但关于这个人的传说仍层出不穷。如果他活着,就是世界
上头号被通缉的战争罪犯。
克拉佩尔声称他与鲍曼保持着经常的联系,说他把几页带有鲍曼签条的
日记拿去让他鉴定真伪。几天后,他又捎回话,说鲍曼认为“日记”是真的。
海德曼对鲍曼几乎着了迷。他相信,鲍曼已经选定由他在西班牙建立一个亲
纳粹的当代史研究所,并建立一个纳粹文物馆,而他则将成为唯一的访问鲍
曼的记者。可是,由克拉佩尔从中牵线搭桥的会面一再被取消,克拉佩尔总
是临时找个借口搪塞海德曼。海德曼开始怀疑:鲍曼是否真的还活着?但狡
猾的克拉佩尔略施伎俩就使海德曼打消了疑虑。
当时,“绿色档案”小组成员瓦尔德在整理材料时发现了一个别处没有
记载的人物——党卫队上尉安东·拉克曼。瓦尔德委托联邦档案馆到美国人
管理的柏林文件中心查找到了拉克曼的军事履历。这件事对、《明星》的有
关人员产生了深刻影响,更加确信“日记”不是伪造。
而海德曼从赫斯专册中看到拉克曼是鲍曼手下的人,便要求克拉佩尔向
鲍曼询问。不久,克拉佩尔送来了货真价实的三页拉克曼的党卫队履历,声
称见到了鲍曼,并在他那儿看见了拉克曼上尉的案卷。为了证明鲍曼还活着,
他特意将这三页文件偷来了。
这纯粹是一套骗人的鬼话,海德曼却信以为真,实际上,文件是由联邦
德国国家档案馆的一个影印员从档案馆里所盗。他是被克拉佩尔收买了的。
可是,伪造“日记”的库耀是怎样知道有这么个死去多年而又名不见经
传的拉克曼的呢?经过调查,汉堡检察当局在1941年纳粹年鉴的第221页找
到了拉克曼的姓名,有关他的记载被一字不改地抄进了赫斯专册。后来又发
现在库耀的藏书中即有这本年鉴,第221页还做了标记。但究竟谁是主谋呢?
女记者泽雷妮认为,尽管库耀一口咬定“日记”是他伪造,但他既无能
力,又无时间。在伪造“日记”的几年中,库耀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除去星期天外,白天他都在商店里,晚上先睡一觉,到夜里才到工作室搞“日
记”,最多四小时。这点时间只够他抄写,而决不可能从九百多册书中找到
伪造“日记”所必需的大量材料。
1983年5月,警方在搜查库耀住所时,发现了总数427册有关纳粹德国
的书籍,其中大多数夹着纸条,标明他所抄的段落。“但库耀显然并不具备
研究纳粹德国史和希特勒传记的起码能力。泽雷妮认为一定是克拉佩尔在幕
后指挥了这一切:是他为库耀提供伪造这么多“日记”的必要知识;是他诱
使海德曼陷入了有关马丁·鲍曼的鬼话的罗网;而且也是他拿走了 《明星》
画刊为“日记”付出的940万马克的一部分一一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他的
老纳粹“互助会”提供资金。克拉佩尔是“互助会”理事。克拉佩尔或许并
… Page 388…
不关心怎样才能把“日记”弄得无懈可击,只要它们在一段时间内能蒙骗住
他人,从而拿到一笔钱,这就行了。
女记者的调查令人信服地证明,纳粹的幽灵仍在德国的土地上飘荡,老
纳粹互助会的存在不容置疑,尽管他们的人数也许并不多,但能量却不小。
这桩被揭露的诈偏案足以引起全世界人民的警觉。
(孙练)
… Page 389…
切尔诺贝利核阴云
切尔诺贝利是个风景宜人而又很普通的乌克兰小镇。它位于乌克兰首府
基辅以北约130公里处。每到夏天,这里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许多基辅人、
莫斯科人和列宁格勒人都喜欢全家老少一起来这里度假。他们整个夏季都住
在这里,租下几间木屋作度假“别墅”,采集蘑菇,做果酱,或者去基辅海
滨捕鱼、晒太阳,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绚丽风光。似乎谁也没在意位于切
尔诺贝利以北不远处的一片“禁区”,那里隐藏着由厚厚的混凝土覆盖着的
巨大建筑群。
这些由混凝土封闭起来的建筑物就是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干
1971年,有四个核反应堆发电机组,每个机组拥有100万千瓦巨大功率,从
1977年到1983年相继投入运行。它每年的发电量约占全苏联核电力的百分
之十。因此,切尔诺贝利在苏联小有名气,但在世界上却默默无闻。然而,
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事故,却使它一夜之间震动了全世
界。切尔诺贝利,成了核灾难的象征,成了欧洲人闻之色变的恐怖性名词。
在希腊神话中,众神根据宙斯的意志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叫潘多拉。宙
斯派潘多拉来到人间,并送给她一只魔盒,里面装有灾难和希望。潘多拉一
到,就把魔盒打开,结果一切灾难都从魔盒飞出,从此人类就遭受灾难,只
有“希望”还留在盒底。那些由混凝土全封闭的核反应堆,就像是神话中的”
潘多拉魔盒”,里面装的是钚、铀元素。在科学工作者的严格控制下,钚和
铀乖乖地在反应堆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