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藏山雷学(全本文字)-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遁甲义理上讲,甲戊同体是说甲就是戊,戊就是甲,二者无所谓区分。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中医理论中乙肝、甲胆和戊土的论述。

1、《素问·灵枢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宫,决断出焉。”《灵枢·本脏篇》称胆是“中精之府”;《中藏经》和《千金要方》又称之为“中清之府”。这里的“中正”、“中精”和“中清”都是指甲木之胆具有“中土”之功能,脏象中可得中央之气者只有戊土之胃,且“腑”本来就是“府”的引申义。从现代解剖学可知,胆分泌胆汁进入小肠助消化,其功能与胃本质上相同。这是甲入戊土的第一证据。

2、肝为脏,胆为腑,但胆又属“奇恒之腑”。所谓“奇恒之腑”是一些形态上为管腔性器官似腑而功能上主藏精气而似脏的腑。故胆腑亦有脏之象,与肝脏相同,这是连山之象的第二证据。

3、其他脏腑在人体中都是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唯有肝胆不同,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成语就有“肝胆相照”之说。这是连山之象的第三证据。

4、中医脏腑五行都有自己的德,如金主肃降,土主运化,水主收藏。其他脏腑之五行各主一“德”,唯肝木不同,它即主曲又主直,即主开又主合,即主藏血,又主疏泄,故肝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肝木此性之由来,与雷学中的肝为乙木之阳极化有关,是为太乙进位而连山的第四证据。

5、《血证论》说:“肝与胆相连,司相火,……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则在胆腑。”《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也就是说,中焦与胃相连,三焦又主相火宣布而寄于胆,胆又位处中焦,这是甲戊同体的第五证据。

另,中精之“精”为精华之引伸义,甲胆遁于戊胃,而甲胆之精汁来源于乙肝分泌,胆汁流入戊胃需经过丙火小肠传递,也就是说胆汁是由小肠流入胃中的,“丙戊”的这种脏象之理,同天文中的月球绕地球转,地震的延伸带等是同一义理之显现,可叁见前文的第四章第二节。

显然,在人体脏腑这一超对称系统中——甲戊同体,确有连山之象。


'四'


脏腑有连山遁甲、太乙进位之象也许得到了证明,那么,与遁甲相反的壬水归藏之象也应该是有表现的。
与脏腑天干所代表的器质性系统对立的就是地支所表示的循环性系统——经脉。

由于天干有统摄作用,十二经脉的命名都冠上了脏腑的名称,如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等等。这种称呼与四柱命理中地支之六神名称跟着天干跑的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可以说十二经脉是五脏六腑的外化而五脏六腑是十二经脉的内化。反过来说也行,这得看你是站在哪个角度。

申支在十二经脉中配的是足太阳膀胱经,此经脉极为特殊,我们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

1、壬水在脏腑为膀胱,申支所配之经脉亦名为足太阳膀胱经,可见壬水和申金是互变同构映射体,这正是壬申同气的表现形式。而且膀胱所容纳的又恰恰是“尿液”,不折不扣的“水”,所谓膀胱即为“津液之府”是也。

2、人体的经脉有个特点,即每一条经脉上都各自有穴位,且穴位的命名基本上都源自于穴位的性质或功能;在每条经脉上一般都只有一根经线,也就是一条经脉只有一条运行轨迹。但申支之膀胱经却有两条运行轨迹,它起于目内眦〔睛明穴〕经额上行,交于头顶百会穴,由此分出一支经脉从头顶两侧下行至耳上角〔请注意:耳朵的奇穴听宫穴是天地雷图坤宫手太阳小肠未经的终止点〕。其直行的经脉分别向后行至天柱穴分为两脉,一脉偏背部外侧下行,一脉斜交督脉于大稚穴,复分离夹脊下行穿过臀部至委中穴与另一支脉会合,继续下行到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交。如图所示。

'图,足太阳膀胱经'

在图表80中,足太阳膀胱经靠近脊中且与奇经八脉之一的督脉在大椎穴中相交的一支,这条经脉就是遁甲学中的“申仪”,此经脉我们可称之为“申仪经”。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有三点理由:

第一、督脉在八卦中早就被类为离卦〔按:任脉被类为坎卦,任督相交就被称为“水火既济”〕,而离卦是壬干所在之位,大椎穴即壬水流向申仪的通道。本来壬水是天干,属脏腑范畴,似乎与属经脉的申仪挂不上钩,但申仪上的穴位全是一些以脏腑命名的俞穴,人体的俞穴几乎全部集中在申仪之上,而且这些俞穴与人体内的脏腑严格地处在同一水平投影区上。俞本是“■”之简化,有输送之意——我们可以认为申仪是脏腑的体表投影。

第二、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全息论》一书中作者宋为民和吴昌国曾引用他人的实验论据指出:“最重要的发现是背部膀胱经都与其他十一经相通。针刺一风湿性关节患者的心俞有感传通心经传向手,联想到针肺俞也会有感传通肺经,结果正是这样。以后依次针厥阴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其感传都通向各自本经;体会到古人所以在膀胱经内侧线上命名十二俞是根据这些通往各经的感传线命名的。其他十一经无此现象。这些传感无双向性,即只从十二俞走向四肢,而无四肢走向十二俞的感传,这与一般的传感不同,说明背部俞穴有通全身的全息作用。且耳部的感传性也和十二经相通〔按:此一现象另有深意,见后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其全身的沟通性,背部膀胱经与其他十一经相通只有离心的传感,这使人们产生了膀胱经是十二经的核心的概念。”

显然,两位作者的实验报告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他们的结论是错误的。膀胱经并非什么十二经的核心,这不过是壬水归藏于申仪所引起的特异现象。

须知,督脉总督三阳诸脉,类离卦而藏壬水,其壬水之气经大椎穴而流入申仪经,壬水又为天干脏腑之同构映射体,归藏于申仪经之后,申仪经又可通过十二俞穴映射十二经脉之气,以致于产生了上述奇异现象。


'五'


甲戊同体和壬申同气都是超对称性系统固有的本性。但由于甲戊同体和壬申同气是两种对立逻辑的产物,故各有自己的不同性质。

甲戊同体是非定域性易学逻辑的产物,故甲戊同体之性状功能是整体性相干响应,反应在病理上是胆腑胃腑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且由于甲戊奇点的性质,使“十一脏皆决于胆”。

壬申同气则不然,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它是与易学逻辑对立的定域性逻辑的产物,只是使之非定域化了,故其病理机制以及针灸功能具有定域化的性质,即孤立的单向的离心的针灸传感和治疗功能,针刺某一俞穴,只定向地单向地影射某一对应的脏腑,这正与西医神经刺激疗法或理疗是相通的。严格地讲,只有足太阳膀胱经外侧之一脉才是本经之脉,而申仪经十二俞穴已经有了经外奇穴的性质。但由于它已经被非定域化了,所以一方面它和西方神经刺激效法相类似,另一方面又有经络之间的传输作用,只是由双向式变成了离心式。这一现象不只是申仪经上有,耳朵上也有。

宋为民、吴昌国在《中医全息论》中又指出:“耳朵又和十二经相通,也是离心的。耳朵是感觉器官,它与全身相通,那么,眼、鼻等也是感觉器官,也应与全身相通。这种全身感受器的互相沟通,是局部影响整体的基础。这些部位都是感觉敏感区。全身感觉敏感区都可能有经络相通。已证明,耳部针刺可产生全部十四经感传线。也已证明手背、手掌亦有各经的代表区。针刺手背、手掌皆可发生相应的感传。十四经的感传皆可发生任督二脉从下而上的感传。手三阴三阳均为从脏腑走手,足三阴三阳均为从脏腑走足。另进行头脑治疗时,通过头总动脉的普鲁卡因向脑注射,可产生各种经络传感。以上,通过针刺实践证明背前、耳、手及头针具有通往全身的经络。这是这些区域具有进行整体全息治疗的基础。”

这一段论述有些混乱,因为人之经脉遍布全身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网络,相互之间有传感并不说明什么。唯有类似于申仪经十二俞穴式的定域性的离心传感才有特殊意义。据国内各种报导,能具备这一典型特征的只有申仪经针刺、耳针和足底按摩疗法。其他部位,如手掌虽也有反应,但不典型。

耳针有类似于壬申同气的现象是意料中的事。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顶百会穴有一支脉从头顶行至耳上角。而耳朵的要穴“听宫”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终止处,而小肠经配未支,小肠经与离宫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在天地雷图里属阴的未土连纳离坤二宫,故属阴的小肠经是坤宫之经脉。在壬水归藏于申经的同时,有坤宫之己未进入了离宫。故可推知,足太阳膀胱经通向耳朵,也就是坤宫未土进入离宫的表现。因此,耳针也有离心的十二经络传感之理就可以明白了。有趣的是耳朵所配的八卦以及与全身的映射形式恰好是一个倒立的人形,这种“反相”现象正是坤卦纯阴之象的特征。见图。

'图,人耳与八卦'

至于足掌按摩疗法也有类似的情况,是由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俱通向足部,也是壬水归藏于申仪之理的发挥,只是足部非奇异区,故针刺不可能有申仪类似的经脉传感。总之,这一类疗法都是定域化逻辑非定域化的产物。
 
 
 2004…2…27 17:51:11          
 
  版主     
  
  等级:管理员 
  文章:778
  积分:2118
  注册:2003…6…26
               第 2 楼  
 
 

 
第四节  阴阳形态  


'一'


在当今中西医相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最令研究者大惑不解的就是:经络究竟是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如果说它是一种特定的形态结构吧,可为什么不管我们采用何等现代何等先进高超的仪器和技术手段,怎么也解剖不出这种“脉道”?如果说它们不是一种形态结构吧,可古老的《内经》所描绘的经络脉道巡行路线不仅由大量针灸实践和大批经络敏感人所证实,而且已被大量现代探测仪器和手段从“唯象学”的角度证实了它们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当然有细微的修正,但仅仅是细微的修正〕。

但是,我们认为,由易学理论产生的经络之形态研究的主要还得由易学理论自己来解决。

奇点就像是系统的信息与能量的通道,或者说是信息与能量的凝聚点。奇点有大有小,小奇点由大奇点分化出来,小奇点又可分化出小小奇点,以至极大的一群。在易学中,我们讨论的奇点,都属于层次较深、作用较广泛的或较原始的奇点。

从易学的范畴来观察,人体形态的发育如同是一个由简单的阴阳系统演化到复杂的阴阳系统的过程。而易学中最简单的阴阳系统模型就是由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五行生克、太极图和天干地支五大块模型构成的易学公理系统。这在本书的开头就已经探索性地证明了这一点,并称之为相互作用自洽定则。显然,由此公理系统阐释的脏腑经脉系统可能就是最简单的生物模型。

易学模型还暗含了这样的假设:人体复杂系统的发生,不过是脏腑经络的重重映射。如:十二经脉之中可分十二别脉,十二别脉下又可十二孙络……。经脉可以如此推衍,脏腑其实也是一样;须知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仅仅是十一种最原始的归类法,每一脏腑职若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如经络一般推衍下去。故中医诊断为肾病,千万不要以为只指腰间的那一对“肾”;它仅仅是一种种泛指。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产生来源于受精卵,而从分子的层次来说是来源于父母的基因染色体,真正的受精卵是父母基因各自一半的组合。估计,在基因重组的时候,遁甲现象即已经发生。因为超对称性的建立,必须有两种不同的物理极性的东西互补才能达到目的。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能存在的一切事物必须是遁甲系统;如不是,就不会存在,所谓“孤阴不生,独阴不长”是也。

当代中医研究者喜欢用全息论,可为什么会“全息”的呢?我们以为,基因只是给出了一些系统的演化规则。从这个观念上讲,全息只是与演化规则或原则之间的等价,并不是指系统的每个局部都包含有整个体系的全部信息。

在易学的公理体系中,是把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看成是等价或曰同构的,即一切事物都有八个卦、十干、十二支所对应的最原始的物理实在。所以,只要我们在任一系统中发现了八卦、十干、十二支的对应物,就等于抓住了该系统最原始的生长点或是生长中心。

所谓最原始的生长点也就是是复杂系统形态分化发生的中心点。拿人体来说,人体的形态极度复杂,但再复杂也不过是以脏腑与十二支经脉为中心发生出来的。既然脏腑和经脉是人体形态发生的中心点,那么中心发生点必定是信息或化学物质最集中的地方。事实也正是如此。

毫无疑问,人体脏腑是“化学信息物质”最集中的地方,而十二经脉是否也是如此呢?

当代的经脉研究已经发现,在人体的穴位区集中了大量的优质的线粒体〔一种贮能细胞〕、神经末梢、神经物质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而且该处的细胞具有生殖能力,这些特性是其他非穴位区域所没有的。这样的报导比较多,现仅引用一则较有代表性的报导:

张建新在《控制生殖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系统》一文中指出:“人体在生长发育历程中,生殖分化密码基因群显态与潜态的转化流变,是通过经络系统  一些特定的细胞群及组成结构 来相对集中地传递表达的;经络被穴位分隔成不连续的节段 生殖分化体系节段,穴位区域是产生吸收并维持脉络物质动态平衡的主要场所,具备调节转换统领的地位;经络细胞与多功能生殖细胞、干细胞一样具有一定的生殖能力,即细胞内能产生生殖分化物质如生长因子,经一定路径传递给周围特定的细胞群受体,起动它们进行相应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