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考吃-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盐正四方,广半寸,其形扶疏。”李时珍《本草纲目》把众多品种古盐分成三种:食盐、戎盐、光明盐。食盐,就是普通的食用盐。李时珍引陶弘景《名医别录》:“有东海盐、北海盐、南海盐、河东盐池、梁益盐井、西羌山盐、胡中树盐,色类不同,以河东者为胜。山盐即崖盐。胡中树盐,《唐会要》: “胡中盐出于木又出于石。”《魏书》:“忽吉国水气碱,凝盐生树上。”东海盐,官盐,白草粒细。北海盐黄草粒粗,以作鱼及咸菹。蜀中盐小淡,广州盐咸苦。”李时珍引苏颂《图经本草》:“并州并州即今山西太原附近。末盐乃刮咸煎炼者,不甚佳,所谓卤咸是也。大盐生河东河东,泛指山西。池泽,粗于末盐,即今解盐也。解州今山西运城。安邑两池,取盐于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得南风急,则宿夕成盐满畦,彼人谓之‘种盐’,最为精好。东海北海南海盐者,今沧密、楚秀、温台、明泉、福广、琼化诸州,煮海水作之,谓之‘泽盐’,医方谓之‘海盐’。海边掘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积沙于上。每潮汐冲沙,则卤咸淋于坑中,水退则以火炬照之。卤气冲火皆灭,因取海盐贮盘中煎之,顷刻而就。其煮盐之器,汉谓之‘牢盆’,今或鼓铁为之,南海人编竹为之。上下周以蜃灰,横丈深尺,平底,于灶背,谓之‘盐盘’。梁益盐井者,今归州及四川诸郡皆有。盐井汲其水以煎作盐,如煮海法。又滨州有土盐,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药。”李时珍自己考:“盐品甚多。海盐取海卤煎炼而成,今辽冀、山东、两淮、闽、浙、广南所出是也。井盐取井卤煎炼而成,今四川、云南所出是也。池盐出河东安邑,西夏灵州,今惟解州种之。疏卤地为畦,陇而堑围之,引清水注入,久则色赤。待夏秋南风大起,则一夜结成,谓之‘盐南风’。如南风不起,则盐失利。亦忌浊水淤淀盐脉也。又海丰、深州者,亦引海水入池晒成。并州、河北所出,皆硷盐也。刮取硷土煎炼而成。阶成、凤川所出,皆崖盐也。生于土崖之间,状如白,亦名‘生盐 ’。此五种,皆食盐也。上供国课,下济民用,海盐、井盐、硷盐三者出于人;池盐、崖盐二者出于天。《周礼》云:‘盐人掌盐之政令。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王之膳羞,共其饴盐。’苦盐即颗盐也,出于池,其盐为颗,未炼治,其味咸苦。散盐即末盐,出于海及井,并煮硷而成者,其盐皆散末也。形盐即印盐,或以盐刻作虎形也,或云积卤所结,其形如虎也。饴盐,以饴拌成者,或言生于戎地,味甜而美也。此外又有崖盐,生于山崖,戎盐生于土中,伞子盐生于井,石盐生于石,木盐生于树,蓬盐生于草。造化生物之妙,诚难殚知也。”
《考吃》第一部分盐(2)
至于戎盐,也就是当时所谓“西番盐”。《后魏书》中说,西番盐共有九种,各有所宜。陶弘景释:“白盐、食盐,常食者。黑盐,主腹胀气满。胡盐,主耳聋目痛。柔盐,主马脊疮。又有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四种,并不入食。马齿即大盐。黑盐疑是卤盐。柔盐疑是戎盐,而此戎盐又名胡盐。二三相乱。今戎盐虏中甚有,从凉州来,亦从敦煌来,其形作块片,或如鸡鸭卵,或如菱米。色紫白,味不甚咸,口尝气臭,正如鸡子臭者,乃真。”苏颂说:“陶氏所说九种,今人不能遍识。医家治眼及补下药多用青盐,恐即戎盐也。《本
草》云:北海青,南海赤。今青盐从西羌来者,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北海来者,作大块而不光莹,又多孔窍,如蜂窠状,色亦浅于西盐。”李时珍说: “《本草》戎盐云‘北海青,南海赤’,而诸注乃用白盐,似与本文不合。按《凉州异物志》云:‘姜赖之墟,今称龙城,刚卤千里,蒺藜之形。其下有盐,累棋而生。出于胡国,故名戎盐。’赞云:‘盐山二岳,二邑为质,赤者如丹,黑者如漆。小大以意,镂之为物,作兽辟恶,佩之为吉。或称戎盐,可以疗疾。’此说与《本草》本文结合,亦准赤黑二色,不言白者。盖白者乃光明盐,而青盐赤盐则戎盐也。故《西凉记》云:‘青盐池出盐,正方半寸,其形如石,甚甜类。’《真腊记》云:‘山间有石,味胜于盐,可琢为器。’《梁杰公传》言:‘交河之间,掘碛下数尺,有紫盐,如红如紫,色鲜而甘,其下丈许有珀。’《北户录》亦言‘张掖池中桃花盐,色如桃花,随月盈缩’。今宁夏近凉州地,盐井所出青盐,四方皎洁,如石山。丹卫即张掖地,有池产红盐红色。此二盐,即戎盐之青赤二色者。医方但用青盐而不用红盐,不知二盐皆名戎盐也。所谓南海北海者,指西海之南北而言,非炎方之南海也。张杲《玉洞要诀》云:赤戎盐出西戎,禀自然水土之气结而成质,其地水土之气黄赤,故盐亦随土气而生。味淡于石盐,力能伏阳精。但于火中烧汁红赤,凝定色转益者,即真也。”
光明盐又称水晶盐与“君王盐”。《金楼子》:“百盐小小有蜂洞,如水精,及其映日光似虚魄。胡人和之以供国厨,名为‘君王盐’,又名‘玉华盐’。”《梁四公子记》:“高昌国遣使贡盐二颗,颗如斗状,白似玉帝。”这两颗盐,一颗叫“南烧羊山”,是在有月亮的夜晚收藏的;一颗叫“北烧羊山”,是在没月亮的夜晚收藏的。“月望收者,文理粗,明澈如水。非月望收者,其文理密。”李时珍认为光明盐就是石盐。“石盐有山产水产两种。山产者即崖盐也,一名生盐,生山崖之间,状如白,出于阶成、陵凤、永康诸处。水产者,生池底,状如水晶石英,出西域诸处。”李时珍认为,“光明盐得清明之气”,所以是“盐之至精者也”。
《吕氏春秋·本味篇》:“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鲔之醢,大夏之盐。”大夏,按《淮南子》,乃湖泽名:“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按郝懿行的说法,“大夏”,则是“古晋地”,也就是所谓“河东盐”。
中国第一个做盐生意的盐商是猗顿。猗顿是春秋时鲁人,旧有“陶朱、猗顿之富”的说法,陶朱是指范蠡。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因为认为越王为人不可共安乐,因此弃官到山东定陶县称“陶朱公”,经商致富。“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孙经营繁息,遂至巨万。”猗顿则到春秋时的郇国。郇国汉属河东郡,今属山西。猗顿在郇国经营河东盐十年,亦成为豪富。
古代盐商一般都具垄断特权,所以盐商十有八九都发了大财。明清两代,江南扬州一带的盐商之奢靡达到顶峰。据《清稗类钞》记:“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使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镇江金山寺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沿缘草树间,不可复收。又有以三千金尺买苏州不倒翁,倾于水中,水道为之寒者。”有喜欢漂亮貌美的,从司阍一直到灶婢,都选用二八佳丽清秀之辈。有反过来喜欢貌丑的,奴仆为录用,不惜毁其容,用酱敷之,在太阳下曝晒。
据《清稗类钞》记,当时黄均太是两淮八大盐商之首。他吃一碗蛋炒饭,要耗银五十两。这碗蛋炒饭要保证每粒米都完全完整,又必须粒粒米全部分开,还必须每粒米都泡透蛋汁,外面是金黄的,内心是雪白的。配这碗饭的要有百鱼汤,这百鱼汤里包括鲫鱼舌、鲢鱼脑、鲤鱼白、斑鱼肝、黄鱼膘、鲨鱼翅、鳖鱼裙、鳝鱼血、鳊鱼划水、乌鱼片,等等。这么些东西烩做一锅,为的是摆派头。这位黄均太据说每天早上吃鸡蛋两枚配燕窝参汤。一天他自己从账本上看到,这两枚鸡蛋每枚纹银一两,当时他自己都觉得蛋价再贵也不至于如此之巨,于是呼厨师来追问。厨师说,你每天所吃的鸡蛋,非市上能买到的可以相比,每枚纹银一两,价其实还不算高。主人要是不信,请另换一位庖厨,如果适口,就可以用之。说完,自告而退。于是黄盐商换了一个厨师,果然鸡蛋的味道和以前不一样。他换了好几个厨师,原来鸡蛋的味道一直无法恢复。于是他再让原来的厨师入宅服役,第二天进鸡蛋,果然味道如初。黄盐商因此问:“你有什么绝技,可以使鸡蛋味美如此?”那位厨师就说:“小人家中养母鸡百余只,每天所喂之食都是用人参、苍术等物研成末拌在料里,所以鸡蛋的味道特别。主人试使人至小人家中一观,即知真伪。”黄盐商派人去一看,果然如此,于是就保持了每天早晨的这两个鸡蛋。
烹饪调味,离不了盐。但古人认为,“喜咸人必肤黑血病,多食则肺凝而变色”。《调鼎集》说:“凡盐入菜,须化水澄去浑脚,既无盐块,亦无渣滓。”做菜时候,要注意一切作料先下,最后下盐方好。“若下盐太早,物不能烂。”
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故《尚书》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五味之中,咸为首,所以盐在调味品中也列为第一。今中国人食用之盐,沿海多用海盐,西北多用池盐,西
南多用井盐。海盐中,淮盐为上;池盐中,乃河东盐居首;井盐中,自贡盐最好。
《考吃》第一部分酱(1)
汉班固的《汉武帝内传》中,记西王母下人间见汉武帝,其中记西王母告诉武帝,说神药上有“连珠云酱”、“玉津金酱”,还有“无灵之酱”。于是就有制酱法是西王母传与人间的说法。西王母下凡,自然只是传说。
另有说法,说酱乃周公所创。周公就是叔旦,周武王的弟弟,曾助武王灭商。但《周礼》中已有“百酱”之说,酱的制作发明,应该在周之前。
酱刚开始并非作为调料,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而诞生的。按张岱《夜航船》中对饮食创造历史的回顾:有巢氏有巢氏是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远古时,相传他为避免野兽侵袭,教民构木为巢,开始了在树上巢居。教民食果,燧人氏始钻木取火,作醴酪通过蒸酿而成熟食。,神农始教民食谷,加于烧石之上而食。黄帝始具五谷种。神农的儿子开始种庄稼,教民食蔬菜瓜果。燧人氏做肉脯,黄帝做炙肉,成汤做醢醢就是最早的肉酱。成汤是商开国之君,成汤灭夏桀而立商。。禹做鲞鲞:鱼干。,吴寿梦做:腌鱼、糟鱼。吴寿梦即春秋时吴王。。神农诸侯夙沙氏煮盐,嫘姐做:梅浆。梅与盐一起,是当时重要的调味品。嫘女又称嫘姐,传说乃黄帝元妃。,神农做油,殷果做醯醯:醋。殷果,不知是殷代哪一位帝王,以词义解,果为终,或许是殷代的最后一位帝王。,周公做酱。
张岱说:“成汤作醢。”刚开始,酱是用肉加工制成。其加工方法为:将新鲜的好肉研碎,用酿酒用的曲拌匀,装进容器,容器用泥封口,放在太阳下晒两个七天,待酒曲的气味变成酱的气味,就可食用。这种肉酱还可以速成:肉斫碎,与曲、盐拌匀后装进容器,用泥密封。在地上掘一个坑,用火烧红后把灰去掉,用水浇过后在坑里厚厚地铺上草,草中间留一个空,空中正好放装拌好曲和肉的容器,把坑填上七八寸厚的土,在填的土上面,烧干牛粪,一整夜不让火熄灭,到第二天,酱渗出来就熟了。
这种肉酱,当时称“醢”,又称“”。《说文》:“:酱也。酱:醢也。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因为酱是酒、肉和盐在一起交合而成,滋味好。《风俗通》:“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夫物之变有时而重。” 所以在当时曾被称做美食。到周代,人们发觉草木之属都可以为酱,于是酱的品类日益增多,贵族们每天的膳食中,酱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从《周礼》中看,当时的酱品已有一百多种。《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黍、稷、粱、麦、),膳用六牲(牛、羊、豕、犬、雁、鱼),饮用六清(水、浆、醴、凉、医、酏),羞用品(加馔)百二十品,珍用八物(八珍),酱用百有二十瓮。”《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天子膳食调和剂量。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周礼·天官·醢人》:“王举,则共醢六十瓮,以五齐、七醢、七菹、三实之。”君王每天膳食,醢人都要进肉酱六十瓮,“齐”其实是酸菜,“菹”其实是腌菜,“”是带骨的肉酱,当初都归为酱类。后清人郝懿行《证俗文》释:“酱有数义,古者以肉为酱。酱之名有、醢、醯醢(拌醋的酱)、。酱之类有五齑、七醢、七菹、三。”所谓“五齑”是用酱拌和切成碎末的菜肴:“昌本”(菖蒲根)、“脾折”(牛百叶)、“蜃” (大蛤)、“豚拍”(猪的肩胛肉)、“深蒲”(初生未出水的蒲嫩叶)。“七醢”为“醢”(猪肉酱)、“醢”(蚂蚁卵酱)、“兔醢”、“雁醢”、“蜗醢” (田螺酱)、“醢”(蛤蜊酱)、鱼醢。“七菹”为“韭菹”菹:酸菜或咸菜。、“菁菹”菁:韭菜花。、“茆菹”茆:水中莼菜。、“葵菹”葵:秋葵。、“芹菹”芹:水芹。、“菹”:又作苔,水苔。、“笋菹”笋:初生竹笋。。“三”:“鹿”、“麋”麋:麋鹿。、“麇”麇:獐。。
在《礼记》中,提出“五味、六和”。“六和”指的是“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说明当时已非常注意调味。《礼记·内则》中记,吃牛肉、羊肉、猪肉都要用醢拌着吃,吃鱼脍,则用芥酱蘸着吃。其中举例食物之间的互相配合:用螺肉酱吃雕胡米饭和野鸡羹,吃麦米饭时配干肉煮的粥和鸡羹,吃细舂稻米饭配狗肉羹和兔肉羹,这些都可以用米粉拌和,不加辛辣的蓼。烧小猪时,先用苦菜把猪包起来,肚里塞上蓼叶。烧鸡时肚里塞蓼叶,要用醢。烧鱼时肚里塞蓼叶,要用鱼子酱。烧鳖时肚里塞蓼叶,也用醢。吃干肉片蘸蚁卵酱,吃干肉粥用兔肉酱,吃熟麋肉片蘸鱼酱,吃鱼片蘸芥酱。当时的“八珍”中的“淳熬”、 “淳母”就是用醢浇在稻米饭或黍米饭上,其他六种,基本上都需用醢、醯煎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