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圣地行-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登上八福山巅,只见山坡上开满野花,绿草如茵,四周一片沉寂。在山顶上耶稣论福宣讲福音之处,1938年建起了一座教堂,教堂呈八角形,标志着“八种福”。这是一座造型优雅的建筑,用当地的黑色玄武岩建成,只有外围的圆拱是用拿撒勒的白色岩石造的,四周环绕着的一圈白色石柱,则是用罗马的石灰华(也叫钙华,系泉眼附近的石灰沉积,即来自泉水中的石灰质)制成。站在石柱围就的回廊上,近处风景如画的花园,远处烟波浩荡的加利利湖,均可尽收眼底。    
        教堂里面,八扇钟形拱顶的窗牖上,都镂刻着耶稣论福的部分文字,字体古朴而苍劲。    
        距八福山不远,还有一座有名的教堂,叫彼得教堂。教堂内有一巨大的岩石,据说是耶稣复活后向门徒们显形之处。在这里,耶稣确立了彼得作为未来教会领袖的地位。耶稣三次对彼得说:“你喂我的羊。”    
        据基督教学者考证,“羊”在这里即代表信徒,因为耶稣曾多次说他自己是“牧羊人”。    
        公元4世纪,这里曾建过一座教堂,后来毁于1263年。现在的教堂是由天主教方济会成员于1933年在原来的教堂遗址上建成的。该教堂式样简单,由黑色玄武石建成,看上去很是拙朴。教堂内的一块大岩石,名为“基督之桌”,相传耶稣就是在这张桌子上与门徒们一起用餐的。    
    教堂南边,岩石凿就的一级级台阶,一直通到加利利湖岸。据称,耶稣曾站在这些台阶上眺望波光涟漪的加利利湖水。    
    


上篇:圣地文化行无限风光在湖上

      加利利湖地处约旦河谷,低于海平面以下210米,长21公里,宽约12公里,最深处46米,总面积170平方公里,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最重要的淡水来源。    
        在《旧约圣经》中,加利利湖就被提到过。《新约圣经》中则记载得更多。加利利湖又名太巴列湖,最早的名字叫“珍尼瑞兹湖”,希伯莱语的意思是“竖琴”,因湖面形同竖琴而得名。    
        1985年,加利利湖水变浅,人们发现了一艘古船。考古学家经过多方周密考证,认为这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0年的一艘古船,价值珍贵。望着这艘从历史中划来的斑驳古船,一时间,人们对加利利的历史考古和对这里宗教传说的探根溯源有了更大的兴趣。据称,类似这样的古船,加利利历史上曾有过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加利利湖的鱼类品种繁多,总数量也相当大,是个难得的捕鱼好去处。    
        据《圣经》记载,耶稣曾让彼得将湖中的鱼每一种捕捉一条,彼得共捕了153条,其中最为有名的就以彼得的名字命名,叫“彼得鱼”。彼得鱼堪称当地的特产,游人们随便走进湖畔任何哪一家餐馆,都可以品尝到鲜美可口的彼得鱼。如今,在加利利湖中撒网捕鱼,是加利利一带居民的主要职业之一。    
        加利利最让人们流连驻足的,是这里秀美的自然景色。    
      在风和日丽的天气,站在加利利的无论哪一处岸边,抬眼望去,但见湖水澄澈如洗,浩浩淼淼,柔和的阳光丝丝缕缕地洒在湖面上,泛起耀眼的闪闪粼光。清风徐来,波澜不惊,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天上的朵朵白云。三五只游船悠悠地划开碧波,静静地驶向远处,舟轻不胜浆,只把隐约可闻的划桨声,不经意地留在水中,构起人们对往昔的诸多遐想。           
        有人说,月夜的加利利湖别具一番魅力。月辉下泻,光华如银,湖水如梦,浮光跃金,再诗情画意不过了。可惜我们未曾踏月而来,也就无缘领略这妙不可言的美景了。    
      我们倒是有幸一睹加利利湖水的雨中姿容。透过岸边树枝树叶的间隙,只见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水面上,激起无数的小水泡。山中的雾气也乘虚而入,把原本清清朗朗的湖水遮罩得朦朦胧胧、缥缥缈缈。有时,疾风劲起处,波涛汹涌、浪花飞溅,湖水俨然像开了锅一般,平日玉石一样可爱的蔚蓝色倏忽间变成骇人的铅灰色。天昏地暗,浊浪排空,整个加利利湖全然另一幅模样了。    
      这样的情景,很自然地使人记起,也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耶稣有一回在海上行走的故事。那一次,耶稣讲完了道,让众门徒先渡船到加利利湖对岸等他。他一人则去附近的山上祈祷。这时,黑云压境,天气骤变,狂风卷着巨浪肆无忌惮地咆哮着,把耶稣门徒坐的小船打得东摇西歪,几近倾覆。正在这时,远远的湖面上,一个黑影踏浪径直向船走来,众人惊骇不已,以为是碰上了鬼怪,吓得忍不住叫喊起来。没料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对他们说:“不要怕,是我!”    
      原来是耶稣从水面走来。彼得将信将疑,说:“主啊,如果真的是你,求你让我从水面上走到你跟前去。”    
      耶稣说:“那就来吧。”彼得果真从船上一跃而起,向前走去,但是看到风大浪急,心中发憷,身体开始下沉,连喊救命。    
      耶稣伸手拉过彼得,说:“彼得啊,你这个信心不够坚定的人,为什么要那样优柔寡断呢?”话音刚落,风平浪止,皓月当空,一行人顺利地渡过湖水,到达了彼岸。    
        环加利利而行,我们发现,关于耶稣的种种传说,就像湖边的一枚枚七彩贝壳,数不胜数。那离奇的故事,为这片美丽而富庶的土地平添了几多神秘的色彩。    
        我们曾到过世界上的不少地方,觉得美丽如加利利的并不在少数;我们也曾步入一些国家的教堂,发现仅就气势恢宏和富丽堂皇而言,加利利的众多教堂甚至还无法与之媲美。然而,加利利数千年来孕育而就的醇厚宗教文化,却又是前者所不能企及的。因为这里留下了耶稣的脚印,而这,恰恰是这块土地的独特之处,也正是加利利之所以成为圣地的原因之所在吧。    
    


上篇:圣地文化行约书亚率以色列人渡约旦河

    在比例尺稍大一点的世界地图上,您大抵是见不到约旦河的踪影的。的确,单单从长度及流域面积来看,约旦河实在没什么突出的地方。这条全长只有360公里、流域面积不过1。8万平方公里的河,既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也没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波澜壮阔。然而,这条不起眼的河流却是世界上最重要、最著名的河流之一,作为《圣经》描述的土地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标志,约旦河已深深地渗透到这块土地的历史和文化之中。19世纪末,一位名叫约翰·麦克雷哥的人曾这么说过:“世上没有一条河像约旦河那样,它的名字在如此长久的时间内、在如此宽广的地域上,停留在如此多人的嘴边。”    
    幽幽圣河流淌不息,河水流走了多少岁月,淘尽了多少泥沙尘土,却沉淀下来许许多多引人入胜、家喻户晓的宗教文化故事。当初,古代以色列人就是渡过这条河,进入了迦南这块“上帝应许之地”的;基督教也选择约旦河作为洗礼和涤罪仪式的场所,相传耶稣就是首先在这里洗礼,然后才走上布道传教的荆棘之途。遍布约旦河流域,那丰厚渊远的历史、宗教、文化遗迹,以及河水两岸的旖旎风光,都像磁石般地吸引着人们前去探访、游历。    
    约书亚率以色列人渡约旦河    
    约旦河有三大源头,即西源哈兹巴尼河、中源但河以及东源班尼亚斯河。它们均发源于地处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三国边境的赫尔蒙山。这三大支流在胡拉盆地北部汇集一处,而后流经一个狭窄的河谷,注入加利利湖。    
    自史前时代起; 约旦河两岸就有人类居住。据猜测,这些古人类来自南非和东非大陆;他们在河岸边的灌木丛中以打猎为生。    
    关于约旦河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一份早期古埃及文献中;它记述了一个埃及人到以色列的旅途中渡过约旦河的经历。《圣经》中的约旦河最早是与犹太人的圣祖亚伯拉罕联系在一起的。后来,先知以利亚和他的学生、继承人艾利沙也曾来到约旦河,以利亚就是在岸边升入天堂的。古时约旦河一直被认为有避邪和治愈疾病的奇效,传说亚兰(叙利亚)的将军乃缦·阿拉曼身患麻风病,四处求医无效,有一次找到了艾利沙,艾利沙让他在约旦河里沐浴7次,当即治愈了他的麻风病。    
    而最使犹太人引以为豪和念念不忘的,是他们的祖先约书亚曾率众人渡过约旦河,来到了现在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区。    
    约书亚是古以色列人的民族领袖之一,是摩西的助手和接班人。古以色列人为逃避灾荒,从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来到埃及生活了400多年,期间受到埃及法老的剥削和奴役,痛苦不堪。摩西在上帝的召唤下,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返回迦南。经过与法老的一系列斗争和巧妙周旋,摩西终于得到了法老让他们离开埃及的许可,率众东渡红海,进入西奈半岛。在那里,摩西代表以色列人与上帝立约,承认耶和华上帝是惟一真神和以色列民族的保护神,并接受了“十诫”。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西奈旷野流浪了近40年,最后来到约旦河边。摩西此时已耄耋老矣,他步履维艰地登上尼波山,遥看隐隐在望的“应许之地”迦南,于悲喜交加中溘然长逝,享年120岁。    
    摩西死前,指定约书亚为继承人。约书亚为摩西哀悼30天后,召集众人,做好横渡约旦河、占领杰里科的战斗准备。他们来到约旦河边,河宽水急,涛声如雷。怎样渡过河去?连着两天,约书亚一筹莫展。    
    这时,上帝耶和华帮助了约书亚。在上帝的启发下,约书亚命令手下祭司把约柜(存放约书的柜子,犹太人视之为圣物)抬到约旦河里。他们刚一踏入约旦河,那从上游流往下游的河水,便在很远的地方,即撒拉旦旁的亚当城那里停止了流动,并形成一道屏障,河床刹那间变成了干地。约书亚命令祭司们抬着约柜不动,直到所有的人都顺利过了河。他又让以色列12个支派中每派出一个人到河床里搬一块石头,把12块大石垒在祭司们抬着约柜站立的地方,以示纪念。    
    最后离开的祭司们刚一上岸,约旦河水便裹挟着汹涌的波涛,一泻千里地向前奔去。    
    接着,约书亚让7位祭司吹着羊角号,手下抬着约柜绕杰里科城墙走,如此这般接连走了6天。第七天,以色列人又绕城走了7圈,祭司们用力吹号,其他人则高声呐喊,杰里科坚固的城墙一下子轰然坍塌;约书亚胜利了。以色列人终于历尽艰难险阻,进入了迦南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如今,杰里科一带的约旦河水已不复是《圣经》中所描绘的波涛澎湃的样子了。但犹太人仍会不时地来到这里,凝望河水,闭目沉思,追忆自己祖先辉煌的过去。    
    


上篇:圣地文化行约旦河源头--班尼亚斯探幽

    班尼亚斯河是约旦河的主要源头之一,因发源地位于班尼亚斯村而得名。该村坐落在通往大马士革的古代商道上,地处赫尔蒙山南麓。这里,山青水秀,芳草萋萋,树木郁郁葱葱,植被品种繁多,风景极为秀美。    
    班尼亚斯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潘尼亚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托勒密王朝的国王在这里建起一个供奉希腊牧羊神“潘”的重要祠堂。祠堂附近的地区因此被称为“潘尼亚斯”。后来根据阿拉伯语的发音习惯,潘尼亚斯变成了“班尼亚斯”。    
    班尼亚斯村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等的统治,多次遭摧毁又被重建。公元前200年,塞琉古王朝统治者安提欧求斯三世在此打败了托勒密军队,并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纳入他的王国版图。公元前20年,希律王兼并班尼亚斯及其周围地区。公元前2年,希律王的儿子希律·菲利浦在此建立了一个名叫凯撒·菲利浦的城市,以纪念罗马大帝凯撒·奥古斯都。古罗马时期,这个城市的规模大大扩展,范围包括一个9万平方米的高原。    
    自公元4世纪起直到被阿拉伯人占领,班尼亚斯是一个重要的基督教中心。而在阿拉伯统治时期,该城是大马士革省戈兰地区的首府。1129年,十字军开始统治班尼亚斯,在它四周建起了一圈大型的防御工事。但是,1164年大马士革的努尔·艾丁经过连续猛攻,占领了城堡。阿拉伯人担心十字军卷土重来,便在公元13世纪初叶,将城堡拆毁;班尼亚斯逐渐失去其重要性。中世纪时,一些犹太人曾在此居住,并将之易名为“但”。近代,这里原是一座小小的阿拉伯村庄,1967年被以色列占领。由于风景奇秀,班尼亚斯被辟为自然保护区。    
    徜徉在班尼亚斯自然保护区,仿佛置身于一处冰清玉洁的世外桃源。在四处幽静的包围中,到处可见随风摇曳的杨柳、高大的梧桐、挺拔的枣椰树、胡桃树和无花果树。灌木丛生,青藤缠绕,巨大的伞形树冠和稠密的树叶,为游人投下了大片阴凉。清澈的泉水汀汀淙淙地流淌着,把美妙的音乐送到遥远的地方。    
    风光既秀,充溢在其间的文化氛围,也同样浓郁。在班尼亚斯北边,有一堵灰红色的悬崖。悬崖西端,是一个高15米、宽20米的洞穴,这里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的“潘”神祠堂遗址。祠堂脚下,有冰凉的泉水汩汩地喷涌而出,这便是班尼亚斯河的源头。当时,人们选择在有森林、泉水和山洞的地方,建造牧羊神的祠堂,而四处游牧的牧羊人,便在山洞和泉水旁顶礼膜拜。洞穴边的山崖被凿出5个壁龛,旁边镌刻着一些铭文,献给希腊神话中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艾可、爱好音乐之神狄欧潘,以及潘神的祭司加勒琉斯。在罗马统治时期,潘神祠堂曾几经改建,并一直保存到拜占庭时期。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此地后,祠堂遭到破坏,墙上的方石被取下用于修造其他建筑。    
    不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