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393-打赢信息化战争-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技术首先应用于民用领域,尔后向军用领域扩散。战争过程是带动和促进民用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装备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以及激烈的商业竞争,致使民用企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而传统对抗性和竞争性最强的军事领域,受现代战争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影响,战争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大量借用系统集成、横向一体、办公自动化等民用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来管理军队。信息化武器装备造价昂贵,信息化战争耗资巨大,没有雄厚的经济和物质基础,不可能维持和打赢现代战争;战争促使武器装备、作战物资和弹药等积压库存大量消耗,促使新型武器装备、弹药和作战物资的规模化动员生产,从而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生产及战争消费;战争是军用物资、器材和武器装备的活广告,促使军用产品在国际军贸市场上畅销不衰,从而拉动内需和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战争是破旧立新的过程,胜战一方可在战后重建过程中预先把握主动,占领商机,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战争能够保卫和获取战略资源。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生产、存储及运输通道,均可通过战争进行保卫及获取,胜战一方可在战后得到最大的资源利益。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控制经济命脉

    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举国迎敌的反侵略战争中是否强调效费观念,这是现代战争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过去打仗是不计代价和损失的,无论伤亡多少人,付出多大代价,只要国家领土和主权保住了就行。信息化战争不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都讲究战争经济观念。对于发动战争的一方而言,如果战争的代价高于战争中所获取的利益,那么这样的战争就不会爆发。现代战争变得越来越像是经济战和生意战,因为没有人愿意打一场赔本的战争。对于遭受侵略的国家而言,也越来越讲究效费观念,在顾及脸面的情况下做出适当的让步是一种策略。当然,这与现代战争中的胜负观是联系在一起的。从科索沃战争的结局来看,米洛舍维奇接受和平方案的作法是现代战争经济观的一种体现,既顾及脸面,又不失尊严,且保全了国家的基本利益和人民的财富和生存发展权。如果回到以前的铁托时代,结局肯定是死打硬拼,即便是放弃大城市,进山打游击,也要把侵略者赶出去。    
    自从越南战争中严重受挫之后,美国开始变得精明起来,军队就像是一个大企业,在管理方面特别强调经济效益问题。过去十几年美国进行的每一场战争,都是进行精打细算的。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美国遭受越战失败且经过十几年反省之后的一次翻身仗,得意的是美国打赢了那场战争,从此开始执掌全球战争发动大权,想打谁便打谁。失意的是,美国在海湾其实是打了一场别人出钱自己出人出枪的傀儡性战争,像那样的战争估计今后不会再次发生。为了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出动了数十万人,部署了半年之久,军队力量的三分之二全部用于决战,这有点违背常理。同时,战争之前及战后美国高官便分赴盟国讨债,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美国的不平衡心态。战争中总共耗费了600多亿美元,这个账美国记得很清楚。为此,首先向重获政权的科威特讨要了一大笔,继而向沙特又讨要了又一大笔。之后,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便分工负责,在盟国和友好国家之间穿梭往来,四处伸手要钱,多少不限,几个亿、十几个亿都行,没有钱提供武器装备或物资援助也行。这样的心态,充分反映了美国人从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转变过程中在战争文化上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把600亿美元收入账下。海湾战争,美国是占了便宜的。打了一仗,不仅锻炼了部队,创新了战法,检验了装备,提升了军威,而且还赚了不少钱,效费比达到了最高。            
    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如西撒哈拉、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地,连年干旱,人民生存陷入危机,且长期陷入内战和冲突之中,美国对此置若罔闻,从不干预。有些地方,如中亚地区及里海周边地区,波斯湾及中东地区,南沙群岛及南海地区,台湾海峡及东北亚地区等,美国却兴趣大增,一有风吹草动,就挥舞战争大棒进行打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关键是国家利益问题。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只要国家利益受到威胁,美国就在所不惜发动一场战争,美国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分割。阿富汗战争的确是国际反恐行动,但那是名义,其核心和本质是为了进驻中亚,控制从南欧经中亚到南亚和印度洋的一条石油运输线,同时防止里海和中亚石油为中国和俄罗斯所控制。20年前伊拉克曾经是美国的朋友,因为当时伊拉克对美国利益不构成挑战。自从1979年萨达姆上台之后,这个世界第四、中东第一号军事强国对美国的石油原产地和石油运输线构成了严峻挑战,所以美国一定要铲除这个钉子。美国海外石油进口的40%来自海湾,伊拉克作为仅次于沙特的世界第二石油资源大国,如果对美国不是忠心耿耿的话,美国绝对不能放过。2003年底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又被赶下了台,老谢自己都闹不明白:我没有得罪美国人啊,为什么把我赶下台?因为老谢是前苏联的外长,出身不好且与冷战有关,他没有在美国留过学,英语也不地道,所以这样一个紧挨着里海的富油国如果不安插一个放心的人执掌政权,美国人是睡不好觉的。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打仗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战争总是要死人的。但是,能不能死伤数量少一些,经济损失小一些,能不能通过战争来拉动国家内需,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美国进行信息化战争时思考的一个重点。科索沃战争是美国进行的第一场信息化战争,这场战争在经济观念上有许多不同之处。美国采取一石二鸟的政策,在打压南联盟的同时,也要打压欧洲经济。科索沃战争爆发之前,欧洲开始搞经济一体化,搞共同货币,搞关税同盟,搞互免签证。这样,国家概念逐渐消亡,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一个团结自强的欧洲,正在对美国经济构成严峻的挑战,当欧洲经济总体实力达到或超过美国的时候,欧洲还是冷战时期那个乞求于美国保护的欧洲吗?所以,美国要为美元的坚挺而战,要为美国经济的繁荣而战。    
    战争使欧洲的水源、空气和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数十万难民流散到欧洲各国,造成了吃穿住行等多方面困难,长期来看还有个就业问题。事实上,这场战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欧元汇率连续下跌,欧洲经济不断衰落,而美国经济则明显得以振兴。    
    伊拉克战争也是如此,美国作为“先期投资者”,用战争的方式,以坦克、飞机和大炮为工具,在伊拉克战争中进行了必要的先期投资和投入。这样的投资会有什么样的回报?在伊拉克长期驻军,控制中东地区局势,强迫选举出一个傀儡政权,让中东地区的地下石油绝大多数通过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油井冒出地面,再通过输油管道和50万吨以上的巨轮把原油运往美国。这就是政治、外交和军事的交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战争经济学:投入的是1;产出的是1千、1万、甚至1百万。方法很简单,战争加冒险。拉动国家内需    
    失业问题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个灾难性问题,很难解决。大机器的出现,代替了人工劳动,所以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没有出现失业问题,原因是战争动员的拉动。科索沃战争中,起码在三个方面拉动了美国经济:一是军工企业的快速发展。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军工企业赚了大钱,股票持续上升了25%,军工厂的工人整天超负荷的工作,三班倒。军火生产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比如材料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等,这样使美国的经济得以全面提升。二是库存大量减少。海湾战争以机械化武器装备为主,所以消耗了美国二战后军火及物资存储量的一大部分。科索沃战争虽然转向信息化作战,但在中后期的空袭作战中,美国也倾泻了大量库存积压弹药,库存作战物资也得以快速消耗,从而让死物变成了活钱,滋润了美国经济。三是在战后重建中牟取暴力。战争是美国主导的,目标选择是美国人说了算,要炸哪里不要炸哪里只有美国知道。如果美国的高层决策人员、高级指挥员与大企业串通一气,把战争作为一笔大生意来做,利润显然是十分丰厚的。比如,只要总统、国防部长天天叫嚷轰炸石油设施,石油公司就会很高兴,因为许多小石油公司就会囤积居奇,油价就会飙升,而实际上可能并不打算轰炸石油设施。还有,如果在目标选择前与土木工程公司达成默契,战争中就会尽量轰炸那些桥梁、铁路、公路、标志性建筑物,战后重建过程中这些公司在投标的时候就会拔得头彩。争取到建筑项目是一方面,传递美国文化、振兴美国经济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轰轰烈烈的战后重建终于启动,美国放出话来,凡是没有参加伊拉克战争的国家,都不能在战后重建中获得承包权,这些国家只能在美、英承包商的项目里拣点残羹剩饭。    
    在信息时代的战争文化中,战争经济是一定不能忽略的。美国总有一些人想打仗,主要原因是政府受大型军工财团和跨国公司的控制,那些参议院、众议院的议员,国会的官僚甚至总统,背后基本上都有一个或多个财团支持和控制。如果没有这些财团的资助,这些政客们不会走上政坛。当他们从政之后,自然要进行回报,而战争却是最好的选择,死伤的不是国人,受损的不是国家,投入很少却产出很多,这样的生意何乐而不为之呢?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战略信息战

    信息战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2500年前,著名军事家孙子所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就是信息战的雏形。后来,在两军交战过程中,通过探子、细作侦察或打探敌人情报,然后运用这些情报进行诱骗、离间、攻击或防御作战等也是一种信息战的手段。信息战作为一种作战样式正式提出来,还是1994年的事。从1995年开始,美军已经把信息战放在打赢未来战争的首位。当时美军率先提出信息战概念,主要是考虑到美国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多媒体共存的环境中,信息战已经包含了平时和战时、战略和战役的内容。    
    战略是一个军事术语,原本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战略信息战中的战略一词,其实是借用战略的一般性概念,泛指某些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信息战。战略信息战是1996年才出现的一个词,国内外都没有定义,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的称作战场之外的信息战,有的称作广义信息战。为了便于和发生在战场上、战斗中或战役中的信息战区别开来,我们暂且把那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心理和科技等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发生在各个领域中的信息战称之为战略信息战。    
    战略信息战营造了一种新型的战争样式,它可以发动独立的战略信息攻击战争,也可以配合实际的武力入侵作战在战前数月、甚至数年就发动信息战和信息攻击,因此,战略信息战是一种不必宣战、不受任何国际法规约束、不必耗费大量资金和武器的、效费比非常高的一种新型战争。战略信息战将从根本上改变某些传统的观念:在作战空间方面,战略信息战可覆盖陆、海、空、电磁等所有空间;在交战时间方面,战略信息战可全天候、全天时作战;在攻击目标方面,战略信息战可以攻击上至国家政治、金融、交通等各个关键部门,下至航空母舰、战斗机、巡航导弹等单一的武器系统;在攻击对象方面,可以是敌对国家的军队,也可以是与敌对国家结盟、友好或支持对方的国家。战略信息战可以超越国界进行攻击,可对敌人前方和后方同时进行攻击,可对战场内战场外同时攻击。敌方无法预测何时遭受战略信息战的袭击,无法得到任何预先警报。诱骗、心理战、威慑或成功的信息战攻击行动,可能最终使敌方领导人主动放弃战争企图,从而达到信息战的目的。    
    在现代条件下,数字化、网络化和一体化技术为这种新型的对抗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不采用传统的狂轰滥炸式硬摧毁,用这种全方位战略信息攻击和瘫痪作战的形式,同样可以使敌人丧失心理防御能力,从精神上、心理上、意志上、信仰上彻底摧毁它,让它自己陷入瘫痪,根本就不想打仗,或根本就无力再战或进行战争防御。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就是这种战略信息战的具体体现。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其实也在宣称一种战略信息战。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传媒全面介入战争

    海湾战争中,获准传送战区军事新闻的美国CNN有线电视新闻网国际新闻部的军事节目,有90多个国家收看,100多家电视公司购买了CNN的节目播映权。为了进行卫星直播,在沙特还建立了转播站。“美国之音”的阿拉伯语节目24小时广播,英国BBC东方部的节目由每天3小时延长到10个多小时。这些广播宣传机构在海湾战争爆发前几个月就开始按照美国和多国部队的战略意图进行宣传和进行心理战。“海湾之声”电台连续播送了40天,每天18个小时,可在4个频率上广播,功率大,效果好,内容包括新闻、阿拉伯音乐、劝降、号召向多国部队供应食品和水、保证同伊拉克人民保持友好关系及与阿拉伯兄弟谈心等。主要是对伊拉克进行反宣传和煽动,促使伊军士兵投降或开小差。美国还在战区上空散发了15万台频率固定在反伊联盟电台节目上的简易晶体管收音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