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393-打赢信息化战争-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投降或开小差。美国还在战区上空散发了15万台频率固定在反伊联盟电台节目上的简易晶体管收音机。    
    海湾战争中有1600多名记者云集沙特,对战争进行报道。新闻界首次在美军参加的战争中通过电台广播和卫星电视及时向全世界报道战况。同时,中央总部还举行了98次电视新闻发布会,其中53次是介绍战况。强大的电视、广播宣传网络第一次把舆论战和心理战扩大到全世界,渗透到家家户户。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关注着海湾战况,可惜看到的却只是交战一方的报道。这种单向的宣传对扭转世界人民对战争的看法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科索沃战争中,传媒介入战争就更深,不仅涉及新闻报道、广播电视,而且还利用了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伊拉克战争期间首次进行了全球电视直播,把舆论战和心理战提升到实时的高度。萨达姆被抓之前,许多人认为萨达姆应该表现得像个英雄,壮烈自杀,或者与美军殊死搏斗。萨达姆被俘之后的顺从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甚至有媒体怀疑美国人在做秀。其实,从以沙拉比为首的一部分反对派用钢索拉倒萨达姆铜像,到战地女英雄林奇的传奇故事,再到萨达姆的被俘直播,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已经处于信息时代的美国非常善于利用媒体,非常善于进行心理战和舆论战。    
    通过大众媒体来左右领导人的心理是很重要的,如果使领导人相信:战争可能导致国际社会的制裁、失去国内民众的支持、经济将遭受严重破坏,军队将被消灭,那么它就不会贸然发动战争。在海地危机中,美国通过调研,把海地人民分成20类,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轰炸”,并通过电子邮件将信息送到军政领导人的个人计算机里去,结果取得很好的效果。美军在决定对海地进行武装入侵之前,一方面把海军舰队调集到其周边海域进行威慑,一方面向海地领导人播放美军战略企图的电视图像,明确告诉对方战争爆发后将有哪些目标会遭到轰炸,战争的结局将会怎样,从而迫使海地政府无条件接受城下之盟。    
    美国武装入侵格林纳达是1983年10月开始的,而其心理战计划早在1979年秋就已付诸实施了。美国政府机关、国务院、美国新闻署统一领导下的大众新闻媒介和中央情报局都参与了这场战略信息战,主要内容包括:在政治上,竭力使格林纳达与加勒比海其他国家完全隔离,这对居民的精神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泛美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拒绝向格林纳达提供财政援助,致使其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从而激发了人们的不满,加速了权力斗争各方的分裂。同时,大力向反对派提供财政和物质援助,并制造和散布谣言。美国总统、国家高级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公开发表谈话,对格林纳达评头论足,无端指责。这种心理宣传强度不断增加和升级,为后来采取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1993年,尽管紧靠索马里的苏丹,同样遭受饥饿、混乱、劫掠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困扰,但美国海军陆战队打着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旗帜,浩浩荡荡地开进索马里去实行代号为“希望行动”的大规模救援行动和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大量的飞机和船舶运去了国际红十字会捐赠的物资和药品。而灾难深重的苏丹,为什么没有人去理睬?没有国际组织去救援?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苏丹拒绝给美国CNN有线电视网电视记者发放签证,这样的困境只有苏丹自己知道,卫星电视上不去,世界上就没有人知道,也就没有人去同情和援助他们。由此可见,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操纵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和舆论阵地是多么重要。    
    当然,媒体要想对军事行动进行制约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1993年索马里救援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由人道主义救援发展到与当地反政府武装进行武力对抗,从而得罪了新闻媒体。当艾迪德反政府武装用绳索系在被打死的美军士兵脖子上拖在大卡车后面游街示众的电视画面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全球播发之后,激怒了美国民众,他们纷纷举行集会,要求美军立即从索马里撤军。最终,美军乖乖地从那里撤了回去。这种情形当年也曾多次发生在越南战场上,反战的新闻媒体惯用这样的手法来激起民愤,从而遏制政府当局的战争升级行为。    
    “谬误重复千遍就能变成真理”,所以宣传、舆论、心理战等在战略信息战中占有重要位置。战略信息战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民众的意识和观念,摧毁武装力量的精神和战斗潜力,影响国家领导人或决策机构的意志和信仰,为政治颠覆、经济侵略、军事渗透奠定无形的基础。美国想摧毁苏联的核武器,费了40年的劲,想了不少辙,花了数千、上万个亿,结果总是与其愿望相违背。美国越是想遏制苏联的核武器,苏联就越是大力发展核武器,以打破核垄断,最后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核武器越来越多。硬的不行来软的,通过战略信息战最终导致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出台,致使苏联从内部分化瓦解,一夜之间,一个强大的、堪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苏联分崩离析了。今日俄罗斯的核武器虽然依然庞大,但美国再也不会担心对自己构成威胁,因为在战略信息战中败北的俄罗斯已经成为美国的朋友。    
    针对一国领导人、公民、军队和政府要害部门所进行的战略心理战通常是积极的心理攻击,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信息载体都可以进行这种信息攻击,比如可以通过口头宣传、书刊、文字、声像或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大众新闻媒体、观光游客、间谍、商人、顾问及新闻工作人员,可以是公开宣传,也可以是舆论欺骗、谣言惑众等。通过这样的信息攻击,造成一些人意志消沉、心理变态、精神恍惚、信仰动摇,最终达到危害社会、破坏经济、削弱部队战斗力的目的,造成国家的衰落、精神和心理潜能的沦丧、抵抗和生存意识的削弱,或导致国家人才外流、国有资产和资金流失、犯罪率高涨,甚至造成民族分裂。这种文化、舆论和信息的攻击,就像鸦片那样麻醉人们的神经和认识体系,所以远比真正的军事入侵要危险得多。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过度损伤法理难容

    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非常简单,飞行员一按按钮导弹就自动寻找目标,飞行员可以掉头返回,任务就算完成了。但是,这种简单的背后,却面临越来越复杂的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讲,武器的命中精度提高1倍,其对目标的毁伤力将提高为原来的4倍。因此,以最小的破坏达成最大的效果,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效能成为人们追逐的一个目标。武器实现精确打击之后,在作战使用方面反而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主要表现在目标区分和任务计划上,需要慎重考虑的相关因素增多。过去的战争,基本上是打打杀杀,战役指挥员很少考虑战略、政治、文化、外交等相关要素。信息时代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政治行动。不管是否愿意,战争必须接受全球媒体的公开监督。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在战争中如果因为摧毁某个军事目标而使用不当的暴力手段,将受到谴责、抗议甚至会招惹更多的麻烦。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火烧油井、倾泄原油的做法,美军使用贫铀弹造成放射性污染的做法,科索沃战争中武器试验造成南欧持续高温的行为等,都曾惹起很大的民愤。由于公众对精确制导武器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精确制导武器已经成为进行完美战争的标志性武器,普通百姓会以为这样的武器已经精确到“点穴式”攻击,已经达到百步穿杨的程度,所以不可能造成误杀误伤。而实际上,武器的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世界上没有一种绝对可靠、绝对准确的武器。尽管如此,误炸之后的麻烦,总是难以让人轻松。美军是世界上误炸最多的国家,它曾经击落过伊朗的民航飞机,也曾经多次误炸过自己的直升机和装甲车。所有这些事件都让美国很难堪,不仅是军队,政府和总统都没有脸面。    
    信息化战争中的这些特征,要求作战指挥人员和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的参谋人员,不仅要考虑如何摧毁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在众多目标中如何选择打击目标并按照重要程度和价值提出目标清单?拟打击目标是否具有战略价值?摧毁该目标是否会造成附带损伤?如果附带损伤后果超出摧毁目标的实际效能,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对该目标进行摧毁?    
    1999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我们重创了科索沃的(塞族)军队,摧毁了超过50%的大炮和三分之一的装甲车。”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希尔顿上将则宣布,北约空军炸毁了“约120辆坦克”,“约220辆装甲运兵车”和“450门大炮和迫击炮”。然而,经过一年的调查取证,2000年5月5日美国《新闻周刊》发表的题为《掩盖科索沃真相》的文章却披露了与之大相径庭的结论。一份空军报告显示,可以证实的被摧毁的目标数字为:“14辆坦克而不是120辆,18辆装甲运兵车而不是220辆,20门大炮而不是450门。在744次打击中,只有58次有迹可查。”前后数字出现如此大的悬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是谁掩盖了事实真相?究竟为什么要掩盖这样的事实真相?精确制导武器为何总是打不准?这些神秘的结论还有待于人们去分析和揣摩。    
    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许多媒体把发生在伊拉克针对美国人的一些炸弹自杀或人肉炸弹等极端行为统统称为恐怖主义。关于恐怖主义,国际法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各国都在按照自己的解释去界定。美国坚持认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以是国际恐怖主义。结果,战争结束之后快一年了也没有搜查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还认为,萨达姆与拉登相互勾结,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后台老板。结果,从萨达姆那里缴获的所有证据都表明,两人不仅没有任何联系,相反,却是对头,互不信任。这一切说明,如果战争的基础建立在一些没有确凿证据的主观臆断上面是多么危险!当前,真正的危险还不止于此,最危险的倾向是把一切反美行动都界定为恐怖主义袭击。    
    按照国际法基本原则,恐怖主义主要是指把无辜的平民百姓当作攻击目标进行袭击,或者针对军民不分的目标进行袭击,因为任何袭击和武力行动都不能殃及普通老百姓。如果在袭击中直接针对美国军人,或者在袭击中的直接目标是坦克、直升机和军营这样的纯军事目标,这样的袭击就不能算是恐怖主义。所以,一定要把恐怖主义行动与正当的武力反抗区分开来。在伊拉克人民看来,美国人进入了他们的国家,美国人在战争中有很多滥杀无辜的现象,他们的亲人或朋友可能就是在这样的附带损伤中死去的,所以他们就要利用一切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对美军进行报复。这种行为怎么可以算是恐怖主义呢?如果把这个也列为恐怖主义,我们怎么理解美国动用武装力量去占领一个主权国家?怎么理解美军在战争中使用国际法明令禁止使用的集束炸弹附带损伤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怎么理解海湾战争中在阿米尼亚防空洞中死去的数百名普通市民和儿童?难道这不是国家恐怖主义、军事恐怖主义吗?如果强权政治被认为是合法的,弱肉强食者的反抗都是恐怖主义,如果这样的舆论成为时代主流,总有一天世界各国都会饱受国际恐怖主义之苦。    
    


第三篇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信息化战争的启示思考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回溯历史总会找到一些规律性特征。我们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略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不仅是时代转变的里程碑,也是强国与弱国走向两个极端的分水岭。在第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从繁荣走向衰败,美国从低谷走向巅峰;在第二个历史时期,苏联从世界超级大国走向崩溃,美国一超独霸,从一个巅峰走向另一个巅峰。    
    2002年美国提出“先发制人”的新战略,根据这个战略理论,美国将以国际恐怖势力和“邪恶轴心”国家为主要作战对象,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手段,主动出击,进行预防性干预作战,将可能的威胁消灭在萌芽之中。    
    “先发制人”战略体现了美国强烈的单边主义倾向,不管国际舆论赞成还是反对,不管国际法禁止还是允许,不管盟国支持还是反对,不管联合国授权还是不授权,不管有确凿证据还是仅凭怀疑和猜测,美国一旦认准了威胁对象,就毫不犹豫地单方面采取坚决的战争措施,以消除威胁源。阿富汗战争为这个新战略进行了酝酿,伊拉克战争首次进行了试验,预计今后类似的战争将会层出不穷,战争的随意性将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军先后对格林纳达、利比亚、巴拿马、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等发动过战争,从这些战争的诱因来看,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推翻“独裁”统治,建立“民主”政权。美国认为,战争的危险更多地存在于“非民主”国家之中,因而有必要在全世界建立一种西方民主式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文明,才能避免战争和冲突。伊拉克战争就是这种理论的翻版;二是人权高于主权,霸权高于国权。美国认为,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国家疆土概念和因此而形成的国家主权概念已经淡漠,相对于国家主权而言,人权更为重要,更应值得尊重。所以,如果一国内出现独裁,如果独裁者对内进行镇压,美国将有权以战争方式消除该国的独裁统治,建立一种文明的社会秩序。科索沃战争是这种理论的首次验证;三是反美暴力极为恐怖,恐怖就意味着战争。美国认为,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公开对手。但是,躲藏在暗处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