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2003年第3期-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蓝衣社就是他的“好风”,湖南籍首脑一面是大积累、大手笔,另一面则是不谙官场深浅、张狂幼稚得近乎“五谷不分”的纨绔表现,更是他的“好风”。搭乘着蓝衣社的大船,以同样可怜的区区145人,他刺杀杨铨,使自由主义思潮偃旗息鼓;他瓦解“闽变”,使南京首次兵不血刃地度过危机;他上下其手,使“机场大火案”一举平息……坚忍,不事张扬,然而果敢,招招致命,这就是彻悟后的戴笠。 
  他终于兼并了调查课,终于有了使人闻风丧胆的“戴笠组织”。但,事变却迫使他不得不把生死置之度外,跟随宋美龄来到西安。 
  “事变发生后,力行社干事每晚都在开会,间有批评特务处在东北军中未尽职者”(邓元忠《白瑜访问》)。如果说,他不重视来自朝天宫的这种批评的话,那么,他不能不重视这种官场“舆论”。不管以后是谁的天下,这样的失职都是要追究的。剽窃天下者只会以更理直气壮、更理所当然的方式,剥夺他的权力。 
  他只能追随蒋介石。如果说蓝衣社曾经是他权力的基石的话,那么,蒋介石是他更根本、更要命的背景…… 
  23日下午,饥肠辘辘、且心如死灰的戴笠,终于在勉强透进房间的一丝光线下,用拙劣字迹,留下自己的一封遗书:“自昨日下午到此,即被监视。默察情形,离死不远。来此殉难,固吾所愿也,惟未见领袖,死不甘心。戴笠绝笔。” 
   
  23日这一天,与戴笠一样,产生了近乎绝望感的,还有胡宗南。 
  南京混乱一片时,三千里外的胡宗南,一面命令数万部队逼近西安,另一面,则悄悄召集了河南书记萧洒。在密室里,他“一笔不着、尽得风流”地在硕大地图上,用蓝铅笔为萧洒圈描出一个十字形地域。 
  这个地域,东至淮泗,西抵陇东,南至大别山,而北向西安,进可攻,退可守,“尽得天子之气”。如果“秦失其鹿、群雄共逐之”,那么,这个“铁十字架”可以轻易地问鼎中原,直逼南京。10年后朱毛的纵横万里,也正是从经略该地开始。 
  胡宗南言语含蓄地命令萧洒:三月之内,利用河南蓝衣社的惊人势力,把“十万民军”扩充为“百万民军”。他神色淡然地说,这是“张子房、刘伯温之功”。 
  萧洒心领神会。回到开封后,他大量征集遗失在民间的枪支,招兵买马。他要求每一个乡镇都组织一个民团,一时之间,河南“团长”、“司令”满天飞。到23日,河南民军已扩张至三四十万人。 
  但“旁观者清”,几乎是宋美龄一抵达西安,胡宗南就意识到“释蒋在即”。对河南的如此“异动”,难道蒋介石不会有任何疑心吗?调查萧洒的话,谁又能保证萧洒不会招供出他呢? 
  他只能祈盼戴笠能活着回来。祈盼释蒋后不可避免的调查清洗,会是由戴笠来进行。他第一次意识到,戴笠已不再是那个仰仗着他、需要他来庇护和照顾的“小老弟”了。 
  一个阴毒的设想掠过胡宗南的头脑。他打算着,一旦戴笠与蒋介石一同活着回来,他就先下手为强,丢掉萧洒这个“卒”,以保住自己这个“车”。 
   
  各怀心思的23日,两个有着绝代风华的人,终于坐到一起了。男的是“美髯公”周恩来;女的是宋美龄。对这次两个多小时的会谈,宋美龄后来写到,她曾表示“……彼等果有为国为民服务之诚意,必在政府领导下共同努力,方是正道”。 
  这个决定历史的口头协议,就这样达成了。这一天过去后,24日,宋美龄措辞强硬地对张学良表示,倘若25日他们不能回到南京的话,愿与西安“同归于尽”。 
  然后,在大风暴中的一朵浪漫小花,悄悄绽放了。这一天是西历的“平安夜”。当晚,冒牌的基督徒蒋介石,她的兄长宋子文,以及在这一夜扮演圣诞老人的端纳,全然不顾大雪飘飞中的四伏杀机,一起度过了平静的一夜。 
  在蒋介石的家庭生活中,长期有一个约定,圣诞钟声敲响之际,谁先叫出“圣诞快乐”,这一天的家庭活动就由谁安排。1936年的圣诞节,在西安,是蒋介石赢了。 
   
  6 
   
  史沫特莱的文稿,记录了蒋、宋离开西安的情形: 
  “……西安当局显然害怕老百姓知道放蒋的消息……开来了一辆遮盖严密的汽车。张学良少帅下了车,受到人群的欢呼致敬,接着下车的是蒋委员长及其随从,仅有二三个人认识他们,当时还以为眼花错认了人。全体人员进入机舱后飞机起飞凌空而去。” 
  当夜,蒋介石留宿洛阳。张学良的幕僚王化一,在这一天的深夜,听到武汉街头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几十万人走上街头庆祝。无数报童免费赠送的“号外”,公布蒋介石已离开西安的消息。 
  南京,即使连漠然事变的民众,也受气氛的感染,不自觉地露出了舒心的笑容。次日中午,座机降落在光华门外大校场机场时,《申报》的号外报道,“场内外伫立欢迎者,达四十万人”。 
  27日,在黄埔路官邸,蒋介石散步在碎石小径上。他重新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了,又从囚徒回到元首了。他却依然面无表情,只有那深邃的眼睛,透露着不可预测的决心。 
  这一天陪同他散步的,是刘健群。对刘健群“有所垂询”后,他下达了第一个手谕:停办蓝衣社的机关报《中国日报》。 
  停办《中国日报》是一个象征、一种姿态,表白的是蒋介石解散蓝衣社的决心。随后,蒋介石下令,逮捕四川复兴社书记任觉五、《中国日报》社社长顾希平。这两个不大不小的人物,看似无缘无故的入狱,使朝天宫更加震恐。 
  任觉五和押解他来南京的几名特务还在路上,蒋介石带着3名外国基督徒,澳大利亚的端纳、比利时的魏道明、美国的雪仆,回到奉化溪口小镇,开始8天自己选择的宗教闭关。就在这8天里,随着戴笠、肖赞育、曾扩情等人先后回到南京,对蓝衣社的不动声色的清洗开始了。 
  奉命调查、清洗的,正是戴笠。 
   
  对任觉五、顾希平的审讯进行得极为简单。戴笠受命问话:任、顾两人,在“火并”后是否意欲不受“团体”控制?是否经常交谈“打倒一二三、联络四五六、依靠七八九”一类的话? 
  这番问话让两人目瞪口呆,又只能低头认罪。早在1934年秋天,这两个人就曾设想依靠黄埔第七期以后的“新生代”力量,自成一系。这些商议都极端隐蔽,谁能想到隔墙有耳? 
  问话结束后,这两人开始了无限期的被羁押。戴笠似乎遗忘了他们,随后,他开始调查曾扩情、肖赞育。 
  事变当夜,几十名侍卫死伤,身为侍从秘书的肖赞育,却一枪未发,束手就擒;事变中曾扩情更替张学良发表过广播讲话。这两人都令蒋介石大为震怒,训斥为“肖赞育无勇、曾扩情无耻”。由于事实确凿,处置也极为便捷,肖赞育被勒令“停职候审”,曾扩情被几名如狼似虎的特工扔进了监狱。 
  第四个被扔进监狱的是河南书记萧洒。河南扩充民军的声势太大、动静过于招摇,被蒋介石认为“必有异心”。富有意味的是,对萧洒,戴笠亲自主审,萧洒也似乎深有默契,一口咬定组织民军是为“稳定地方、救出校长”。几天的审问后,戴笠以“似有异心、查无实据”的结论,结束了这个深不可测的审讯。萧洒与曾扩情等人成了难兄难弟。 
  紧接着,轮到了蓝衣社书记长邓文仪。 
  邓文仪的立案名目,掩耳盗铃得令人哭笑不得。罪名之一,是邓文仪担任书记长期间有“贪污”嫌疑;之二是“乱用经费”。 
  “贪污”嫌疑有两条线索。1936年,邓文仪在南京盖了一所极气派的洋房,以他9年的每月区区400元薪水,即使不吃不喝,也积攒不下这样的一大笔钱。同时,邓文仪的父亲这一年在湖南曾被土匪绑票。蒋介石在溪口召见了他,当着戴笠的面怒斥:“你如果不是贪污,你哪得钱盖这样大的洋房子?如果不是贪污,找了很多钱,为什么土匪会把你的父亲绑票?” 
  “乱用经费”针对的则是事变期间蓝衣社的开销。当时朝天宫共有经费20多万元,事变中,蓝衣社派遣数十位“代表”分赴各地,并频繁组织大型群众集会,这笔经费被花得荡然一空。蒋介石认为,这是“以国家资财,佐济不可测之居心”。 
  不论是按照国法,还是蓝衣社的纪律,两项罪名坐实的话,邓文仪都可以被判处死刑。但蒋介石决定“法外容情”。他先是剥夺了邓文仪一切职务,随后又勒令他进行检讨。 
  几十年后,邓文仪的儿子邓元忠写到,“至于邓氏(还)遭何处分无从得知”。以父子之亲、数十年光阴之漫长,仍然“无从得知”,可见邓文仪当时煎熬之深,几十年里一直视为隐痛。 
  然后,是贺衷寒。 
   
  一直到1937年2月,蒋介石才公开露面。他或者在平静的溪口,或者在杭州西湖的别墅,轮番召见大小官员。许多官员见到他后,都窃窃私议道,“委员长老了许多”。似乎那惊涛骇浪的14天对他的折磨,使他提前变成了一个老人。 
  这期间,他先后接见了蓝衣社最早的3个常务干事。最先接见的是腾杰。在蓝衣社经受了5年多从创始到离职、再到疏远的历程,这个不过32岁的青年,似乎已无当年的热情、自信和意气风发了。他变得老练、含蓄、深沉起来,经历了丧妻之痛,几丝鱼尾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爬上了他的眼角、嘴角。 
  只有他依然明亮的眼睛,显示着他身体里,还潜伏着的、一旦有契机就能再被激发出来的热烈与能力。他在蒋介石面前似乎也拘谨了,只是礼节性地问候了蒋介石。但对他,两个月来始终不苟言笑的蒋介石的面容上,难得地露出了一点笑意,他说:“在通电内没有你的名字,很好。” 
  短暂的会见结束后,腾杰出任南京特别市市长。 
  腾杰之后是康泽。对康泽,蒋介石淡了许多,当康泽喋喋不休地汇报他的主要政敌、四川省主席刘湘在事变中的“异动”时,他用一句“知道了”来打断康泽。随后他给康泽一个重大的任务:由顾祝同代表军方,陈立夫代表党部,张冲代表政府,而康泽代表蓝衣社、青年,与周恩来等人谈判红军的改编问题。 
  会见即将结束时,蒋介石才表情平静地指示康泽,“……必须彻底解决刘湘,把四川经营成抗日圣战的大后方”,他要求康泽草拟出具体的行动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著名的“四川整军会议”。 
  康泽闭门草拟计划的几天里,一个午后,蒋介石召见了贺衷寒。这次召见的时间很长,对这个从前的得意门生、已被认为“脑后生有反骨”的人,蒋介石毫不掩饰自己的怒火,以著名的“娘希皮”咒骂开场。 
  “娘希皮!我在前方挨枪子,你们在后方坐地打冲锋,叫讨伐。我还没有死,你们就穿白衣,骨头还没硬,就想改换门庭?!……” 
  对一阵接一阵的咆哮,贺衷寒拿出的,则是他同样著名的涕泪俱下。他笔直地挺立,既不辩解,也不低头。据说,蒋介石整整怒叱了小半个钟头,贺衷寒则涕泪满襟。 
  蒋介石的声音终于低了下来。他想到的是什么呢?是私人的念旧,还是理智的政治呢?是顾念起近10年前的黄埔,他还是一个势力单薄的武夫时,那个亲近他、推崇他的年轻才子呢?还是仅仅考虑关、杀贺衷寒的话,会使许多仍然追随贺衷寒的人心灰?…… 
  一切都已经无可考证了。但,贺衷寒此后10余年的郁郁不得志,从这个午后开始了。三个多月后,他被派出国,赴欧洲考察。南京官场普遍认为,这是蒋介石对高级军政干部免职的习惯手法,事实上是一种放逐。 
  在西安被俘特务处人物王新衡,几十年后信誓旦旦地说,贺衷寒在出国以前,“曾受到更严重的处罚”。不过对此,肖赞育、袁守谦一直坚持“绝无此事”。 
   
  1937年3、4月间,蒋介石的再一道手谕,终于到达了朝天宫。手谕很简短,但充满着威严、不容更改的语气:“……即日起,停止一切团体活动”。 
   
   
  第二十章安魂曲 
   
  1 
   
  1937年7月7日,在午夜前不久的黑暗里,一队日本士兵,人数是区区的135人,在宛平县城附近的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开枪射击。此后三周,夹杂在谈判、妥协里的,是零零星星的枪声。这枪声到7月28日,随着日本首相在东京发出“根本解决中日关系”的叫嚣,迅速扩大。四天之内,几千名中国军人战死。 
  7月30日,在庐山,蒋介石发表“和平业已绝望”的著名演讲。8天后,这个与会者包括周恩来、林伯渠,规模巨大的军事会议,形成了“全面抗战”的决议。 
  随后,蒋介石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也最有争议的赌博:把主战场从华北转移到上海。8月11日,在上海,一面是桂永清教导总队等3个最精锐的师,进入了阵地,战争一触即发;另一面,史诗般的大迁移开始了。 
  8月13日,80000名中国士兵,向12000千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次日,空战开始,高志航等人一举击落6架日机。 
  “淞沪会战”爆发了。 
   
  向内地迁移的大潮,在淞沪的枪林弹雨中,艰难地、然而执拗地进行着。先是146家工厂的2500名工人,他们负责把1万5千吨设备运送到武汉。然后,是639家私人企业,约4万名工人,总共12万吨的设备。 
  无数轮船、木船,停泊在下关码头,继而一船一船地消失在长江深处。装载、搬迁工作进行得如此混乱,乃至出现了工人与宪兵相互开枪射击的场面。而身后,机关枪、重炮的轰鸣声越来越郁闷,从日本本土用航空母舰运送来的援兵,渐渐逼近长江口了。 
  工业大迁移之后,是教育界大迁移。几乎是战争一开始,在华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