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杜甫诗选注-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夸父与日逐,道渴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四'此二句才说到湖南的亲友。蹉跎二字总承上来。十暑岷山,三霜楚户,一直是碰壁。明
知“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锦树行》)但还要效法古人的“愚直”,伤时感事,
直言不讳,所以说“翻学步”。《庄子:秋水篇》:“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步,
直匍匐而归耳。”知音,指湖南亲友。 《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二五'假,有借重意。苏张,苏秦和张仪,战国时纵横家,有口才,这里以比湖南亲友。镡,
音寻,剑鼻,也叫做剑珥或剑环,即剑柄下形如覆盂的东西。 《庄子·说剑篇》,“天子之剑,以燕
谿古城为锋,齐岱为铐,晋卫为脊,周宋为潭,韩魏为铗。”这两句是流水对,意思是说,你们的吹
嘘,实在使我惭愧,使我感激。郭受《赠杜甫》诗说:“新诗海内流传遍。”韦迢赠诗也说:“大名
诗独步。”杜甫在入湖南以前,还从未得过这样高的推崇和荣誉。
'二六'二句称美湖南亲友。杨注:“纳流峻址,言诸公育包容而会小以成大也。二句即‘泰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浩汗,水大貌。嵚崟,山高貌。
'二七'二句写湖南幕府所在地,既美其人,因美其地。清旭,朝晖。筠,竹。浔,水边。松竹
… 页面 272…
皆具有岁寒不凋的品质,故不曰生而日“起”。
'二八'拨颜,开颜。倩倩,笑貌, 《诗经:硕人篇》,“巧笑倩兮。”这句是说亲友们对自己
的欢迎,一见面有说有笑。逸足,良马。骎骎,奔驰。这句是说亲友们都是有才能的“上驷”。
'二九'朗鉴,清鉴,指亲友。存,体谅和包涵。杜甫在湖南曾写过“虚名但蒙寒喧问,泛爱不
救沟壑辱”一类的诗句 (见《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这话确太老实,是要得罪人的,所以希望他们
能原谅。“皇天实照临”,是向亲友发誓。见得如果你们能原谅我的愚直,当我死后,照拂家小,则
此恩此德,皇天在上,实照临之。这是极沉痛,也是极愤慨的话。以上为第三段,叙入湖南以后情事,
主要是对湖南亲友的高谊,表示感谢。
'三○'二句写时事。公孙,公孙述,东汉初,尝割据四川。四川是所谓“西蜀地形天下险”的,
所以说“恃险”。这里指当时的藩镇。侯景,梁的叛将,尝陷合城。这里指当时作乱的军阀,如湖南
的藏玠便是。
'三一'中原,指洛阳。阔,阔绝。是说许久得不到家书。北斗,指长安。深,深入。所谓“犬
戎直来坐御床”、“犬戎也复临咸京”。
'三二'二句言作客很可怕,常有生命之虞。千里井,赵次公云:“考千里井有两事:谚云:
‘千里井,不泻剉(饲马的草料)。’以其有汲饮之日也。唐有《苏氏演义》小说者,载《金陵记》
云, ‘日南(郡名)计吏,止子传合间,及将就路,以马残草,泻于井中而去,谓无再过之期。不久,
复由此,饮于此井,遂为昔时判节刺喉而死。故后人戒之日: ‘千里井,不泻到!’或又云, ‘千
里井,不堪唾。’亦是古语。故陈徐陵作《玉台新咏》,载刘勋妻王氏杂诗云:‘千里不唾井,况乃
昔所奉。’为客于外,所逢者,皆千里之井也。然谓之 ‘畏人’,则到节刺喉,于义为近。”《礼记:
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向俗。”因怕触犯忌讳,故须问俗。箴,是一种寓坝诫的文
体。《汉书:扬雄传赞》:“雄以为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扬雄有《十二州箴》,见《古文苑》。
古代分中国为九州,问俗而至于九州,见得作客还不是在一个地头。
'三三'依旧,至今,是通计七五五年至七七○年说的。兵乱如此,看来真是”为客无时了”了。
'三四'二句回到风疾。尸定解,是说必死于道路。又老、又穷、又作容、又有病、吃药又无效、
世上又这样乱、伤心的事又这样多,岂非必死无疑? 《晋中兴书》,“葛洪上罗浮山(在广东增城县
东)炼丹,亡时,颜色如平生,体亦软弱,举尸人棺,其轻如空衣,时咸以为尸解得仙。”尸解是道
家术语,《后汉书:方技传(王和平恃)》注:“尸解音,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不想直
说死,故用葛洪尸解自比。《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董卓秉政,靖惧诛,奔豫州刺史孔油,伷
卒,依扬州刺史陈袜,袆死,依会稽太守王朗。孙策东渡江,靖走交州避难,身坐岸边,先载附从,
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后人
蜀,先主以靖为太傅。年逾七十,卒。”杜甫挈家逃难,有似许靖,故以自比。但不免死于道路,半
途撇下家小,所以又说“力难任”。
'三五'浦注:“结联语妙,思之失笑。家事只靠丹砍,则将登仙乎?况又无成也,作霖,乃活
人之本,而以涕为之,则是饮泣待毙耳。言外若曰:亲友亦念之否?”按此解极精到,并深得“作”
字意。以上为未段,言兵戈尚乱,而一命垂危,不得不以八口相累,希望亲友们原谅、哀怜。为呈诗
主意所在。我们不难推想:这首可以“动天地、泣鬼神”而又“精妙绝伦”的诗,是生了效的。否则,
他死后的一家生活,殆难想象。论到杜甫的作品,我们认为杜甫往往用五言排律来写投赠诗,为的是
可以“因难见巧”,显示个人的学力和艺术修养。这话虽不错。但还不全面。我们知道,唐代是以诗
取士的,如果就所用诗体来说,其实是以“五言排律”取士,因为参加进土考试的照例是写一首五言
排津。可知 “五言排律”乃是当时官方批准的一种正规诗体。因此,用这一诗体来赠人(特别是一
般权贵或亲友),还含有表示郑重其事和尊重对方的意味。而这,也就是杜甫在伏枕呻吟的情况下还
不能不采用这一诗体的客观的社会的原因。然而,这并没有把杜甫难倒,他恰如其分地说出了他所要
说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他最后的一篇示范了,按李白因附永王璘,坐系浔阳狱,
中丞宋若思为之推覆清雪,释其囚,并使参谋军事,故白所作《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浔
… 页面 273…
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一诗,即用五言排律体。意亦在表示郑重,李白本不喜作律诗,
排律尤少,仅三首,其赠诗采用此一诗体,显然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习气。——此诗首段,郭老
说是杜甫“大历三年冬初来长沙时的回忆”,似可商榷。一,杜甫来长沙,不是大历三年冬,而是四
年春,如是回忆,所写景物应是春景,不应有“岁阴”之文。二,诗言“时物正萧森”,时物乃指当
时所见之物,与回忆口吻不合。三,诗言“舟泊常依震”,此舟当即诗题“风疾舟中”之舟,不可能
是回忆中之虚舟。四,如果一开头就是一大段回忆,杜甫照例要用“忆昔”、“忆昨”、“往者”一
类字样向读者作交代,现在这段诗中却连一点回忆的痕迹都没有。因此,我仍然认为这首诗写于大历
五年冬,是杜甫的绝笔。后 记
一九六二年,是诗人杜甫诞生的一千二白五十周年,同时也是杜甫作为
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来纪念的一年。那时我正在北京,参加 《中国文学上》教
科书的编写工作,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同志为了配合纪念活动,特来相商,
拟将拙作 (《杜甫研究》)中的作品注释部分改编为《杜甫诗选注》。也知
我一时势难兼顾,建议我只作些小的修订,并即以给《诗刊》写的那篇题为
《人民诗人杜甫》的纪念文字用代“前言”。我有些为难,但还是接受了。
经与编辑同志磋商,将原选二百六十六首删去了八首,增选了二十七首,共
得二百八十五首。大约是一九六五年,我曾看过这个修订本的清样,于今已
是十多年,我早把它忘却了。
最近,出版社仍拟将该修订本付印,要我再次作些修改。在粉碎“四人
帮”的大好形势的鼓舞下,虽自觉年力就衰,但还是乐于承命。这次没有新
增篇目,只删去了四首,所以这个选本实际上是二百八十一首。对于注释,
则作了比较全面、细致的修订,有的甚至不惜推翻自己原来的说法,如关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群童”。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这是白居易《李白墓》一诗的
最后两句,对杜甫也是完全适用的。李白死时,还有他的从叔当时著名的篆
书家当涂县令李阳冰为他料理后事,给他报丧,还为他的文集作序,死于何
年何月何地,都有明文记录。至于杜甫,那就凄凉得多。“死去凭谁报?”
没有任何人啊,只有诗人曾经歌颂过的那“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水!仅仅
凭了诗人自己写的幸而流传下来的那篇追酬高适的诗,我们得知他是死在大
历五年,从而纠正了所谓正史的《旧唐书》的错误。但是,究竟死在这一年
的哪一个月,死在什么地方,怎样死的,却缺乏明文。这样也就形成了一桩
关于杜甫之死的争论不休的老公案。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有一点需要说明:
我不认为凡是主张病死一说的便是为了要美化杜甫之死,因为这根本说不上
什么美化,正如主张死于牛酒一说之不足以丑化杜甫之死一样。我们需要的
是实事求是。有关杜甫之死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是杜甫的《耒阳阻水》和
《风疾舟中》两首诗。这两首诗,我都选录了。关于这两首诗,我曾写过两
篇小论文,对杜甫不可能死于牛肉白酒,有所论证,请读者参阅拙作《杜甫
研究》附录。
“李杜优劣”,是又一聚讼纷纭的老公案。有的扬李抑杜,有的扬杜抑
李,有的是就诗论诗,有的则兼及思想作风、生活细节方面。过去,我自己
也未能摒除这一积习,存在着抑李扬杜的偏向。这种偏向,有时也流露在社
诗的注释中,这次都作了必要的修订。在对杜诗的评价上,苏拭的眼光是并
不高明的,只看到杜甫“忠君”这一消极面,远远落后于他的前辈白居易。
但在总的对待李杜二人的看法和态度上,却比白居易更为客观、持平。他说:
… 页面 274…
“谁知杜陵杰,名与摘仙高。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次韵张安道
读杜诗》)这最后一句,把李杜二人比作端午竞渡中的两只龙舟,很新鲜,
很生动,也很恰切。我们现在自然看得更清楚。在创作上,李杜二人原不是
走的一条路、乘的一条船。他们打的旗号,一边是浪漫主义,一边是现实主
义,分道扬镶,各奔前程,而又各有千秋。正是“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
因此,我现在认为,在谈论这两位大诗人时,最好不要把他们扭作一团,分
什么你高我低。而且这样做,首先就不符合他们二人之间相互尊重的精神。
杜甫说:“白也诗无敌”,态度固然十分明朗;李白说,“飞蓬各自远”。
寓意也是可想而知。
以上便是这本小书改编的来由和个人的一些想法。
在先后两次修改过程中,我都得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同志的大力协
助,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对我有很大帮助和启发,谨在此表示我的谢
忱和敬意。
萧滌非
一九七八年五月三十一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