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到古代中国去旅行-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爻寺砑脖肌
  由于马术独特,所以骑蒙古马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如《岷峨山人译语》所称:“如云合电发,飙腾波流,驰突所至,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元代以后的汉族政权,也把这种马术保留下来。彭时《彭文宪公笔记》就记录明代皇帝经常在“御苑”范围内主持马术表演:
  其制一人骑马执旗于前,二人驰马继出,呈艺于马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腾踯矫捷,人马相得。如此者数百骑,后乃为胡服臂鹰走犬围猎状终场,岂金元遗俗欤?
  这清楚地表明,北方民族马术对汉族影响之大之深。入主中原的满族,更念念不忘保持北方民族的马术。《钦定大清会典》就记录了清宫“御前部队”设立了专门习马上技艺的“解马营”,而且还“设承应技艺马四十匹”,其目的无非是使北方民族的马术继承传布下去。
  北方民族马术
  器物小识 北方民族马术(2) 作者:伊永文
  在清朝初期,每逢上元灯节,都要在北京的西厂,举行由八旗部队表演的“骗马诸戏”:或一足立鞍镫而驰者;或两足立马背而驰者;或扳马鞍步行而并马驰者;或两人对面驰来,各在马上腾身互换者;或甲腾出,乙在马上戴甲于首而驰者,曲尽马上之奇。
  笑然《圆明园遗闻》还可佐证——清代皇帝在每年的六月,在圆明园北垣外的安河御马厩驼厂处,与近臣一道检阅“试马”,俗呼为“跑御马”。判定骑士胜负不以速度,而是以“跃换”定高下,即每一人乘一马,牵一马,二马驰至中道,以鞭击所牵之马,马惊驰复乘而追之,追将及马尾,纵身一跃,自己坐于牵马上,奔驰如故,如此者受上赏。若二马相并时而横跃者,为中赏。不及或坠下,得下赏。
  清末画家何元俊还就此情此景,作了一幅这样的图画,刊登于《点石斋画报》上,以纪录这清代马术中的盛典,其意在宣扬清代重马术的传统。而早在乾隆时代,御用的西方画家朗世宁,就曾完成过一幅描绘乾隆率领文武官员和杜尔伯特部上层人物,在避暑山庄观看马技表演的《马术图》:
  一个个英武健壮的骑士,从丛集的马术骑士队伍中纵马驰出,并在坐骑上表演各式颇具难度的惊险动作:一骑士在飞奔的白马上,一手拿弓,一手握住飞箭。一骑士在飞奔的白马上,手把鞍挢前的铁圈倒立。一骑士在飞奔的白马上,托举起一名两手挥舞小龙旗的骑士。一骑士在飞奔的白马上,直挺挺站立着吹着笛子,神态悠闲……在这些马术骑士的出发处,还有为数不少的骑士,按照顺序,牵引骏马,准备上蹬,跃跃欲试……
  乾隆之所以选择了马术表演给杜尔伯特首领看,就是想通过马术唤起他们的亲切感,因为在北方民族看来,马术最能体现北方民族的精神。所以,在清代以前,辽国的画家陈及之以唐太宗与突厥可汗和解为题,画了一幅《便桥会盟图》,主要的目的是浓墨重彩地刻画北方民族高超的马术:茫茫原野上,18位突厥装束骑士,穿着短裙长裙,英姿勃勃,策骑疾进,整个队形正由一字长蛇阵变成圆阵形,每位骑士都在飞速前行的马背上表演着各种姿势的马技。
  一人在马鞍上起顶倒立,悬空的两足上横着一根木棍,其上还有一人据木起顶在画幅中间,一男一女,相对立于马背,在他们之间,滚跳着四个马球,动态逼真。乐师们也站立在奔腾的马背上演奏,吹笛者风度翩翩,拍板者与鼓师对面呼应,乐器伴和,姿势飘逸。前面是两位手执彩巾,舞态绰约的女骑手,站在马背上如履平地,优美动人。接近圆阵旗帜之地,一人在马鞍上起顶倒立,悬空的两足上横着一根木棍,其上还有一人据木起顶……
  《便桥会盟图》所表现的突厥马术,显示着北方民族马术所具备的百戏技艺的一面,就像罗马历史学家马西米那斯说匈奴人马术之精,甚至可以蜷曲在狭小的马颈上睡觉一样。元代虞集就对人睡于马上的马术极为推崇,作过一首《金马图》诗(收在《虞学士集》中),歌咏这种高超的马术。而且,北方民族马术所蕴含的这种百戏技艺的一面,在兵戈止息的和平盛世,往往被发扬光大起来。如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的那种“人马并而驰,忽跃而上,立焉,倒单焉,鬣悬,跃而左右焉,掷鞭忽下,拾而登焉,镫而腹藏焉,鞦而尾赘焉,观者岌岌,愁将落而践也”的“走马卖解”,在明代已是很普遍了。大文豪徐渭观看这种“走马卖解”后,认为它源自北方民族,“故缀四律,首章用北语”。其实,这种“超腾隐现不离鞍”的马术表演者是一位南方人,但于此却反映出了北方民族马术影响之深。
  北方民族马术
  器物小识 北方民族马术(3) 作者:伊永文
  如果将视线再转向元代,那更是另一番动人的风光了:
  胡女牵来狞叱拨,轻身飞上电一抹。
  半兜玉镫裹湘裙,不许春泥污罗袜。
  这是杨维桢的《走马》诗。还有张宪的《二月八日游皇城西华门外观嘉拏弟走马歌》:
  生猿俊健双臂长,左脚蹋镫右蹴缰。
  铜铙四扇绕十指,玉声珠碎金琅珰。
  黄蛇下饮电掣地,锦鹰打兔起复坠。
  神云实兀鞍面空,银瓮驼囊两边缒。
  西宫彩楼高插天,凤凰缭绕排神仙。
  玉皇拍栏误一笑,不觉四蹄如迸烟。
  神驹长鸣背凝血,郎君转面醉眼缬。
  只撷取其中主要部分,就可知道元大都“走马”水平之高了。张宪还不仅是一名观赏者,他也是北方民族马术的身体力行者。宛平火主簿堂,来大都双桥里访问张宪,指其所乘骝马问张宪能骑否,正值翰林承旨汪阔台从骑三十余人,自西往东,已过,张宪便执策就马,足刚及镫,马便奋迅驰突入翰林队里了。群马辟易在烟尘中,只听得翰林们高喊:好马!张宪南驰至双桥,越堑而过,俯首就缰,缰刚及手,已驰过枢密院街。火主簿惊讶张宪久久不归,便骑他马来追……张宪是一汉族儒生,还如此精熟元人的“走马”之术,足见在当时的大都北方民族马术比赛已成风气。而在北方民族地区,这种马术的举行更是十分频繁。《1619张诚神甫第三次去鞑靼地区旅行》中,就描述过这种马术的精彩表演:
  不扶缰绳向后仰骑,他们的整个身体和四肢,时而向右,时而向左,但从不落地,除了抓鬃毛之外也不抓马。一个骑手在前面引导,他们在马鞍上滚了几次,两脚向上倒立,而马一直在奔跑。此后,他们倒着骑在马脖子上,表演了其他非凡的技巧……
  当然,百戏伎艺并不意味着北方民族马术的全部,北方民族马术还包括其他方面,如“诈马戏”等等。所谓“诈马戏”,也可称为“套驹”。史学大师赵翼曾四次侍从乾隆观看过这样的马术:
  驱生驹之未羁者千百群,令善骑者持长竿,竿头有绳作圈络,突入驹队中,驹方惊,而持竿者已绳系驹首,舍己马跨驹背以络络之,驹弗肯受,辄跳跃作人立,而骣骑者夹以两足终不下,须臾已络首而驹即贴伏矣。
  赵翼还特意为此赋《套驹》诗:
  竿头有绳作圈套,可以络马使就牵。
  别乘一马入其队,儿驹见之欲惊溃。
  一竿早系驹首来,舍所乘马跨其背。
  可怜此驹那肯挚,愕跳而起如人立。
  如人直立人转横,人骣而骑势其急。
  两足夹无殳上钩,一身簸若箕前粒。
  握鬃伏鬣何晏然,衔勒早向驹口穿。
  才穿便觉气降伏,弭贴随人为转旋。
  这诗句,使这精绝的北方民族马术凸现读者眼前。然而,统治者的意图绝非单纯欣赏马术,而是将其政治意图寄寓其中,赵翼在《檐曝杂记》中为这种蒙古马术诠释道:
  以供睿赏者也。岁岁如此,不恃上下情相浃,且驯而习之于驱策之中,意至深远也。
  北方民族马术,化为统治者的驾驭笼络北方民族之术,这也算是北方民族马术的另一面。
  辽金食俗
  器物小识 辽金食俗(1) 作者:伊永文
  燕疆不过古北阙,连山渐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橐驼羊马散山谷,草枯水尽一时迁。
  ……
  这是北宋苏辙出使辽国时所作的《出山》诗,映入这位诗人眼帘的是一幅多么偏僻而又荒凉的景象!的确,极目辽代疆域,“地多山林,屋无瓦覆”,“时见畜牧,牛马橐施,尤多青盐、黄豕。亦有挈车帐,逐水草射猎,食止麋粥、糒”。这样的生态环境,其物质产品水平可想而知,从辽国给宋朝进贡的礼品单中,便可略见一斑:
  法渍法曲面酒二十壶,密晒山果十束棂碗,蜜渍山果十束棂匣,烈士梨、柿梨四束棂,罐棒栗、松子、郁李、黑郁李、曲枣、椤梨、棠梨三十箱,面粳糜梨十碗,芜萸白盐十碗,青盐十碗,牛、羊、野猪、鱼、鹿腊二十二箱。
  从以上物品不难看出辽国的饮食生活状况了。
  难怪程大昌《演繁露》不厌其烦地记录了辽主在冬春之际渔猎的情况:在正月方冻之时,辽主先使人在达鲁河上下十里间,以毛网截鱼,使它们不得散逸。又从而驱之,使鱼集中到设在冰上的辽主与其母的帐篷前。因为在辽主下榻处预先开凿了四个名为“冰眼”的冰窍,中眼透水,其余三个“冰眼”不透水,只是透明的、薄薄的。之所以凿成这样,是因为鱼虽然是水中之物,若是久憋冰中,一旦遇到出水处,它必然要伸首吐气,所以透水的一眼便可以钓到鱼,而薄的不透水的冰眼只是为了窥看鱼是否到来。鱼快要来时,在薄冰眼旁观察者便报告辽主,辽主便将绳钩掷入凿透的冰眼中,瞬间,便可钩中,一旦钩中,便将绳子放松,让它随着鱼去,过一会儿,鱼便疲倦了,再拽绳将鱼带出“冰眼”,这就是得“头鱼”。头鱼得到,辽主便步出冰帐,到的帐篷张宴作乐,名之为“头鱼宴”。
  辽人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打猎。叶隆礼《契丹国志》记:有时,辽主亲率骑士,奔向湖泊边敲打扁鼓边围绕湖泊转,使栖息于此的野鸭、野鹅惊飞而起,再射它们。待将野鸭、野鹅射杀后,便拔下羽毛插在身上,然后以鼓为座,开怀纵饮。有时又用铜或石为槌去击兔子。秋天则穿着褐裘,呼鹿射之。在辽人心目中,这是最大的快乐。
  辽人渔猎,史不绝书。他们常常野猎于山,获兽数千,以充军食。有时六百余里且行且猎,以鲜肉为每日食物。他们有时钩鱼于河,有时捕鹅于湖,通宵达旦,野宴无度。为了实现擒获鹜的目的,辽人选择鹜之所聚地,在春天种稗子,用稗子来引诱鹜,倘发现肥鹜,就将它捕来。有的辽主不管风雨暴至,驱人下湖捕鹅,顷刻舟覆,溺死者达六十余人,这真是为了吃到鹅肉而毫不顾忌。辽穆宗就是因为畋猎无厌,使部下不堪忍受,于获鹅水畔被随侍的庖人辛古等杀死。
  可是,渔猎并不因此而中断,对辽人来说“弯弓射猎本天性”。“头鱼宴”、“头鹅宴”作为“虏中盛礼”传沿下来,并给金人以影响。辽国天祚皇帝到混同江钓鱼,千里之内的“女直酋长”都纷纷赶来朝拜,在“头鱼宴”酒酣耳热之时起舞助兴。金人和辽人一样,四时渔猎,已成习俗。究其原因,如清代李有棠所说:自过滨、辰州,东京以北,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的禽兽当饭。尤其明刊本《南柯梦》中金人出猎图在冬天,金主狩猎的地方,都是随驾亲军密布四周,名之曰“围场”。待狐兔猪鹿散走于“围场”中央时,金主先射箭,或者放出鹰隼去追击,追出“围场”的狐兔猪鹿,才允许其他人捕获。这种打猎,一出就是满月,流动性大,宿处无定,饮食也就随处而进了。这真是:
  春粱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
  礼成即日卷庐帐;钓鱼射鹅沧海东。
  虽然这是苏辙对辽国饮食生活习俗的描写,但它何尝不是金人饮食生活习俗的写照?沙漠野地,山林湖河,决定了辽金人民饮食生活所能够达到的程度。但是,不能因此说他们的饮食生活一无所取,辽金人民借大自然之灵秀,仍然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饮食生活习俗。《大金国志》记:金代遍地生长白芍药花,好事之家将它采来,用面煎好,作为款待宾客的素菜。因为这种白芍药味道脆美,而且可以久贮,金人十分珍惜,把它作为“异品”,只有在贵重的友朋到来之际,才切上“数丝”放入碟中,平常是不随便摆设的。
  这就如同刘绩《霏雪录》所说的“黄鼠”一样,“怪为玉食之献,置官守其处,人不得擅取也”。其实,北方的大漠广野,是宜于黄鼠这类穴居动物繁衍生息的,它“畜豆谷于其地以为食用”,形类大鼠,肉极肥模В兜老裥≈碜校直刃≈碜腥獯唷6猿晌≡蟊龌蛳蛩纬钡摹罢湮丁保谀持殖潭壬先缤醣僦朵潘嗵嘎肌匪牵呛土山鹑嗣窠剖笞降剑俺R匝蛉樗侵庇泄亍
  辽金食俗
  器物小识 辽金食俗(2) 作者:伊永文
  但从一个民族的整体饮食水准观察,辽金的饮食水准还是粗劣的。就以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肉食而言,“炙股烹莆,以余肉和綦菜,捣臼中糜烂而进,率以为常”。即使给有身份的人吃的肉粥,也是“以肉并米合煮之”,“皆肉糜”。平日里所吃的半生米饭,竟要“渍以生狗血及蒜”。在通常认为的“以雁粉为贵”的盛馔之席上,也“多以生葱蒜韭之属置于上”。正因如此,在为宋君王上寿时,各国使节诸卿面前都“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惟独辽国使节面前加“独羊鸡鹅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碟”。这显然是宋朝出于对辽民族饮食生活习俗的尊重。
  辽国在对待宋朝使节上却呈现出另一番模样。朱彧《萍州可谈》说辽人对宋朝使节每天供给一碗乳粥,因为乳粥在辽国是非常珍贵的食品。但是辽人在乳粥中却“沃以生油”,这使宋使无法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