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叶赛宁-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硕士学位的论文课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今天,叶赛宁的诗歌,有如普希金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文化
宝库的珍贵财富。也像普希金一样,叶赛宁已成为“俄罗斯诗歌的灵魂”!随着
中国学者所编纂的各种《诗歌赏析词典》和《诗歌金库》的相继出版,叶赛宁的
名字及其诗歌作品又进一步在中国广泛传播,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所叶水夫先生所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苏联文学史》中,
叶赛宁则占有显著的地位。
    1924年6 月 6日晚6 时,叶赛宁曾在莫斯科特韦尔大街普希金纪念碑前为纪
念伟大诗人诞辰125 周年表示了崇高的敬意——献花和诵献诗。据同时代人回忆,
叶赛宁手捧鲜花,穿过人群,站在普希金铜像底座的台阶上,他那金色的鬈发使
他在众人之中显得特别突出……献花之后,叶赛宁朗诵了自己那著名的诗篇《致
普希金》:……
    ……
    我站在这里,如逢圣餐,要说出我回答你的愿望:
    假如我被赐予同样的命运,我真会幸福得立刻身亡。
    虽然命定要受到排挤,但我还将久久地歌唱……
    好让我的草原之歌也能像青铜般铿锵。①此诗生动地体现出普希金的精神风
貌和诗人的崇敬追思之情,把普希金那青铜般铮铮有声的高大诗人形象栩栩如生
地表现了出来。如今,叶赛宁的“草原之歌”当真同普希金的铜像一样历久不衰。
而且,这种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的“草原之歌”通过翻译工作者所架设的桥梁,已
在邻邦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广大读者心中引起了共鸣!叶赛宁曾在《给格鲁
吉亚诗人们》一诗中把自己称为“亚洲人”,如今叶赛宁的诗早已通过中文译本
找到了通向中国读者心灵的道路,从而使这位举世公认的抒情大师的光辉形象也
永远留在我们东方人心中,成为亿万亚洲人也引为骄傲的天才诗人。附录普希金
的继承人——纪念叶赛宁诞辰100 周年1995年10月3 日是俄罗斯抒情诗人叶赛宁
诞辰100 周年。应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作家协会
等单位的联合邀请,我于9 月28日乘飞机前往莫斯科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叶赛
宁与21世纪”。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美国、南斯拉夫、波兰、立陶
宛、乌克兰、中国、日本等二十几个国家的代表,先后下榻在红场旁边的“俄罗
斯宾馆”。据接待我们的主人介绍,法国代表米歇尔。尼其约先生和我是最后报
到的两位。第二天,即9 月29日,便是大会开幕的日子。
    自改革开放以来,这是我第5 次来到莫斯科,每一次都有“似曾相识燕归来”
的感觉。早在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初,我就在莫斯科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大
学生年代。无论过去或是现在,我始终认为那六年的留学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
回忆和留恋的黄金时代。而几近40年后的今天,不管莫斯科在政治上的变化有多
大,对于我,她还是留在我脑海里昔日那美好的印象。当我来到“俄罗斯宾馆”
顶层——第21层的餐厅就餐时,总是情不自禁地透过几乎是整体玻璃的窗户眺望
和俯瞰莫斯科的城市风光。此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街心花园里金叶铺地;莫
斯科的高楼大厦错落有致,教堂的金顶闪着亮光……
    作为中国代表,我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叶赛宁与中国》的报告,让与会的各
国代表以及俄罗斯专家、学者近百人了解到中国翻译、介绍和研究叶赛宁诗歌创
作的历史过程以及自20年代以来几代人所取得的成绩。与此同时,我把此前不久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拙著《天国之门——叶赛宁传》赠送给俄罗斯科学院世
界文学研究所和叶赛宁故居博物①此处系采用北京大学顾蕴璞教授的译文。
    馆。当我在报告中提到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对叶赛宁的评价以及叶赛宁与中国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气质和浪漫主义创作激情相近的特点时,台下投来由衷叹佩的
目光,仿佛他们是第一次听到叶赛宁及其诗作在伟大邻国所产生的共鸣。大会发
言和分组讨论共持续三天,其中不乏精辟的学术见解,激起阵阵的掌声。其余时
间也都安排得十分紧凑,令人难忘。
    10月1 日晚上,在联盟圆柱大厅里举行规模盛大而隆重的纪念活动,推出了
以叶赛宁生平与创作为背景的音乐、戏剧演出:《我爱,直到心花怒放,直到流
出痛苦的泪水》。舞台的正中悬挂着巨幅彩色的叶赛宁画像,那忧郁、沉思而智
慧的神态使诗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吸引了全体观众的目光。演出的铃声响过之后,
帷幕在教堂的钟声和乐曲声中徐徐升起,显现出俄罗斯田园风光的背景,一个农
村装束的男孩从后台的中间走向前台……之后,在激光的打照下,顿时豁然开朗,
大厅里的枝形灯也全都发出璀璨的光亮,一时间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好的、光
辉灿烂的童话世界。整个演出给人留下“叶赛宁是俄罗斯诗人当中最具俄罗斯特
色的诗人”(叶夫图申科语)印象。演出之后,经友人符拉基米尔。尼古拉耶夫
介绍,我与叶赛宁的孙女相识,并合影留念。与此同时,她在我的入场券的背面
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我祖父诞辰100 周年的纪念活动,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
难忘中国学者王守仁在莫斯科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落款是:“玛琳娜。叶赛
宁娜,1995年10月1 日。”这玛琳娜就是叶赛宁与拉伊赫所生之子康斯坦丁的女
儿。
    10月2 日,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全体代表乘专车到坐落在“瓦冈科沃”
公墓的诗人塑像前敬献鲜花。上午11时,那里早已挤满了前来瞻仰和拜谒诗人墓
前塑像的人群,有人正站在台阶上朗诵诗歌。我们的领队尼。尤索夫先生急忙向
人群解释,并请让开一条通路,允许这批外国学者向叶赛宁墓敬献鲜花,人群遂
自动出现只能容一人通过的通道。
    我们一个接一个地前去摆放鲜花。电视台和电台的摄影镜头对着我们摄像和
拍照……诗人塑像的不远处是一簇簇的人群,那是关心叶赛宁命运及其诗歌内涵
的人在宣讲,其中多半涉及诗人“自杀之谜”。出于好奇,我仔细听了一位五十
几岁的学者的宣讲,他颇为自信,认为叶赛宁当年必定是“被人谋害”,而不是
自杀。至于他所说的根据和理由,其实我早就在俄罗斯报刊上见过了,没有什么
新的补充。然而,在这种场合、这种氛围、这种时刻,他的宣讲颇具吸引力,人
们无不洗耳恭听……最后,当我听到他的结论时,倒是引起了很长时间的思考。
他说:“大家想想吧,叶赛宁最关心的是自己诗歌作品的出版,而当时他正等待
着国家出版社为他出版的全集,可他竟突然‘自杀’了……马雅可夫斯基呢,当
年他正企盼着与巴黎的情人相会,可他也突然‘自杀’了……舒克申呢,维索茨
基呢,他们都不可能是心脏病复发致死……”
    “诗人之死”历来是时代大变革的转折时期文艺界争论的焦点,因为此时尽
可大胆怀疑,不必小心求证,只要逻辑和推理。这是历史学家和法医研究的范畴,
甚至是对官方政治档案和文学档案进行综合研究的问题,不是简单几句话便能阐
明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
    当天晚上,与会的一位诗人敲开了“俄罗斯宾馆”第8 层157 号房间,献给
我关于诗人命运的一首诗,并说:“我知道您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而我的观点
尽在这里面,”此时他指了指自己的手稿。诗的标题
    是:“诗人不会活得太久。”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其哲理思想是:诗人
不可能活得太久,政权不会信任诗神。
    例证包括普希金、曼德尔什坦姆,也包括马雅可夫斯基和叶赛宁。
    他看我凝视着他的诗稿,若有所思,便问:“您怎么看?”我说:“您是诗
人,诗作有独特的视角和内涵,而我只是诗歌研究者,尚无法把不同的历史时代、
背景和诗人的命运集中于一点来概括……”他笑了笑,紧紧握了握我的手说:
“多么巧妙的回答!”这位诗人走后,我当真思考起这类问题了。是的,古今中
外,歌颂现实、赞美太平盛世的诗歌流传至今的,的确寥寥无几,倒是永恒主题
的诗作、哲理诗作、针砭时弊的诗作世世代代流传、脍炙人口,永远长存,而
“政权”与“诗神”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唉,真所谓诗人提出一个问题便足以
使研究者研究一辈子!
    10月2 日,莫斯科特维尔大街街心花园里矗立着用白色帷幕覆盖着的叶赛宁
全身塑像。就在诗人塑像揭幕的这天,莫斯科居民、旅游者和参加国际学术讨论
会的各国叶赛宁研究专家、学者汇聚在这里。揭幕典礼开始,广播里传出教堂的
钟声,主持会议的作家代表瓦。索罗金、雕塑家阿。比楚科夫以及回国定居的索
尔仁尼琴都先后发表了简短的贺辞,之后便是精彩的演出——民间歌咏、诗歌朗
诵和音乐演奏。人人都怀着对诗人的崇敬心情,追寻着诗人当年的踪迹。真诚热
烈的怀念气氛弥漫在塑像周围的人群之中……
    由俄罗斯人民画家、雕塑家阿。比楚科夫,俄罗斯功勋建筑师阿。克里莫奇
金设计制作的叶赛宁青铜塑像的正面和两侧摆满了一束束鲜花:郁金香、牡丹、
康乃馨、紫藤、菊花、满天星……鲜艳的花朵层层叠叠,堆满了塑像的底座平台
和台阶。如果说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化的精神支柱,那么从今天开始,巍然屹立的
叶赛宁塑像,便象征着叶赛宁是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人了。据报道,除莫斯科
之外,还有14尊叶赛宁塑像值诗人诞辰100 周年之际,在其他城市矗立起来。
    叶赛宁生前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就我所见,还是莫斯科最美好。”
坐落在莫斯科斯特罗车诺夫斯基胡同第24号的一座两层房屋便是1912年叶赛宁第
一次到莫斯科时居住的地方。如今,在诗人诞辰100 周年之际,这里已被装修一
新,成为“叶赛宁纪念馆”了。这是一座古朴素雅的两层楼房,上层的走廊两侧
的墙壁上悬挂着诗人不同年代的照片和手稿。随着纪念馆负责人的引导,我们依
次参观了各个展室。这里有叶赛宁坐过的方凳、用过的台灯、戴过的礼帽,一切
都使人觉得,似乎诗人是刚刚离去的。玻璃柜和玻璃镜框里的展品之中最引我注
目的,是诗人献给挚友谢尔盖。克雷奇科夫的那首名诗的手稿《我不惋惜,不呼
唤,不哭泣》。该诗结尾的一节表达了诗人的历史观和泰然处世的美好心灵:在
这个世界上我们大家都要消失,从枫树上悄然飘落叶片铜币……
    但愿你永远幸福如愿,即使是风华正茂,抑或面临死期。
    参观结束时,热情的主人送给我们每位代表一张盖有以诗人头像为背景的
“叶赛宁纪念馆”印章的邮卡。这邮卡是俄罗斯联邦邮电部旨在纪念诗人诞辰100
周年而专门印制的,共8 万张。邮卡的右上角,作为邮票,是以金秋白桦树为背
景的诗人头像,左上方为《四旬节》一诗的插图:红鬃马驹欲追赶火车……
    最后,主人微笑着把留言簿放在我的面前。我提笔用俄文留言,意思是:
“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叶赛宁从农村来到莫斯科的全部生活,加深了对诗人的了
解和感性认识。由衷感谢你们的盛情接待!”
    参观叶赛宁故居博物馆,对出席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代表来说,是这次纪念活
动的重要内容之一。10月3 日,我们的专车开往距莫斯科169 公里的诗人的故乡
康斯坦丁诺沃村。是日晴和日丽,路边是一片望不到边沿的森林,参天的密密枞
树仿佛使你又置身于列车穿越西伯利亚的森林地带,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我的
思绪又回到50年代中期:第一次出国留学,列车过了边境,“接客的人走近车厢
/ 请到下面休息/ 就像在家里一样……”(艾青诗句)。森林,草原,贝加尔湖,
列车昼夜铿锵作响……
    除了森林便是草原,传统的俄罗斯圆木房屋散落其间,可说是典型的俄罗斯
田园风光。大约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1895年10月3 日,叶赛宁出生在梁赞省库兹敏乡康斯坦丁诺沃村的一个农民
家庭里。这村庄坐落在奥卡河右岸,村中那座教堂的拱顶以及方形白色的钟楼,
乃是该村的突出标志。诗人祖宅的窗户面对着广阔的草原,而草原的后面则是森
林,带状的奥卡河蜿蜒在无垠的草原上。从远处望去,风光旖旎,河面泛着天空
的蔚蓝,既给人一种宁静、恬适的感觉,又令人心旷神怡。这奥卡河是天生一条
抒情的河,有史以来就充满了诗的素材。我们从叶赛宁诗作中得知,诗人当年就
在这岸边伫立、倚着白桦,等待和观赏着雾霭中呈现的船影和幻奇变化,诗的创
作灵感也随之而来。当年,这蓝色的带状的奥卡河,这薄雾迷濛的草原,这零落
叶片微微颤动的白桦树,曾唤起叶赛宁多少创作的激情!
    而今,叶赛宁的祖宅已被精心重建和装饰,成为国家级的文学保护单位,每
年都吸引着千千万万国内外游客和参观者前来拜谒和参观。人们在诗人故乡追寻
诗人当年的踪迹,感受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大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氛围。
    我们在叶赛宁祖居的门前和叶赛宁塑像前与前来参观的一批小学生合影留念
;我们以停靠在奥卡河岸码头上的白色“叶赛宁号”游轮为背景留影……
    有意思的是,当我把拙著《叶赛宁传》赠送给叶赛宁故居博物馆时,年轻的
馆长立刻取出1992年9 月13日我第一次拜访时的留言簿,让我看自己那时的留言。
我匆匆录下了当时的即兴“随感”:我专程从遥远的中国来到这里,来到伟大俄
罗斯抒情诗人的故乡,
    只是为了呼吸一下这片土地的清新空气,只是为了看看美丽的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